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生甘草糖尿病(生甘草糖尿病人能吃吗百度百科)

清正中医调理 0
文章目录:

治糖尿病胃病的7张好方

国医大师秘方验方整理挖掘国医大师治疗养生方法和民间各种各样的民间方法,包括验方、师承、针灸、推拿刺血、刮痧艾灸、拔罐拨筋、伸筋、拍打拉筋、康复、运动损伤、各种针刀刃针、松解针、古九针、脐针腹针、四维立体针等。

公众号

补晓岚治疗糖尿病胃病,辨证分三类证候处理。

他认为消渴之胃病,多系胃寒痛,也有少许胃热之证。

胃寒痛

一、荜澄散

《扁鹊心书》中治胃寒有积滞。

药物:荜澄茄15~24g,高良姜15~24g,肉桂6g,厚朴15g,陈皮15g,公丁香9g,桔梗9~15g,三棱6g,香附15g,甘草9g。

加减法:证属阴黄者,加茵陈60~125g;大便秘结,加酒军6~9g;膈下及两胁冷胀痛,思热饮者,加吴茱萸3~6g;胃痛轻微者,可减少三棱2~3g。

二、理中汤加味

治胃寒食少。

药物:白术15g,党参15g,砂仁9g,白蔻仁6g,胡椒3g,甘草9g,干姜9g。

水煎温服,日3次。其中砂仁、白蔻仁、胡椒三味药研细末,饭后温开水吞送。

三、白通汤

《伤寒论》中以治胃寒积水。

药物:干姜30g,附子24~36g,葱白7根。

注意:姜附以武火先煎1小时,尝一滴不麻嘴后,再加葱煮15分钟,每服100ml,日3次。

四、备急丸加肉桂方

《备急千金要方》中以治寒甚停饮剧痛。

药物:大黄、干姜各60g,肉桂、巴豆霜各30g。

四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丸重0.1g),每次服6粒,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五、补一落口舒

《中藏经》中以治气滞、血瘀、食积。

药物:广木香、莪术各250g,干漆炭30g。

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后,米糊为丸如黄豆大(每丸重0.15g)。每次服4~5粒,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胃热痛

一、黄连荜茇汤

《补晓岚经验方》中以治胃热微痛。

药物:黄连9g,荜茇3g,白芍15g,生甘草9g。水煎,日服4次,每次80~100ml。

二、清中汤

《统旨方》中以治胃中大热作痛。

药物:黄连6g,炒栀子、陈皮、茯苓、法夏各9g,制香附6g,甘草、草蔻仁各3g。水煎温服,每服100ml,日3次。

以上方剂,应用多年,每奏良效。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3个组方,降糖和防治并发症,实验证实均有效

毫无疑问,糖尿病的诊治目前来看主要是以西医西药为主,中医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研究不系统,目前只能作为西医治疗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方式,主流的降糖治疗和糖尿病的病情管理模式,完全是西医所主导。守护中国健康的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哪些亮点可以挖掘,又有哪些经典的组方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作用呢?

中医理论治疗糖尿病的思路

传统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基本原则为“辨证论治、整体治疗”。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是因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劳累过度、饮食不节、喜食肥甘厚腻等外因作用所致,多涉及肝、肾、胆、胰等脏器,宜根据适应症给予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证候等情况,基于糖尿病本虚标实的特征,根据中医治疗思路(脏腑气血辨证),进行辨证论治。这一点和西医对于糖尿病个体化治疗的思路相似,因人而异,千人千方。

中医基于这些基础认识,认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分型、辩证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目前关于糖尿病的中医分型并没有达到像西医对于糖尿病的分型一样清晰明确达成共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是调节脏腑功能,整体治疗、双向调节,对于治疗早期糖尿病、改善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中药治疗的优点有多层次,多靶点的功能调节作用、温和持久作用、综合治疗作用,和较少的不良反应,这一点是西医所不能媲美的。与西医比较,中药的安全性更高,毒副作用较小,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对代谢紊乱进行整体调节。

中西医结合是趋势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中医精髓之上,必须要以西医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秀的医药学成果结合,以现代医学临床诊断方式方法(检测C肽,检测胰高血糖素,检测体内胰岛素,检测血糖)来指导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也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不以单纯患者的症状表现来判断患者病情的好转和治愈情况,最终的目的是降低糖尿病和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进程,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糖尿病的经典组方

葛根汤

葛根芩连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下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芩连汤主之”,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按 8∶3∶3∶2组成,具有解表清里之功效,主治协热下利。葛根芩连汤降糖脂主要有效成分为葛根素、黄芩苷等黄酮类和小檗碱、黄连碱、药根碱等生物碱类成分。大量临床实验显示葛根芩连汤降糖疗效确切,长期使用副作用小。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卷下记载:“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由黄芪(生)、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按 120 ∶6 ∶5∶3∶3∶3 ∶3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降血糖抗氧化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和萜类:毛蕊异黄酮苷、芍药苷和黄芪甲苷。

消渴丸--中西药复方制剂治疗糖尿病

符合我国药品监管要求的公开中西药复方降糖制剂并不多见,其代表药物是消渴丸。消渴丸是由黄芪、地黄、天花粉、葛根、五味子、山药、玉米须 7 味中药与西药格列本脲组成。从中医角度上看,消渴丸具有滋阴补肾、益气生津等功效;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消渴丸中定量的格列本脲有强效降血糖作用,减轻糖毒性,保护胰岛 β 细胞功能,改善患者倦怠乏力、多食易饥等症状。

中西合璧,取长补短,共同治疗糖尿病,一定大有所为,潜力无限!

讲糖尿病的七个并发症

糖尿病的七个并发症,西医没办法的。七个并发症,中医中药有一定的疗效。西医无能为力了,我一个一个告诉大家

,有些是家传的方。当然家传,它当时不叫糖尿病,它就叫消渴病,有好多药都比较特殊,你记下来先用。因为糖尿病的合并症,这六个合并症,西医一点办法都没有。

第一个就是冠心病。糖尿病的冠心病用什么呢?

生黄芪15g、北沙参10g、麦冬10g、全瓜蒌30g、薤白10g、石菖蒲10g、郁金10g、丹参30g、赤芍10g、西洋参5g、三七粉6g。就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用这个方子你可以试试看。

第二个就末梢神经炎。这西医一点办法都没有,就手指麻像戴手套一样,手指尖脚趾尖特别麻。

枸杞子10g、生地30g、黄精15g、生白芍10g、当归10g,桂枝10g、细辛3g、金银花10g、连翘10g、鸡血藤15g、黄柏10g、川牛膝15g。这第二个末梢神经炎。

第三个就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包括更年期综合症。这也非常不好治。

生黄芪15g、太子参15g、云苓10g、炒白术10g、车前草30g、生地30g、炙远志10g、夜交藤30g、黄芩10g、生龙骨30g、浮小麦30g。

第四个泌尿系感染。

瞿麦10g、扁蓄10g、赤芍10g、丹皮10g、土茯苓15g、芦根15g、生大黄15g、柴胡10g、白花蛇舌草30g。

第五个肾动脉硬化。这是糖尿病最坏的合并症,动脉硬化控制不住就尿毒症。

知母10g、黄柏10g、肉桂3g、丹参30g、泽泻10g、海藻10g、益母草10g、王不留行10g、白花蛇舌草30g、泽兰10g、郁金10g、车前草30g。这个包括一般的肾炎、肾盂肾炎,你也可以用这个方子。因为一般的中医治肾炎都是健脾补肾。只要肾炎的病人舌苔腻的,你绝对不要给他健脾补肾,就用这个方子给他治。前边三个药,中医讲叫:“滋肾通关丸”。它主治于湿热下注,绝对不是脾肾两虚,这效果都很好。

第六个就是皮肤疖肿。糖尿病合并皮肤疖肿也很难治,西医抗生素都不行,用这个中药。

生黄芪15g、银华炭10g、赤芍10g、炙枇杷叶10g、黄芩10g、制大黄10g、丹参30g、生地10g、浙贝母10g。

这六个合并症西医没办法,中医比较有效。而且我用的药都比较特殊,给一般的常规不一样,而且里面有好多特殊的药,有些方子是家传的方子,你见了糖尿病的合并症,甚至于不是糖尿病,对这个病你也可以使用。比如说我里面讲泌尿系感染,这个药,你还可以治疗淋病。但是这个方子,当年我们家那个时代淋病很多,这是家里祖传的方子,别的都传,这个病我不治。这个方子对淋病、疱疹、病毒感染都可以用。这个方子连吃带洗。怎么连吃带洗?汤药煮两回就这个方子,泌尿系感染煮两回,头煎、二煎喝,加10g薄荷煮第三回,煮完之后,拿药渣子给汤倒在盆里面,药渣和汤煮三遍加10g薄荷,或者是别搁,让他注意,不要太烫,坐浴15分钟,这个特别管用。

这些方子,你可以用。说明这些药,你比如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你治疗更年期综合症,这也特别管用,这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方子,也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治疗更年期也管用。这些方子不光是糖尿病的合并症,类似的话,但你还要辨证。你比如我治疗肾动脉硬化症,你必须看病人舌苔腻的,用这个滋肾通关丸管用。因为现在医生治疗尿毒症、肾炎,都是健脾补肾,他就疏忽了舌苔腻,这是湿热下注。

实证痰瘀同治,虚证调肾,这基本上两大治法。

外感病呢,争了2000多年。一派是伤寒,一派是温病,争论不休。现在从临床出发,不必争论。

见了伤寒就按照伤寒六经来治;见了温病,就按照温病来治,卫气营血,上中下三焦。一切从临床出发,就不要那么争论了。中医的特点就纸上谈兵,为此写了几百本书,都是误人子弟。当年我这么讲了以后,有位老前辈就问我:“你说的容易,外感病你怎么分呀”?我早就准备了,准备人家的质疑。

说:“你外感病怎么变呀”?我说:“好弄”。

四个指标。辨外感风寒风热,四个指标

第一个就舌和脉,这是关键。苔薄白的,脉浮紧的,那就是风寒。这是关键的关键。一看,苔薄白,脉浮紧,那就是风寒;苔薄黄的,脉浮数的,那就是风热,这个最好的辩了。一看外感病,一号脉,浮数的,一看舌苔薄黄的,那就风热;苔薄白,脉浮紧的,那是风寒,这第一个指标。

第二个指标:根据咳痰。因为外感病首先犯肺呀,病人肯定表现咳痰。当然咳痰上午讲了:不能按照颜色来分,按照质量来分。咳嗽稀薄的或者有泡沫的,那就是风寒,甭管黄的白的就是风寒;痰粘稠的,不管黄白它也是风热,这很好分呀!病人咳嗽你问一下,稀的稠的,稀的就风寒,稠的就风热,很好鉴别。

第三个,从他汗和疼来分。汗和疼啊!没有汗的,头痛的或者关节痛的,这个是风寒;有汗的,嗓子痛的,咽喉痛的,这是风热。这也很好分呀!病人疼痛部位不一样,出汗不出汗,一问就知道了。

最后一个,根据寒热来分。寒和热:怕冷重的,发热轻的,就是38.5度以下,这肯定是风寒;怕冷轻的,就是怕风,但是发热很厉害,高烧,39度以上,那就是风热。

这四条,就把风寒风热分得清清楚楚。尤其是舌苔和脉,外感病鉴别的清清楚楚。是风寒的,按照伤寒辛温解表;是风热的,按照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辛凉解表。这治则不就出来了吗?

辛凉解表现在不用麻黄汤。我就说了:用荆防败毒散。辛凉解表还是桑菊饮、银翘散。这就把风寒风热都分得很清楚了。

但是治疗外感病还要三个配合:第一要透表。因为外感病从口鼻而入,从肌表而入,外邪侵入,你不跟他透表,这个外邪发不出去,要透表。透表用什么药呢?川芎、桔梗、薄荷、蝉衣、桑白皮。这些透表药根据风寒风热来辩证用药。像川芎你就用在风寒,蝉衣你就用在风热。一定要透表!加一两个透表药,疗效大不一样。防风也可以呀,因为荆防败毒散里面肯定有防风啊,也肯定有荆芥呀。

就用了这个以外,还要想到治疗外感病根据风寒风热要透表。透表就用我刚才讲的那几个药,这第一个提高疗效的措施。

第二要分利。外邪要分利。怎么叫分利呢?利尿润肠。这样外感的邪,甭管风寒风热,抬不起来。透了以后分利,就利尿和润肠。利尿用什么药呢?主要用:车前草、泽兰、白花蛇舌草、生薏苡仁,这些利尿药,通过利尿排邪。润肠用什么药呢?用:莱菔子、草决明、全瓜蒌、桃仁。这治疗外感病的第二个办法叫分利。第三个办法就是扶正。这是古人教我们的。外感也罢,邪,解除外感得扶正,最代表的方子就参苏饮,当然我就喜欢不用党参。为什么?党参就是补气,还不如生黄芪。生黄芪既能补气又能固表又能托毒。补气、固表、托毒,生黄芪比党参的作用更全面。就加一味,不要加多了,再加多了你就利邪了。或者用仙鹤草。生黄芪15g、仙鹤草10g。这是治疗外感病总的原则。然后根据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在辩证的前提下,进行辨病加减。

假如是细菌感染,你加一个蒲公英;假如病毒感染,你加入一个板蓝根。第三类就是暑湿。这个季节的感冒,风寒风热都不明显,就是外感病人舌苔腻,甭管白腻、厚腻、黄腻。苔腻,你要考虑湿为主。不要一味的风热,一味的风寒都不行。有湿,这个时候祛邪,你要用三焦的理论。第一个三仁汤。上焦用杏仁、中焦用蔻仁,下焦用薏苡仁。杏仁、蔻仁、薏苡仁,三焦分利。第二个,你必须加清暑的药。清暑的药两个:一个就是藿香。藿香这个药,就季节性的用药,就6、7、8、三个月才用藿香,平常很少用,就季节用药,就清暑呀。

我很少用佩兰,因为不如藿香,用一味藿香就行了。第二个清暑的药用什么呢?就六一散。知道六一散吗?滑石和甘草6﹕1。但六一散你必须拿荷叶包。荷叶呀,夏天不是荷花的荷叶吗?用30g的六一散,用一角荷叶给它包起来,用线捆上,但荷叶外面用针给它扎空,这个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清暑治外感的一个药。

所以整个外感病讲明白了,大体上就分清风寒、风热。加上透表、分利和扶正,注意暑湿,治外感病,基本上就行了。临床就这么回事,而且特别灵验。但是绝对不要按照西医单纯的抗病毒,你不行。尤其是苔腻的,抗病毒更不行。抗病毒加个板蓝根就行了,绝对不要用贯众,用了贯众特别苦寒伤胃。

当然还有一个就我刚才讲了小孩,小孩感冒,甭管暑天、冬天、春天,小孩感冒你别忘了用保和丸,消导和胃,这是提高疗效的诀窍。这样你外感病、内伤病、虚实、风寒、风热、暑湿,你还难什么?就不难。所以中医啊让我一讲特别简单。

舍证从舌,苔薄的调肾,苔腻的痰瘀同治。外感的分清四个主证。透表、分利、扶正。你能说是百分之百,70-80%疗效。但当医生啊,你一定要注意,别脑子发热,别以为自己疗效好,那错了。病人来复诊都是有效的,没有效的病人不来了,你早就想到没有疗效,不来的那一部分病人,说明你的功夫不是百分之百的,还得专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