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蔗糖糖尿病(零蔗糖和零糖一样吗)
“0蔗糖”“0糖”“代糖”,一文全说清了→
近年来
一些号称无糖、低糖的饮品
开始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好
然而
面对包装上诸如
“0蔗糖”“0糖”“代糖”等
花样繁多的“健康宣示”
不少人还是傻傻分不清
那么
它们到底有啥区别呢?
“0蔗糖”
不一定代表无糖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标识“0蔗糖”,只代表产品不含蔗糖,但不一定代表无糖,甚至不一定是低糖。如果配料表中有果葡糖浆、结晶果糖、蜂蜜、浓缩果汁、果酱等配料,那就说明仍然是有糖的。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0糖”是指每100克或100毫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代糖”就是甜味剂
须按照规定的范围和限量使用
所谓“代糖”,其实就是甜味剂,即赋予食品以甜味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主要有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两大类。
天然甜味剂包括
天然物的衍生物和
非糖天然甜味剂
➩ 天然物的衍生物: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甜味素)、纽甜等,味质都接近于蔗糖;
➩ 非糖天然甜味剂:罗汉果甜苷(罗汉果提取物)、甘草类甜味剂(甘草提取物)和甜菊糖苷等,风味各异。
人工合成甜味剂,是采用化学合成、改性等技术得到的有不同特性的甜味剂,甜度远高于蔗糖,常用有糖精或糖精钠、甜蜜素等。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明确规定了甜味剂的使用范围和用量,也明确规定了哪些食品不允许使用甜味剂。只要是按照标准合理使用,都是安全的。
目前
饮料行业广泛应用的代糖
大致有
营养性代糖与
非营养性代糖两种
➩ 营养性代糖以无糖饮料中常见的赤藓糖醇为代表;
➩非营养性代糖则以甜菊糖、罗汉果甜苷、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为代表。
阮光锋建议,消费者选购食物或饮品时应该养成看营养成分表的习惯。营养成分表会标注每100毫升产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及能量情况。部分食品或饮料的营养成分表会单独标注“糖”的含量,这有助于消费者判断所购买产品是否真正为“0糖”。
阿斯巴甜真的不安全吗?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这样说
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依据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物质(2B类),引发了消费者对阿斯巴甜安全性的广泛关注。
阿斯巴甜是由食物中的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两种氨基酸化合而成,化学名称是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其甜度约为蔗糖的100—200倍。因具有味道好、甜度高、能量低等特点,目前全球已有90多个国家/地区政府批准阿斯巴甜作为食品添加剂(甜味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批准阿斯巴甜作为食品添加剂,可用于冷冻饮品、口香糖、糖果、焙烤食品、水产品、调味品、碳酸饮料等食品。我国批准阿斯巴甜用于碳酸饮料、面包、糕点、口香糖、糖果、冷冻饮品等食品。
限量内食用阿斯巴甜是
安全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公布了新一轮对阿斯巴甜的风险评估报告,结论为:没有充分理由改变以往确定的阿斯巴甜每日允许摄入量,即每人每公斤体重40 毫克(40 mg/kg BW),只要在限量内可放心食用,是安全的。
我国居民阿斯巴甜摄入量较低
消费者不必恐慌
基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的阿斯巴甜在食品中的最大添加量,结合2018年中国居民含阿斯巴甜食品消费量数据,计算我国居民的阿斯巴甜摄入水平。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每日平均摄入量和极端摄入量均低于目前国际普遍采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说明健康风险很低。
2023年7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联合国家癌症中心的发布中声称,阿斯巴甜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是安全的。
消费者不要轻信
不科学、不严谨的
非专业解读
更不必
对食用含阿斯巴甜的食品
产生恐慌心理
记者/李建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中华名医号 | 糖尿病患者能吃“无蔗糖”食品吗?
央广网北京11月14日消息 (记者 雷妍 视频 张志强)市场上,部分商家打出“0糖”“0卡”“无蔗糖”的噱头,吸引糖尿病、“三高”患者及众多想减肥的年轻人购买。
糖尿病患者真的能吃这些“无糖食品”吗?央广网中华名医号特邀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李平权威解答。
“0糖”“0蔗糖”“代糖”,有啥区别?
醉心甜蜜的感觉,又不想承受“糖”的负担,一些号称无糖、低糖的饮品开始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好。然而,面对包装上诸如“0糖”“0蔗糖”“代糖”等花样繁多的“健康宣示”,不少人还是傻傻分不清。那么,这些糖到底有啥区别呢?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据科信中心此前开展的一项“中国消费者甜味剂认知调查”显示,超八成消费者选购无糖食品和饮料时通过“不含蔗糖”“0蔗糖”等标识来判断产品是否无糖,从而存在被误导的可能。
阮光锋解释说,标识“0蔗糖”,只代表产品不含蔗糖,但不一定代表无糖,甚至不一定是低糖。如果配料表中有果葡糖浆、结晶果糖、蜂蜜、浓缩果汁、果酱等配料,那就说明它仍然是有糖的。
而“0糖”食品或饮料,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0糖”是指每100克或100毫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大家在选择食品时,一定要注意查看营养标签,注意区分。
所谓“代糖”,其实就是甜味剂,即赋予食品以甜味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主要有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两大类。
天然甜味剂包括天然物的衍生物和非糖天然甜味剂。前者有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甜味素)、纽甜等,味质都接近于蔗糖,后者则主要有罗汉果甜苷(罗汉果提取物)、甘草类甜味剂(甘草提取物)和甜菊糖苷等,风味各异。
人工合成甜味剂,是采用化学合成、改性等技术得到的有不同特性的甜味剂,甜度远高于蔗糖,常用有糖精或糖精钠、甜蜜素等。
甜味剂须按照规定的范围和限量使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明确规定了甜味剂的使用范围和用量,也明确规定了哪些食品不允许使用甜味剂。只要是按照标准合理使用,都是安全的。
目前,饮料行业广泛应用的代糖大致有营养性代糖与非营养性代糖两种,前者以无糖饮料中常见的赤藓糖醇为代表,后者则以甜菊糖、罗汉果甜苷、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为代表。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的前述调查发现,消费者对糖和代糖(甜味剂)的认知较为模糊,存在大量混淆。比如大约70%的消费者认为糖精是糖,大约60%的消费者认为三氯蔗糖、甜菊糖是糖,但其实它们都是代糖,即甜味剂。同时,近30%的消费者认为结晶果糖不是糖,但实际上它是货真价实的糖。
阮光锋建议,消费者选购食物或饮品时应该养成看营养成分表的习惯。营养成分表会标注每100毫升产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及能量情况。部分食品或饮料的营养成分表会单独标注“糖”的含量,这有助于消费者判断所购买产品是否真正为“0糖”。(记者李建)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