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唐太多糖尿病(唐糖尿病最基本治疗措施)

医者良言 0
文章目录:

长期大量吃糖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医生直言:吃糖您得悠着点

“医生,吃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

糖块

今天我去查房的时候,有个病人告诉我说,他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有医生说吃糖吃多了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但是根据他的见闻,自己身边有好几个人都是因为长期大量吃糖而得了糖尿病。因此,他对网上的吃糖吃多了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表示怀疑,所以就问了我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那吃糖吃多了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呢?今天医者良言就跟您好好聊一聊这个问题。

1.长期大量吃糖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自从踏入医学领域之后,我也在一直思考,长期大量吃糖是否真的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实习的时候,我还专门问过带教老师,他们都告诉我说吃糖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不过我对他们的观点都抱有怀疑的态度。

翻看最新版的糖尿病的相关书籍,里面也都没有提到说长期大量吃糖是否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不过后来无意之间看到一个研究,里面提到长期大量吃糖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仔细想想还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人认为人之所以变胖了,主要是因为吃了太多的脂肪,然而真相可能超出您的认知。虽然说脂肪的能量高,但是人吃了脂肪以后,大多数的脂肪都会被排出体外,真正被吸收的脂肪并不多。真正使人变胖的是糖类,它才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胰岛素

可能大家不太理解清楚糖类是如何让人变胖的,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当人吃了大量的糖以后,就会在体内转化成葡糖糖进入血液中,这个时候人体为了控制血糖的稳定,就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从而使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主要途径就是转化成糖原和脂肪储存起来、促进人体对葡糖糖的利用。也就是说,当人吃了很多糖的时候,就会促进人体合成较多的脂肪,长此以往,不变胖就奇怪了。

胰岛细胞

我们需要明白一点,肥胖本身就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病因。肥胖者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也就是说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为了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胰岛细胞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这样的话,就相当于胰岛素在“加班工作”。一两天的“加班”,胰岛细胞还能承受,但是长期这样,它也受不了,这个时候就会有胰岛细胞衰竭。当胰岛细胞衰竭到一定程度的是,人体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了,从而形成了糖尿病。

另外,长期大量吃糖,也会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长此以往,胰岛细胞的功能就会下降,分泌的胰岛素就会减少,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糖尿病。胰岛素这种激素比较特殊,它是人体内唯一的降糖物质。当你吃了太多的糖的时候,这些糖就会分解变成葡萄糖,胰岛细胞就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把血糖降下去。胰岛细胞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也会有“累死”的时候,当胰岛细胞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从而引发糖尿病。

综合以上,长期大量吃糖是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的!

2.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病因。目前来说,人类对于糖尿病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糖尿病的病因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是考虑和以下原因有关,具体总结如下。

遗传因素:现在已经证实了糖尿病和遗传因素是有关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糖尿病就是一种遗传病。在医学上有个叫做遗传易感性的名词专门描述这个情况,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兄弟姐妹得了糖尿病以后,那自己得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高于正常人。

可能大家还是不太理解遗传易感性啥意思,这里我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有的人吸烟、喝酒一辈子,但是却没有得肺癌,而有的人不吸烟、不喝酒却得了肺癌,这就跟遗传易感性有关。暴露在同样的病因下,有遗传易感性的人就会比较“脆弱”,更容易发病。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比如微生物的感染、某些毒物的作用、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年龄增长、活动量不足等。

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直接损伤胰腺细胞,而且感染本身也会造成免疫系统的异常,进一步损伤胰岛细胞。

就拿年龄来说吧,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风险是增加的。这个主要是因为,喷到了一定的年龄后,胰岛细胞的功能就会下降,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会下降。当胰岛细胞的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从而引发糖尿病。

免疫系统异常

免疫系统异常: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能会使得免疫系统出现异常,这样的话,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就会攻击胰岛细胞。这样的话胰岛细胞就会受损,其功能也会下降,从而引起糖尿病。

之所以要介绍糖尿病的病因,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去预防糖尿病。在上述糖尿病的病因之中,有一些病因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年龄、遗传因素等。

要预防糖尿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到清淡而均衡的饮食、坚持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合理的体重、避免接触某些毒物、积极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定期体检等。

这里需要说一下定期体检,其实正常人到糖尿病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经过糖尿病前期的。如果定期体检,就可以提前发现糖尿病前期,在这个时候进行干预,就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

“糖胖病”你听过吗?肥胖+糖尿病,危害加倍

糖尿病听多了,但糖胖病是个什么 ?没错,糖尿病大家相对熟悉,而“糖胖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比较陌生。

“糖胖病”实际上就是肥胖2型糖尿病,也就是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是糖尿病与肥胖并存的表现。

简单的理解公式:“糖胖病”=2型糖尿病 肥胖=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这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由外国人Sims和他的同事提出的,它的英文名称为“diabesity”,是由糖尿病(diabetes)和肥胖(obesity)两个单词所组成。

“糖胖病”主要是用以强调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代表了肥胖2型糖尿病这一特殊人群。

“糖胖病”可怕么?

随着现代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糖胖病”成为了一种现代流行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9年全球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9,糖尿病已进入前10名死因,自2000年以来显着增加了70%。糖尿病也是导致前10名男性死亡人数增幅最大的原因,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80%。

临床上肥胖患者易合并代谢异常性疾病,比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尿酸血症等,而这些代谢异常问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而其中很多疾病也恰恰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的合并症或并发症。

当肥胖 糖尿病,糖尿病病情易加重,使血糖更难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往往血压不正常且难以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升高。

所以肥胖 糖尿病的危害,不是1 1=2,而是1 1>2!您说可怕不可怕呢?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糖胖病”?

第一步:判断是否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第二步:计算体重指数BMI及测量腰围。

腹型肥胖:男性腰围 ≥ 90 厘米或女性腰围 ≥ 85 厘米。(腹型肥胖不容忽视;特别注意“将军肚”的人士。)

符合以上两步者,就可以断定为:糖胖病。

中医怎么看“糖胖病”?

按照中医相关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01脾胃湿热型:表现为食欲强,形体壮实,面红,口臭口渴,便秘尿黄,有痤疮。

02脾虚痰湿型:表现为胃口时好时坏,舌苔白厚,大便稀溏,乏力,懒言少动。

03脾肾阳虚型:表现为腹臀部胖,浮肿,畏寒肢冷,小便多,腹泻腰酸,耳鸣。

04肝郁气滞型:表现为情绪易怒,面暗身痛,睡眠差,月经不调。

以上四种类型,唐咸玉主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更多的是脾虚痰湿兼有肝郁气滞的类型。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

吃太多糖会导致糖尿病吗?

#文章首发挑战赛#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健康问题,而关于饮食习惯与糖尿病之间的联系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关于“吃太多糖是否会导致糖尿病”这一问题,往往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本文旨在解释这一问题,为广大读者提供科学、准确的健康信息。

糖尿病简介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糖尿病主要有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通常与自身免疫有关,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受损;而2型糖尿病则更多与生活方式有关,如饮食习惯、体育活动等。

糖分摄入与糖尿病风险

尽管“糖尿病”这一名词与“糖”直接相关,但仅仅吃太多的糖并不直接导致糖尿病。然而,过多的糖分摄入确实与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这主要是因为过多的糖分摄入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体重增加与胰岛素抵抗

长期过量摄入糖分,尤其是添加糖(如饮料、糖果中常见的糖),容易导致体重增加。体重增加可能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即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

胰岛素是一种激素,负责帮助身体利用和储存从食物中获取的糖分。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标志。

糖分摄入与全面饮食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类型的糖都对健康有害。例如,水果中的天然糖分含有大量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健康有益。问题主要出在加工食品中添加的糖分,这些食品通常营养价值低,热量高。

预防策略

预防糖尿病,不仅仅是减少糖分摄入,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均衡饮食:选择全谷物、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坚果,限制高糖、高脂肪的食物。
  2.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走、游泳或骑自行车。
  3. 健康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可以显著降低患病风险。
  4.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综上所述,虽然吃太多糖本身不直接导致糖尿病,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尤其是高糖饮食,确实与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因此,保持均衡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健康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选择。让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