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糖尿病血糖多少(轻度糖尿病血糖值)
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标准对照表,忌口清单全都有
“请问您有什么忌口吗?”
不吃葱蒜、不吃辣……
在餐厅点菜被问忌口时,
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口味偏好来做出提醒。
但如果你的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这四个衡量身体状况最基本的指标已经起飞了,那就得认真考虑后再回答了。
王全健
雷若
那么问题来了四项指标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超标后分别又对应哪些忌口食物呢?
血压
低了供血不足,高了伤害血管
血压过低,会使身体各部分的营养、氧气供应不足,产生眩晕、无力,甚至会造成晕厥,同时也会增加卒中风险;血压过高会伤害各个器官组织,包括血管、心脏肾脏等,也会增加卒中风险。
人的血压不是稳定不变的。血压男女有别,昼夜有别,于此同时,年龄增长也会造成血压的不同。因此,大家需要收藏好下面这张表。
表1 各年龄正常血压参考值对照表
表2 幼童血压正常血压参考值
表3 高血压诊断的一般参考
血压测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情绪激动、紧张、运动、气温等,单次测量不能作为诊断结果;
50岁以后或者有心脑血管病史的,建议每天按时测量血压并记录;此对照表为一般对照表,若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以临床医生建议为准。
高血压患者忌口清单
▌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如果平时钠的摄入量已经达到阈值,再吃味精,就会增高钠的摄入,这样不利于高血压的控制
▌浓茶
红茶中所含的茶碱最高,可以引起大脑兴奋、不安、失眠、心悸等不适,从而使血压上升。
▌酒
饮酒可使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可促使钙盐、胆固醇等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硬化。
血糖
低了供能不足,高了伤害器官
低血糖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轻者引起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痴呆、昏迷,直至危及生命。部分患者诱发脑血管意外,心律失常及心肌梗塞。
高血糖还会引起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是指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肾动脉及周围动脉等动脉粥样硬化。其中,动脉粥样硬化症病情较重、病死率高。约70%-80%糖尿病患者死于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
同样,血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进食、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血糖也会有所变化,所以会有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两个数值作为参考。
表4 血糖参考值及一般诊断标准
轻度糖尿病:7.0-8.4 mmol/L;中度糖尿病:8.4-10.1 mmol/L;重度糖尿病:大于10.11 mmol/L;孕妇空腹不超过5.1 mmol/L。
除血糖外,糖尿病的诊断通常还需要配合糖耐量检测;有糖尿病史的,建议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最好也可以定期检测静脉血糖。
糖尿病患者忌口清单
▌火龙果
每100克火龙果肉含有7.83克的葡萄糖。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慎吃。
▌野菜
糖尿病患者体质大多较虚,不适宜吃过多寒凉食物。而市面上常见的荠菜、马齿苋、马兰头、菊花脑、蒲公英等野菜,性质基本都偏寒凉,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慎吃。
▌酒
饮酒会干扰体内糖、脂、蛋白质代谢;饮酒影响降糖药分解与排泄,易引起血糖波动;而且大量饮酒损害胰腺。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不饮酒或少饮酒。
▌花生、瓜子等坚果类
由于坚果类食物含有较多的脂肪,属于高热量食品,如果随意吃会导致血糖、血脂增高。
▌菜籽油
菜籽油中的芥酸含量达到31%-55%,可使心脏内积聚脂肪颗粒,引起血管壁增厚和心肌脂肪沉积,对心脏造成更多危害,特别对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的患者更要少吃。
血脂
低了营养不良,高了营养过剩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一般血常规检查中检测的血脂主要是以下四种:
总胆固醇:增加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传染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化、某些慢性胰腺炎、自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减少见于严重贫血、急性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脂肪痢、肺结核、先天性血清脂蛋白缺乏及营养不良。
甘油三酯:增高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胆道梗阻、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胰腺炎、糖原累积症、原发性甘油三酯增多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减少提示易患冠心病;增高提示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增多提示易患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冠心病、脑血管病。
表5 血脂一般参考值
高血脂患者忌口清单
▌仅胆固醇高:
忌吃或少吃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白肉、蚌、田螺、鲍鱼、墨鱼等。
适当吃:对于一些胆固醇含量并不高的食物,如瘦猪肉、牛肉、鸡肉、鱼等,可适量吃一些,以补充营养。
▌仅甘油三酯高:
碳水化合物要严格控制,尽量少吃或不吃,因为碳水化合物可以在体内转换为甘油三酯;
戒酒,因为长期血液中酒精浓度高可促使甘油三酯含量上升。
偶尔吃:蛋黄、蟹黄等含胆固醇较多的动物性脂肪可适当放宽一点,偶尔吃点也可以。
▌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高
既要限制高胆固醇食物,又要降低体重,还要戒酒。
尿酸
高了引起高尿酸血症、痛风
尿酸是人类嘌呤化合物的终末代谢产物。
临床上,当血尿酸超过390微摩尔/升,就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临床资料显示,大多数的痛风病人的尿酸值都是超过420微摩尔/升。
表6 尿酸的一般参考值
高尿酸患者忌口清单
▌高果糖食物
痛风患者要少吃甜度比较高的水果,尤其是果糖含量较高的水果。因为血液中的果糖含量上升,会导致血尿酸和尿液中的尿酸含量迅速增加。
▌调味料
蚝油、鲍鱼汁、海鲜酱、香菇酱、浓缩鸡汁等食品调味料的嘌呤含量也很高。快速的血尿酸升高则会导致痛风的发作。
▌咖啡、浓茶
浓茶水、咖啡等饮料本身不会增加嘌呤的含量,但它们有兴奋自主神经的作用,加重痛风,也可能会诱使痛风急性发作。
▌啤酒
都知道痛风患者不能喝啤酒,因为啤酒中有嘌呤。酒精对痛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酒精会促进嘌呤吸收。另外,酒精可增进尿酸排泄,增加痛风或高尿酸风险。
▌种子类食物
花菜、菠菜、菌类及植物的种子、干果等嘌呤含量亦不可小觑,仍因控制摄入量。
▌内脏和鱼类
痛风性关节炎无论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期,需要注意患者应长期控制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凤尾鱼、鲭鱼、小虾等。这些都是痛风病患者不能吃的食物,所以一定要小心。
来源:邵逸夫医院、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血糖值高到多少算危险?明确说出一个数值,要注意调节
糖尿病,慢性疾病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疾病,它可引发很多严重并发症,也就会给身体带来更多损伤,寿命也会因此大大缩短,对于糖尿病的防治,也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主要是现在的糖尿病患者,基本上已经不分年龄,任何年纪的人都有可能中招,就不得不让人引起重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为了让血糖保证在稳定状态,也是需要做很多努力,其中有一个重点,还是希望糖尿病患者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就是了解血糖达到多少算危险。
那么,血糖值究竟高到多少就算危险了?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要按照不同情况来分析的,且危险程度也没有标准,要知道,正常的空腹血糖值是3.9-6.9,也就是说血糖值高于7就算是危险值,已经可以说是高血糖了,如果不及时的进行调节,离糖尿病也就不远了。
这是在正常值的基础上,高出7就算危险,但如果是本身血糖就高,或者已经被判定为轻度糖尿病人群,血糖值高于13.9,就算是很危急的情况了,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自己其他并发症的风险相对就比较高,主要是血糖波动太大,对心血管造成了较大的损伤。
其实,对于以上两种情况,还不是最危急的,需要注意的一个血糖危险值应该是16.7,这个数值可以说是很高了,如果不能及时的治疗,影响的不仅仅是心血管,还可能给身体其他地方带来更多损伤,所以,一定要引起关注,并及时的进行调节。
血糖值突然升高到16.7,比较容易引起急性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还有一种就是高渗高血糖综合症,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危急情况,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治疗,对身体产生的危害就更大了。
而血糖值之所以会升高到16.7,很有可能是发生了感染,或者是糖尿病患者突然停用了胰岛素,第二种可能性会比较高,主要是有一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对于胰岛素会有一些抵触或者误解,也就会导致用药错误,自己随意的就停药了,所以才会让血糖突然升高很多。
胰岛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治疗手段,要知道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都会存在一些问题,胰岛素分泌量降低,血糖也就容易有大的波动,所以,对于胰岛素不能说停就停,即便出现耐药性,也要咨询医生再进行停药或换药。
这个问题还是值得关注的,因为血糖值不及时的降下来,可能就会对生命造成较大的威胁,要知道这种血糖值是急性上升,一般的药物很难降下来,为避免出现更危急的情况,需要紧急送医,才能有效的降血糖,对健康也不会造成太大威胁。
特别提醒不要忽视这种突发性的血糖升高,一旦发现就要去医院,就别想着拖了,或者是想着吃点药,甚至有人想要以多吃药来降下血糖,这些做法都是很危险的,建议不要盲目尝试。
血糖老是波动大,是咋回事?没有正确合理用药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想要保证血糖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按照医生嘱咐正确合理的用药,就显得很重要,若是不能合理的用药,自己随意的更换药物,或者说停就停,就很容易让血糖波动,特别是本身血糖就不算稳定的人,更要合理的用药,不要觉得自己长期吃药,就等于是半个医生,对于疾病和药物治疗,还是不够深入了解,每个人情况也不相同。
忽视血糖水平,不定期测量血糖
要想更好的保证血糖不升高,就要多关注血糖水平,只有及时的掌握血糖水平,才能及时的调整治疗方案,出现异常情况,也可以及时的去解决问题,不至于让血糖一下子升高很多,给身体带来危急情况。
建议血糖不够稳定的人,每周连续监测3-4天血糖情况,每天都要进行多次测量,空腹和餐后血糖,早中晚都要进行测量,可以了解到动态血糖情况。
仍然有不良习惯
控制血糖,不仅要靠药物,还得配合生活调理,生活调理就在于养成良好习惯,杜绝一些不好的习惯,只因哪些不好的习惯,会破坏血糖水平,导致血糖出现过大的波动,从而给身体带来较大的损伤。
不良的习惯主要有懒得动、经常熬夜、喝酒、抽烟,还有就是饮食上也是不管不顾,特别的随心所欲,想吃啥就吃啥,可糖尿病人群最怕甜食、油炸、腌制食物,还有就是精细的主食,如果这些都没有做好,血糖不产生波动才是奇怪。
如果你是一个糖尿病患者,以上问题有没有注意过,对于自己的血糖水平,有没有过定期的检测,药物是不是按照医生嘱咐去服用了,你都能做好的话,血糖应该比较稳定。
参考资料:
1. 《控制餐后血糖,记住这 5 点》·丁香医生·2016.10.9
2. 《糖尿病人“酸到中毒”,咋回事?》·健康界·2022.4.22
糖尿病人警惕,低血糖不要低于这一标准!血糖低,2大隐患要注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总是被冠以“甜蜜的负担”,却让人时时刻刻提心吊胆。
然而,在糖尿病的世界里,真正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往往不是高血糖,而是“低血糖”。
这个看似与糖尿病主线“唱反调”的情况,实际上比高血糖更凶险。低血糖不仅可能悄无声息地引发昏迷,还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夺走生命。
低血糖,顾名思义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低于正常值。医学上定义,血糖水平低于3.9 mmol/L(70 mg/dL)即为低血糖状态。
然而,低血糖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狡猾”。与高血糖慢慢升高不同,低血糖往往突如其来,不给任何准备的机会。
为什么低血糖会如此危险?关键在于人体的“能源中枢”——大脑。
大脑是人体内对葡萄糖依赖性最强的器官,几乎不具备储存能量的能力,因此需持续从血液中获取葡萄糖来维持功能运转。
大脑活动所需能量中,90%以上直接来自血液中的葡萄糖,这种高依赖性使得血糖水平稳定至关重要。
一旦血糖下降,大脑便面临能量危机。轻则头晕、乏力,重则昏迷、癫痫,甚至猝死。
糖尿病患者普遍会关注血糖高的问题,却往往忽视了低血糖的风险。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超过50%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低血糖事件。
这种情况可能与药物使用不当、饮食失衡或过度运动等因素有关。约30%的患者因低血糖症状严重,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等危急情况。
尤其是那些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更高。
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研究,低血糖可分为三个阶段:
轻度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下降至3.0-3.9 mmol/L之间,此时患者通常会感到明显的饥饿感、心慌、出汗、手抖等症状,但意识仍然清晰,能够自行采取措施应对。
中度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下降至2.8-3.0 mmol/L,此时患者的症状较为明显,常表现为大量出汗、手抖、心悸,以及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变慢等。
重度低血糖:血糖水平低于2.8 mmol/L,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进入昏迷状态。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不能过高,也绝对不能低于3.9 mmol/L这个“警戒线”。
低于这一标准,大脑的能量供应可能受到影响,随之而来的隐患不可小觑。
低血糖不仅仅是瞬间的“头晕目眩”,它的危害远比想象中深远,尤其是长期反复的低血糖,会对人体多个系统造成损害。以下两大隐患最为致命:
低血糖状态下,人体会启动一系列“应急反应”。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负担骤然加重。这种反应虽然短暂,却可能触发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
临床数据显示,反复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2倍以上。而对于本身已有冠心病的患者,低血糖可能直接诱发心源性猝死。
研究表明,低血糖不仅会引发典型的生理症状,还可能对心脏造成潜在威胁。
低血糖状态下,心电图常显示QT间期延长,这是一种反映心脏电活动异常的表现,可能显著增加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此外,低血糖状态下,血小板活性增加,血液黏稠度升高,容易形成血栓。这种情况就像一场无声的“内部战争”,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心梗或脑梗。
大脑是低血糖的“重灾区”。每次低血糖发作,都会让脑细胞因缺乏葡萄糖而“断电”。
虽然轻度的短暂低血糖可以被人体迅速修复,但反复出现的低血糖会导致神经系统的长期损害。
研究表明,低血糖会导致大脑额叶、海马等区域的神经元受损。
大脑中负责记忆、认知和情绪管理的区域对能量需求极高,长期处于低血糖状态会导致这些区域无法获得足够的葡萄糖供能,功能逐渐受损。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对大脑的损害尤为显著,由于其脑组织对能量供应的依赖性更高,长期低血糖可能导致神经元功能受损加剧。
很多人以为低血糖就是没吃饱或者运动过量,其实远不止于此。低血糖的诱因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低血糖的发生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药物使用不当是首要原因。
例如,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剂量过大,可能导致血糖水平快速下降,超出机体的调节能力。
此外,饮酒也是一个重要诱因,因为酒精会抑制肝脏的糖原分解和葡萄糖释放,降低血液中葡萄糖的供应,从而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长时间空腹或进行过量运动也会显著加速血糖的消耗,尤其是在体内糖原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血糖骤降。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问题则更加复杂。肾脏代谢药物的能力下降,可能导致降糖药物在体内蓄积,使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进一步提高。
因此,低血糖的预防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药物使用、饮食、运动以及身体状况,尤其是在糖尿病治疗中,应根据个人情况科学调整用药剂量,避免诱发低血糖事件。
低血糖并非不可控,关键在于提前预防和科学管理。以下措施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应对低血糖风险:
监测血糖,了解身体信号
糖尿病患者应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习惯,尤其是在服用降糖药或胰岛素后,更需要密切观察血糖波动。
如果血糖接近低血糖范围(3.9 mmol/L),应尽快采取措施,比如适量进食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降糖药物的使用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不可盲目追求“血糖越低越好”。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以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糖果、葡萄糖片或果汁等快速补糖的食品。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可以迅速补充血糖,避免症状恶化。
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空腹,每日饮食需均衡分配,多餐少食。同时,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以为身体提供稳定的能量供应。
夜间低血糖往往不易察觉,却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睡前监测血糖水平,必要时适量进食,以避免夜间血糖过低。
老年糖尿病患者是低血糖的高危人群,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肝脏储糖功能下降:老年人的肝脏功能逐渐减退,无法快速释放足够的葡萄糖来应对血糖下降。
肾功能减弱:肾功能下降会导致降糖药物的清除减慢,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神经反应迟钝:老年患者对低血糖的早期症状(如心慌、出汗)反应较迟,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针对老年患者的低血糖风险,除了加强监测外,还需特别注意药物剂量的调整和饮食结构的优化。
答案是肯定的。长期反复的低血糖,不仅会加速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发生,还可能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
研究发现,低血糖可能与癌症的发生有关,因为反复的能量短缺会刺激细胞的不正常分裂。此外,低血糖还可能削弱免疫系统,使身体更容易受到感染。
科学管理低血糖,确保血糖在安全范围内,不仅是糖尿病患者的“自救”之道,更是预防多种并发症的关键。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1]黄蕊,叶彩凤,董容彤.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4,23(04):25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