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安基因糖尿病(达安基因糖尿病基因分型)
糖尿病“逆转”会是下一个蓝海吗?
中国是全球第一糖尿病大国,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总体患病率达到12.8%,患病人群接近1.3亿。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更是高达35.2%,约3.6亿人存在高风险。长期以来,2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不能治愈的进展性疾病。但随着医学对于糖尿病的研究深入,糖尿病可以“逆转”的声音渐起,各类糖尿病逆转中心也应声而起,成为资本关注的热点。
近日,一场“糖尿病逆转与肠道特异菌群研究中期成果发布会”在举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下简称“港中深”)黄宪达教授在会上介绍,肠道菌群与糖尿病逆转互为因果已被各界专家证实,港中深与合康谱中期研究成果已经找到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胰岛功能异常及糖尿病逆转效果的相关特异菌群,个性化肠道菌群调理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早日实现逆转及维持逆转周期。目前合康谱已进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未来双方将在更多糖尿病逆转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合康谱是国内首家基因检测上市公司达安基因与核心成员企业合谐医疗2017年联合推出的精准医疗品牌。官网资料显示,合康谱在2021年对外推出“糖尿病逆转6G计划”,瞄准糖尿病管理蓝海市场。
天眼查资料显示,搜索“糖尿病逆转”字样,仅广东就有至少5家公司在近一两年内新注册成立。
如何看待糖尿病“逆转”市场的热度?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陈宏教授指出,首先,糖尿病“逆转”的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0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即发布共识声明,定义了糖尿病“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2015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加斯林糖尿病研究中心发表《逆转糖尿病》一书。2018年,发表在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欧洲研究显示,减重后,2型糖尿病可实现逆转。
2021年9月,《2型糖尿病缓解中国专家共识》发布,对糖尿病可缓解(逆转)提出清晰界定及说明,同时指出需要内分泌、营养医学、运动医学等多学科专家联合共管,将个性化专业营养、运动处方等融入日常管理中帮助过更多患者实现缓解(逆转)。共识明确目前没有2型糖尿病被治愈的证据。
据悉,这份专家共识在5月份定稿会上曾用了“逆转”的字样,但正式发布改为“缓解”。陈宏教授认为,糖尿病逆转,大众很容易理解成“治愈”或“根治”,这是一种误解。专家共识明确,糖尿病逆转的定义是“无药缓解”,即不打针不吃药可以维持血糖正常水平,并非简单的血糖降低或者减少药物使用。
并非所有糖尿病人都可以“逆转”。陈宏教授指出,逆转主要针对两类病人,一类是病程在5年内、糖毒性特别高,可以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等方式恢复胰岛素功能,达到缓解状态,这类病人数量并不多。另一类是肥胖的糖尿病人,通过减重等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实现糖尿病的长期缓解。这一人群数量庞大。
专家提醒,目前关于糖尿病逆转的研究,很多都只是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革命性的突破。资本助推下,市场出现急功近利的表现,有的公司宣传百分百可以逆转糖尿病,以包干的方式一次性收费,最终达不到逆转效果惹上纠纷官司也不在少数,需要引起大众警惕。
【记者】严慧芳
【作者】 严慧芳
健康生活圈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运城民企展」家门口的高科技体验:解密人体潜能,预知内在疾病——佳安健康管理
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面展现全市非公企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艰苦创业、砥砺前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运城市非公“三会”联合黄河新闻网运城频道开设【运城民企展】专栏全面展示运城市民营企业家奋斗新时代的蓬勃风采。
达安基因检测中心
如果有一种高科技,不用抽血只是刮一刮口腔,就可以解密您孩子的潜能天分,对孩子进行特长分析,从而让您因材施教精准教育;它能评估出您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提前发现孩子身高、肥胖、近视、自闭症等不良基因;并且可以分析出孩子对52种药物的代谢能力,避免临床上常见的“一针致聋”现象,降低孩子用药风险,准确率达到99.99%,您会不会带孩子去做一次基因检测?
如果这种高科技可以让女性清晰了解自身“四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潜在发病风险,精准预知女性患癌几率,并且一生只需检测一次,您会不会为了自己去检测一次?
佳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静波
专业基因检测机构——山西佳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就在我们的家门口。山西佳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4月,是广州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的山西运城地区总代理。
达安基因检测拥有国内外最顶尖的科研平台,以分子诊断技术为主导,专注基因检测32年。是通过采集被测人员的组织细胞或者少量血液,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实现对个人基因组数据深度挖掘和疾病易感风险评估,预知内在的疾病隐患,及时科学地干预,延缓或防止疾病的发生。
达安基因检测与传统体检不同,传统体检是出现疾病才能发现,以后期治疗为主,一旦发现就是中晚期难以治愈,患病或症状明显。达安基因检测是比传统体检早发现3—5年,以先知预防为主 ,早发现早治愈,针对健康或亚健康人群。
专业人员讲解基因检测的意义
目前的检测项目已覆盖全人类,检测的项目包括:A 动力、儿童天赋基因检测、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儿童成长发育基因检测,B 守护女性四癌早筛、孕妈妈营养检测、美肌减肥检测,C 防御男女性癌症早筛、重疾检测、药物风险检测,糖尿病精准分型用药检测、肠道菌群检测 调理、过敏原检测、DNA亲子鉴定、酒精代谢检测、肿瘤早筛、临床实体肿瘤检测、临床肿瘤靶向治疗用药检测。现公司重磅推出针对单位、企业的超值体检套餐,检测项目达上百项。
山西佳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在董事长张静波的带领下,将秉承达安公司“达生命之源,安健康之本”的经营理念,以“基因佳安,健康安家”为使命,用一流的服务和精准的检测,与每一位客户、员工、合作加盟商共同探索健康奥秘,推动运城地区高科技健康产业的发展。(解丽娟)
全球首例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25年糖尿病患者被治愈,干细胞疗法能否复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实习生闫硕 上海报道 作为一种日益严重的慢性疾病,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患者已达1.41亿人,发病率高达12.8%。
然而,糖尿病至今无法治愈,全球科学家仍在积极寻找有效治疗方案。
胰岛功能损伤在糖尿病各亚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其中,2型糖尿病(T2D)患者随着胰岛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并退化,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出现衰退现象,导致约30%的2型糖尿病患者须终身依赖于胰岛素注射治疗。
从2000年埃德蒙顿方案出现以来,从逝者捐献的胰腺中提取胰岛组织,并用于微创移植治疗包括脆性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取得了功能性治愈的突出疗效。相关数据显示,60%的患者在进行胰岛移植后5年可完全脱离胰岛素,其中一例患者甚至维持治愈长达20余年。不过,由于供体的严重短缺和胰岛分离技术复杂,这一方法难以大范围推广。
因而,再生医学对根治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临床需求。日前,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殷浩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程新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了题为“Treating a type 2 diabetic patient with impaired pancreatic islet function by personalized endoderm stem cell-derived islet tissue”的研究成果,成为国际上首次利用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治愈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糖尿病的病例报告。目前该患者已彻底脱离胰岛素治疗长达33个月。
“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好的治疗糖尿病的手段了,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通过治疗得到改善和解决。不过,对于一些有特殊临床需求的患者,我们也会考虑一些特殊的治疗手段。”有临床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像这次的患者就需要其他的治疗手段解决其血糖控制不佳的问题,所以该团队给患者做了这一尝试。不过,这种治疗方法离真正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创新尝试?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大国。而“成功治愈一名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的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该患者已彻底脱离胰岛素达33个月”这一消息之所以备受关注也是由于,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不少人需每天注射胰岛素,而这无疑会影响生活质量。
有华东地区三甲医院临床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挽救了大量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生存获益,提高了生活质量。时至今日,胰岛素仍是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并一直不断被改良和优化。“糖尿病每年有很多新的药物上市,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多的选择,但没有一个药物能把胰岛素赶下神坛,为什么?因为这些药物都是通过对体内的胰岛素产生作用,能延长胰岛素使用时间,如果体内没有胰岛素,那么任何药都没有效果。”
目前,约四千万患者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注射治疗。而对于血糖难以控制的严重患者,只有通过从捐献的胰腺中提取胰岛组织并微创注射的移植疗法方可有效治疗,从而避免并发症的进展。然而,受制于供体严重匮乏、胰岛分离技术复杂等因素,目前临床需求很难满足。因此,如何在体外规模化地再生人胰岛组织,成为一项世界性的学术难题,并得到广泛关注。
根据此次披露的研究成果显示,患者为一名59岁男性,有25年T2D病史,已发展成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并于2017年6月接受了肾移植手术。自2019年11月起,患者血糖控制愈发困难,血糖水平3.66-14.60 mmol/L,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高达5.54 mmol/L,严格的范围内时间(Time in Tight Range,TITR,3.9-7.8 mM)仅为56.7%。每日高血糖事件(>10.0 mmol/L)平均次数为0.7/d,低血糖事件(
由于患者胰岛功能几乎完全衰竭,每天需注射超过20单位胰岛素并服用多种降糖药物。如果血糖控制持续不佳,该患者在随时面临低血糖带来的风险的同时也面临短期内肾脏功能再次衰竭的可能,因此该患者属于胰岛移植的刚需人群。
上述团队首先利用患者自体血液PBMC重编程为iPSC,进而建立具有内胚层分化特异性的内胚层干细胞(Endoderm stem cell,EnSC),并以EnSC为种子细胞在体外再造胰岛组织(E-islet)。
根据研究成果,患者在术后第11周结束完全脱离外源胰岛素,随着口服降糖药的逐步减量,在第48周和56周实现脱离。该研究披露的术后116周数据初步证明了E-islet移植的安全性,并在血糖控制、外源胰岛素减量/脱离以及空腹/餐后的C肽/胰岛素分泌等关键临床指标方面证实了该组织替代治疗方法的显著有效性。同时,该研究首次在人体内证实,干细胞来源的再生胰岛组织可长期有效代偿T2D晚期患者的胰岛功能损失,逆转高血糖并实现功能性治愈。
上海长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殷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相关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研究,该项技术已趋于成熟,是再生医学治疗糖尿病领域的重大突破。
“从初步的研究结果来看,该技术在糖尿病,尤其是重症糖尿病的救治上,有很大的科研意义和临床潜在应用价值。”上海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丁国善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过,目前应用患者仅有一例,而且再造的胰岛组织移植成功后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难以复制
此次的研究结果披露后,干细胞概念沸腾,日前多只个股涨停。冠昊生物、戴维医疗、四环生物、济民医疗等多股涨停,达安基因、南华生物等跟涨。
三连板涨停的济民医疗在股票交易异动公告中表示,公司旗下博鳌国际医院于2019年1月与Jonathan Robert Todd Lakey教授签署了合作协议,聘请Jonathan Robert Todd Lakey教授为首席科学家,其主要职责为医院提供干细胞相关领域的技术支持,并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期为3年。截至目前,双方合作已经结束,公司未对其相关科研成果推进在中国转化。四环生物、泰林生物、中源协和、南华生物等也发布公告,公司经营情况及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
不过,干细胞已然成为当今生物医学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增殖、多向分化和可植入性等特征,因而在再生医学领域有着重要价值。通过梳理发现,干细胞产业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团队将聚焦干细胞来源再生胰岛组织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开发无需免疫抑制的‘通用型’再生胰岛组织,从而为广大长期依赖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治愈疗法。”殷浩说。
上述专家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实际上,本次被关注的干细胞治疗模式并没有脱离胰岛素的治疗,仅仅是外源胰岛素的剂量减少,所以此次的治疗模式并非大众所想的那么“玄乎”。
干细胞的研究其实已经应用很久了,包括各种方式诱导的干细胞治疗模式早已进入临床应用。此前,在我国,在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的基础上,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也与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通力合作,成功完成国际首例1型糖尿病受试者化学重编程诱导多潜能干细胞(CiPSC)分化的胰岛样细胞移植手术。
“但是干细胞的研究有几个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来源的局限性以及干细胞本身在体内的滞留性问题等。此次的研究是基于116周的观察,毕竟有时间的局限性,细胞输到体内以后到底能待多久,会不会凋亡,以后会不会没有作用等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上还没有特别确切的答案。所以它距离真正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其实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上述专家说,以上是科学性的问题,这是想要该技术大规模落地首先要解决的方面。
“另外,还需要考虑的是适应人群,即什么样的人应该接受干细胞治疗,有哪些潜在的获益?与现有治疗方法相比,干细胞的安全性、有效性体现在什么方面?以及它的卫生经济学效应是怎么样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该专家补充道。
丁国善也表示,“任何的科学突破,最后转化为大批量的临床应用,可能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新技术真正应用于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经过严格的探索和谨慎的论证。”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