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糖监测动态(糖尿病血糖监测时间)
告别扎手指 新技术让糖尿病患者可实现无创血糖监测
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内分泌代谢病临床研究中心王卫庆教授团队与瑞金医院医学芯片研究所及相关研究员团队合作的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在线发表在《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上。
该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一种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即:多重微空间偏移拉曼散射(mμSORS)光谱技术。只需将手掌轻轻贴在检测设备上,就能准确测量血糖水平,告别有创血糖检测带来的疼痛和感染潜在风险。
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亿人,而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2%,糖尿病已成为严峻公共卫生问题。有效且规律的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而目前常规的血糖检测方法均需侵入皮肤,可能引起疼痛不适或血液感染等问题,降低了患者长期血糖监测的依从性。近几十年来,无创血糖检测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一直面临着准确性和通用性的巨大挑战,被誉为生物传感领域的“珠穆朗玛峰”。这项技术无需个体校准,即来即检,适用于不同年龄、肤色和肥胖的人群,为未来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很好的通用性基础。
团队专家表示,该技术的成功研发,是医工交叉合作的经典案例,也是无创血糖检测领域的重大突破。
总监制:陈永庆
监制:胡姗姗
记者:王殿甲 杨静
责任编辑:王殿甲
疫情期间,糖尿病患者切不可忽视了血糖监测
血糖高是否更易得新冠肺炎?在家怎么控血糖?血糖控制较好的情况下还是易感人群吗?……在疫情尚未完全控制的这段特殊时期,糖尿病患者如何加强防护、远离病毒一直是抗疫战斗的关注点之一。
在我国,糖尿病成人患病率在10%左右,预估有1亿以上的成年糖尿病患者,患者基数非常大。同时,糖尿病患者也是呼吸道病毒疾病的易感人群,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易合并感染,尤其是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肠道、皮肤等部位感染。
文献报道在武汉地区最早收治的99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中,糖尿病、高血压及冠心病等慢病患者者约占1/3;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死率较高。钟南山院士团队2月6日发布的1100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数据中也显示约四分之一的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占有较高的比例呢?一是糖尿病患者中肥胖人群比较多,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相对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受损,有可能出现通气不足,相比其他患者更容易缺氧,也就是说呼吸代偿能力比较差,因此一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部发生炎症,肺功能的应激代偿能力也是不够的;二是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环境和多种代谢异常会造成全身免疫系统损伤,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都在降低,身体的抵抗力较差,对病毒攻击的防御能力与普通人群相比是降低的,更易发生各种细菌和病毒的感染。三是高血糖环境本就是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的温床,容易滋生各种病菌感染,一旦感染还容易扩散;四是有较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或者是长病程和高龄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不幸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情控制相对困难,更容易发生多个器官功能衰竭,故死亡率也较普通患病者高。
相对于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对感染的抵御能力明显增强。但即便血糖控制较好,糖尿病本身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并不能完全消失,相对于健康人群,其免疫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感染的风险仍高于正常人,一定要提高警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感染,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人体会分泌多种引起高血糖的应激激素,加重高血糖;另一方面高血糖使身体免疫力下降,加重感染,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糖尿病患者良好的血糖控制非常重要。血糖控制是否良好,通过血糖监测可以获得相应的信息。值得提醒的是,在血糖控制上,部分患者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环——科学合理的血糖监测。
国内有学者研究发现,目前我国80%左右的患者并没有完全按照诊疗的要求或者是没有按照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血糖监测,甚至有的人实际上根本不监测。很多患者没有意识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只要吃药、进行生活干预,血糖就能得到控制,监测与否没什么差别;其次,传统的监测指血糖,需要经常扎手指,很多病人不愿忍受这个痛苦;还有一部分病人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他们只愿意掏钱买药,却不愿把钱花在检测上。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和处于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需要进行血糖监测的频度并不一样,在患者就诊时可以向医生咨询了解,并遵照执行,同时做好检测血糖的记录,包括血糖值,测定的时间点,用药和进食及运动情况等。只有通过血糖监测才能了解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严重程度,当前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是否合适,治疗后血糖改善情况等,同时血糖监测也是我们进行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干预方案调整的一个重要依据。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也有了血糖监测的“黑科技”,这就是持续的进行葡萄糖水平的监测,这样就可以全面地了解相对长一段时间内患者的血糖全貌。比如不久前在马德里举办的第13届糖尿病技术与治疗大会上就有学者报告了他们应用雅培辅理善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只需将一个传感器敷贴于患者上臂,使用扫描仪对传感器快速进行一次扫描,无需指尖采血,患者没有疼痛易于接受,通过这个系统,改善患者血糖控制,进而实现更多时间内血糖控制在预期水平的研究成果。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良好的血糖控制依然是首要策略,饮食、运动、药物控制缺一不可。保持身心舒畅,充足的睡眠,适当加强营养,合理膳食和运动,避免体重增加。同时,坚持自我血糖检测,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必要时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保持血糖平稳,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切勿擅自停用抗糖尿病药物。疫情期间一定要按照相关要求加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到人群拥挤的地方,尤其是要避免接触患者或与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可有效地预防感染的发生。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 郭立新教授)
防止并发症,5种检查不可或缺!关心糖尿病的朋友都收藏了
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糖友应定期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不仅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还能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01
血糖
监测血糖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监测方法,可以准确地反映血糖即时水平,也是防治低血糖的重要措施。糖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测血糖的频率和时间,(具体的检测频率可以在平台对话框中输入:123)。
2
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耐量试验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诊断试验,是测定静脉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负荷后血糖,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在做糖耐量试验的同时,可以采血测定胰岛素、c肽,可以协助判断胰腺β细胞的储备功能,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3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2-3个月内血糖平均水平,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衡量血糖控制水平是否达标的金标准,正常值为4.0%-6.5%。
建议糖友每3个月检测一次,检查时不必空腹。
4
尿糖、尿酮体检查
尿糖检查一直是评估糖尿病病情控制情况的一种依据。
当体内胰岛素缺乏时,不能利用葡萄糖作为身体能量的来源,只好分解脂肪作为燃料,分解过程中会释放一种叫做酮体的酸性物质,从尿中排出即为尿酮。
如果尿中检测出尿酮,提示胰岛素缺乏,血糖控制不理想。
5
糖尿病并发症检查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会逐渐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主要指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因此,糖尿病并发症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1)眼底检查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主要与病程和血糖状况有关。常见的有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眼底出血等,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糖尿病肾病
约30%-40%的1型糖友,以及20%左右的2型糖友,会发生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是:尿微量白蛋白≥20微克/分或30毫克/24小时,即可诊断。
(3)心脏病变
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需要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自主神经电生理检测。
需注意的是,糖尿病容易合并血压或血脂异常,加重心血管损害,因此也要进行血压、血脂的检测。
(4)神经病变
60%-70%的糖尿病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症状,如四肢感觉减退、麻木、刺痛;腹胀、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性功能下降;听力下降、吞咽困难等。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依据是神经电生理检查,即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肌电图。
(5)周围血管病变
全身大血管均可受累,下肢最为常见,可表现为足部皮肤发凉、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且皮肤易受感染,溃疡经久不愈,严重者引起坏疽导致截肢(趾)。
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外周血管病变。
(6)口腔检查
糖友口腔疾病中以牙周病最为常见,患病率可达30%左右。慢性牙龈炎反复发作,牙槽骨萎缩,久而久之易引起牙齿松动或脱落。因此,糖友不能忽视口腔检查。
作者:胡春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