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血糖16是糖尿病(血糖16是糖尿病么)

孙医生讲糖 0
文章目录:

血糖16.2,未必是糖尿病!病治愈了,可能你得的就不是糖尿病

有时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谁谁以前就是糖尿病,现在治好了,不吃药了!

还有人说,谁谁被误诊了,以前说是糖尿病呢!现在啥都吃,血糖也不高!

这些说法,可能是错误的,但也可能确实不能诊断为糖尿病。因为在临床治疗上,确实发现有些血糖很高,但是不能诊断糖尿病。

说一个例子:

外科会诊的一个病人血糖16.2,医生很着急,这个糖尿病人什么时候能做手术呢?

病人是一个外伤导致股骨颈骨折的病人,没有糖尿病家族史,没有口渴、多饮、体重下降,入院1天来,多次测血糖都高,我说,这未必是一个糖尿病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大家一定很熟悉,诊断主要就是看血糖结果,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0,餐后2小时血糖或者是服用75g葡萄糖以后的血糖超过了11.1,或者是任意时间的血糖超过11.1,那么就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但是呢,对于这样的血糖情况,是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不是说一定就能诊断为糖尿病。

诊断糖尿病还有一点可能大家都忽视了,那就是一定要排除应激状态,急性感染、 创伤或者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的血糖升高,这就不能以这个时候的血糖值来诊断糖尿病。

今天看到的这个病人,就是入院后多次测血糖均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是这个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却只有5.2%,说明病人最近一段时期的血糖都是正常的。血糖升高是因为这个病人处于骨折的应急时期,由于多种升糖激素分泌,这些升糖激素还会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使体内的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降血糖作用,从而使血糖升高,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对于这样的患者就要进行分辨,看看患者是不是处于一种特殊的时期,特殊时期的血糖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特殊时期过后2周再进行血糖的检测,更准确的要求是做葡萄糖耐量的检查,如果那时的血糖仍然超过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我们才能说患者确诊了糖尿病。

另外呢,我们还有一个辅助的工具,那就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代表最近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如果糖化血红蛋白不高,说明血糖的升高就是极短时间内出现的。那么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患者,即使是血糖高,也可能是由于一些急性病变,如感染、外伤、急性卒中等疾病导致的血糖升高,只有这些疾病状态改善了,稳定了,那么等2周以后,我们再来看血糖情况,再来确定患者的糖代谢状态。

那处于急性期的患者血糖高了该如何处理呢?

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使用的就是胰岛素,应用胰岛素将升高的血糖平稳在正常状态,保证外科、心脑科等科室对疾病的治疗。这样的病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随着病情的好转,胰岛素的用量会大幅度的减少,我们曾经有一个股骨骨折合并肌间脓肿的患者在疾病初期每天的胰岛素用量用到80多个单位,在住院2周以后,胰岛素用量不到10单位,出院时完全停用。这就是一个急性应急的患者。出院后进行的葡萄糖耐量检查他呈糖尿病前期表现。

有些糖尿病朋友说自己患糖尿病,甚至曾经用胰岛素治疗,但是后来除根了,治愈了,误诊了!可能出现的就是这种情况。虽然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少,但是可能存在的。好好想一想,你诊断糖尿病的时候是不是处于这种状态呢!

血糖高到多少才会发生并发症?提醒:16.7是报警值,糖友们要知晓

“我不打胰岛素,能吃能喝的,干嘛要给我打胰岛素?打了胰岛素以后就不能停了!”

今天在门诊看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体检的时候发现血糖特别高,高达24mmlo/l,同时尿酮体也是阳性。这个老人已经出现酮症了,如果血糖不控制,那么接下来很可能就会发生酮症酸中毒了!于是我就告诉老人家,这种情况需要住院使用胰岛素治疗,谁知老人听到要使用胰岛素之后特别抵触地说出文章开头的那句话。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不重视糖尿病,认为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升高了而已,能吃能喝的,就算血糖高点也不碍事。他们不知道,其实糖尿病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血糖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那么,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血糖高到多少才会发生这些并发症?接下来,我就带大家来解答这些问题。

一、糖尿病的两类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个是急性并发症,另外一个是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酮症酸中毒以及高渗高血糖综合征,这两个并发症起病都很急,如果治疗不及时,患者很快就会因为严重脱水而出现昏迷,最终危及患者的生命;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及各种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脑梗塞、肾损害、视网膜损害等等),发生慢性并发症往往需要10年以上。

二、血糖高到多少才会发生并发症?
  •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的发生跟血糖值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糖尿病发生酮症酸中毒的血糖值往往可以达到16.7-33.3mmlo/L,主要是由于身体突然遭受打击,比如突发感染或者突然停用胰岛素,造成体内的胰岛素突然减少,胰岛素的作用是促使细胞利用葡萄糖来产生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血糖,如果胰岛素突然减少,细胞就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于是就会转过来溶解脂肪来产生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但是脂肪大量溶解会产生酸性的酮体,酮体过多会造成酸中毒,所以我们把这一并发症称为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血糖值比酮症酸中毒还要高,往往超过33.3mmol/L,甚至高到连血糖仪都测不出来,血糖升高会造成体内严重脱水,所以高渗高血糖综合征比酮症酸中毒还要容易致使病人昏迷!

总之,糖尿病是目前尚不能根治的慢病,治疗糖尿病往往要长期规律使用降糖药,千万不要用用停停,特别是胰岛素。另外,平时也要注意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尽量避免感冒发烧,以免身体遭受打击。如果血糖突然飚高,超过了16.7mml/l,这时候要警惕酮症酸中毒或者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可能。

  •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就像滴水穿石一样,由于短期的伤害小,水滴在短时间之内很难造成石头的穿孔,但随着伤害的逐渐累积,伤害会逐渐扩大,再坚硬的石头最后也会被洞穿。血糖对血管和神经的损害也是逐渐累积的,血糖偏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血糖偏高累积的时间,往往累积10年以上就可能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

比如说:如果是周围神经受损,这时候病人会出现手麻脚麻或者感觉减退;如果是心脏血管受损,这时候病人会出现胸闷、胸痛;如果是大脑血管受损,这时候病人就会容易头晕、困乏,甚至发生脑梗塞;如果是肾脏血管受损,则病人会出现肾功能减退,最后甚至会演变成为尿毒症;如果是眼部血管受损,这时候病人就会出现视力下降,最后甚至会演变成失明;如果是腿部的血管受损,这时候病人就会出现下肢冰冷、走路就容易出现腿部肌肉酸痛,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小小的伤口而引发巨大的麻烦......

所以说,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跟短期的血糖偏高关系并不是很大,就算血糖高达20mml/l甚至30mml/l,短期内也不会对血管和神经造成太大的损伤,发不发生这些慢性并发症,关键还是看血糖偏高累积的时间。有些人短期的血糖值很高,但后来他控制好了,血糖一直达标,可能他永远都不会发生这些并发症;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就算不是很高,但只要高出正常的范围,时间久了也对血管和神经都会造成损害。

总而言之,对于糖尿病,我们的眼光一定把目光放长远,短期达标还不够,关键还是要长期平稳,这样才能够避免各种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16.7mml/l是一个比较危险的报警值,一旦血糖超过这个数值,千万不要视而不见!

我是善良的吴医生,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传播健康知识,做您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您觉得我写得还不错、对您有帮助,那就请您点个赞,并且转发给您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吧!

从“空腹血糖16”到“糖尿病缓解”,非药物治疗如何帮他实现?

一位31岁的青年男性,在当地医院查空腹血糖16.08mmol/L,被诊断为糖尿病。经过9个月时间的治疗,他竟成功实现了“糖尿病缓解”。期间,仅使用了半个月的口服降糖药,而在剩余的时间里他主要依靠“非药物”治疗。

这篇文章,我们就从这位患者的经历,来看“非药物”治疗究竟能在“糖尿病缓解”当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自我摸索 效果不佳

大概是考虑到自己还比较年轻,不想三十岁出头就开始天天吃药。因此,即便空腹血糖最高可达16.08mmol/L,这位患者仍然拒绝使用降糖药,而是决定先通过饮食控制与运动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进行治疗。

这一阶段,他主要是通过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科普信息,然后完全靠自己进行尝试与摸索。

然而,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他所获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在家自测血糖,他的空腹血糖虽有下降,但依然波动于6-10mmol/L之间,而餐后2小时血糖也波动于10-16mmol/L之间。此外,这半年当中他的体重还下降了13公斤。

这里,关于他的体重下降,一部分源自于饮食控制与运动锻炼的效果,但也有一部分可能与他的血糖控制不理想有关。

此时,他自己也意识到不能这样继续下去。因此,他选择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再次就诊。

能否缓解 先做评估

教学医院的专科医生接诊了这位患者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重新评估一下,他到底具不具备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条件。

所谓“糖尿闭缓解”,就是在完全停用降糖药至少3个月以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然能够维持在6.5%以内的这样一种状态,提示糖尿病患者可以暂时“摆脱”对降糖药的依赖。不过呢,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实现“糖尿病缓解”。

根据《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的建议,只有同时满足以下4项条件的患者,实现糖尿病缓解的可能性才比较大:

第一,糖尿病病程不长;

第二,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并且测胰岛相关抗体均为阴性;

第三,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尚可;

第四,体型属于超重或肥胖。

经过相关的检查和评估以后,这位患者基本上满足这四项条件,因此,医生认为他的确有实现“糖尿病缓解”的可能。

多学科合作 找对方法

考虑到这位患者当前的血糖水平不算太高,因此,医生只给他开了阿卡波糖这一种控制餐后血糖的降糖药,而把主要的治疗策略集中在了“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上面。

首先,内分泌专科医生与专业营养师一起,从饮食模式与食欲管理等方面为这位患者设计了一套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在饮食模式上,采取的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结合“5 2轻断食”的模式。

具体来说,日常要把每天的饮食总热量给控制在1500kcal左右;同时,适当减少主食的比例,大约全天总共摄入主食100 g,早餐30 g、午餐40 g、晚餐30 g;剩下的就是鱼禽瘦肉类200 g,蛋类50 g,大豆25 g,坚果15 g,奶制品300 ml,蔬菜500 g以及水果200 g。

不过,只有每周一、二、三、四、六按照上述标准饮食,而周五和周日则要开展“轻断食”。就是在这两天要把每日饮食的总热量进一步缩减到只有600kcal左右,为平时的大约1/3。当然了,这种“5 2轻断食”并不需要一直持续,至少医生只要求这位患者坚持了12周,之后就逐步恢复到正常的均衡饮食。

而在食欲管理方面也很有讲究!为了更好地控制住餐后高血糖,医生要求这位患者学会刻意放慢用餐速度,减小每口食物的体积并保证每口食物咀嚼至少20次。在餐前,吃10颗杏仁或20颗花生,以此来降低食欲。此外,还要调整进餐顺序,每顿饭都先喝汤,再吃蔬菜与低升糖指数的水果,把荤菜、肉类等放在第三位,最后再吃少量的主食。如此一来,可以大大减少餐后血糖的波动,同时,也更有利于控制饮食的总热量。

其次,内分泌专科医生还联合运动治疗师为这位患者提供了运动方面的指导。

由于这位患者是一位脑力劳动者,平时工作的时候多处于静坐状态。因此,医生首先要求他改变日常的出行方式,尽量选择步行或骑行,上楼时走楼梯。在办公室里,连续静坐1小时后,要起身稍作活动,减少连续静坐的时长。此外,每天要保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或慢跑。除了有氧运动以外,每周还必须安排至少两天开展深蹲等阻抗训练。

正因为有了如此强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这位患者仅仅口服阿卡波糖半个月以后,血糖水平就全面达标了。此后,医生就让他停用了降糖药,单纯依靠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维持。

反复验证 效果明显

在停用阿卡波糖并继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3个月以后,这位患者回到医院复查,其糖化血红蛋白为5.8%,空腹血糖5.1mmol/L,完全达到了“2型糖尿病缓解”的标准!

之后,又过了3个月时间,这位患者接受了一次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在5-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于6-7mmol/L。

也就是说,经过长达数月时间的反复验证,这位患者在不依靠降糖药的前提下,血糖的确恢复到了非常理想的状态,不光提高了生活质量,更是大大减轻了心理上的负担。

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第一,2型糖尿病的缓解是有前提条件的,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可以实现这种状态。所以,大家在询问能否停用降糖药以前,一定要先找医生搞清楚,自己到底符不符合这些前提条件;

第二,要想实现2型糖尿病的缓解,减重非常重要。有医学研究显示,在确诊2型糖尿病的第一年当中,如果体重减轻超过10%,那么,糖尿病缓解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事实上,这位患者原本体重指数BMI只是刚刚超过24kg/m²,不算很明显的超重,但在确诊以后的第一年内,他的体重确实下降了共计17公斤,是非常大的一个降幅。他的经历其实很好地说明了,也并不是只有很胖的人才能从减重当中获益;

第三,生活方式的干预比大家想象的更为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有明确指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是缓解2型糖尿病的基本方案,也是促进超重或肥胖患者缓解2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不过,这里的关键词是“强化”二字!也就是说,绝不是普通的、简单的饮食控制与运动锻炼就可以实现的,而必须是有很高要求、需要做出很大努力才能够办到的。这也意味着仅靠自己“单打独斗”往往效果不好,有多学科的专业人员支持才能够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2 型糖尿病缓解1例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2,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1年9月 第29卷 第9期

3,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年1月 第42卷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