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致病机制(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医生直言,这4个因素是一型糖尿病发生的祸首,现在知道还不晚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者是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而我们今天要说的1型糖尿病,就是因为分泌胰岛素的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缺乏所导致的糖尿病。

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大概会经历以下过程:没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但是却有糖尿病的生理表现,也就是说外表看不出来,但是里面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初期没有发现之后接着会进一步的发展,出现空腹血糖过高或者是糖耐量降低;最后就发展成了糖尿病。

所以根据这个过程,我们就能够发现,最初的糖尿病表现是不明显的,而当我们发现时或者说是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时,就距离糖尿病已经不远了。那么,明确糖尿病的相关病因,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就成了预防糖尿病的重中之重。

它的病因大概包括4种情况: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导致其发病的病因也各有不同,但是总体来说至关重要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遗传因素

1有研究发现,对于同卵双生的孩子他们的共同发病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那么这个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呢?意义就是告诉我们,遗传因素在导致1型糖尿病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同卵双胞胎它们的基因可以说是几乎一模一样的。

2尽管我们知道1型糖尿病的发病和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我们仍然没有明确其主要的致病基因,只是找到了一些易感性的基因。

3 这告诉我们,尽管糖尿病可能会有遗传的倾向,但是这种倾向是微乎其微的,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讲,相对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不用过分的担心孩子的健康问题,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排除孩子在出生之后含有易感基因,所以我们只需要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其锻炼的兴致,这对于有效的预防糖尿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二、环境因素

1 感染

常见的风疹病毒(风疹)、腮腺炎病毒(腮腺炎)和柯萨奇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都是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病毒,这些病毒感染会损伤我们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直接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是无法分泌。

2 饮食和使用有毒物质

a.对于孩子来说,过早的接触牛奶或者是一些谷类蛋白物质,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肠道免疫出现问题,大大的增加了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会。

b.接触一些化学有毒物质中毒时,这些有毒物质会刺激我们的细胞,造成我们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损伤,比如说一些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老鼠药。

c所以这也提示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些对我们身体会产生刺激或者是危害的物质一定要远离我们的生活区放置,避免他人误食引起一些不可挽救的状况。

三、身体因素

1身体因素也就是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问题,有许多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其实也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2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身体中存在着某种物质会对我们分泌胰岛素的细胞产生破坏作用,误把这种自己人当成间谍处死。对于这种病人来说可能需要服用一些免疫抑制剂。

四、发展因素

1型糖尿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具备以上的多个条件才能够完成糖尿病的病程。

比如说,他首先要含有一些易感性的基因,然后在有这种基因的情况下感染了我们上述所提到过的那些病毒,然后在其中某些免疫反应过程中,免疫反应发生异常,导致我们产生胰岛素的细胞被破坏,最终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糖尿病。

糖尿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糖尿病成因解码揭示

糖尿病并非单一因素致病,而是遗传密码、代谢陷阱和生存环境交织的"三角方程"。最新《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约60%的2型糖尿病可通过规避危险因素预防。

一、发病机制"三重奏"

β细胞功能衰退
1型糖尿病因自身免疫破坏β细胞(遗传易感基因HLA-DQ携带者风险↑7倍);2型患者胰岛功能每年衰退约4%。

胰岛素抵抗方程式
脂肪细胞分泌抵抗素(内脏脂肪每增加1kg,胰岛素敏感性↓30%),肌肉细胞GLUT4转运体活性降低。

肝糖调节失调
空腹时肝脏产糖速率>120mg/min(正常值80mg/min),形成"隐匿性高血糖"。

二、触发因素的"化学反应式"

肥胖催化剂:BMI>30者胰腺脂肪浸润风险↑25倍(脂毒性理论)

饮食干扰项:每日精制碳水>65%将引发餐后血糖过山车(峰值>7.8mmol/L持续3小时)

运动缺失数:骨骼肌葡萄糖摄取能力每周下降1.2%(久坐人群)

肠道菌群失衡: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比值<0.8时,短链脂肪酸合成减少40%

三、"危险配方"暴露量

妊娠糖尿病:胎盘催乳素致胰岛素抵抗(发生率随孕周增长↑18%)

药物诱发型:糖皮质激素使用>3月,脂肪重新分布率↑300%

生物钟紊乱:夜班工作者褪黑素分泌异常,胰岛素分泌曲线扁平化

预防公式

体质指数维护:腰臀比<0.9(男)/<0.85(女)

阶梯运动方案:每日NEAT(非运动耗能)>350kcal

代偿性筛查:40岁起每年查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者联查尿微量白蛋白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糖尿病这种疾病虽不直接致命,可一旦患病需要终身服药,周围人不理解冷眼相待,严重影响患者社会社交生活。

更要命的是,患者还容易出现糖足等各种并发症,还不能完全治好,复发率极高,痛苦如同海浪来袭一波接着一波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根据澎湃新闻2023年12月26日的一篇文章来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医学分会第25次学术会议宣称,全球糖尿病患者5亿多,而中国就占了1.25亿。

由此可见,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国人不得不重视的疾病。

问题随之而来,糖尿病究竟是怎么得来的?人们又应该如何避免患上糖尿病?

一、遗传

糖尿病有很多致病因素,遗传便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糖尿病按照发病原因、好发病人群、临床表现等不同,有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区分,它们的糖尿病遗传致病概率也不相同。

如果一个人的母亲有一型糖尿病,那么他患一型糖尿病的概率大约是3%;如果父亲患上了一型糖尿病,那么他患一型糖尿病的概率大约为5%。

3%和5%看起来不高,实际上已经相当高了,因为普通人一生患上一型糖尿病的概率不到1/10000。

类似的,家族成员中若是有二型糖尿病患者,那么家庭中其他直系亲属患病概率也会增加。

研究表明,这种概率增加会达到50%以上。

可见对于二型糖尿病而言,遗传因素是致病大头。

很多人一听到遗传导致糖尿病,便会下意识认为无法预防。

遗传疾病来自基因,是造物主特意留下的编程密码,人类怎么能战胜虚无缥缈的造物主呢?

这种想法的错误之处,便是把遗传理解成了必传。

糖尿病虽然具有遗传特性,但只是患病倾向的遗传,并不直接遗传疾病。

用大白话讲便是父母患上糖尿病,孩子更容易被生活其他事物诱发产生糖尿病罢了。

因此遗传性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至于具体怎么预防,在此卖个关子,随后揭晓答案。

二、不健康饮食

2023年4月,权威医学杂志《 Nature》想发表了一项分析研究,表明全球每年有超过1400万新发二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归因于不良饮食习惯。

换言之,糖尿病是会通过不健康饮食吃出来的。

一提起不健康饮食,大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油炸食品、高糖食品等等。

然而它们虽是不健康饮食,但却不是糖尿病食物致病的罪魁祸首。

原因很简单,油炸食品和高糖饮食很容易吃腻,极少有人会长期吃,偶尔一顿对健康危害并不大,反倒是那些不起眼的、长期吃的食物具有诱发糖尿病的潜在风险。

《糖尿病与新陈代谢》期刊此前发表过一下关于饮食和二型糖尿病风险关系的研究。

研究团队找来了11万平均年龄在56岁的受试者,通过一系列复杂调查,最终得出了一项惊人的结论。

相比起水果、坚果、蔬菜以及全谷物而言,经常吃果汁、土豆和精制谷物的人更容易患上二型糖尿病。

是不是很出人意料呢?没想到中国人爱吃的土豆,竟然也属于不健康食品,也会增大患糖尿病风险。

至于为什么会增大患糖尿病风险,可能和土豆当中淀粉含量多有关,淀粉进入人体会被分解成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也可能和不正确的烹饪方式有关,例如将土豆制成土豆泥,精加工过后的土豆升糖指数会有所上升,容易造成血糖失控。

至于果汁、精制谷物,对糖尿病诱发而言具有类似的作用,它们都具有高升糖指数,能使人体血糖失控。

由此不难发现,要想预防糖尿病,从食物角度而言,得多吃新鲜水果、坚果、蔬菜以及全谷物。

它们普遍含糖量不高,长期吃有助于血糖控制。

同时这些食物有的富含膳食纤维,能帮助人体消化代谢。

有的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使人体营养摄入更为均衡,可谓益处颇多,即便不是为了防止糖尿病也建议多吃。

三、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也是不可忽视的糖尿病致病因素之一,以下三种不良习惯如果你有,最好赶紧改掉。

1、熬夜

根据澎湃新闻2023年9月17日一篇关于熬夜的文章来看,《annals of internet medicine》杂志上刊登过一篇来自于哈佛医学院和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的联合研究。

研究团队找来了63676名年龄在45到62岁之间的女护士充当受试对象,所有人均没有糖尿病历史。

研究方法简单粗暴,通过长期随访调查,观察收拾对象生活习惯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经过平均7.4年漫长随访之后,研究团队得出了这样一组结论:

相比起早睡早起的人而言,经常熬夜的夜猫子患二型糖尿病风险增加了72%。

可见熬夜不仅影响第2天精神,还容易诱发糖尿病,哪怕工作压力再大,也要尽可能做到早睡早起啊。

2、缺少锻炼

第2个不良生活习惯是缺少锻炼。

相信绝大多数人自学校毕业之后,便再没主动参加过体育运动。

殊不知在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的同时,糖尿病患病风险也在随之增加。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医学界认为运动只是糖尿病的影响因素之一,由于其可改变性,人们可以主动选择运动或者不运,所以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直到2022年12月7日,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于《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运动和糖尿病官司的论文,人们这才意识到原来运动对糖尿病的影响那么重大。

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团队找来了全球流行病学1990年到2019年20年跨度、涉及到20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

经过缜密的分析,最终发现在全球范围内,1990年到2019年期间,因缺乏锻炼导致的二型糖尿病死亡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

该研究不仅说明运动对糖尿病有诱导发病上的影响,还进一步强调了运动和糖尿病死亡风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所以不光预防糖尿病需要运动,想活命也得需要运动。

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得赶紧想办法行动起来了,运动不一定得多强烈,哪怕只是散散步,相比起久坐久站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不是吗。

3、抽烟喝酒

抽烟喝酒本是两个不良生活习惯,但在中国语境下总是被人同时提起,所以姑且一同讨论。

烟草当中含有尼古丁,尼古丁能激活大脑内部内侧缰核神经元,这会使得烟碱乙酰胆碱受体表达,使得血糖升高。

而血糖升高又会抑制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从而使得尼古丁吸收量增多。

尼古丁吸收增多又会促使烟碱乙酰胆碱受体表达,好似永动机不断循环。

最终结果便是血糖越来越高,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加大。

至于喝酒诱发糖尿病,可以从中医和西医两种角度去解释。

中医认为,酒是至阳之物,阳亢而阴焦,进而诱发糖尿病。

而西医认为,酒精看似液体,实则热量很高,一克粮食热量大约4000卡左右,而一克酒精热量高达7000卡。

所以如果喝酒不加控制,人体血糖波动会很明显,久而久之便容易引发糖尿病。

四、怀孕

还有一种诱发糖尿病的可能,便是怀孕。

医学领域专门有个词叫做妊娠期糖尿病,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孕妇在妊娠前已经确诊糖尿病,这属于糖尿病合并妊娠。

而另一种则是妊娠前没有糖尿病,但妊娠过程中胎儿对母体营养物质需求增加,母体需要补充更多葡萄糖。

肾脏血浆糖流量增加,但肾小管吸收率却没有随之增加,大量糖分堆积在血液当中便造成了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必须赶紧控制血糖,否则不仅影响自己,还很容易影响宝宝健康。

控制血糖可以使用胰岛素的方式,也可以使用前面所提到的控制饮食等方式,具体怎么做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结语

综上所述,人之所以会得糖尿病,有遗传、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怀孕4种可能。

不同原因造成糖尿病机理不一,但核心却很相似,都是使血糖浓度升高最终形成糖尿病。

文章前面卖了个关子,现在为大家作出解答。

遗传性糖尿病想要预防,实际上和妊娠期糖尿病乃至其他任何糖尿病都一样,都需要从不良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习惯入手。

只要做好了饮食控制,同时改掉了包括抽烟喝酒在内的不良习惯,相信大家都能免受糖尿病侵扰。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2023年12月26日《11万人研究发现:经常吃这些食物,更容易患糖尿病!竟不是油和肉……》

澎湃新闻2019年12月16日《别再抽烟了!尼古丁成瘾还能加剧2型糖尿病风险》

健康界2022年12月15日《中国作者|The BMJ:1990-2019年全球青年人群2型糖尿病负担》

澎湃新闻2023年9月17日《哈佛研究发现:熬夜不睡,糖尿病风险或增加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