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波与糖尿病(糖尿病t波改变)
转发提醒!糖尿病患者是感染新冠高危人群!别服用这种药→
糖尿病患者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高危人群,“糖友”们一旦感染新冠病毒,不仅要服用日常的降糖药,还要添加解热镇痛、止咳等药物。这么多药物混杂在一起,需要合理规范用药,才能让“糖友”们尽快打赢这场战役,恢复到平稳状态。
“糖友”如何安全度过感染期?
1、控制血糖达标
2、控制血压血脂达标
3、适当运动
4、保证营养
5、保持良好睡眠
6、监测血糖
7、避免血压和血糖大幅波动
8、必要时就医
特别提示:高烧超过一周,或者出现新的症状,比如心前区疼、胸口憋闷、手脚不太利索、嘴角歪斜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糖友”发热
怎么使用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在新冠病毒感染对症治疗时服用一般不超过3天,可以一天中小剂量分2-3次服。
长效药降糖药,一般每天只需要服用一次,而且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服药对疗效影响不大,所以可以优先安排服用解热镇痛药,两种药的服用时间需间隔4到6小时。
短效降糖药,一般要求在饭前或饭中服用,也需要与解热镇痛药间隔4到6小时服用。
“糖友”能喝止咳糖浆吗?
含有果糖、蔗糖、葡萄糖成分的止咳糖浆,会引起患者新冠病程期间血糖的大幅波动,“糖友”止咳可以选择不含糖的止咳化痰中药或西药。
患病期间血糖升高
可否自行增加药量?
患病期间血糖升高,能否增加药量,要根据药物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剂量相对比较安全,一般不太容易因服用过量出现低血糖的问题,“糖友”可以与主治大夫沟通后增加到合适用量,但是不可超过说明书推荐的最大剂量;胰岛素、磺脲类药物不能随意增加剂量,会引起低血糖,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决定。
新晚报综合央视财经
来源: 新晚报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诊断/实用总结一)
一:DPN定义:
在排除其他原因情况下,糖尿病者出现的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10-15%新诊断者伴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2型糖尿病程10年以上50%出现明显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50%为无症状者/56%伴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
二:DPN发病机制:
糖尿病代谢障碍有关,包括神经缺氧和缺血、氧化应激、蛋白激酶C-β活性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加、免疫因素等。
三:分型与临床表现:
据受累部位分为: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单神经病(包括多发单神经病)、神经根神经丛病、自主神经病(DAN),以DSPN、DAN为最常见。
1: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最常见类型,为双侧远端对称性肢体疼痛(烧灼样、针刺样、电击样、撕裂样)及痛觉过敏(穿鞋袜等接触皮肤时触发);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麻木、瘙痒、蚁爬感)(疼痛及感觉障碍符合周围神经分布特点);早期即可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尤以踝反射为著,早期大部分运动受累较轻(晚期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
2:单神经病变或多发单神经病变:累及单颅神经或周围神经(脊神经),可急性起病,表现为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感觉减退、肌肉无力,神经走行易受嵌压部位(如腕管、肘管、腓骨小头处)更易受累。单发颅神经损伤以上睑下垂(动眼神经)最常见,其他包括眼球固定(外展神经)及视物成双、面瘫(面神经)及吞咽困难、面部疼痛(三叉神经)及听力障碍(听神经)等。单发周围神经损伤包括尺神经、正中神经、股神经和腓总神经多见。多发性单神经病变指多条周围神经先后受累,症状体征通常不对称多条单神经分布。
3:神经根神经丛病变:少见,也称糖尿病性肌萎缩或痛性肌萎缩,常见腰骶神经根神经丛分布区(腰2、3、4神经根常见),首先出现下肢近端为主剧烈疼痛,继而出现近端肌无力/肌萎缩,可单侧或双侧受累,常自限病程半年到1年缓解。
4:自主神经病变(DAN):累及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体温调节及泌汗异常、低血糖无法感知、瞳孔功能异常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安静时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致头昏甚至晕厥,冠状动脉舒缩功能异常所致心肌缺血、心绞痛或无痛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或猝死。消化系统症状:食管蠕动减慢和胃张力降低、胃排空时间延长致上腹饱涨,胃酸减少、胆囊功能障碍致胃部不适、呃逆、恶心、呕吐等;肠蠕动障碍致便秘与腹泻交替等。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排尿困难/尿失禁,膀胱容量增大尿潴留而易发尿路感染;性欲减退、阳痿、月经紊乱等。外周汗腺和小血管自主神经异常致汗腺分泌异常、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体温调节异常:体温异常表现为以下肢及足部皮温过冷;泌汗障碍表现为多汗、少汗或不出汗,常为下半身少汗甚至无汗/上半身代偿畏热和多汗,上述原因出现皮肤干燥、弹性减退、手足干燥开裂易继发感染、指/趾甲营养不良等。因毛细血管缺乏自身张力,致静脉扩张在局部形成"微血管瘤"而继发感染。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风险,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造成严重昏迷,即血糖<3.9 mmol/L(低血糖诊断点)而不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表现(如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等)不会主动进食或求助而很快严重昏迷。
四:体征检查:
1:感觉检查:痛觉、温度觉、触觉的减退及痛觉过敏,严重者关节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闭目难立征(Romberg征)阳性。①痛觉:大头针尖均匀力量轻刺双侧皮肤后患者立即陈述有无疼痛以及疼痛程度,闭目接受测试避免主观或暗示作用,检查后记录感觉障碍类型(正常、过敏、减退、消失)和范围。②温度觉:用盛热水(40~45 ℃)和冷水(5~10 ℃)的玻璃试管接触患者皮肤,嘱患者报告"冷"或"热"。③触觉:棉签棉絮轻触皮肤或黏膜,询问患者是否察觉一种轻痒感觉,也可嘱患者口头计数棉絮接触次数判断是否有触觉感知。④运动觉:嘱患者闭目,轻轻捏住手指或足趾两侧,背屈或跖屈(上、下移动5°左右),嘱患者说出移动方向,如判断困难加大移动幅度后仍不能判断,可再试腕、肘、踝等大关节。⑤位置觉:患者闭目后移动患者肢体至特定位置,嘱患者说出所放位置,或用对侧肢体模仿移动位置。⑥振动觉:将振动音叉(128 Hz)柄置于患者骨隆起处,如足趾、内外踝、胫骨、髌骨、髂棘、肋骨、手指、尺桡骨茎突、锁骨、胸骨等部位,询问有无振动的感觉。检查时,要上、下对比,左、右对比,注意感受的强度和时程。正常老年人下肢振动觉减退或消失也是常见生理现象。⑦闭目难立征(Romberg征):双足并拢直立、双臂向前平伸,观察有无站立不稳,再嘱闭目,若闭目后出现站立不稳,则提示深感觉异常。
2:运动检查:晚期可有足部或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萎缩。注意检查肢体远端肌群力量,如嘱患者拇指末节伸直,并给予阻抗,观察拇长伸肌力量;拇指外展并稍伸直,并给予阻抗,观察拇长展肌力量。
3:腱反射检查:常出现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尤以踝反射为著,诊断DPN主要的体征。
4:自主神经功能检查:①皮肤和毛发:有无发绀、苍白、潮红、色素沉着或脱失;有无局部皮温升高或降低;有无异常出汗或皮肤干燥;有无增厚、变硬、变薄、水肿;有无溃疡;有无毛发分布异常、多毛或脱发;有无指/趾甲变形、变脆或失去正常光泽。②深呼吸时心率变化:自主神经病最基本、最简易的方法。正常人吸气时心率增加,呼气时减慢,而DAN早期,呼吸时正常心率变化的程度会降低。③卧立位血压:测量从卧位到直立位(2 min后)收缩压的变化值,>30 mmHg(1 mmHg=0.133 kPa)为异常,可诊断为直立性低血压。
5:基层DSPN早期筛查的5项体征检查:
表1 DSPN筛查的5项体征检查
①针刺痛觉:用大头针。②温度觉:用玻璃试管法或其他凉温感觉检查器具。③触压感觉:用10 g单丝(尼龙丝)检查。④振动觉:拇趾处使用128 Hz音叉。⑤腱反射:膝反射和踝反射。以上检查≥2项阳性考虑DSPN临床诊断。
DSPN是导致糖尿病足常见原因,采用10 g单丝(尼龙丝)检查有助于预测糖尿病足风险,建议基层医生对所有患者行此项检查了解足溃疡和截肢风险。10 g单丝(尼龙丝)检测方法与结果判定:方法:检查应在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首先用单丝在患者手腕部位进行测试,使其了解检查目的;以双足拇趾、第4趾及第1、3、5跖骨头的掌面为检查部位,避开胼胝、溃疡及瘢痕;嘱患者闭眼,将尼龙丝垂直于测试点皮肤表面,轻轻加力使单丝弯曲到与皮肤成30~45°,持续1.0~1.5 s,回答是否感觉到单丝的刺激并指出部位。如不能感觉则再试一次,两次均不能感觉者,判断此点为阳性。检查部位的顺序随机。结果判定:计算感觉丧失部位总数,10个点中可触知的≤8个为阳性。提示存在保护性感觉减弱有发生足溃疡高风险性。
五:辅助检查:
1: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及肌电图):能确诊周围神经病,并辅助判断损伤类型及严重度;对无症状者有助于发现亚临床周围神经病。检查方法:①神经传导测定(NCS):在诊断中有重要作用,感觉神经传导异常较神经运动传导异常出现更早且更为敏感。②针极肌电图检查:运动神经受累时可出现异常。③F波和H反射:可有潜伏期延长,以下肢神经为著。④皮肤交感反应(SSR)测定:SSR潜伏期的测定可用来判断糖尿病亚临床的自主神经病变。⑤定量感觉测定(QST):可为NCS正常的感觉障碍DPN患者提供一些神经病变的依据。
2:MRI检查:对神经根或丛病变者可排除脊柱与椎管内病变和盆腔内占位性病变。
3:皮肤活体组织检查:活检皮肤样本的免疫组化染色计算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可判断是否存在小神经纤维病,更早发现小神经纤维形态和量的变化。神经活检:非常规手段,仅在病因诊断困难情况下据病情选择。
4:其他自主神经功能的测定:不同的自主神经功能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如测定卧位和立位或深呼吸试验引起的血压变化,可以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心率变异度测定可反映副交感神经的功能;超声膀胱残余尿和尿动力学测定,有助于排尿障碍鉴别诊断。
六:诊断标准:
①糖尿病史。②周围神经病临床表现(症状或查体体征)和/或电生理检查证据。③(据病史及体征及辅助检查的资料)排除其它原因的周围神经病(询问病前有无感冒、腹泻等前驱病史,有无疫苗接种、手术、移植史等,有无偏食、饮酒史、药物或毒物接触史、周围神经病家族史等用以鉴别诊断)。
针对最常见的DSPN及DAN的诊断:
1:糖尿病的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筛查与诊断:
DSPN的筛查内容(T2DM确诊时或T1DM诊断后5年应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随后至少每年筛查1次):①症状:最常见早期症状为疼痛和感觉异常等;②体格检查:因高达50%DSPN可无症状,无症状时需通过体格检查做出诊断;建议联合应用踝反射、震动觉、压力觉、针刺痛觉、温度觉5项检查来筛查DSPN。踝反射、震动觉和压力觉常反映大纤维神经情况;针刺痛觉和温度觉检查常反映小纤维神经情况。③有条件的可行神经传导功能检查:神经肌电图检查并非诊断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必要手段,但其在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DSPN的诊断:
(1)诊断依据:①明确的糖尿病史;②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1型5年/2型10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SPN表现相符;③排除以下情况:病情进展迅速、病变部位不对称、运动功能损伤明显重于感觉功能损伤等情况时,需排除其他病因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性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维生素B12缺乏;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药物尤其化疗药引起的神经毒性及肾功能不全所致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神经肌电图检查并非诊断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必要手段,但其在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2)诊断分层:①确诊的DSPN:有DSPN症状、有体征、神经传导速度降低;(三项指标)②临床诊断的DSPN:有DSPN症状和1项阳性体征或有2项以上阳性体征;(二项指标)③疑似DSPN:有DSPN症状但无体征或只有有1项阳性体征;(一项指标)④亚临床DSPN:无症状和体征,仅神经传导速度降低;(一项指标)
图5 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诊断流程图
2: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AN)诊断:
(1)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静息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及晕厥、冠状动脉舒缩功能异常、无痛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或猝死等。可以采用心血管反射试验、心率变异性及体位变化时血压测定、24 h动态血压监测等辅助诊断。
(2)消化系统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吞咽困难、呃逆、胃轻瘫、便秘及腹泻等。在诊断胃轻瘫之前需排除胃出口梗阻或其他器质性原因。胃电图、测定胃排空的闪烁图扫描(测定固体和液体食物排空的时间)等有助于诊断。13C(碳十三)辛酸呼气试验为无创、简便和可靠的评价胃排空手段,与核素法有较好相关性。
(3)泌尿生殖系统自主神经病变: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障碍、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等。超声检查可判定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有助于诊断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性功能障碍在男性可导致勃起功能障碍和(或)逆向射精,在女性表现为性欲减退、性交疼痛。对于勃起功能障碍应进行性激素水平测定排除性腺机能减退。此外还应排除药物及其他原因导致病变。(残余尿量指排尿结束时残留在膀胱内的尿量正常值<10ml,通过超声检查来测量,先憋尿后做泌尿系统超声,然后排尿后再做膀胱超声检查测量残余尿量,如超过50ml,甚至超100ml,认为是病理状态)。
(4)其他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出汗减少或无汗导致手足干燥开裂,易继发感染。对低血糖感知异常,当支配内分泌腺体的自主神经发生病变时低血糖时应激激素如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等分泌常延迟或减少,造成对低血糖感知减退或无反应,低血糖恢复的时间延长。
3:基层医疗机构DPN诊治流程:
基层医疗机构DPN的诊治管理流程
七:鉴别诊断:
1:症状为肢体麻木、疼痛、无力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①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类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呈急性起病,病前多有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史,临床症状多在2~4周左右达高峰;表现为对称性肢体和延髓支配肌肉、面部肌肉无力,可伴有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运动障碍重、感觉障碍轻,四肢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严重者出现颈肌和呼吸肌无力,导致呼吸困难,危及生命。实验室检查常有脑脊液蛋白定量增高,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②中毒性末梢神经炎:一般有药物中毒或农药接触史,且其疼痛症状较糖尿病神经病突出。③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周围神经病:包括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营养缺乏、异常球蛋白血症、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以及遗传病等鉴别。④肌肉病:肢体无力者要与肌肉病相鉴别,肌病多数有肌肉萎缩(少数不伴肌肉萎缩),肌无力以近端无力常见,没有感觉障碍,可通过肌酶测定、肌电图检查等进行鉴别。⑤颈椎、腰椎病: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的患者需与颈椎、腰椎病相鉴别。腰骶神经根神经丛分布区的疼痛和感觉障碍,伴或不伴肌肉无力和萎缩,可以是糖尿病性神经根神经丛病,较为少见。神经根型颈椎、腰椎病具有较典型的神经根症状(手臂、下肢的麻木、疼痛),其范围与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一致,臂丛牵拉试验或直腿抬高试验阳性,MRI检查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
2:颅神经受累的DPN可致支配眼外肌、球肌或面部肌肉的麻痹,需与下列神经系统疾病相鉴别:①脑干梗死:突起发病,症状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峰,肢体瘫痪为上运动神经元性,表现为病理征阳性及后期肌张力升高,颅脑MRI可发现急性梗死灶。②颅内动脉瘤: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需与颅内动脉瘤鉴别,"瞳孔保留"的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是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特点。对于单纯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一定要特别关注瞳孔的检查,一旦发现伴有瞳孔大小的改变,一定要设法排除颅内动脉瘤。
3:自主神经病的鉴别:要与心脏或胃肠道器质性疾病鉴别,此类疾病常有相应脏器病变的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常有相关的阳性发现,例如通过胃镜鉴别消化性溃疡病,肠镜鉴别慢性结肠炎,膀胱镜鉴别膀胱肿瘤等。
4:与下肢血管(动脉/静脉)病鉴别: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者可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发冷及紫绀等体征,通过下肢血管超声以及血管造影检查能够与DPN鉴别。
丰台区西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李雪峰)2022年9月26日
简易自我筛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早查早治最关键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有研究显示60%~90%的糖尿病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甚至在糖尿病的早期和前期就有神经病变的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也高,但是临床上有近一半的患者无临床症状,因此给早期诊治带来困难,等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候往往已是终末期了,而此时的任何治疗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若不及时治疗,常常导致足部溃疡、坏疽,甚至是截肢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减少致残、减少死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使用简单、简便的方法在基层医院或患者在家中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筛查呢?下面介绍简易的自我检查方法,糖尿病患者在家可以进行自我检测,如果发现糖尿病神经病变,或者是可疑,应尽快去糖尿病专科进行诊治。
一、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分型:
目前国内多个指南和专家共识主要是根据受累周围神经的分布及临床表现进行分型,将DPN主要分为6种类型 :
1、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
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75%,临床特点常表现为对称性、感觉神经受累,通常从下肢远端逐渐向上发展,早期常常无临床症状,其危害性非常大,是发生糖尿病足部溃疡和截肢的最强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足溃疡和截肢,其死亡率会大幅度增加。有研究表明,因糖尿病神经病变而截肢的糖尿病患者仅50% 存活超过2年。因此早期筛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预防糖尿病足溃疡和截肢的发生,对于糖尿病或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2、近端运动神经病变;
3、局灶性单神经病变(或称为单神经病变);
4、非对称性的多发局灶性神经病变;
5、多发神经根病变;
6、自主神经病变
自主神经主要负责调节心血管、呼吸、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等,当自主神经受损时,患者可出现相关系统的功能受损症状,如体位性低血压、糖尿病性胃轻瘫、 汗腺分泌异常、性功能异常、无症状性低血糖等;当心脏自主神经受损可引起无痛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大量研究证实心脏自主神经系统与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是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心肌梗死时,患者感觉不到胸部压榨性疼痛,缺乏特异性症状,非常危险,因此及时诊断糖尿病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对于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减少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糖尿病严重并发症,需要对此给予更多的关注;
临床工作中,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和自主神经病变最常见、最重要;临床医师常常只关注有症状的DSPN,重于对有症状DSPN的治疗,而忽略无症状DSPN的早期筛查和诊断。而DPN防治的主要目的是早期筛查出隐匿或有症状的DSPN,进行合理的防治以减少足溃疡及截肢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一)、临床症状:比较常见的表现:双侧肢端感觉异常,如麻木感、蚁行感、针刺感、刀割感、烧灼感、点击感、感觉功能减退,四肢如同戴上了手套和袜套,对冷、热、触、扎等感觉刺激变得不敏感,有的则表现为感觉过敏,轻微的刺激也会让患者感觉疼痛难忍。
(二)、临床体征:主要表现为5项体格检查(踝反射、震动觉、压力觉、针刺痛觉、温度觉)的异常;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简易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方法:
1、踝反射检查方法:患者双腿跪于床边,双足悬空,检查者用左手向前推挤足前掌,右手持叩诊锤叩击跟腱,正常时足向趾侧屈曲为阴性,射减弱或者消失为阳性;
2、振动觉检测方法:嘱患者紧闭双眼,使用128 Hz音叉,振动音叉后放置于患者拇背面,感觉振动者为阴性,未感觉振动者为阳性;
3、压力觉检测方法:将10g尼龙丝放置于患者足部,轻压尼龙丝至刚刚弯曲,询问患者有无感觉及位置,有感觉同时感觉位置正确为阴性,无感觉或感觉位置错误即为阳性;
4、针刺痛觉检查方法:使用大头针,针刺手臂皮肤,使患者感觉正常刺痛感,使用同样压力针刺患者双足,感受正常刺痛为阴性,未感受疼痛为阳性;
5、温度觉检测方法:使用温度觉检测仪,分别使用仪器的两头碰触患者双足皮肤,能感觉温凉差异为阴性,无法感觉温凉为阳性;
(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
(1)疑似: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但无体征或无症状但有2项体征阳性;
(2)临床诊断: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五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有任一1项体征为阳性的糖尿病患者;或者没有临床症状,但5项体格检查中有≥2项体征为阳性的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断为糖尿病神经病变(DPN),且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
(3)确诊: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或体征,同时存在神经传导功能(NCS)异常,且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
(4)亚临床:无症状和体征,仅存在神经传导功能(NCS)异常;
在基层或者患者在家自我监测时:可将五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简化为:踝反射 振动觉 温度觉三项,来代替5项筛查,,特异性和敏感性相同;简化程序之后,可使大多数无症状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通过简易筛查的方法获得临床诊断或可疑诊断,以便及时就医,及时治疗。
(四)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最大
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中,疑似、临床诊断仅根据症状和体征即可确定,是临床较常用的诊断分层。有研究显示:疑似的糖尿病神经病变人群可获得59.62%的确诊率,临床诊断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获得86.81%的确诊率;这一诊断分层仅需要症状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易于在临床开展,也可以教会患者或家属,在家进行自我监测。研究显示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可以把大多数有症状或隐匿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出来。合理防治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足部溃疡及截肢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是临床意义最大的诊断。普通的糖尿病患者按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标准筛查即可。确诊要求在临床症状和查体的基础上必须有神经纤维受损的客观证据,需进行神经传导功能(NCS)检查,科学性更强,准确率高,然而,神经传导功能(NCS)检查的设备相对昂贵且为有创检查,需要专业培训方能实施,一时在在基层医院还很难开展。如临床实践采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确诊标准就会导致很多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漏诊,得不到早期治疗,不利于整体和长期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防治。201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神经病变立场声明》提出,一般的糖尿病神经病患者只需根据临床诊断的标准诊断即可,不需要通过电生理检查进行筛查和诊断,除非在临床特征不典型、诊断不清或怀疑其他病因时;
(五)神经电生理检查:在临床特征不典型、诊断不清或怀疑其他病因时,需接受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内容包括:
(1) 神经传导功能(NCS)检测:检测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运动支传导速度(MCV)与感觉支传导速度(SCV),有2支及以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为阳性;
(2) 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刺激正中神经与胫后神经,观察波峰潜伏期及两侧相应波间潜伏期差值,测量值超过平均值2.5~3个标准差为阳性。神经传导速度与体感诱发电位检测任意一项阳性即诊断为DPN。以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
(3) F波和H波反射:提示近端神经纤维即神经根的异常,也反映大纤维神经情况。
(4) 肌电图检查: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可区别神经原性损害和肌原性损害,诊断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病变,例如肌电图检查可以协助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和预后。
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如何筛查:
(一)筛查建议:由于半数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所以无论糖尿病患者有无神经病变的症状都应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筛查 。糖尿病指南的筛查建议:
1、2-型糖尿病确诊之初和1型糖尿病确诊5年后进行第一次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筛查,此后至少每年复查一次;
2、具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也应进行筛查 ;
3、对于糖尿病程较长,或伴随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的高危患者,应每隔3~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 。
4、对高危或已存在神经病变的患者要注意筛查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
5、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维生素 B 12 缺失,增加糖尿病神经病变等疾病风险,应定期检查血清维生素 B 12水平 ,及时予以补充 。
(二)筛查方法:
1、仔细询问病史;
2、使用温度觉或针刺觉检查小纤维功能;
3、使用128 Hz音叉震动觉检查大纤维功能;
4、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都应进行10 g单丝测定评估足溃疡和截肢风险;
神经系统筛查一般不需要做复杂的电生理检查,除非在临床特征不典型、诊断不清或怀疑其他病因时。在临床工作中最简单实用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筛查诊断方法就是问诊和5种简易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根据上述结果得到的临床诊断对于糖尿病足溃疡、截肢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师和患者都需要重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和减少糖尿病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
采用简易神经系统检查结合临床症状诊断糖尿病神经病病变,诊断准确性高,是一种筛查糖尿病神经病病变的简单、有效的方法,适合患者在家自我检查以及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因为早期发现糖尿病神经病变,早期给予药物干预治疗,能最大限度地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