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等同于(糖尿病等同于冠心病这说法对吗)
不知不觉得了糖尿病?这些早期症状你要了解
早发现,早控制!
一说起糖尿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可想它的危害有多大!
防治糖尿病,关键在于“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
但其实很多人在确诊时,都没有出现这些典型症状,有些反而出现了看似与糖尿病毫无关系的症状。
难道这只是特例吗?现今,糖尿病早期症状绝大多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三多一少”了。
糖尿病有哪些早期症状
这里,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期,也就是糖尿病前期,主要是糖耐量受损,一般这段时间没有任何症状,患者往往也毫不知情。
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而近36%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如果这时还不进行干预,每4个糖尿病前期得的人有1~3个在10年内进展为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1 皮肤干燥、瘙痒
这种皮肤干燥不等同于秋冬季节的皮肤干燥,糖尿病前期即使涂抹身体乳等保湿产品,也没办法缓解干燥的皮肤问题,此时需要考虑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发痒部位多集中在手脚和小腿,女性则会经常出现外阴瘙痒。
2 视力变化
血糖升高会引起体内液体的变化,导致视力不稳定。
视力变化大多表现为视力会下降或眼前出现黑影,不过也有少部分人表现为视力突然变好甚至不需要佩戴眼镜。
很多人碰到这种情况,会误以为是“老花眼”提前到来,或诊断为老年白内障,殊不知这也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3 伤口久不愈合
伤口不易愈合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状之一。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外周血管病变,所以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会受到影响;而且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差,加之高血糖有利于致病菌生长,常导致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和阴道炎症等,久难痊愈。
4 睡眠障碍
很大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轻度或中度的睡眠呼吸紊乱,且多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
白天感到疲倦嗜睡、夜晚睡觉鼾声过大的人最好进行血糖检测。
5 餐前饥饿
糖尿病初期,可能出现餐前低血糖、饥饿难忍等。
这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变化不同步,导致餐后血糖达到高峰时,胰岛素还没来得及分泌,而等到胰岛素分泌达到高峰时,又正好出现在下一餐前,从而导致出现低血糖和饥饿状态。
除了上面说的几个症状外,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肢体麻木感、针刺感等都是糖尿病早期的症状。
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可选择检测血糖来确诊是否为糖尿病。
如果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达到诊断标准,则为糖耐量减低。
当然,除了确诊的或出现糖耐量减低的人群外,以下这些糖尿病高危人群也需多加注意和预防。
注意!糖尿病高危人群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当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有一位有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如果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可达一般人群的6倍。
2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体重指数(BMI)≥24kg/m2属于超重,BMI≥28kg/m2属于肥胖。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的人群都需要注意预防糖尿病。
这类肥胖者一般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胰腺负担重。
另外,如果你体重并未超重,但四肢肉比较松软,看起来也比同样体重的人显得胖的话,同样也需要注意预防。
3 年龄40 岁人群
人过中年,胰岛素受体也会开始老化,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数据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4 饮食习惯不当
主食比菜吃得多,以白米饭、馒头、面包等精细面食为主,从不吃杂粮。
做菜重油重盐,偏好甜食、饮料等。
5 饭后易疲倦
大部分人可能会有“饭困”,但一般不会特别严重,但如果自己比其他人的“饭困”明显很多,可能需要当心了!
另外,容易低血糖或偶尔未及时进食就饥饿感明显的人,也建议进行血糖检测。
6 久坐不运动
不爱运动、活动量小、体能较差的人群,连上几层楼梯都觉得十分费力人群。
7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儿(≥4kg)生产史者。
上面7点中,占有2条及2条以上,就极有可能成为糖尿病候选人。
除此之外,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有引发糖尿病的风险,值得警惕!
但糖尿病除了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大多还是由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引起的。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糖尿病和其他疾病最为有效的良药!
总 结
糖尿病早期症状
皮肤干燥、瘙痒
视力变化
餐前饥饿
睡眠障碍
伤口久不愈合
糖尿病高危人群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年龄40 岁人群
饮食习惯不当
饭后易疲倦
久坐不运动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
参考文献
[1]小周, 糖尿病早期症状勿轻视 [J]农村科学实验. 2017.1:37
本文首发丨维他狗营养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糖尿病会遗传吗?得了就活不长?糖尿病10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俗称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
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举办的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宣传活动上,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郭启煜主任医师就糖尿病防治常见10大误区进行了讲解。他强调:“正确的理念务必反复宣讲,因为很多错误的观点一直在广泛传扬。”
误区1: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不一定!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但是,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专家比喻,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环境因素扣动了“扳机”。
误区2: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吗?
错!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
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想不得糖尿病,只少吃糖肯定是不行的。
误区3: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吗?
那可不一定!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
如果瘦人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而且患糖尿病的瘦人不在少数,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
误区4: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吗?
错!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确实大多为1型糖尿病。但近些年罹患2型糖尿病的儿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常进食高脂肪高糖类高热量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或玩游戏、活动少、肥胖等因素有关。
2型糖尿病已成世界上很多国家儿童的一种流行病,各国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我国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逐渐攀升。
误区5: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
肯定不是!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热量,这些还是可以适度摄取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可优选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误区6:糖尿病人不能喝粥吗?
错!糖尿病患者当然可以喝粥,但需掌握一些技巧。喝粥确实影响血糖,但影响相对短暂。喝粥后,血糖升高速度快,但下降的速度也快。
推荐的喝粥技巧:少喝纯米粥;煮粥时加一些豆类或杂粮;别煮时间太长;放凉再喝;搭配蛋白类和蔬菜类食材一起食用;先吃菜再喝粥;限量喝粥,放慢进食速度慢慢喝,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变化;接受胰岛素或促泌剂治疗者谨防低血糖。血糖居高不下或波动幅度较大时,谨慎喝粥。
误区7:“无糖食品”可以随意吃吗?
肯定不可以!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很多无糖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无糖食品不可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有糖无糖是相对的,不要被表面的名称或概念所迷惑。
误区8:喝酒降低血糖,可以长期喝酒?
不可以!某些患者少量饮酒后确实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成为可以长期喝酒的理由。糖尿病人饮酒会可导致低血糖,尤其当空腹饮酒时。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者。低血糖危害更大,甚至会危及生命。
酒精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长期过量饮酒显著增加患糖尿病风险。糖尿病患者过量饮酒,也会增加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等的风险。糖尿病患者最好忌酒,若无法做到,一定少饮。
误区9:血糖高无症状,可以不吃药吗?
大错特错!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高血糖,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促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
糖尿病的危害就在于并发症。高血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死角。糖尿病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并发症,而非缓解症状,即使症状缓解,仍需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是着眼于未来的治疗。
误区10: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不一定!这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但若控制得当,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所以,患了糖尿病不用害怕,只要肯努力,积极控制好糖尿病,长寿不成问题。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118期
工人日报记者 姬薇
来源: 工人日报
1碗米饭=1碗白糖?和营养师学蒸健康米饭,远离糖尿病高血脂
【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原创内容 请勿转载 欢迎转发】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说法:「一碗米饭=一碗白糖」。
还有人说:
这些说法,貌似科学,其实真的靠谱么?
答案是:
说重点,简直就是个谣言。
这里咱们就梳理一下,把米饭等同于白糖,其中到底有哪些错误。
首先,两种食品之间,营养价值能不能简单地「等同」?不能。
天然食物的成分很复杂,除了水和淀粉,还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保健成分等。
同样,白糖的成分很简单,特别是结晶的白砂糖,蔗糖含量高达99.5%以上。
而米饭中还含有植物蛋白质,以及少量的B族维生素,少量的磷钾镁等矿物质,还有少量的γ-氨基丁酸等物质。
所以,在同样热量、同样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前提下,吃米饭的营养价值,显然要比吃白糖高。
其次,如果比较两种食物的营养价值,除了需要限定比较的项目,还要考虑比较的是干重还是含水重如果不考虑其它成分,只按一碗米饭和一碗白糖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来比,两者仍然是不等同的。
因为米饭不是干大米,煮饭的时候是要加水的。
白糖呢,它是固体物质,含水量极低,结晶白砂糖和冰糖所含的水分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人们知道,水中是不含有碳水化合物的。
所以,一碗米饭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固体,其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只有白糖的三分之一。
如果真拿一碗米饭换成一碗白糖,热量涨了两倍,那是必胖无疑的。
第三,即便是同样数量的碳水化合物,它们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结果也未必一样。米饭和白糖都是碳水化合物的膳食来源,但其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类型不一样。
米饭所含的是淀粉,属于复杂碳水化合物,消化后全部变成葡萄糖。
白糖所含的是蔗糖,是一种二糖,消化之后变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葡萄糖和果糖的代谢途径是有差异的,近年以来对此研究很多。
简单说,相比于能变成葡萄糖的淀粉来说,能分解出果糖的白糖,在吃多了之后,更容易增加脂肪肝、高甘油三酯和肥胖的危险。
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都忠告,
按我国膳食指南,淀粉类主食的总量则可以达到每天250-400克。
第四,米饭和白糖在小肠中所需要的消化酶不同,适应的人群也有差异。米饭中所含的是大量淀粉,它需要胰淀粉酶来消化。
白糖所含的是蔗糖,它需要小肠粘膜表层所产生的蔗糖酶来消化。
在胃肠发生感染,比如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时,小肠粘膜受损,造成蔗糖酶活性下降。
这时消化蔗糖的能力会降低,而不消化的糖会刺激肠道,提高肠道渗透压,从而加重腹泻。
所以,拉肚子的时候不能吃甜食、喝甜饮料。
白米饭和白糖,都不是健康的选择白米饭和白糖的确也有类似之处。那就是总体评价,它们的营养价值都不高,对预防糖尿病、高血脂都不利。
虽然白米饭比白糖强一些,但它仍然是一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相当低的食物,而且血糖指数较高。
如果能够在主食中纳入一半全谷杂粮,比如糙米、黑米、小米、燕麦、荞麦、红小豆、花芸豆等,则能够更好地提升膳食营养质量,也非常有利于预防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麻烦。
欢迎关注 我的头条号【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第一时间get最实用的营养干货,做自己和家人的营养师。
范志红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