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什么阶段)
胰岛素抵抗,等于糖尿病吗?
门诊经常有病人尤其是超重肥胖的病人,常常查到血胰岛素水平增加就问我:胰岛素抵抗等于糖尿病吗?
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01
胰岛素抵抗等于糖尿病吗?
首先说结论: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但不等同于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是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或)胰岛素反应性下降的状态。
如果患者仅有胰岛素抵抗而没有血糖升高,不认为患有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的B细胞功能下降产生胰岛素不足,加之胰岛素抵抗等病理机制,导致血糖升高,才能被定义为糖尿病。
02
胰岛素抵抗,会发展成糖尿病吗?
胰岛素抵抗并不能判断为患有糖尿病,但如果不及时调理,可能会发展成2型糖尿病。
身体有胰岛素抵抗,说明同样的胰岛素并不能产生同样的降血糖效果,为了降低血糖身体只能加大胰岛素的分泌。因此,这往往还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通俗说:兵多不打仗,好吃懒做,再高的胰岛素有什么用了,它不降血糖啊。
从高胰岛素血症→肥胖→胰岛素抵抗→B细胞功能减退→2型糖尿病,如果不在源头上初期及时纠正高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患者将一路走向糖尿病的不归路。
03
查出有胰岛素抵抗,怎么办?
1.适当减肥
当前,肥胖是胰岛素抵抗最常见的原因,而中国人群中内脏肥胖的比例较高,中国人细胳膊、细腿,但满肚子的油,腰粗。
体质指数相同但中国人群比西方人群内脏脂肪更多,更易出现胰岛素抵抗。
国内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25岁的成年人中,胰岛素抵抗的标化患病率约为30%。
因此,减肥可能是延缓糖尿病进展的关键。
2.控制饮食
①减少总能量:就是少吃点,嘴巴管紧点。建议胰岛素抵抗患者每日热卡减少12%以上(消瘦者除外),超重/肥胖的胰岛素抵抗者建议每日热卡减少20%~30%以使体重降低5%以上。
②增加不饱和脂肪,降低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有一定的减轻胰岛素抵抗作用。建议将膳食饱和脂肪所占能量控制到总能量的10%以下。
③控制碳水化合物:建议胰岛素抵抗患者将碳水化合物控制到总能量的50%左右,其中全谷类至少占总碳水化合物的一半,严格控制添加糖的摄入,减少高升糖指数食物。也就是说,精米、精面、甜的少吃点,主食配点杂粮、豆类等。
④增加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显著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建议成人每日补充15克膳食纤维,或将膳食纤维摄入量增加到35克/天。
3.规律运动
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
①每周至少150分钟(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健身舞、做韵律操等。
②每周做2次抗阻运动,如举哑铃、做仰卧起坐及俯卧撑、负重深蹲、臀桥等,糖友自己在家做做弹力操也是很不错的。
总之,临床上对于胰岛素抵抗的患者,首先考虑减重,通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等方法改善胰岛素抵抗,必要时再进行药物治疗。
作者: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刘佩文工作室 刘佩文
你的体内是否正在发生胰岛素抵抗?
近年来人民生活条件大幅提高,交通也更便捷,人群中普遍存在多吃少动这种生活方式问题,大家对于肥胖、糖尿病等现象司空见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胰岛素抵抗,就和肥胖、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只是爱吃米面甜食,又或者以为自己只是最近腰间胖了那么一些,或者三高症状总是控制效果不佳,这时很可能你已经慢慢走向了胰岛素抵抗而不自知。再加上胰岛素抵抗不是一个确切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因此胰岛素抵抗目前在国人中其实很常见。据统计学调查结果显示,至少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属于超重及肥胖范围,其中绝大部分人的身体内环境都是胰岛素抵抗状态。所以相比于糖尿病,其实胰岛素抵抗在人群中存在的比重更大。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有以下几种表现,那很可能已经是胰岛素抵抗的“高危”人群了,请和我一起对比看一看:1、有着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并且日常运动量小于摄入量,喜爱高糖饮料、高油高糖甜品、经常吃宵夜等等,身体暂未出现明显不适或仅有一定程度体重增长。2、从外形看属于向心性肥胖:即腰腹部脂肪堆积明显,也就是大家说的“肚子大”。这个腰腹部肥胖怎么衡量呢?我们常用下面两个指标,第一个是体重指数: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我们一般把BMI<24Kg/m2定义为正常体重,24≤BMI<28Kg/m2定义为超重,BMI≥28Kg/m2定义为肥胖。第二个是腰臀比:腰臀比(WHR)=腰围(cm)/臀围(cm),我们认为腰臀比中男性>0.9,女性>0.85,即属于胰岛素抵抗。有研究表明,比起全身性肥胖,这种向心性肥胖对胰岛素抵抗的指向性更高。3、伴随上述表现或单独出现不同种类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或已有明确的一些特定疾病诊断,诸如:常规体检检查时可发现血压、血脂、血糖等升高及高胰岛素血症,血中尿酸升高,而出现代谢综合征的不同表现。女性还可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月经紊乱等。
读到这里你可能有疑问,一个胰岛素抵抗为何会有如此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呢?原来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多囊卵巢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病及部分肿瘤等多种疾病发生的共同病理生理主要机制;而且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阿尔茨海默病和乳腺癌等关系密切。因此,上述这些疾病其症状各不同相,但其基本内环境都是胰岛素抵抗的状态。因此,才会出现很多人临床表现不太一样却都属于胰岛素抵抗的状态。所以,临床上胰岛素抵抗也能够预警上述多种疾病的发生。
说了这么多,那么胰岛素抵抗到底是如何定义的呢?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通俗来讲,胰岛素还是从前的胰岛素,但靶器官们却不再听它下达的指令了,作为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它失效了,不能降糖了。
那胰岛素抵抗的成因有哪些呢?除罕见的几种由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多数胰岛素抵抗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相互作用而引起。遗传因素包括胰岛素的结构异常、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受体后的基因突变(如Glut4基因突变、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和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突变等)。众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遗传因素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可以推测,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也和遗传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包括现代生活方式和某些疾病状态,长期高热量的饮食摄入导致营养过剩,便利的交通工具和工作环境也极大减少了人的体力活动,从而减少热量消耗,进一步促进过多的热量转换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另外,某些疾病状态使机体过多分泌胰岛素拮抗激素,如库欣综合征可导致胰岛素抵抗。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肥胖及超重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显著相关。胰岛素抵抗是联系肥胖与糖脂代谢紊乱的枢纽,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包括脂肪沉积异常、炎症因子分泌增多、脂肪组织激素分泌异常及线粒体异常。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术界有研究表示,其实肥胖与胰岛素抵抗是机体同一生理状态下的内外两种表现,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在整体外观上表现为肥胖,而内环境则表现为胰岛素抵抗,二者伴随发生,相互并无因果关系,但二者并不完全平行,具体和个人体重调定点有关,所以也会出现已经是肥胖但并不是胰岛素抵抗的状态。所谓体重调定点简单来讲就是先天体质优秀的人群,体重调定点高,热量摄入超过调定点也可以暂时处理过来,不会轻易产生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肥胖人群发生代谢紊乱和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所以胰岛素抵抗的身体内环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缓慢发生,甚至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它是肥胖与各种疾病联系的枢纽,所以表现为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相关强度最高。这也意味着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最直接,先于其它代谢紊乱发生。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肪合成、葡萄糖向细胞内的转移利用等过程受到抑制,引起循环中 TG、脂肪酸和葡萄糖堆积,即血脂、血糖异常。在这样的进程中,可伴发着高尿酸、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凝血异常、超重,甚至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生。女性可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月经紊乱等。
那具体什么样的指标可以衡量胰岛素抵抗程度呢?葡萄糖钳夹技术是评价胰岛素抵抗和细胞功能的最佳方法,但费时费力,事实上,这些方法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临床上常常并不使用。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测定每日胰岛素总剂量或者内源性胰岛水平用于评价胰岛素抵抗的情况更为简单实用。1、每日胰岛素总剂量大于2u/kg即可诊断为严重的胰岛素抵抗;2、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为50~70mu/ml或者OGTT后胰岛素峰值大于等于350mu/ml,即可提示严重胰岛素抵抗;3、钳夹实验中,m值一般小于2mg/(kh.min);4、有些糖尿病患者每日胰岛素总量大于3u/kg,且体质指数小于30kg/m2可诊断为极度胰岛素抵抗。
一般原发性或遗传性胰岛素抵抗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一些具有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高危人群如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一级亲属、有高血压、高血脂家族史和出生时低体重儿或存在宫内营养不良史的人群,尤应注意在其后天生命过程中避免肥胖,以尽可能预防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对已表现为胰岛素抵抗的人群,应根据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方法减轻导致或加重胰岛素抵抗的因素,同时对个体所具有的代谢综合征不同组分进行个体化治疗。1.加强运动,控制饮食是最重要的手段。肥胖者强调合理的饮食计划,降低体重。并且一定要同时进行长期科学有规律的运动,多进行无氧肌肉力量训练以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2.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药物是强效的胰岛素增敏剂,可使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减轻33%,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3.控制血糖。对轻、中度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择噻唑烷二酮衍生物、双胍类药物、葡萄搪昔酶抑制剂(拜糖平)。另外,应用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如血糖控制不理想,可根据具体情况联合上述抗高血糖药物,能起到协同降血糖作用。4.个体化选择降血压药物。许多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对糖代谢有不良影响,避免长期大剂量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对糖代谢无不良影响;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在降血压同时轻度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5.纠正脂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如高甘油三酯和高游离脂肪酸血症等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游离脂肪酸血症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应用调脂药物改善脂代谢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6.补充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如铬和钒的缺乏,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饮食适当补充三价铬离子和微量元素钒有利于胰岛素抵抗的减轻。
目前西医临床上多应用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改善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甚至有明显肝毒性,鉴于中药的整体调节、多途径、多靶点等综合作用优势,而没有类似于西药的不良反应,为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法。
由于中医拥有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目前临床上尚且没有统一的辨证标准,而是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临床常用治法有健脾化湿、补气养阴、益气活血、清肝和胃、清热解毒化瘀等疗法,也常结合西药联合使用,均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法,不会大力推荐低碳饮食,因为糖尿病协会要求你摄入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害怕血糖太低,有风险,而且不建议高脂饮食,然而,摄入碳水化合物之后,血糖又会升高,又需要打胰岛素,就这样,胰岛素越打越多,病情越来越恶化。国外目前,很多医生都建议,利用低碳饮食来治疗胰岛素抵抗,效果非常好。所以想要很好地控制胰岛素抵抗,低碳饮食配合力量训练是很好的辅助方法。
河北省中医院 邢红梅 于淼
来源: 中国妇女网
治不好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在作怪
不久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2019十大死亡原因。糖尿病意外首次进入前十,位列第九位。根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9年间,糖尿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显著增加了70%,其中男性死亡人数增加了80%。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糖尿病这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3亿人,居世界首位,也就是大概10个人中就有一个。
为什么生活条件、医疗水平越来越好的今天,得糖尿病的人却在不断地增多?
在医学上,糖尿病是机体能量代谢异常从而导致血糖过高的一类疾病的统称,其中有90%是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胰岛素抵抗。那么什么是胰岛素抵抗?人体为什么会出现胰岛素抵抗呢?
我们知道,糖类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人们在餐后大量糖类进入血液使得血糖升高,这个时候胰岛β细胞开始大量分泌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和脂肪等组织和细胞,促进它们来吸收和利用血液里的糖类。
简单来说,胰岛素抵抗就是人体对血液里正常浓度的胰岛素响应变弱了。以肝脏为例,胰岛素抵抗导致肝脏无法响应胰岛素信号,使得胰岛素对肝糖元分解和葡萄糖异生的抑制效果减弱,从而引起血糖的上升;对于肌肉而言,会导致肌肉无法正常吸收血糖;在脂肪细胞中,胰岛素抵抗不仅会使得脂肪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减弱,而且会导致细胞内储存的甘油三酯水解,进而提高了血浆里自由脂肪酸的含量。
单纯的胰岛素抵抗并不一定会让人患上糖尿病,因为高血糖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如果结合了其他原因,例如肥胖、高血脂、炎症等因素损伤了胰岛β细胞,没有办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减弱了,没办法把血糖控制在较低水平,于是人就会得2型糖尿病。
持续血糖过高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急性的糖尿病酮酸症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高渗非酮症昏迷等;慢性的有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高血压、糖尿病足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预防2型糖尿病呢?
这就要从诱发胰岛素抵抗的成因说起:
首先是遗传因素,如果人体参与机体胰岛素响应的各个环节的任何一个基因出现了突变,例如胰岛素响应信号通路基因IR,IRS-1/2,PI3k和PKBα/β,糖代谢相关基因Glut1/4,GSK-3(α, β),GS等,胰岛素敏感性相关基因PPARγ,肥胖症相关基因leptin, leptin receptor, β3adrenergic receptor等,都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引起可遗传的家族性糖尿病。
除了遗传因素外,目前的科学研究认为,现代的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罪魁祸首。特别是肥胖,尤其是肚子肥(也叫腹型肥胖),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是正常人的四倍多。再加上平时缺乏运动,饮食上经常摄入较多高脂高糖的食物(例如奶茶、油炸烧烤食品、各种饮料等),平时吸烟,年龄大于45岁,这些因素有一条或者多条,那么你的身体产生胰岛素抵抗甚至得糖尿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除了以上的因素外,一些药物的作用,例如类固醇类,抗精神病药物等的使用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曾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妈妈们发病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因此,要预防2型糖尿病,首先要控制体重,可以简单计算一下自己的BMI值(等于体重(千克)处以身高(米)的平方),如果BMI值大于25就是超重,大于30就是肥胖了。预防糖尿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减肥,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同时改变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同时要定期做体检,监测血糖、血脂和血压等各项身体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如果不幸得了糖尿病,最重要的是要控制血糖。
首先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过的糖尿病预防方法,这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当贯穿于治疗的始终。此外有多种口服药物,针对胰岛素增敏、促胰岛素分泌、减少糖类摄入和促进糖的排出等不同的机理。
尽管存在胰岛素抵抗,皮下注射胰岛素仍是控制血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因为发展成2型糖尿病后,控制血糖是防止各种并发症出现的根本手段,而病人体内的胰岛β细胞可能已经受损,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但是注射胰岛素等治疗方式并没有办法解决2型糖尿病的根本——胰岛素抵抗,也就没有办法治愈糖尿病。
多面手FGF21
2005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具有逆转糖尿病潜力的蛋白质FGF21。它是人体固有的一种内分泌蛋白,主要由肝脏等组织器官所分泌,并参与了人体糖脂代谢的调节。对于糖尿病治疗来说,FGF21就像一个多面手:
FGF21可以促进肝脏、脂肪和肌肉组织表达葡萄糖转运受体Glut1,并调节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它们摄取和氧化利用多余血糖。
FGF21可以作用大脑,让肥胖小鼠或者猴子的进食减少,在3个月时间内体重可以显著减少近20%,血脂也能大幅下降,治疗肥胖症也是一把好手。
更重要的是,FGF21能够对抗胰岛素抵抗,研究表明FGF21与胰岛素联合用药能发挥1 1>2的作用。这对于晚期胰岛素都无法很好地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此外,FGF21还能够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和存活。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损伤,保护好这些细胞有助于遏制糖尿病进程的发展。
为了能让这种效果卓著的蛋白质进入到糖尿病治疗的行列中,科学家和各大医药公司都在努力。遗憾的是,目前为止FGF21相关药物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验研究都止步于一期。其根本原因在于FGF21天然蛋白质的稳定性很差,在体内没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近日,位于合肥科学岛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传来了好消息,科研人员运用一种能够研究蛋白质结构和稳定性的先进技术—核磁共振波谱学手段,解析了FGF21三维空间结构并分析出了它结构稳定性较低的原因。
研究人员使用蛋白质工程手段对FGF21的天然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微小的改造,在不影响它的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获得了一个具有超高稳定性的FGF21新变体。糖尿病小鼠实验结果表明FGF21新变体在治疗肥胖小鼠的糖尿病实验中,具有优于FGF21降血糖、减体重和降低血清胰岛素的能力,并且能够完全地逆转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
除了糖尿病以外,FGF21还具有治疗肥胖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慢性疾病等能力。随着科研人员等不断努力攻关,让我们期待它能够作为药物造福广大百姓的一天。
来源: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来源: 中科院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