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危害文案(糖尿病患者的危害性)
糖尿病乃“百病之源”,真正的危害是这6大并发症,早知道早防治
65岁的老邓最近半年的时间发现自己的尿量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全身上下都开始浮肿起来,为了查明病因,老邓来到医院,通过检查,医生发现老邓所罹患的其实是慢性肾衰竭,更糟糕的是,已经达到了尿毒症的诊断标准。
众所周知,尿毒症属于终末期肾病,是不可逆转的。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好端端的,老邓会突然罹患尿毒症呢?
原来,早在十五年前,老邓就确诊了2型糖尿病,但是十五年的时间以来,他的血糖始终控制的不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居高不下的血糖会对肾脏造成影响,形成糖尿病肾病,一开始的时候,糖尿病肾病只是表现为尿蛋白阳性,如果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很难发现这种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肾病不断加重,最终就会发展为尿毒症。
糖尿病,只是血糖升高,但是它影响的却是全身的异常,毫不夸张的说,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从头到脚都有,糖尿病真的称得上是万病之源。
作为医生,今天就和大家谈谈,糖尿病究竟会导致哪些并发症?
第一,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长时间患糖尿病而导致的蛋白尿以及肾小球滤过率 (GFR) 进行性降低。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基本是没有症状的,有些患者在尿常规检查的时候发现尿蛋白阳性,随着病情的进一步进展,糖尿病肾病患者会出现高血压、浮肿、大量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发展到最后,会出现肾衰竭,此时患者会有少尿、无尿,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肾性贫血等。
糖尿病肾病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不及时发现,患者往往还会有性命之忧,由于糖尿病肾病无法逆转,当发展到尿毒症的时候,就需要进行血液透析。
第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对患者的眼睛也有很大的伤害,时间长了,容易诱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容易导致微动脉瘤形成和视网膜内出血,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就会出现视力下降,甚至是失明。
第三,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最怕身上有伤口,如果血糖控制不好,那么身上的伤口往往也很难愈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糖尿病导致免疫力下降,伤口更易滋生细菌。
糖尿病患者最易受伤的部位是糖尿病足,因为足部容易滋生细菌,泡脚的时候,如果水温控制不好,就特别容易被烫伤,烫伤之后,开始是小的创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创面就可能越来越大,最终发展为严重的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如果控制不佳,还可能面临截肢的悲剧。
第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得了糖尿病,很多患者会有四肢末端的麻木感,有些则是出现异常的蚁走感,就像蚂蚁在身上行走一样,还有的则会出现套袜感。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高血糖损伤了神经。
糖尿病不仅会损伤四肢的周围神经,还会损伤自主神经,比如糖尿病会导致胃的神经异常,导致胃蠕动减慢,从而引起胃轻瘫。
第五,糖尿病血管病变
得了糖尿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很容易引起血管的病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的影响包括对小血管的影响,还包括对大血管的影响,小血管主要是四肢血管,大血管主要是供应大脑的脑动脉和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
第六,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在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里,除了慢性并发症以外,还包括急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又包括两种,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相对于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往往更加危险,如果不及时处理,患者很快就会有生命危险。
一天好几杯奶茶!18岁男孩确诊糖尿病,有死亡风险!妈妈:是我太宠了……
来源:杭州日报
近日,18岁的高三学生小袁在开学前一天因剧烈呕吐来到杭州萧山区中医院就诊,本以为只是吃坏肚子,却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种可能致命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以为肠胃炎
一查竟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事发当天,小袁因恶心呕吐来到萧山区中医院急诊就诊,起初以为是简单的胃肠炎,但是腹部CT却提示小袁有脂肪肝、肝脾肿大等异常表现,因此急诊医师建议进一步消化内科就诊。
在诊室中,小袁生化检查显示多项指标远远超出正常范围(血糖、尿酸、血脂),机体代谢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在问诊时,医生还闻到了小袁口中呼出有烂苹果味(丙酮),建议小袁立即住院接受治疗。
入院后,医生又进行了血气分析、血β-羟丁酸、尿常规等检测,血气分析结果显示小袁伴有严重酸中毒,其中尿糖4 ,尿酮体4 ,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在抽血送检过程中,主管医生王嘉炜发现送检血液样本出现了明显的脂浊现象。
对此,王医师表示,这是因为此时小袁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身体被迫分解脂肪供能。额外的脂肪分解会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同时也使肝脏合成更多的甘油三酯。血液中甘油三酯过多就会导致血浆浑浊,也就是所谓的脂浊。同时小袁伴有严重的脱水情况,血液浓缩使血脂浓度相对升高,加剧脂浊表现。
要知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凶险的急性并发症,每小时血糖可飙升2.8-5.6mmol/L。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统计,一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进一步进展,合并脑水肿,疾病死亡率极高(21%-24%),在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凶险。
“他一天要点好几杯奶茶”
医生提醒:一瓶可乐≈10块方糖
年轻人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情况已经不是偶发现象。饮料、熬夜、压力是其发病率增高的“元凶”。小袁的父母跟医生“诉苦”,原来小袁平时酷爱奶茶,几乎到了奶茶代水的地步,一天就要点好几杯,还特别喜欢吃高盐高脂的高热量油炸食品。
对此,萧山区中医院内分泌科专家高雅文主任中医师指出,我们日常喝的含糖饮料危害大,一瓶可乐≈10块方糖,长期饮用导致胰岛素“过劳”,诱发糖尿病。熬夜 久坐:睡眠不足、缺乏运动降低代谢能力,增加患病风险。学业压力:压力激素(如肾上腺素)会对抗胰岛素功能。
哪些人更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高雅文表示,“在我们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新发糖尿病患者:约30%的1型糖尿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其次,胰岛素治疗中断者:自行停药者3天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风险提升8倍。此外,应激状态人群,比如感染、外伤等应激时肾上腺素飙升对抗胰岛素,也会出现酮症酸中毒。”
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病,做好以下几点:进行饮食管理,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取;加强锻炼,每天坚持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9小时,定期体检。
医生提醒
高医生提醒广大市民群众,近年来像小袁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反而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糖尿病并非“老年病”,不良生活习惯正让青少年成为高发人群。若出现持续呕吐、呼吸异味、异常口渴,务必立即就医。管住嘴、迈开腿、定期查,是远离糖尿病的关键。
来源: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这样养病要不得,糖尿病的危害,躲是躲不过去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假如有一天,你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年久失修的堤坝,糖尿病,便是那悄无声息渗漏进来的洪水。
最初,只是一点点裂缝,似乎毫无威胁,但当你继续忽视、任其发展,终有一天,洪水会冲垮堤坝,淹没原本平静的生活。
现实中,许多人对糖尿病的态度,正如对待这座堤坝:要么选择无视,要么用临时的砖瓦去填补,心存侥幸地以为洪水永远不会来。
而糖尿病的危害,躲是躲不过去的。
糖尿病,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它更像一场“隐形的围困战”。
它不急不躁、不痛不痒,却能在岁月的缝隙中蚕食身体的健康。
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4亿(来源:中国国家卫健委数据),而令人震惊的是,这其中近一半的人并未意识到自己已患病。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它无声地改变着每一个忽视它的人的人生轨迹。
糖尿病的危害从来不是单枪匹马。
它更像一个“健康掠夺者”,带着一群“帮凶”:高血压、心脏病、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甚至截肢。
有人将糖尿病比喻为“甜蜜的杀手”,但这份“甜蜜”并不温柔,它是健康隐患的伪装者。
张叔今年58岁,平日里最喜欢的就是一碗红烧肉配两瓶啤酒。
三个月前,单位体检发现他的空腹血糖偏高,医生建议他控制饮食,适当锻炼。
但张叔却觉得:“哪有这么严重?我平时不痛不痒,身体好得很,医生的话听听就算了。"他依旧我行我素,继续沉迷在“大鱼大肉”的烟火气中。
三个月后,张叔的脚莫名出现了一个小伤口,几天过去了,没有愈合,还隐隐发黑发臭。
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他,这伤口是糖尿病足的早期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很可能需要截肢。
张叔这才慌了:“怎么会突然这么严重?”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隐匿性”。
在早期,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明显症状,甚至会觉得自己“很健康”。
但糖尿病的危害从来不会因为你的忽视而停止。
它就像一颗埋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表面风平浪静,实则危机四伏。
糖尿病的危害,就像一颗落在池塘里的石子,表面看似平静,实际却激起层层涟漪,最终蔓延到整个身体。
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一步步“蚕食”健康的:
血管的腐蚀者
糖尿病会导致长期的高血糖状态,而高血糖就像一瓶浓硫酸,不断“腐蚀”大大小小的血管。
小到眼睛的微血管,大到心脏的冠状动脉,都会因为“糖化反应”而变得脆弱不堪。
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视力下降、心血管疾病等问题。
神经的“杀手”
糖尿病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
有些患者会感到手脚麻木、刺痛,甚至失去痛觉。
这也是为什么张叔的小伤口拖了几天都毫无知觉,等到发现时,问题早已严重。
肾脏的“掠夺者”
肾脏是身体的过滤系统,而在长期高血糖的“侵袭”下,肾小球会逐渐受损,最终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肾病,甚至尿毒症。
数据显示,我国有高达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肾病。
免疫的“瓦解者”
糖尿病还会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伤口愈合变慢,感染风险增加。
就像张叔的脚伤,若不及时处理,细菌很可能顺势入侵,甚至威胁生命。
侥幸心理的代价:为什么“养”病要不得?看似无害的生活习惯,其实是糖尿病患者最大的敌人。
有人以为“少吃几顿甜食就没事”,有人以为“靠药物控制血糖就够了”,还有人觉得“我这点问题不算病”。
但糖尿病从来不是靠“拖”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科学管理和长期坚持。
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发现,仅靠药物控制血糖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以上;而那些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综合管理血糖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
换句话说,养病的代价,远比积极管理的代价高得多。
糖尿病并非不可控,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改变。
以下几条建议,或许能帮你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饮食控制:健康从嘴开始
别再沉迷于“大鱼大肉”了。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
少吃加工食品,避免含糖饮料,这些简单的改变可以大大减轻血糖的波动。
适量运动:让身体动起来
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能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血糖更平稳地控制。
定期监测:掌握身体的“晴雨表”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
了解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才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调节:别让情绪成了绊脚石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焦虑、懒惰、侥幸心理都会让你半途而废。
接受糖尿病,积极面对它,才是赢得这场战斗的关键。
有人说,糖尿病是一场“慢性谋杀”,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它是一种提醒:提醒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醒你为健康负责。
糖尿病的危害虽然无法彻底根治,但通过科学管理,它完全可以被控制在“堤坝”之内,不至于泛滥成灾。
当你站在堤坝上,面对那看似无害的渗水时,你会选择继续无视,还是立即行动?堤坝是否稳固,决定权始终在你手中。
糖尿病的洪水不会自己退去,只有你用科学管理筑起一道坚实的堤坝,才能守护住生活的安宁。
健康,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而是每一天的选择和坚持。
愿你从今天开始,做出那个值得的选择。
参考文献:
中国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健康与疾病报告》(最新版)。
《糖尿病管理指南》(2022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ADA(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