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老人增肥(糖尿病老人增肥食谱)
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了,体重却增加了,这是为何?听听医生怎么说
作为我国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可引起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等多种靶器官损害,经合理降糖后虽然减轻了靶器官损害,但体重却有所增加,而体重增加与高血糖一样,会增加心血管与肾脏损害。那么为什么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后体重会增加,如何干预?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体重与控制血糖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体重增加一方面可增加血糖控制难度,另一方面可增加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控制血糖方面,体重增加可加重胰岛素抵抗,使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导致血葡萄糖难以被充分摄取利用,进而引起血糖升高,增加血糖控制难度。在控制慢性并发症方面,体重增加还可引起血压、血脂等多种代谢指标异常,可加速心脑血管损害,协同糖尿病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同时体重增加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逐渐恶化,是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体重的控制。但部分患者血糖控制达标以后,体重却有所增加,这是为何?
糖尿病患者体重增加有多方面原因。首先,超重或肥胖本身属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且多数糖尿病患者确诊时体重已超出正常范围,统计发现糖尿病患者中超重(BMI≥24kg/㎡)占比高达41%,肥胖(BMI≥28kg/㎡)占比高达24.2%,所以不少糖尿病患者体重基数较大。其次,糖尿病患者早期血糖升高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引起,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人群,为了增加血糖达标率,机体会分泌较多的胰岛素,而胰岛素不仅可控制血糖,还可抑制脂肪分解、增加脂肪合成,从而可使体重进一步增加。此外,部分降糖药也可使影响体重,胰岛素、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格列奈类降糖药等,它们是控制血糖的主力军,因此多数糖尿病患者不得不使用,但也可使体重不同程度增加。
与上述降糖药相反的是,部分降糖药在降血糖的同时,可不增加体重,部分降糖药甚至有助于降低体重,如二甲双胍,可降低体重正常、超重、肥胖人群的体重,且随着体重的增加,经二甲双胍治疗后体重下降越多,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16周以后体重可分别下降2.81、2.92千克;再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不仅可降低体重,还可缩小腰围,且体重基数越大、腰围越大,改善效果越明显,长期使用可使体重下降约1.0-3.2千克;再如达格列净与恩格列净等SGLT-2抑制剂类药物,在降低血糖的同时,可使体重平均减少1.8千克。其它降糖药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α-糖苷酶抑制剂以及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DDP-4抑制剂,虽然不能降低体重,但也不会增加体重,或仅轻度增加体重。
可能部分朋友会问:既然这些药物既能降血糖又能降体重,那为什么还要使用其它降糖药呢?这就和降糖强度有关。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虽然体重的控制不容小觑,但控制的重点依然为血糖。血糖大幅升高近期可增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状态的发生风险,远期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虽然部分降糖药不增加体重甚至可以降低体重,但降糖幅度有限,二甲双胍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0%-2.0%,GLP-1受体激动剂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1%-1.6%,α-糖苷酶抑制剂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5%-1.0%,DDP-4抑制剂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4%-1.0%,SGLT-2抑制剂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5%-1.0%。
多数糖尿病患者需要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才能降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糖化血红蛋白高达9%及以上的患者,单用这些降糖药很难控制血糖达标。单用虽然无法控制血糖达标,多药联合则可控制血糖达标,这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是较为常用的降糖方案,一种降糖药无法控制血糖达标,可依次递增至两种甚至三种,可增加血糖达标率。但随着年龄的进展,部分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分泌的胰岛素逐渐减少,而上述药物虽然能降低血糖,但需要依靠足够的胰岛素水平,病情进展至晚期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极差,因此即使多药联合也难以控制血糖达标,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胰岛素作为最强、最有效的降糖药物,似乎没有它无法控制的血糖,但胰岛素也易增加体重,此时该怎么办?
对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单用胰岛素可控制血糖达标,但也可与其它降糖药联用,既然胰岛素会增加体重,那么联用不增加体重或可减轻体重的降糖药,可减轻对体重的影响,如二甲双胍,相比于单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联用二甲双胍与胰岛素,一方面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另一方面可使体重少增加2.28-3.85千克,二甲双胍也因此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全程药。当然,生活方式在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控制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即使已经使用降糖药,糖尿病患者也应控制每日饮食总量,在无低血糖发作、显著高血糖,无急性并发症、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情况下,应坚持运动,一方面有助于增加血糖达标,另一方面有助于减轻体重或减少体重的增加,受益颇多。
综上,部分糖尿病患者初诊时存在超重或肥胖,体重基数较大,糖尿病早期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水平相对较高,可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脂肪合成,胰岛素、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格列奈类降糖药等降糖药也可增加体重,因此部分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增加。在降糖药选择方面,部分降糖药如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药物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部分降糖药如α-糖苷酶抑制剂、DDP-4抑制剂等虽然不能降低体重,但也不会增加体重。糖尿病患者使用这些降糖药可减轻对体重的影响,但这些药物降糖作用有限,单药无法控制血糖达标时,可多药联合降糖,多种降糖药依然无法控制血糖达标,则需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使用胰岛素的同时,联合部分降糖药如二甲双胍,不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还可减少体重增加,在药物降糖的同时,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也有助于减轻体重。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查出糖尿病时,体型消瘦,为什么最近越来越胖?是因为糖胖症吗?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吃多、喝多、尿多、体重减少。不少患者也是因为这些典型症状才发现糖尿病。但有患者表示,自己刚查出糖尿病的时候体重不断下降,瘦得有些吓人。最近为什么越来越胖?
糖尿病在西医眼中是一种代谢紊乱诱发的疾病,血糖过高,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受到血糖升高的影响,肾脏排出很多的尿液,出现了“多尿”的症状。但是人体内的血糖无法经过胰岛素代谢,也不能被人体吸收,就会出现吃得多,喝得多的情况,但营养吸收始终无法满足需求,就会越来越瘦。
但有患者表示,自己刚确诊的时候,确实体重在不断下降,可是最近一段时间突然发现体重开始上升。明明自己为了降糖,控制饮食比较标准,为什么还会发胖?或许问题就出在“糖胖症”上。
有研究机构发现,几乎8成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肥胖、超重的问题。有些是肥胖引发了糖尿病,有些是糖尿病引发的肥胖。将两者结合后,总结出了一个新的名词,糖胖症(Diabesity)。
有不少研究表明,这也属于炎症疾病,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受到自身免疫的影响下,对人体内的细胞和组织产生刺激,从而引发慢性炎症。通俗的讲可能是人们胖了,身体内的免疫系统对着多出来的“肉”心想,这是什么?外界入侵的物质?攻击它!最后慢慢地诱发了慢性炎症。
当你的BMI指数达到28的时候,还被确诊为糖尿病,就属于“糖胖症”。这种疾病,会比普通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有研究发现,糖胖症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并且出现死亡的风险也会提高7倍,这也是糖胖症比较大的一个危害。
在临床上,有些糖友在使用磺脲类药物后,确实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人们的食欲增加,吃的东西多了,体重也就更容易长胖。这种情况多半出现在刚确诊糖尿病时,BMI指数并不高,但是用药后BMI指数升高的糖友。
胰岛素增敏剂也可能导致糖友体型越来越胖。主要的原理和前者类似,也是因为药物影响人体内的代谢,促进患者体内的糖分吸收,在降糖的同时也可能导致脂肪沉积,诱发肥胖。
第一点、热量摄入减少500大卡
对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是控糖、减重的重点。而且有研究发现,不管是你是采用全素食,还是低脂低糖的饮食方法,只要你能将全天饮食摄入的热量减少500大卡,就能起到减肥的作用。
当然减少热量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这样的比例。但是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比例来减重。比如采用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食物代替精细粮食。吃米饭的时候,吃硬不吃软,吃冷不吃热,也能因为其中的抗性淀粉,延缓糖分吸收,增强饱腹感。
第二点、合理用药,必要时调整用药
在临床上确实发现有一些药物可能对体重有所影响。糖胖症患者在服用降糖药时,首选对减重有利的药物,例如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这些药物既能改善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问题,还能起到抑制食欲,辅助减重的作用。
相比于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之类有助于减重、控糖的药物显然更适合糖胖症患者。
第三点、符合条件时可采取代谢性手术
不少人曾听说过切胃手术,这就是代谢性手术的一种。通过手术切除消化道等行为,来减少人体能够摄入的食物总量,并且改变食物消化的方式。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BMI指数超过32.5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患者自身不能存在并发症或合并症。否则很可能带来其他的血管风险。
糖胖症其实是两种疾病并发的总称,和单纯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体重指标,当体重有所升高后,及时察觉异常,并且尽早进行饮食调理、药物调整等方法稳定体重。研究发现,如果患者能够在1年内减重30斤,糖尿病症状的缓解率就能达到86%,这也是帮助患者稳定血糖、改善病情的好方法。
如果你也深受糖胖症的困扰,不妨试试看。刚确诊糖尿病时,体型消瘦,但最近却越来越胖,或许是糖胖症和药物在作祟,尽早调整,控制糖尿病发展。
糖尿病病人太瘦,怎样增重?听听药师怎么说
葡萄糖是为机体供能的重要物质,人体所需大约70%的能量来自于葡萄糖,我们每天摄入的大米、白面等碳水化合物最终可转变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升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协助组织器官利用葡萄糖,维持血糖稳定,没用完的葡萄糖可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但无法被利用供能,从而造成体内的脂肪和蛋白质大量消耗,身体会慢慢变瘦,免疫力也随之降低。
与健康人一样,糖尿病病人也需要通过体重指数(BMI)来判断是否需要增重,BMI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BMI在18~24内最适宜,当BMI小于18时,即体重过轻,需要增重,如何增重呢?今天孙药师为大家解释清楚:
1.合理的饮食:体重过轻的糖尿病病人应摄入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如面粉、大米、玉米、莲藕、土豆、薯类等都是比较理想的碳水化合物,每餐保证固定的摄入量,如两个馒头、一碗米饭或一碗面条等,配合适量的运动和合理的用药,这是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基本方法。除碳水化合物外,还应合理搭配脂肪和蛋白质,如鱼、肉、禽、牛奶、蛋、坚果、豆制品等,再搭配适量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增加体重。不推荐点心、蛋糕、饼干、烧烤、油炸食物、肥肉等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更不要喝含糖饮料,虽然这些饮食可能在短期内快速增重,但长期食用会导致血糖失控,并可显著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最后,饮食调整后,应注意监测血糖,进一步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
2.坚持运动:糖尿病病人应规律进行体育运动,开始运动前请医生评估心血管风险、心肺功能和糖尿病并发症等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方式、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运动前后注意监测血糖,如果血糖过低或过高,不适宜运动,根据血糖监测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剂量,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块、蜂蜜、饼干等食物,以防低血糖;运动方式应选择健步走、慢跑、游泳、骑车、保龄球、乒乓球、羽毛球、高尔夫球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推荐每周5天,每次30分钟,由少到多,由慢到快,循序渐进,不要过量,也可以辅以举重、哑铃、俯卧撑、平板支撑等抗阻运动,有助于强壮骨骼、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增加体重,有氧运动配合抗阻运动可使增重更明显。
3.戒烟:烟草中的成瘾物质尼古丁可以增加机体的基础代谢率,消耗身体能量,还可抑制食欲,损伤胃肠道血管,抑制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体重减少,戒烟后,机体的代谢、食欲和营养物质吸收都慢慢恢复正常水平,单纯戒烟成功可以使体重平均增加4~10斤,因此,偏瘦的糖尿病病人通过戒烟也可以增加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