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起治糖尿病(深蹲治糖尿病)
“疫”期来锻炼|糖尿病患者的居家运动建议请查收
“疫”期来锻炼
近期,上海疫情形势复杂严峻,学校正处于准封闭管理状态,足不出门如何进行体育锻炼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呢?官微“‘疫’期来锻炼”栏目整合各二级学院“社区运动健康师”的运动指导建议,包括居家体能锻炼、全身整合训练、非遗健身方法等内容,让我们一起用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放松心态,减缓压力!本期为您带来运动科学学院推荐的“糖尿病患者的居家运动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糖尿病患者的居家运动建议
运动具有较好的控制血糖作用,能够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葡萄糖代谢;同时,运动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脂代谢,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从而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但如今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居家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那么糖尿病患者在疫情期间应该如何在家中运动?运动又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呢?
一、居家运动的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应遵循简单、安全的原则。合并高血压,严重的外周神经病变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锻炼。所选择的运动方式要与年龄,病情以及身体承受能力相适应,量力而行。
2.尽可能在饭后1小时运动,此时血糖较为稳定。
3.运动前后都需要检测血糖,血糖过低或过高都不适合运动。
4.运动中如果出现头晕,胸闷,心前区疼痛,应立刻停止运动,选择就医。
二、居家运动方式
我们推荐糖尿病患者在家中进行易筋经结合弹力带抗阻运动。
1.易筋经:易筋经是我国传统健身气功之一,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证实,新编易筋经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适合中老年人群练习。易筋经主要通过一定的姿势和固定动作,调节呼吸,刺激特定的穴位,加快气血的流动,进而加强筋脉和脏腑器官的功能,改善糖代谢。每次可进行3次易筋经练习,每遍易筋经包括十二式(约13分钟)。
2.抗阻运动:抗阻运动是指肌肉克服阻力进行的主动运动。这种阻力的来源包括自身重量(如蹲起)和借助器械的外部阻力(如弹力带,哑铃)。抗阻训练能够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因此推荐糖尿病患者在家中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的组合练习。借助弹力带,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如下锻炼:
(1)弹力带反向飞鸟
(2)弹力带弓步挺身
(3)弹力带绕膝蹲起
(4)弹力带侧拉
(5)弹力带负重蹲起
三、运动强度和时间
糖尿病患者应格外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度劳累。适宜的运动强度应为运动后轻微出汗,身体有发热感,肌肉微酸,稍有乏力但心情愉快,休息后即恢复。每次锻炼可在60分钟左右,包括运动前准备活动5-10分钟,运动后的恢复整理和拉伸活动5-10分钟。尽量确保每周活动时间能够达到150分钟。此外,对于运动能力不足的糖尿病患者,也应尽可能减少静坐,卧床时间,比如每隔1小时就走动一下。
另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控制饮食,主食定量,粗细搭配。避免高盐、高脂食物,餐次规律,定时定量,才能取得较好的控糖效果。
内容转自:“上体运科研”公众号
图文:蔡妍玮、李婧媛、黄运达
来源: 上海体育学院
正确应对慢性疲劳综合征
通常,经过一夜睡眠,身体乏累、精神困倦的情况会有所缓解,若长久休息后仍然疲累,很可能患上了“慢性疲劳综合征”(一种以长期疲劳为主要症状,可能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咽喉肿痛、肌肉酸痛、无红肿的多关节疼痛等症状的疾病)。一项涉及6万多人的分析显示,我国慢性疲劳综合征患病率为12.54%。3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成因及应对进行了解读指导。
久坐不动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全科医学科副教授许琰说,若每天连续坐6个小时,两周后肌肉就会开始萎缩,最大耗氧量降低,肌肉对运动状态的适应能力减弱,以前能一口气爬6层楼,现在可能爬2层就会疲累;久坐还会导致机体血液循环变慢,大脑中的血氧含量下降,会加快大脑疲劳;严重者可能出现双下肢水肿,甚至形成血栓,加重疲倦表现。许琰建议,不妨将办公椅换成瑜伽球,或每坐45分钟,站起来活动15分钟,可以简单地走走路,也可以练习蹲起,都能锻炼肌肉,缓解疲劳。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指睡眠质量或睡眠行为异常,通常表现为躺在床上30分钟内无法入睡、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夜醒次数过多或比平时提前1小时醒且无法再入睡。许琰表示,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不高会导致大脑得不到足够的休息,更不能清除白天产生的“废料”,从而使大脑的学习、工作和认知能力受损。例如,临床中常见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就是导致疲惫的原因之一,其症状为夜间打鼾、白天嗜睡。由于夜间反复的低氧血症和微觉醒,患者长期处于低氧和睡眠周期障碍状态,大脑得不到休息,导致白天没有足够的精力,引发嗜睡,严重者可能造成工作失误或交通事故。许琰建议,若适当增加运动量后仍无法解决睡眠障碍,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情绪调理和药物治疗。
甲功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通常有易激动烦躁、失眠心悸、消瘦、乏力等表现,还可能伴有肌肉萎缩甚至重症肌无力等症状,尤其老年患者,常出现乏力、厌食、嗜睡等疲倦症状。若甲亢引发甲状腺毒性心肌病,导致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或心衰,疲倦感就会更加明显。许琰说,甲状腺激素是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的物质,若分泌不足,也可能导致疲乏、嗜睡,伴有水肿、贫血及心率下降等。甲功异常引起的疲倦在休息后并不能改善,只有进行针对性治疗才会好转。
患糖尿病 许琰认为,疲倦、乏力在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见。首先,糖尿病患者对葡萄糖的利用有障碍,代谢时可能消耗蛋白质和脂肪,体重会明显下降,加重乏力症状。其次,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理想,比如过量使用胰岛素等降糖药或控制进食过于严格,导致反复出现低血糖,也会有乏力昏沉的表现。最后,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患者,会出现手麻、走路时有脚踩棉花感等乏力症状,部分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可能引起贫血,也会导致长期的疲倦感。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专业医生的建议,严格控制血糖,保持稳定。
病菌感染 许琰说:“感染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疲倦诱因。”细菌感染会导致炎症反应,使机体处于消耗状态,从而引起发热头晕、肌肉酸痛等症状。感染对宿主细胞产生致病作用,可能以疲乏为主要表现形式,且乏力程度与感染程度成正比。若感染了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会导致免疫力明显下降,容易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加重机体疲倦感。此外,治疗病毒感染通常会使用多种药物,也会诱发疲倦。许琰建议,无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还要保证营养均衡、睡眠充足,使机体得到充分的滋养和恢复,才能改善疲倦、乏力等症状。
吃得太精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表示,人体对精米、白面、白砂糖等精致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率较快,大量摄入后会引起血糖迅速升高,随后胰岛素快速分泌,又使血糖快速下降,造成血糖值出现较大波动,这种波动会使人感到疲倦。若血糖大幅降低,甚至出现低血糖,导致大脑无法得到充足的能源供给,就会感到反应比较迟钝、疲累甚至健忘。同理,人体吸收蛋白质的速率较慢,餐后血糖比较平稳,疲倦感就会相应减小。“为保证机体正常运转,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能多也不能少,不仅要有易吸收的精致碳水化合物,还要有富含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的食物。”高键建议,全谷物和豆类对血糖波动影响较小,用其代替部分精米白面,能够减轻疲倦感。
营养缺乏 高键说,营养素缺乏导致的疲倦中,缺铁是“罪魁祸首”。铁元素摄入不足会导致缺铁性贫血,从而降低血液的供氧能力,大脑等组织器官缺氧就容易疲倦。缺铁性贫血在儿童、减肥者、孕妇及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都比较高。钙元素和维生素C对疲倦的影响也较大。钙元素参与调节神经和肌肉兴奋性,缺钙易产生疲惫、烦躁等感觉;而缺乏维生素C的人除疲劳外,还会有健忘、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等表现。此外,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也会导致贫血。高键建议,要做到均衡饮食,成人每天应摄入300-500克蔬菜和200-350克新鲜水果,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多样和充足,可以使疲倦得到显著缓解。
食物不耐受 高键介绍,有研究发现,食物不耐受或食物过敏也会导致疲劳、失眠、健忘、偏头疼等症状,不过很难与其他原因区分开来。“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的发病率很高,但很多人不知道。”高键介绍,典型的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喝牛奶后会腹泻,从而导致乏力、疲惫,但更多的食物不耐受症状因人而异,没有规律且发病过程缓慢;食物过敏的发病速度较快,症状相对严重一些。除了牛奶,常见的不耐受食物有鸡蛋、小麦麸质、坚果、大豆等。如果怀疑对某种食物不耐受,可以采取循环饮食的方法进行验证,比如连续吃某种食物一星期、中断一星期,再连续吃一星期、中断一星期,观察某种症状与该食物是否有关系。
焦虑抑郁 焦虑是身体和心理对生活压力产生的一种自然反应,它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从而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长。睡眠不足反过来又会导致压力增加,使人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恶性循环,身心不断产生疲惫感。因此,容易焦虑的人平时要少喝含有咖啡因的饮品,能够有效控制皮质醇水平,减轻症状,可以通过适当运动来放松身心,缓解疲惫感。而抑郁症患者通常以自我否定、消极认知为主要特征,丧失自我价值感,增加心理疲劳感。比如,即使一天下来并没做什么,依然感觉很累。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勇强调,导致疲倦的心理因素有很多,比如心理不平衡、经常抱怨、情绪消极、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出现疲劳感。郭勇表示:“人的一生中有大量的事情需要面对,处理问题时采取的行为分为有效模式和无效模式。一旦使用无效行为模式处理问题,必然会产生疲劳感。”因此,无论是焦虑抑郁,还是心态差的人,都应该学会采取积极、合理的行为模式去处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身心疲倦感。
作者:严立新
来源: 甘肃日报
他跑步14年控制住糖尿病,疫情期间一天做两千个深蹲,加入1000多个群分享跑步日记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 李俐
奥森公园,是京城跑友们心目中的“跑步圣地”。14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有一位老人的身影总是按时出现在这里,他就是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曹林。坚持跑步,不仅让65岁的他有效控制住了血压和糖尿病,治愈了抑郁症,还成为跑友圈中的“奥森传奇”。近日,作家出版社整理出版了曹林的《奥森日记》。曹林把它当做自己人生经验的一些总结,“相信它会对很多人有所帮助,也会有很多人需要它”。
2000年,曹林从东北来到北京工作,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抗肿瘤抗病毒纳米药物研究。因为工作环境的变化,他开始频繁熬夜,也放弃了以前喜欢的运动,加上酷爱肉食,不知不觉间,身高不到170厘米的他,体重已达172斤。同时,他也感到了身体的异常,常常在课堂上有要晕倒的感觉,“从一楼走到四楼实验室,要歇四次,还会把内衣湿透”。
到医院一检查,曹林的餐后血糖值达到30左右,是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前兆。2006年初,他住进了医院,除了重症糖尿病,还被查出患有高血压和抑郁症。医生告诉他:“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你需要终身服用药物,或依赖胰岛素来生活。”这使他的心情更加灰暗。
20天后,当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出院时,护士长追了上来,她说:“你别灰心,曾经有人靠跑步控制住了糖尿病,但是需要为此终身坚持不懈,不知你是否能有这种决心和毅力。”这番话为曹林点亮了一盏心灯。从那时起,他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跑步。
刚开始,他只是徒步,后来,从跑400米,到能跑1000米,到可以跑10000米,跑步能力不断提高。通过运动和节食,半年时间内,他的体重就由172斤减到了125斤。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逐渐停了。
这14年来,不管电闪雷鸣,不管风雪严寒,曹林从未停止过跑步。他还参加了多次马拉松比赛,并用3小时50多分钟跑完了全程。他的故事也在跑友圈中逐渐传开,有人叫他“奥森老人”,也有人叫他“奥森传奇”。“我对这些溢美之词总感觉不好意思。”曹林说,“我只是做到了大家都能做到又都没有去做的事。”
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曹林告诉记者,糖尿病人大多伴随抑郁症。在最严重的时候,他甚至感觉到,自己对包括生命在内的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
在坚持跑步之后,不仅血糖、血压得到了控制,他的抑郁症也慢慢消失了。而且,跑步也让曹林越来越年轻。在他看来,跑步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既可强身健体,又能怡情悦性;既可磨砺心志,又可体道明理。“跑者都会不自觉地把跑步精神化,它不是展露给别人看的,而是对人生意义的美好追求。马拉松改变了我对人生的认识,铸就了我坚忍不拔、随遇而安、不慕虚荣、永远低调、永不低头的内心世界。”
14年的跑步生涯,让曹林的心态也有所变化。“刚得病时觉得生死面前,都是小事,活着就好,在生死的问题上过于看重‘死’的那一刻,而不太在意生活中的小事情。”他说,“现在年纪渐老,却反了过来,对死看得淡了一些,更多的抱着‘哭着来,笑着走’的态度,更加重视的是生活里面的细节,更加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觉得应当更好地品味生活里面更加细致的味道。”
心目中的偶像是自己从靠吃药控制疾病的糖尿病人,到不用任何药物控制血糖的正常人;从只能跑很短的距离,到能用四十几分钟跑完十公里的路程。2012年时,曹林已由以前的大胖子,变成身材略显消瘦的跑步达人了。
当时,很多朋友都鼓励他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让更多人通过跑步找回健康。于是,他开始在QQ上写跑步日记。这些年来,他写了200多篇日记,不仅记录跑步心得,也将跑步生活的见闻和人生思悟,融于文字之中。
因为文笔优美,还兼具故事性和哲思,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追看他的跑步日记。“现在, QQ上我有2000多好友,加了1000多个群。跑步圈里知道我的人就更多了,全国各地的都有。我也到各地去跑马拉松,游览名山大川,结识各种各样的朋友,而他们经常用网名称呼我——黑龙。”
中国女子马拉松纪录保持者孙英杰和他相识在奥森公园,她感慨地说:“黑龙老师在书中回忆了我2014年第一次与他在奥森公园里冒着小雨跑步的温馨往事,以及我个人马拉松生涯的甜酸苦辣……时隔六年,我们仍旧一同奔跑在马拉松的路途上,正如黑龙老师所说,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尽管结识了众多跑步高手,但曹林说,他心目中的偶像还是自己。“我跑了14年,从没中断过,像每日三餐一样定时定量完成任务。每当遇到困难时,身体里总好像有两个人在打架,一个是坚持,另一个是退却,最后那个坚持的人胜利了,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疫情期间一天做两千个深蹲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曹林一度无法外出跑步。从1月23日开始,他把跑步改为在家里做深蹲。“每两天做一次深蹲,一次做2000个,外加100个仰卧起坐和100个俯卧撑。”当听到这组数字的时候,记者非常惊讶,曹林解释,“这种快速深蹲与普通的深蹲有所不同,蹲得不那么深,但要求蹲起的速度快,感觉上相当于中等强度跑10公里或慢跑20公里。”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曹林又回到了他钟爱的奥森公园。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很可能我是第一个进入森林公园跑步的人。那年的除夕,正下着大雪,公园还没修好,我从一处没封好的路口进入公园……”
从小就爱看书的曹林,赞赏海明威平静简练的语言、新闻报道式的格调,也喜欢米兰·昆德拉笔下绝妙的幽默和深邃的哲理。正因为如此,他的《奥森日记》在平实中也闪烁着文学的色彩。“年已65岁了,忽然有了想继续写作的想法,这个想法就像升起的炉火一样,慢慢在扩大和燃烧。”曹林说,如果这本书评价好,他会继续写下去。他还幻想着,能到山上去住,或住在小岛上,每天跑步、看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