中医健康网

如何克制糖尿病(怎么克制糖尿病)

健康中国 0
文章目录:

健康大家谈 | 对付糖尿病和它的“狐朋狗友”,我们有杀手锏

有些“糖友”光是对付糖尿病

就已经感觉“压力山大”

如果再加上一些糖尿病合并症

如何安全用药便成了一个大问题

不少患者都有这样的疑惑,医生开了多种降糖药联用,这样会不会有副作用?胰岛素真的会让人产生依赖吗?体型较肥胖的“糖友”该如何选择降糖药?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兼药剂科主任闫素英教授做客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指导、健康报社和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主办的“健康大家谈”直播活动,就上述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

糖尿病用药会产生副作用吗?

01

刚确诊的“糖友”,该注意什么?

闫素英教授:糖尿病是现在比较多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控制高血糖的策略是综合性的,包括生活方式管理、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措施。

在糖尿病前期,患者应给予生活方式干预,比如每天保证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减重、戒烟酒等,以降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如果经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可考虑药物干预。

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二甲双胍足量治疗3个月,如果效果不佳,可起始二联药物治疗;二联治疗3个月血糖仍不达标,启动三联药物联合治疗;如三联治疗血糖依旧不达标,就应该开始注射胰岛素。

02

如何减轻服用二甲双胍后的不良反应?

闫素英教授:二甲双胍是目前最常用、最基础的一线降糖药,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不过随着坚持服用,身体会逐渐耐受。对于那些腹泻情况不严重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加量,这是减少其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如果您实在不能适应其不良反应,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更换其他降糖药物。另外,二甲双胍分为普通片、肠溶片和缓释片。如果患者服用二甲双胍普通片后,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可以改为餐中服用。如果不良反应依旧明显,可以尝试将普通片更换为肠溶片。

03

二甲双胍可以掰成半片吃吗?

闫素英教授:二甲双胍普通片分为0.25克/片、0.5克/片和0.85克/片等规格,虽然二甲双胍普通片可以掰半片吃的,但是由于患者不能精准的将药物平分为两半,所以建议患者在小剂量用药时选择0.25克/片的小规格药片。

04

多种降糖药联用,会对身体有害吗?

闫素英教授:医生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与患者的血糖控制与合并症有关系。患者之间不要自行对比用药的种类,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为您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

胰岛素会产生依赖吗?

05

有必要对注射胰岛素感到恐惧吗?

闫素英教授: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

一般来说,注射胰岛素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通常经足量口服降糖药物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0%时,可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显著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一些患者在单药或二联治疗时,甚至在诊断时即存在显著的高血糖症状乃至酮症,可直接给予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胰岛素不会让人上瘾或产生依赖,在医生认为该用胰岛素的时候一定要用,不要盲目的拒绝,以免贻误治疗。

06

胰岛素该如何存放?

闫素英教授:对于未打开使用过的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应储存在冰箱的冷藏室中(2℃~8℃),千万不可放在冷冻室冻存。此外,注射前从冰箱中取出胰岛素后,应在室温下放置20分钟后再注射。

对于已开封的胰岛素,一旦安装在胰岛素注射笔上,就应在室温下存放,不能再次放入冰箱,且必须在一个月内用完。胰岛素很怕热,即使在冬天,胰岛素也不能直接暴露在阳光照射之下,以免失效。如果需要长途携带,切忌将胰岛素托运,可将胰岛素存放于有冰块的恒温保鲜盒中,随身带上飞机,到达目的地后再放入冰箱中冷藏。

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用药会“打架”吗?

07

患有多种慢病的老人,该怎么用药?

闫素英教授:老年人吃药一定要把握好“度”,而这个度一定是由医生来掌握。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非常重要,但是当遇到更换药物、判断身体脏器损害等问题时切忌自作主张。目前很多医院都开设了药学门诊,建议患者前往寻求药师的帮助,分析有无用药相关问题。

08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该如何用药呢?

闫素英教授:对于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首选他汀类药物,先把血脂降下来。他汀类降脂药的副作用有几个特点:肝毒性、血糖升高、肌痛等。既然他汀类药物会引起血糖升高,是不是糖尿病患者就不要服用呢?这是不正确的。

在他汀类药物高剂量的治疗作用下,才可能引起血糖的异常,相对发生几率也是很低的。如果糖尿病患者服用降脂药后出现血糖波动的情况,要注意监测血糖,必要时建议患者到内分泌科就诊调整降糖药。

09

当糖尿病合并肾病时,用药需注意什么?

闫素英教授: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可伴有糖尿病肾病。推荐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肌酐测定,并且日常注意监测血压。

建议所有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降糖治疗。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包括卡格列净、恩格列净和达格列净,这类药物有降糖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宜采用胰岛素治疗。

10

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乙肝,该如何用药?

闫素英教授:如果患者是轻度的肝炎,应先以降糖治疗为主,如果是急性重度肝炎,一定要先进行保肝治疗。在使用降糖药时一定要注意监测肝功能,发现肝功能指标异常升高3倍以上时,应该及时调整用药。

11

一些体型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该如何用药?

闫素英教授:对于肥胖人群而言,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控制总能量摄入,一定要有减重的毅力。二甲双胍是体型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医生会所选择有减重效果的降糖药给患者使用,使患者的血糖伴随着体重一起减。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患者不要把减重的重任都交给药物,药物仅仅起到辅助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改善体型肥胖的问题。

糖尿病可以根治吗?

12

偏方号称可“根治”糖尿病,靠谱吗?

闫素英教授: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通过药物治疗只能减缓疾病的发展,以及对靶器官及血管的损害。这里提醒大家,目前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根治糖尿病,如果您出现血糖异常的情况,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

(本文根据直播内容整理)

医者名片

闫素英,主任药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兼药剂科主任、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副主任,北京市医管中心总药师,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国家老年医学临床研究中心老年药学联盟主席,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循证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健康大家谈”简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支持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的健康科普知识,2020年初,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向社会公布了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为动员专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形成系列品牌,专家库管理办公室将开展“健康大家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系列直播活动”,由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具体实施,力争聚合国家级专家资源,打造精品科普栏目,并通过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矩阵进行推广,扩大权威科普内容传播。

策划:方彤

文字:尤颖康

编辑:尤颖康

日常控糖 中医有招

明明很小心了,怎么血糖还是一下子就高了?到底该怎么忌口才好?其实,糖尿病血糖升高并不可怕,要命的是可能累及心、脑、神经、肾等身体器官和组织,引发各种并发症。日常生活中到底该怎样控制血糖?

近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局指导,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岭南中医科普大讲坛”最新一期请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刘敏教授,为糖友讲解中医药对付糖尿病的妙招,并提出日常食疗、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实用建议。

中医药控糖有“奇兵”

刘敏介绍,糖尿病的发病跟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吃多动少自然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健康管理和良好的生活饮食方式显得尤其重要。

糖尿病早期十分隐蔽,往往发现时已经比较严重,不少人等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发生才被确诊。实际上,糖尿病最普遍易识别的是“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如果一段时间突然有“三多一少”症状出现,千万不要大意。

刘敏说,在降低血糖、逆转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中医药阵营里面不少“奇兵”都有制敌“杀器”,比如,黄连、忍冬藤、翻白草能够以苦制甘;石膏、知母、生地能以寒制热;人参、黄芪、熟附片能够以补制虚;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则有以温祛寒的本领。这些中药针对不同体质人群能够各自发挥作用。需要留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必须辨证施治,不能盲目自行服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比如黄连以苦制甘,但性质苦寒败胃,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人就不一定合用了,一定不能自行服用。

血糖指标怎么看?记住“7和11”

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当下我国大约每10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很多人都知道通过看血糖的指标可以诊断糖尿病和评估病情控制的效果,但这个指标的多个限定条件很多人其实一知半解。

糖尿病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呢?刘敏介绍,医学上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血糖指标:正常健康的血糖范围应该在3.0-6.1mmol/L之间,如果指标达到以下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随机血糖≥11.1、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那就基本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这就是血糖的“7和11”标准。

需要提醒的是,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也属于疾病的前期,需要拉响警铃;而“餐后2小时”指的是从用餐开始后的两个小时,而不是用餐结束后。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指标的控制标准可以相对放宽——70岁放宽到7,80岁为8,90岁为9。

刘敏提醒,定期监控、记录血糖,做好“功课”,还可以提高就诊效率,让医生快速掌握情况。

另外,患者还需要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血糖指标的检测很容易受进食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医生诊断的另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生活中如何预防糖尿病?

饮食:

对于糖友和有糖尿病风险的人来讲,生活中吃什么不会升血糖?首先要先了解不吃什么。最显而易见的是太甜、含糖量高,一入嘴就感知甜的甜腻食品。其次是稀粥、米糊等,淀粉含量高,容易快速升高血糖,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动,增加胰岛B细胞负担。需要提醒的是,进食不要过饱也很重要,过饱同样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同时不要为了“节约”而经常进食残羹剩饭;也不要只图口感好吃,就只吃精制的大米。

同时避免吃与体质偏性相悖的食物,要多关注食物的偏性。比如体质虚寒者,少吃寒凉性食物,多吃温热食物。“天上飞的”禽类偏温热可以多吃,海底生存的虾蟹是寒性食物,可以少吃,免得拉肚子。食物偏性也可以帮助纠正人体体质的偏颇。虚寒体质还应该少吃花旗参。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刘敏提醒大家,不要神化“药膳”。中药材放太多,影响食物风味,不如直接喝中药,更不要盲目追随偏方验方。

建议多吃五谷杂粮,比如荞麦、燕麦、豆类、番薯(适量)、玉米、山药、粉葛、谷糠饼等,既解决饱腹感又不易升血糖。晨起常喝姜枣茶,生姜能散寒、开胃、解毒,大枣健脾养血、美颜。另外,葱、姜、蒜、花椒、芫荽都是糖友适宜的食物;动则气喘、汗多恶风寒者,可常喝人参黄芪水;心情烦躁、难以入眠者,不妨喝些莲子心水。

起居:

首先要坚持早睡早起、生活规律。辰时起,亥时眠,午未小憩心脑健。按照古人的经验,宜清晨6时闻鸡起舞,尽量晚上11时前入睡。不要熬夜,否则就会引来糖尿病、肿瘤、失眠、疲劳综合征、多汗、盗汗、小便失禁等问题。

日常还要注意适当运动,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心境平和、豁达心宽。(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胡嘉鸿)

来源: 广州日报

糖尿病患者学会这6个自保方法,既远离了新冠病毒,又不会加重糖尿病病情

就像糖尿病无法被治愈,只能被控制一样,新冠病毒还无法被消灭,只能被控制,新冠疫情防控已成为常态化。

我们无法预知还需要做多少次核酸,我们居住的地区以后可能也会被封控或管控。

在环境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糖尿病患者要学会与新冠病毒共处,除做好新冠病毒的日常防控,还需要学会当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如何确保糖尿病病情稳定,确保自身安全。

本文告诉您6个方法。

关于新冠疫情与糖尿病的3个事实

1.患病率高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比普通人群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2.一旦感染新冠病毒,病情严重

感染新冠的糖尿病患者是重症感染和死亡的高危人群。

3.影响生活

糖尿病患者因为疫情封控或管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如活动受限制、饮食受影响、情绪焦虑、就医困难等,这些均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病情

基于以上3点,疫情期间,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学会自保,这样才能既远离了新冠病毒,又不会加重糖尿病病情

疫情常态化,糖尿病患者必会的6个自保方法

1.面对高血糖不要焦虑

如果遇到疫情管控,生活方式的改变难免会造成血糖波动,偶尔出现血糖升高,不会对人体产生大的伤害,无需太焦虑,更不要盲目增加药量。

因为药物导致的低血糖对人体的伤害是巨大的,从心慌、手抖、出汗,到昏迷甚至死亡。

此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快调整好自己,使血糖尽快平稳下来。

2.学习1-2种居家运动方式

很多糖友有户外运动的习惯,没有居家运动的习惯,如果遇上疫情封控,减少运动量会导致血糖升高。

建议糖尿病患者提早学习1-2种适合居家的运动方式,如原地踏步、空手跳绳、瑜伽,各种力量锻炼动作,如跪姿俯卧撑、俯卧撑、哑铃操(可以用矿泉水瓶代替)等。

3.饮食有3忌

一忌对付,有什么吃什么,这样会因为饮食不均衡影响血糖控制;

二忌大吃大喝,这样会因为饮食量增加导致血糖升高;

三忌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间吃,这样会影响自身胰岛素的分泌,影响药物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以上是面对疫情管控,糖尿病患者最容易犯的3个饮食错误。

即使因为疫情居家,糖尿病患者仍需要像平时一样用餐。

4.保证家里有充足的药品

我们不知道阳性病例是否会出现在我们周围,务必要在药物用完前一周准备好充足的药品,有备无患。不至于因为突然封控导致断药,加重糖尿病病情。

如果家里确实没有药了,自己又不能外出就医,可以委托亲友、邻居代为购药,并准备好药盒,以防买错

如果不能及时获得药物,短时间内可以适当减少口服药或胰岛素的用量,同时减少进食升糖快的食物(如精加工的主食、含糖量高的水果),增加鱼、肉、蛋、奶的摄入,增加活动量,同时尽快想办法采购药品。

5.出现糖尿病病情加重症状,需及时就医

当出现以下症状:皮肤瘙痒麻木、视力下降、体重下降较快、突发水肿或蛋白尿、血糖居高不下、每周发生1-2次低血糖、呼气中有烂苹果气味等,说明糖尿病病情加重,需要就医。

如果发生低血糖进食含糖食物(如果汁、葡萄糖片)后,症状不能缓解或加重,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当地管控严格,需要先联系居委会,协助安排就医事宜。

就医时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是否有线上复诊渠道,如果有,就可以减少就医时间成本。

6.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期间,情绪焦虑属于正常现象,糖尿病患者要学会自我调节,因为不良情绪容易造成失眠、血糖升高,高血糖会导致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合并感染。

调节方法包括:与家人、朋友沟通;转移注意力,如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做一顿美食,读一本好书等;运动出汗也可以帮助调节情绪。

让我们一起保重身体,迎接新冠病毒被消灭的那一天!

您想了解关于“疫情常态化,糖尿病患者如何自保”的话题,欢迎留言分享!

作者:朱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