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糖尿病测试纸(孕妇糖尿病测试方法)
一文详解,教会糖尿病患者正确看懂各项糖耐量报告化验单
前两天的推文,有网友评论:现在的床位医生、查房主任,对糖耐量报告不解读,化验单上对于具体的范围不标注。花了好几百块钱得到一张纸,没人解读,没有人解释,好失望,好可怜呀!
这位糖友的反馈,真实而无奈,让糖尿病管理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感觉有点心酸,也有点心疼,因为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医疗体制里,绝对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了的!
同时基于此,我们也感觉自己深负重任,由此,我们便特别策划了本期解读糖尿病报告单的专题文章,希望能够帮到广大的糖友,自学怎么解读糖尿病报告,看懂各种化验项目,化验结果数据的!
内容干货满满,不容错过,欢迎您继续往下浏览的!
一:看懂糖尿病化验单之“尿糖”化验项目
尿糖的化验结果,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只含微量葡萄糖,尿糖检查定性为阴性。
当血糖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肾小球不能将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尿糖增高阳性,临床用“ ”号表示。
【备注】:
一般情况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况,但尿糖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候与血糖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尿糖结果只作参考。
二:看懂糖尿病化验单之“血糖”化验项目
空腹血糖值≥7.0毫摩/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升为空腹血糖受损;
餐后2小时血糖子啊7.8-11.1毫摩/升为糖耐量受损;
空腹血糖受损盒糖耐量受损统称为糖尿病前期。
【备注】:
作为糖尿病患者,理想情况下血糖应控制在:空腹血糖<6.1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8.0毫摩/升。
如果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超过以上标准,则说明血糖控制不理想,必须引起高度注意了。
三:看懂糖尿病化验单之“葡萄糖耐量试验”化验项目
空腹正常在3.9-6.1毫摩/升,服糖后1小时达到高峰,峰值<8.9毫摩/升,2小时候<7.8毫摩/升,3小时后恢复政策,而且每次尿糖均为阴性。
如患糖尿病,空腹血糖会高于正常值,且服糖后2小时内血糖≥11.1毫摩/升。
【备注】:
正常人在一次食入大量葡萄糖后,通过体内各种调节机制的调节,血糖浓度暂时升高,3-4小时后恢复到政策水平,这是人体的“耐糖现象”。
四:看懂糖尿病化验单之“糖化血红蛋白和果糖胺”化验项目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为4%-6%。
果糖胺其正常值为15-24毫摩/升。
【备注】: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果糖胺仅反映采血前两周的血糖总体控制状况。
五:看懂糖尿病化验单之“糖化血清蛋白”化验项目
糖化血清蛋白是葡萄糖与血清蛋白的产物,正常值为122-236毫摩/升。
【备注】:
糖化血清蛋白的测定可反映2-3周前的血糖控制水平,不受临时血糖波动的干扰。
由于其测定周期较短,所以对糖尿病有较高的检出率,而且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特别是对监护妊娠糖尿病有重要意义。
六:看懂糖尿病化验单之“血脂”化验项目
糖尿病患者血脂应控制在:
总胆固醇<4.5毫摩/升,三酰甘油(甘油三酯)<1.5毫摩/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毫摩/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5毫摩/升。
【备注】:
糖尿病除血糖外,往往同时伴有血脂代谢异常,共同构成糖尿病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七:看懂糖尿病化验单之“C-肽”化验项目
正常人基础血浆C-肽值为0.4纳摩/升,口服葡萄糖后,C-肽水平在30-60分钟上升至高峰,可升高5-6倍,3-4小时恢复到基础水平。
【备注】:
C-肽与内源性胰岛素生成的量成正比关系。其优点在于可排除外源性胰岛素干扰,更精准地反映患者自身胰腺分泌功能。
八:看懂糖尿病化验单之“尿微量清蛋白(白蛋白)”化验项目
如尿中微量蛋白超过30毫克/24小时,或20微克/分,则提示有早期肾损害。
【备注】:
早期糖尿病肾病,一般化验的尿蛋白常为阴性,易被忽略,待尿中出现蛋白或其他异常时,肾脏病变已不能逆转。
九:看懂糖尿病化验单之“血液、尿酮体”化验项目
可靠的实验是测定血中的β-羟丁酸含量,超过0.5毫摩/升,提示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备注】:
酮体是脂肪代谢的产物,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会引起体内脂肪分解,导致酮症酸中毒。若救治不及时,会导致患者严重昏迷甚至死亡。但是酮体检查,因准确性较差,只作为筛查实验。
——END——
责任编辑:辣梅子辣
△ 欢迎关注【糖尿病管理团队】头条号,与20万 糖友一起管好糖尿病!
个人健康是美德,传播健康是功德~
※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 想获得更多糖尿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
※ 另外也欢迎加入我们的糖友圈,与更多糖友一起打倒"糖老虎"!
无创测血糖 “一扫”即知
日前,宝山区重点企业上海近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国家高层次人才团队带来最新的成果——全球领先的无创血糖检测产品——医疗级精准的多重微空间偏移拉曼散射光谱(mμSORS)无创血糖检测仪,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监测是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指尖采血测血糖方式,堪称一场“指尖上的折磨”。按照常规,每天需要监测空腹、三餐前后、睡前共7次血糖,这意味着每天至少要被针扎7次。一旦出现血糖异常,如高血糖或低血糖的紧急情况,还得额外增加检测次数,手指常常被扎得千疮百孔,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疼痛,还容易造成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约1.298亿,然而血糖控制率仅为49.4%,超过半数的患者面临着血糖控制不佳的困扰。
记者近日在近观科技看到,该仪器外观类似一台激光打印机,体积小巧,操作便捷。工作人员先细致地用消毒纸对体验者的手掌进行消毒,随后引导体验者将手掌缓缓伸入仪器内部,让手掌最突出的大鱼际部位对准扫描口。紧接着,仪器下方的激光迅速启动,开始精准扫描,四分钟左右,仪器上方的屏幕便清晰显示出了血糖数值,毫无痛苦。
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基于多重拉曼光谱成像的前沿技术,不仅能够实现高空间分辨率的皮下不同深度同步探测,还能有效降低表皮的背景信号干扰,极大地提高了血糖检测的信噪比,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近观科技董事长、首席科学家陈昌博士介绍道:“我们的研发工作采用以独立受试者为个体的建模方案,充分验证了该技术在人体无创血糖检测中的多人通用性,适用于不同年龄、肤色和肥胖程度的人群,为未来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通用性基础。”目前,近观科技正全力推进这一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只需简单地将手掌贴合检测设备,就能精准测量血糖水平。展望未来,近观科技还计划开发更便携、可穿戴的无创血糖监测设备,致力于彻底解决代谢性疾病管理中血糖检测的难点和痛点,让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监测更加轻松、便捷。
据悉,近观科技自成立以来,深耕生物硅基光电子技术领域,专注于医工跨界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公司以半导体芯片技术为强大引擎,赋能生命健康产业实现跨越式升级,致力于打造出一系列具有颠覆性的医疗器械产品,引领医疗科技的新潮流。回溯至2020 年,近观科技正式落户宝山。宝山区政府不断强化人才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提供优秀人才安居资助、人才租房补贴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打造“1 N”留创园体系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多项政策协同发力、效应叠加,全力以赴引进世界级顶尖人才团队,精准且有力地滋养着公司高层次研发团队茁壮成长,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源泉。
无创测血糖 “一扫”即知
日前,宝山区重点企业上海近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国家高层次人才团队带来最新的成果——全球领先的无创血糖检测产品——医疗级精准的多重微空间偏移拉曼散射光谱(mμSORS)无创血糖检测仪,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监测是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指尖采血测血糖方式,堪称一场“指尖上的折磨”。按照常规,每天需要监测空腹、三餐前后、睡前共7次血糖,这意味着每天至少要被针扎7次。一旦出现血糖异常,如高血糖或低血糖的紧急情况,还得额外增加检测次数,手指常常被扎得千疮百孔,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疼痛,还容易造成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约1.298亿,然而血糖控制率仅为49.4%,超过半数的患者面临着血糖控制不佳的困扰。
记者近日在近观科技看到,该仪器外观类似一台激光打印机,体积小巧,操作便捷。工作人员先细致地用消毒纸对体验者的手掌进行消毒,随后引导体验者将手掌缓缓伸入仪器内部,让手掌最突出的大鱼际部位对准扫描口。紧接着,仪器下方的激光迅速启动,开始精准扫描,四分钟左右,仪器上方的屏幕便清晰显示出了血糖数值,毫无痛苦。
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基于多重拉曼光谱成像的前沿技术,不仅能够实现高空间分辨率的皮下不同深度同步探测,还能有效降低表皮的背景信号干扰,极大地提高了血糖检测的信噪比,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近观科技董事长、首席科学家陈昌博士介绍道:“我们的研发工作采用以独立受试者为个体的建模方案,充分验证了该技术在人体无创血糖检测中的多人通用性,适用于不同年龄、肤色和肥胖程度的人群,为未来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通用性基础。”目前,近观科技正全力推进这一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只需简单地将手掌贴合检测设备,就能精准测量血糖水平。展望未来,近观科技还计划开发更便携、可穿戴的无创血糖监测设备,致力于彻底解决代谢性疾病管理中血糖检测的难点和痛点,让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监测更加轻松、便捷。
据悉,近观科技自成立以来,深耕生物硅基光电子技术领域,专注于医工跨界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公司以半导体芯片技术为强大引擎,赋能生命健康产业实现跨越式升级,致力于打造出一系列具有颠覆性的医疗器械产品,引领医疗科技的新潮流。回溯至2020 年,近观科技正式落户宝山。宝山区政府不断强化人才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提供优秀人才安居资助、人才租房补贴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打造“1 N”留创园体系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多项政策协同发力、效应叠加,全力以赴引进世界级顶尖人才团队,精准且有力地滋养着公司高层次研发团队茁壮成长,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源泉。
栏目编辑:张钰芸 图片来源:杨玉红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杨玉红 通讯员 闫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