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中医辩证(糖尿病的中医辩证论治疗)

大贤良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诊治方法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疾病,其并发症多种多样,高血压,冠心病,脑梗赛,肾功能下降都与它息息相关,目前治疗手段为单纯降糖,首选胰岛素治疗,其次为口服降糖药物。因长期应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我从中医角度分析糖尿病的诊治,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那么中医是怎么认识糖尿病的呢?

消渴,中医对糖尿病的命名。《黄帝内经》首先记载了消渴的病名,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厚味,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主要病机在于内热,《金贵要略》中有专门的消渴篇,详细提出了 治疗方药,后世诸多医家也对消渴病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做了详细介绍。

消渴的症状一般认为“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糖尿病的主要表现,但并不绝对,现在病人症状往往不太明显,且消瘦一般出现的病情较重的时候,后期会很出现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的表现。通过临床观察,我发现现在糖尿病向年轻化发展,很多年纪较轻的病人患糖尿病,且大多肥胖,并不明显三多症状,考虑与现代社会的饮食习惯改变有关。

消渴的病位及病机是什么?

中医认为消渴主要相关的脏腑为肺、脾胃、肾。认为主要是这三个脏腑出现问题,才会引发消渴。其主要的病变在散膏,即现代医学的胰腺。其病机在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在疾病的初期会出现燥热的症状,日久燥热伤阴,会出现阴虚的情况,长此以往阴阳双损。所以,根本病机在于“阴虚燥热”

引起消渴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点:

1、禀赋不足 现代医学一般说是遗传因素,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尤其是阴虚体质容易患消渴。

2、饮食过度 这里指长期的过量食用肥甘厚味,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职,积热化燥伤津。

3、情志为病 中医一直认为五脏分别有情,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怒、喜、思、悲、恐。情绪刺激会导致暴怒伤肝,忧思伤脾,长此以往也会郁久化热,伤津耗液。

4、劳欲过度 房事不节制,会导致肾精亏损,造成虚火内生,同样发为消渴。

那么中医怎么治疗消渴呢?

中医将肺、脾胃、肾分为三消,根据病变部位病情的轻重,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分别给予对症治疗。

1、上消

主要是以肺的病变为主:主要为肺热津伤,表现为口渴多饮,烦躁不安,口干舌燥。给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药物治疗。

2、中消

主要以脾胃致病为主,胃热臃盛,阴虚不足,表现为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给予清胃润燥,养阴生津的药物,调整脾胃为主。

3、下消

最常见的为肾阴不足,一般表现为尿频、且尿浑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脱发,牙齿松动。一般给予滋阴补肾治疗。

因中医理论磅礴,辨证颇多,这里只简单介绍最常见的几种分型。有人说中医并不能彻底治好糖尿病,这里我想说,病有轻重缓解之分,严重的感冒都可致人于死地,糖尿病也有轻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多患者早期发现血糖升高,立即诊治,给予中药调理,不应用降糖药物,血糖大多恢复,但病久者却不敢保证。例如中药的补肾功效,大家都一致认可,那么对于肾虚造成的糖尿病,当然会有明确疗效。所以,只要辨证准确,配合中药调整,即便不能治愈糖尿病,也会最大限度的减少糖尿病的危害,恢复脏腑功能。

用简单的语言讲解复杂的中医知识,通过阅读本文,如对您稍有启示,请转发、点赞,有任何问题可给我留言,谢谢!

糖尿病、血糖高?中医教你辨证论治,平稳降血糖远离并发症

你是不是经常饿得快吃得多、口干喝水多、上厕所排小便多、但体重却越来越轻,这就是典型的“三多一少”,一检查发现血糖高了,然后上网一搜发现糖尿病的并发症真多真可怕啊,又听说西药一吃就是一辈子,一时间就慌神了不知道该咋办。今天刘医生就来教你用中医的方法平稳降血糖远离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就相当于中医上所说的“消渴病”,其原理就是阴虚燥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我们的饮食不节制、还有经常的生气、房事过多劳欲过度等这些原因导致我们体内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简单来说就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并且二者还可以互为因果,阴越虚则燥热越盛,燥热越盛则阴就越虚。所涉及的脏腑有肺、胃、肾,其中以肾最为关键,但糖尿病的发病其实不是单一脏腑的病变,往往是多个脏腑互相影响的结果。

如果你口干口渴的程度很重、想喝水并且喝水很多、很容易饿吃的多、大便干燥,伸出舌头一看会发现舌质很红、舌苔又黄又干燥,这就是肺胃热盛,并且热邪已经把我们体内的津液给伤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把肺胃里面的火给清除出去,并且呢,还要把体内耗伤的津液给补上来,可以参考一个中成药银翘白虎汤,是由白虎汤加金银花和连翘组成,它可以很好的清除我们阳明经的热邪,还可以很好的养阴生津润燥。

如果你平常咽干口渴,总是大口大口的喝水、还是感觉不解渴,还经常自汗盗汗、耳鸣、腰酸腰痛、下肢无力,伸出舌头会发现舌红、舌苔少又干,这就是肺肾阴虚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滋肾养肺,可以参考麦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是在地黄丸基础上加麦冬、五味子,它就可以很好的滋养我们的肺肾之阴。

如果说你平常总是头痛目眩,两胁胀痛,咽干口渴,感觉身上没劲、倦怠乏力,平常还会有出汗很多的情况,肚子也是胀胀的,大便呢是不成形很稀的,这种就是肝郁脾虚引起的了,那就需要疏肝健脾、滋阴养血,可以参考逍遥丸,它就可以很好的梳理肝气、补益脾气、又养血润燥。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很高的一种疾病,尤以中老年发病较多。其并发症常常损伤患者劳动力严重的可和危及生命,所以我们要早期发现、尽早治疗、生活规律、饮食控制、及早防治各种并发症。

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的四个阶段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仝小林指出。在糖尿病治疗上,有的中医认为糖尿病=消渴,糖尿病都是虚证。实际上,这些都是认识误区,从辨证来看,糖尿病发展有四个阶段:郁、热、虚、损。

现代糖尿病的临床具有以下特点:作为糖尿病的主体人群,2型糖尿病占90%以上,肥胖者又是2型糖尿病的主体。80%的2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肥胖或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发展为消渴,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肥胖——脾瘅——消渴。

《素问·奇病论》记载: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这就说明古代糖尿病的主体人群和现代一样。肥胖。古代糖尿病诊断主要靠特征性症状消渴(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三少一多”)来辨识,现代医学可以查血糖来诊断,血糖控制良好及糖尿病初期患者基本不会出现消渴,真正有消渴症状的只占13%,而有了这个症状也已经是糖尿病的中晚期。这也正是为什么用治消渴的方法治不了肥胖2型糖尿病的根源。

“仅以消渴来概括糖尿病或对等糖尿病,都是片面的。按照消渴辩证治糖尿病必然难以取得满意疗效。”

现代糖尿病分为胖、瘦两大类型。从中医角度来说,脾瘅引发肥胖型糖尿病,消瘅则是消瘦型糖尿病的原因,二者都将发展为消渴,最终引发并发症。

糖尿病发展存在“郁、热、虚、损”四个阶段。

第1阶段——“郁”

“郁”是疾病早期,由于患者长期饮食积滞或情志不调等,使机体处于一种郁滞状态。

“郁”表现有两证,当出现“中土壅滞证”,方药——厚朴三物汤;出现“肝郁气滞证”,方药——四逆散。

第2阶段——“热”

“热”是在“郁”的基础上日久化热。热邪弥漫,波及脏腑,则见肝热、胃热、肠热、 肺热、血热等。

肝胃郁热证——大柴胡汤

肺胃热盛证——白虎汤

热毒炽盛证——三黄汤

胃肠湿热证——大黄黄连泻心汤或承气汤

痰热互结证——小陷胸汤

肠道湿热证——葛根芩连汤

第3阶段——“虚”

“虚”是火热持续。耗气伤阴及脏腑元气,致虚象渐露,形成虚实夹杂。

热盛伤津证——白虎加人参汤

阴虚火旺证——知柏地黄汤

气阴两虚证——干姜黄连黄芩汤

脾虚胃滞证——半夏泻心汤

上热下寒证——乌梅丸

特别提醒,在“虚”的阶段容易出现痰、湿、浊、淤的兼证。

兼痰表现为形体肥胖,恶心口黏,舌体胖大,苔白厚腻。方药——二陈汤加减。

兼湿表现为四肢沉重,倦怠嗜卧,舌胖大,边齿痕。方药——平胃散加减。

兼浊表现为腹部肥胖,实验室检查血脂或血尿酸升高,或伴脂肪肝,舌胖大,苔腐腻,脉滑。方药——红曲、五谷虫、生山楂、西红花、威灵仙。

兼淤表现为肢体麻木或疼痛,胸闷刺痛,或中风偏瘫。唇舌紫暗。方药:一般选用桃红四物汤,以眼底或肾脏络脉病变为主者,方药——抵挡汤。

第4阶段——“损”

“损”是由虚致损,表现为脏腑脉络的虚损,根本在于脉损(大血管)和络损(小血管)。

脾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

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丸

摘自《深圳特区报》仝小林文章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关注糖尿病##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