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严重会怎样(糖尿病严重会导致什么)
糖尿病恶化最终会导致什么后果?医生:多半会出现这3个严重情况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你有没有见过老旧的水管?刚开始只是水流变小,时间一久,管壁上结满了锈,水流越来越慢,最后堵得死死的,甚至直接爆裂。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就像这生锈的水管,一步步蚕食健康,等到真正爆发,往往已经无力回天。
门诊里,总有病人问:“医生,我血糖高一点没事吧?不是很多人都活得好好的吗?”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忍不住叹口气。
糖尿病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个慢性杀手,早期没啥感觉,等到真正出问题,往往来势汹汹,甚至直接让人失去行动能力。我见过太多因为拖延治疗,最后付出惨痛代价的患者。
糖尿病最狡猾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会让你一开始就疼得受不了,反而悄悄地侵蚀你的血管、神经和器官,等你发现不对劲,往往已经出现了不可逆的损害。
一个真实案例摆在这里——
53岁的老刘,五年前查出血糖偏高,医生建议他控制饮食、定期复查。他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回家照样大鱼大肉,血糖监测更是想起来才测一次。
去年,他开始觉得脚底发麻,以为是年纪大了血液循环不好,直到有一天脚趾突然发黑,去医院一查,糖尿病足!最后,连右脚小腿都截肢了……
这就是糖尿病的恐怖之处,早期不痛不痒,等到并发症找上门,往往已经无力回天。
那么,糖尿病恶化到底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最常见的,就是这三大“灾难”。
1. 血管堵塞:心梗、脑梗随时找上门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就像长年累月没清理的下水道,血液里的糖分过高,就像污垢一样慢慢沉积在血管壁上,时间一长,血管越来越窄,最后直接堵死。
血管如果堵在心脏,可能是致命的心肌梗死;如果堵在脑子里,就是脑梗,轻则半身不遂,重则直接丧命。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但实际上,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2-4倍。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指出,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
所以,别再以为糖尿病只是“甜一点”那么简单,它是妥妥的“血管杀手”。
2. 糖尿病足:一个伤口可能让你失去整条腿还记得前面提到的老刘吗?他的悲剧,正是糖尿病足的典型案例。
糖尿病让血管变窄,血液流通变差,伤口一旦出现,就很难愈合。糖尿病患者的神经也会受到损害,脚底受伤了可能都感觉不到,等到发现时,已经感染、溃烂,最后只能截肢保命。
糖尿病足的恐怖之处在于,它往往从一个小小的伤口开始,比如一双不合适的鞋子磨破了脚,或者剪指甲时不小心剪破了皮,结果伤口久久不愈,最后发展成严重的感染。数据显示,全球每30秒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足而截肢。
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双脚,穿舒适的鞋子,定期检查脚部,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就医。
3. 肾脏受损:慢性肾衰竭找上门,最终只能靠透析续命肾脏是身体的“过滤器”,负责清理血液里的废物。但长期高血糖会让肾脏的过滤系统超负荷运转,就像一台24小时不停歇的水泵,迟早会累垮。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蛋白尿、浮肿、高血压时,往往已经是晚期,最终可能发展成尿毒症,只能靠透析或者换肾维持生命。
数据显示,全球40%以上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都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换句话说,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最终可能走向透析这条不归路。
如何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牢记这几点1. 控制血糖: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血糖控制得好,并发症的风险会大大降低。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不要凭感觉行事。
2. 健康饮食: 少吃精制糖,多吃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糖尿病不是“不能吃糖”,而是要控制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3. 规律运动: 运动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血糖更稳定。哪怕是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
4. 定期检查: 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足部检查、肾功能检测,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如果放任不管,它会演变成“慢性绝症”,一点点剥夺你的健康,甚至生命。
人这一生,最宝贵的不是金钱,而是健康。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许多人对它的忽视。别等到失去健康,才追悔莫及。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糖尿病报告》,2016年
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
《糖尿病研究与临床实践》期刊,2021年第172期,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研究
糖尿病恶化最终会导致什么后果?医生:多半会出现这几个严重情况
在健康的漫长旅程中,糖尿病已然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 “劲敌”,时刻威胁着众多患者的生命健康。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都需要格外谨慎,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位 62 岁老人李叔的真实故事,深入探讨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警示。
李叔今年 62 岁,自从退休以后,生活倒也过得丰富多彩。他平日里最大的爱好,一是去广场上跟着一群老伙伴们跳广场舞,那欢快的节奏、轻松的氛围,让李叔的心情格外舒畅;二是满心欢喜地给可爱的小孙子做各种美味可口的食物,看着小孙子吃得津津有味,李叔心里总是洋溢着幸福。然而,李叔自己却身患糖尿病多年,所以他对自己的饮食一直都非常注重,基本上都是选择吃素,油腻的食物很少碰,在他看来,这样的饮食方式对控制血糖会有帮助。
然而,命运却在不经意间给李叔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那是一个普通的晚上,李叔像往常一样吃完晚饭,正准备休息一会儿。可就在这时,他突然感觉四肢无力,仿佛身体里的力气被瞬间抽干了一般,整个人摇摇晃晃,险些晕倒在地。李叔的儿子在一旁看到这一幕,顿时惊慌失措,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他来不及多想,急忙叫车将李叔送往附近的医院。在医院里,医生迅速对李叔进行了详细的检查。经过一番仔细的诊断,医生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告诉李叔的儿子,李叔的血糖过高,已经出现了酮症酸中毒的症状,情况十分危急,容不得半点耽搁。
李叔的儿子心急如焚,满脸疑惑地问道:“医生,我父亲平时的饮食挺健康的呀,主要都是吃素,油腻的东西很少吃,怎么血糖会突然升得这么高呢?”
医生皱了皱眉头,继续耐心地询问:“那他平时主要吃哪些素食呢?你仔细跟我说说。”
李叔的儿子想了想,认真地回复道:“像红薯、土豆这些,他经常吃。最近我还看到他吃了一种低脂素食香肠呢。”
医生听后,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这些看起来健康的素食,其实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健康,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要谨慎食用。”可惜的是,尽管医生们全力抢救,李叔的病情却恶化得太快了。最终,李叔还是没能挺过来,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只留下家人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李叔的离去,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糖尿病的可怕之处。糖尿病的危险不仅仅在于血糖的升高,更在于它会对身体的各个器官造成损伤,进而导致器官病变。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就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 “杀手”,随时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2024 年年初,医学期刊《糖尿病学研究》发表的一篇论文研究指出,仅仅在 2019 年这一年,我国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就超过了 17 万人。其中,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死亡人数最多的年龄段分别为 40-44 岁和 70-74 岁。这个数据令人触目惊心,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糖尿病防治的紧迫性。根据 2010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的统计数据,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会随着患病时间的增加而不断上升。患病 3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达到了 46%;患病 5 年以上的,这个概率上升到了 61%;而患病 10 年以上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甚至高达 98%。可以说,多数糖尿病患者最终都是因为并发症而离世。那么,比较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都有哪些呢?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当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时,身体无法正常充分地利用血糖来获取能量,于是就会开始分解脂肪。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酮体,这些酮体逐渐积累,导致血液酸化,从而引发酮症酸中毒。一旦发生酮症酸中毒,患者可能会陷入昏迷状态,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肺水肿,直接危及生命。
低血糖症:低血糖,也就是血糖水平过低。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患者饮食不规律,或者在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之后。低血糖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处理,同样可能导致死亡。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在心血管方面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等。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要高得多。实际上,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肾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尿毒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当糖尿病发展到这一阶段,患者的肾脏功能已经严重受损,只能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相关数据显示,糖尿病与肾损伤会使患者的死亡风险提高 10 倍。
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并发症中较为严重且治疗费用高昂的一种。全球范围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为 6.3%。每大约 20 秒,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需要面临截肢的痛苦。而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年死亡率高达 11%,截肢患者的死亡率更是达到了 22%。看到这些可怕的并发症,相信大家都意识到了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性。那么,糖尿病患者有没有办法延长自己的寿命呢?2022 年,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中的一项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够将血压、糖化、体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四个指标控制好,或许能够将寿命延长十年之久!
控制糖化:这里的糖化指的是糖化血红蛋白。将糖化血红蛋白降到目标范围,能够帮助 2 型糖尿病患者延长 3 年的寿命。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患者过去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控制血压:在血压方面,如果能够把收缩压从 160.4mmHg 降至 114.1 mmHg,平均预期寿命有可能增加 1.9 年。高血压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控制好血压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控制体重:把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关键。糖尿病患者的 BMI 最好控制在 18.5-23.9 之间。对于肥胖的患者,如果能够将 BMI 从 41.4 降至 33.0、28.6 和 24.3,平均预期寿命会分别延长 2.0、2.9 和 3.9 年。
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高低也会对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产生影响。如果能够将其由 146.2mg/dL 降至 107mg/dL、84.0mg/dL、59mg/dL,预期寿命或能分别延长 0.5、0.7 和 0.9 年。
那么,糖尿病患者究竟该如何控制好血糖呢?以下四个关键要点一定要了解清楚:
合理饮食: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应该遵循低脂、低糖和高纤维的原则。要注意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少吃高油脂的食物,同时适当摄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此外,饮食一定要规律且均衡,千万不要暴饮暴食,以免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
适当运动: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控制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的有效方法。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强度有氧运动,比如游泳、快走等。在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避免运动损伤。
控制体重: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强调,对于超重或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够减重 5%,就可以实现血糖、血压和血脂的降低。而如果减重超过 10%,将会带来更大的益处,不仅可以缓解糖尿病的症状,还能改善心血管结局,降低死亡率。
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眼科、足部、血压、肾脏、心脏、神经等方面的检查。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及时了解血糖的控制情况,排查是否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另外,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至关重要,一旦饮食不注意,就很容易导致血糖失控,甚至威胁到生命健康。医生提醒,有三种素食其实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即使再喜欢,也最好尽早戒掉:
淀粉类食物:像芋头、红薯、土豆等食物,虽然属于素食,但它们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淀粉。如果把它们当作普通蔬菜来吃,很容易导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出现波动。不过,这类淀粉食物的升糖指数相对低于米饭和馒头,糖尿病患者可以用它们替代主食,但要注意按照规定的量食用,尽量不要超过主食的量。
豆制品:素火腿、素鸡等豆制品,大多是以豆腐衣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属于深加工的菜肴。每 100g 豆腐衣的热量大约为 300 千卡,属于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素菜荤做:通过油脂可以改善素菜的口感和味道,比如油炸或油煎素菜,吃起来确实很美味。然而,这样的做法会使素菜的热量严重超标。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烹调油的用量在 25-30g 为宜,但素菜荤做往往会导致油脂用量大大超过这个标准,从而引发发胖等问题,甚至增加患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如今,全球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依然在不断增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应该以低热量、低脂、低盐为主,保持三餐规律且营养均衡。在遵医嘱服药的基础上,要坚持运动,定期进行体检。如果不幸出现了并发症,一定要尽早进行检查和治疗。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重视自己的健康,积极采取措施控制病情,享受美好的生活。
糖尿病恶化最终会导致什么后果?医生:多半会出现这几个严重情况
咱必须来唠唠糖尿病这个 “潜伏高手”。现在糖尿病在咱生活里可太常见了,就跟家常便饭似的,好多人都不当回事儿。但你知道吗?这病一旦缠上,就像颗定时炸弹,那些要命的并发症随时可能 “爆炸”,今天我就带大家揭开糖尿病并发症的神秘面纱,绝对全是干货,大家可得仔细瞧好咯!
先给大家讲个例子,隔壁张大爷,以前身体还算硬朗,能跑能跳的。后来查出来糖尿病,刚开始他觉得没啥大不了,就是少吃点甜的呗,也没太在意血糖控制。结果没几年,问题就来了。有一天,张大爷正在小区楼下遛弯儿,突然感觉胸口一阵剧痛,就跟被大石头狠狠压着似的,整个人冷汗直冒,脸色煞白。邻居们发现不对劲,赶紧把他送去医院。到医院一检查,是心肌梗死,罪魁祸首就是糖尿病引发的心血管并发症。这可把张大爷一家吓坏了,好好的一个人,咋就突然这样了呢?其实啊,这背后都是长期高血糖在捣鬼。
糖尿病为啥会引发这么多要命的并发症呢? 简单来说,血糖就像身体里的 “小恶魔”,长期高血糖就像让这个 “小恶魔” 在血管里横冲直撞。血管壁本来是光滑有弹性的,可高血糖一来,就像砂纸一样不断摩擦血管壁,时间一长,血管壁变得又硬又厚,血管内径也跟着缩小。这就好比原本宽敞的大马路,被两边不断堆积的杂物占去了不少空间,车自然就不好走了。心脏的供血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麻烦可就大了。心脏可是咱身体的 “发动机”,一刻不停地工作,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现在供血受限,就像给发动机的油不够了,心绞痛、心肌梗死这些危险状况就容易找上门来。
说完心血管,咱再把目光转向肾脏。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就像一个疲惫不堪的 “清洁工”,每天都要过滤大量的血糖。肾脏里的肾小球就像是 “清洁滤网”,长时间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滤网慢慢就出问题了。一开始,可能只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就像滤网有了一些小小的破洞,只是渗出了一点点不该漏的东西。但如果这时候还不重视,病情继续发展,蛋白尿就会越来越多,等到发展成终末期肾病,肾脏几乎 “罢工”,患者就只能依靠透析或者肾脏移植来维持生命,生活质量直线下降,还得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
还有眼睛,这心灵的窗户也逃不过糖尿病的 “毒手”。持续的高血糖就像一双无形的 “黑手”,伸向眼睛里那些细小的血管。一开始,患者可能只是觉得看东西有点模糊,就像隔着一层雾。但随着病情加重,视网膜病变越来越严重。我有个朋友的叔叔就是糖尿病患者,刚开始没把视力模糊当回事儿,后来视力下降得厉害,去医院检查,发现视网膜病变已经很严重了,差点失明。这可把他后悔坏了,要是能早点重视,控制好血糖,也不至于这样。
神经病变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而且经常 “光顾” 手脚。患者常常会感觉手脚像被无数根小针在扎,又疼又麻。这种疼痛和麻木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格外明显,让人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更糟糕的是,因为神经受损,患者对疼痛和冷热的感觉变得迟钝。我认识一位糖尿病患者,冬天洗脚的时候,因为感觉不灵敏,没察觉到水温过高,结果把脚烫伤了。一开始只是一个小水泡,他也没在意,可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差,这个小水泡很快就感染了,伤口越来越大,最后只能截肢,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被彻底改变了。
看到这儿,大家肯定想问,难道就没办法对付糖尿病并发症了吗?当然不是!咱们得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
饮食上,可大有讲究。 大家都知道要控制糖分摄入,但你知道食物的食用时间也很重要吗?就拿碳水化合物来说,早上和中午,咱们身体的代谢就像刚加满油的汽车,动力十足。这时候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集中在这两个时间段,身体就能高效地把它们转化、利用,维持血糖稳定。到了晚上,身体代谢就像跑了一天的汽车,没那么有劲儿了,这时候就得减少晚餐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然就容易导致夜间血糖升高。想象一下,晚上你吃了一大碗米饭,结果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飙升,这对身体的伤害多大呀!除了注意食用时间,咱们还得关注饮食中的微量营养素。像欧米伽 - 3 脂肪酸,它可是血糖控制的 “小能手”。三文鱼里就富含这种脂肪酸,经常吃点三文鱼,既能满足味蕾,又能减少身体炎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控制血糖可太有帮助了。
运动方面,也不能马虎。 除了大家熟悉的跑步、游泳这些有氧运动,还有力量训练,糖尿病患者还可以试试太极和瑜伽。太极那一招一式,慢悠悠的,看似轻柔,实则能锻炼到全身。练太极的时候,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都能得到提高,还能让心情变得平静。瑜伽也不错,那些扭转、伸展的动作,就像给身体里的各个器官做了一次温柔的按摩。尤其是一些特定的姿势,据说还能刺激胰腺,对控制血糖有好处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洒满阳光的公园里,一群人在慢悠悠地打着太极,或者在安静的房间里,专注地做着瑜伽,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放松心情,多惬意啊!而且,咱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增加一些低强度的活动。比如上班的时候,别总是坐电梯,改走楼梯;去超市购物,把车停得远一点,多走几步路。这些小小的改变,日积月累,对血糖控制的帮助可不小呢。
另外,大家可别小看了心理压力和睡眠质量对血糖的影响。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糖尿病患者心里总是担心病情,压力一大,身体里的激素就乱了套,血糖也跟着不稳定。睡眠也是一样,晚上睡不好,第二天血糖就容易波动。就像我认识的一位患者,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结果血糖怎么都控制不好。后来他调整了工作节奏,保证充足的睡眠,血糖才慢慢稳定下来。所以啊,咱们得学会给自己减压,保证良好的睡眠。
还有个有趣的辅助疗法,就是 “森林浴”。想象一下,你走进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线。你深吸一口气,满满的都是清新的草木香气,耳边传来鸟儿欢快的歌声和潺潺的流水声。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上一会儿,身心都能得到极大的放松。研究发现,这种接触自然的方式可以降低心理压力和身体炎症,对血糖控制很有好处。糖尿病患者不妨多去公园、森林走走,感受大自然的治愈力量。
最后,咱再说说社会支持。得了糖尿病,心里难免会有些失落和无助。这时候,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入糖尿病支持小组,和其他患者交流交流经验,你会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大家分享自己的控糖心得,互相鼓励,能让患者更有信心和动力管理好自己的病情。亲友的理解和支持也不可或缺。家人在饮食上多照顾,朋友在运动的时候陪着一起,这些小小的举动,都能让患者感受到温暖,更愿意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所以啊,家人们,糖尿病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并发症,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和它 “斗” 到底!希望大家都能把这些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