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病死吗(糖尿病是不是会死)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多半是因为这几个并发症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DM)患病人数呈现爆炸式增长,已翻十倍之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众对于疾病明显的认识不足。
一旦血糖升高,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给身体多个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NHC发布的《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提到,目前在我国成年人中,约有11.9%的人患有糖尿病(DM),而处于血糖范围高于正常健康值,但还没有到DM水平的人群比例已超过35%。
也就是说,约有近五亿的人群血糖是不在健康范围内的,而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群并不知道自己已患病。
大众对于DM的早期表现可能还只是停留在,人会暴瘦,总是饿想吃东西,或是口渴、尿糖。但通常在最早期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皮肤瘙痒等非典型症状。
但多数人对此并不太在意,等到典型症状出现的时候往往病情已经变得严重。
而正因为目前我国DM的患病率相当高,已经成为一类十分常见的基础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充分,使多数患者低估了其对身体的危害性,也就出现了我国DM患者血糖控制的达标率不足16%的窘境。
我们要知道,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长期控制的不好对于身体的影响远远超过血糖水平本身。血糖持续的升高或是忽高忽低还会使血压、血脂以及体重等多个生理指标,让它们都变得不正常,这也就是我国糖尿病并发症高发的核心原因。
作为一类疾病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对身体的直接危害可能不像猝死、尿毒症等令人提及就可能色变的病症那样可怕,但其实如果它长期得不到控制,其导致的各类并发症对于全身各组织潜在的危害同样是可致死的。
发表在《糖尿病学杂志》的研究提到,约有70%的DM患者最终是因为出现并发症而去世的,尤其是血管并发症。研究者通过对新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长达十年的随访发现,与未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相比,出现任何并发症的患者死亡风险提高了约224%;如果患者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的并发症,那死亡风险将提高约534%。
也就说明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发症的存在将大大缩减他们的预期寿命。
糖尿病(DM)的并发症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的两种,致死性比较高的主要是一些慢性血管类的并发症,比如以下几种。
1、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在我国成年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约一半以上的患者伴有血脂异常,超重或是肥胖等一些可促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进展的危险因素;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极高风险,在有些地区(如天津)该风险甚至高达79%。也就是说,约有70%的T2DM患者在未来十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是超过10%的。
之所以T2DM更容易合并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心脏病、心肌梗死、心率失常、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主要原因在于血管中葡萄糖的水平长期维持在高水平,血管壁受糖分以及一些具有毒性的糖代谢终末期产物(如乳酸、乙醇、AGEs等)的侵蚀,内里的保护膜很容易就会受到损伤。
作为血管重要的组成部分,内膜细胞具有调节血管收缩力、抗炎、调节脂质代谢、抗凝、控制物质进出血管等作用,其一旦受损将引起一系列反应 。
比如,血液中的脂质无法完成正常的代谢,长期下去就会使患者处于高血脂状态,过多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面,经过氧化反应后形成对人体有害的“坏脂肪”,再进一步反应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反过来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又会加速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以此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随着抗凝作用的降低,血液中的大量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更加容易在受损后的血管壁上聚集,并黏附在一起,形成血栓。
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动脉血管被堵塞的风险,同时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而且还会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过多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在血管内堆积,同样会使血管变窄,变硬,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再加上调节血管收缩能力的功能变弱,血管弹性降低。
在这些因素共同的作用下,一旦动脉血管破裂或是被堵塞,则会出现严重的心血管急性事件,如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梗死等。
同时,T2DM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过多胰岛素滞留在血液中同样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会破坏细胞内外钠钾离子平衡,影响心室肌正常电位,增加心率失常等心血管疾病风险。
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到,在35岁以下人群中,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中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21.9例/10万人,35岁至49岁人群中,这个比率大约为119.8/10万人。相比之下,两个年龄段未患糖尿病的人群中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分别为2.6例/10万人和19.7/10万人。
也就是说,比起没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糖尿病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的几率高出了七到十倍。
2、脑血管疾病并发症
发表在《神经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对我国近84万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据研究发现,约34%的患者同时合并有糖尿病(DM)。
相当于平均每三个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就有一个是DM患者。
在我国,比起没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成年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高出约二至四倍,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甚至是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时候,患者的卒中风险就已经开始增加;而且约有十分之一的脑卒中复发都可归因于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DM)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其原理和上面我们提到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是相似的,多数都与动脉粥样斑块有关。当堵塞的位置发生在颅内,引起颅内急性缺血缺氧,就会出现脑卒中。
与健康患者相比,DM患者一旦发生脑卒中,病情只会更加的严重,致死率也更高。即便抢救治疗及时,病情得以控制,其预后也很差,其中约有七到八成的患者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认知功能损伤,比如偏瘫、语言及听力障碍、记忆力减退、吞咽功能下降、生活无法自理等,而且再次出现复发及死亡的风险往往也更高。
3、肾脏疾病并发症
糖尿病(DM)也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中,这就相当于全身多器官长期泡在高糖环境中,这会造成多器官的损伤,其中便包含肾脏。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持续增加,高糖环境会直接损害肾小球微血管的内皮细胞、足细胞等,破坏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并不断的释放出炎症因子(如TNF-α、IL-6等)来损害器官,并激活纤维细胞产生大量胶原蛋白。
当超过肾组织负荷量,这些堆积的胶原蛋白就会慢慢取代原有健康的肾组织,使其结构功能都发生改变。随着肾小管的萎缩,代谢及过滤的功能也就会逐渐丧失掉。
同时,在体内血糖浓度升高的初期,肾脏为了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会开始满负荷运作,来代谢掉多余的糖分。但随着血糖长期的异常升高,当超过肾脏可代谢临界值后就会使肾小球内细胞增生肥大,逐渐脱落,使肾功能出现不同程度损伤。
与此同时,多余无法代谢掉的糖类,还会与蛋白质结合成对组织器官有害的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这些废物大量积聚在肾小球上,同样会对肾功能造成损伤。
而且糖尿病患者多会伴有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它们同样会促进上面提到的这些过程,加速肾组织走向衰竭的进程。
临床上,约有三到四成的DM患者会发展成为糖尿病肾病(DKD),要知道在该类疾病的初期如果能将血糖控制到理想范围内,甚至是可以逆转疾病的,不过遗憾的是其中近74%的DM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进展为DKD。
而其中约一半的患者会进展成终末期肾病和肾衰竭,只能依赖器官移植或是不间断的透析来维持生命,直至死亡。
尤其在我国老年群体中(年龄≥60岁),糖尿病所引发的肾脏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最主要的致病因。
4、视网膜病变
如果不加以控制血糖,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很高,且会多种并存。
研究发现,约有一半以上糖尿病(DM)患者都存在两种以上的并发症,而其中,比较早出现的就是眼部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其在DM人群中非常高发,累及超三分之一的人群。
长期的高糖环境会损伤血管,其中就包括视网膜的血管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诱发炎症反应,或是血管通透性改变加速出血,或是因血管堵塞使新生血管增生但又十分脆弱易破裂,或是糖代谢异常引起的炎症因子释放、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沉积,又或是血液黏稠度高,血流不畅,血管缺血缺氧等。
最终都会加速视网膜细胞的损伤,破坏其正常结构,影响其正常功能。使患者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并出现不同程度眼部疾病,如介入不及时甚至最终会发展成不可逆的失明。
而且,DR不单单预示着眼部出现了问题,还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及肾脏疾病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患者出现DR的病情越严重,则出现其他血管并发症的概率就更高,死亡风险也就更大。与未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出现轻微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了约83%,出现严重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死亡风险则增加了约1.26倍。
此外,身体各组织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免疫系统同样会遭到破坏,使DM患者更容易受到各类病原体的感染,最终演变成可危及生命的病症。
比如普通的感冒可能就会发展成肺炎,甚至是急性呼吸衰竭;轻微的擦伤可能就发展成久久不易愈合的伤口,严重的可能会溃烂,甚至面临截肢;普通的拔牙就可能让细菌进入体内引起败血症的发生等。
总而言之: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相对大众的慢性代谢类疾病,但其对健康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中的严重。
临床上,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都会出现并发症,且还不止一种,而其中又有约七成的患者因此而丧命,比如毫无征兆的心源性猝死、缺血性脑卒中、终末期肾病等,其他它们都与长期没有很好的控糖有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遵照医嘱科学控糖尤为重要,是最为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1]熊燕,林瑗.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 2017, 19(10):9.DOI: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7.10.001.
[2]张海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8):2.DOI:CNKI:SUN:YYXK.0.2015-08-087.
[3]林军进.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
[4]张倩综述,田风胜审校.糖尿病肾病凝血功能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微循环学杂志, 2016, 26(1):3.DOI:10.3969/j.issn.1005-1740.2016.01.018.
华西专家的重磅研究:6成以上糖尿病人的最终死因竟是它!
您现在打开的这篇文章
与 九分之一 的东方人有关
说不定,其中也有您自己
糖尿病
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中国18岁以上成人
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
也就是9个成年人里就有超过1人患有糖尿病
并且发病正趋向年轻化
去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童南伟医生及团队发表了一项针对超过一万名亚裔糖尿病患者的分析研究结果,震惊了所有医生和患者: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首次证明6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都归于脑心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正是糖尿病患者的“第一杀手”。
万
人
大
样
本
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前奏”
在普通人的观念里,说到糖尿病,可能第一反应就是从血糖升高开始。
而童南伟医生主持的这项“万人亚裔糖尿病患者研究”,却揭示了糖尿病的最新发现:
中国年轻人糖尿病一般在35~40岁之间出现,但大多数患者在出现血糖升高之前,平均在20岁左右可能就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前兆。
童南伟医生解释,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在动脉血管内膜上有脂质斑块附着沉积,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健康人的血管就像铁水管一样,内壁原本是光滑的,血液畅通无碍。但如果水管里头生了锈,锈斑就会进一步吸附水里的杂质,水管就会逐渐堵塞。”
目前,这项研究以全英文的形式发布在国际权威的糖尿病学术期刊《Journal of Diabetes》。
研究发现:亚裔糖尿病患者60%都是死于动脉硬化恶化导致的疾病,死因排名第一是脑卒中、第二是心梗。
而要降低糖尿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最重要就是解决动脉粥样硬化,所有治疗都应该以保护血管为中心。
对
症
下
药
解决“动脉粥样硬化”做好这三点
早发现
动脉粥样硬化前期无太多征兆,童南伟医生建议20岁以上的人群的体检都应该进行动脉彩超如颈动脉的检查。
同时,有吸烟、早发家族病史、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等高危人群尤其应该注意。
最简单的检查方式就是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检查血管内膜是否有小斑块;血管弹性测定发生弹性降低比早期斑块晚。
踩刹车
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以后,就需要采取措施刹住病情:
体型上 控制体重
生活习惯上 不抽烟,多运动。能够走路不要坐车,能够站着不要坐着
饮食习惯上 不吃太咸,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摄入粗粮粗纤维。
开倒档
童南伟建议,一旦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一定要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
这相当于“开倒档”:服用药物之后,少量的血管斑块很可能就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消除掉。
防
糖
尿
病
该怎么吃?
很多人说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病,这一点也得到了童南伟医生的赞同,因为吃的过多会导致肥胖,肥胖者容易发生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就算还没得糖尿病,也一定要注意吃得科学,像糖尿病一样吃东西。”
他建议,大家在吃东西时一定要关注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上面一般都会标注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钠的含量。
“每个人日常所需的能量和营养是固定的,但是通过什么食物来摄入应该好好规划。就好像一天只能花10块钱,但是怎么花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可是有讲究的。”
随时关注热量卡
都是喝奶,但一罐酸奶就相当于两盒半牛奶的热量,很多人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喝下了并不需要的更多热量。
每个人每天所需的能量是基本固定的(根据性别、体力活动量的不同而有差异),通过营养成分表就能算出自己每天吃下了多少热量。
控制吃糖
有研究表明,当吃下的食物总热量相同时,食物中包含糖的人比完全不吃糖的人更容易发胖,而且吃糖的人更容易产生慢性炎症状态,慢性炎症进一步引起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脑心血管病,甚至肿瘤。
盐别吃多
人没有盐是不行的,但吃盐太多也是不行的,会加重肾脏负担,易患高血压、心肌梗塞和胃癌等疾病。
除了炒菜时放的盐外,咱们四川人爱吃的泡菜、吃火锅时的蚝油、零食等都是盐的“陷阱”。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营养成分表来关注并控制盐的摄入量。
“真正的蔬菜”要吃够
很多人对“蔬菜”的定义:是除了主食之外都叫菜。
这样会导致一个问题:即使在通过主食摄入了足够的热量之后,还会再通过高热量的“菜”吃下更多。
这类高热量的“菜”包括薯类(土豆、红苕等)、豆及豆制品(胡豆、蚕豆、豆腐等),以及玉米、南瓜、胡萝卜等。当吃这些高热量的菜时,一定要注意相应地把主食的量减下来。
而真正的低热量高纤维“蔬菜”是指有叶子和杆的蔬菜,每天推荐的摄入量是吃八两到一斤。
四川名医是全国首个区域性医患互动社交平台,我们已分类搭建微信群70个,让“同病相怜”的病友们找到属于你们的圈子。
欢迎加入“糖尿病圈”,不仅有相同健康需求的病友们,也有专业的医生,真正实现医患交流、病友交流。
入群方式: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微信公众号后,在对话框中输入“糖尿病圈”关键词,系统将自动回复你添加方法,按指示加入群内,与医生在线交流。
ID:scmingyi
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内容合作,请致电:028-86780845
本文记者:王欢 王英
本文编辑:王欢
得了糖尿病最终会怎么死?50%的糖尿病患者都死在这种病上!
目前中国有1.14亿糖尿病患者,但国人对糖尿病的知晓率仅为36.5%,治疗率也只有32.2%。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认为治疗的唯一目标就是控制血糖,只要血糖控制的好就无后顾之忧。
其实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好血糖仅仅是疾病治疗中的一个部分,除此之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检测也相当重要,因为一旦血脂、血压有问题,就很容易发生心血管并发症,这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
在中国人群中进行的糖尿病预防领域里程碑式研究 ——“大庆研究”的最新数据显示:不论男性还是女性糖尿病患者,均有约一半死于心血管疾病。如此惊人的数据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才能远离心血管并发症呢?
3大检查反映血管状态 这些检查一定要做
颈动脉超声:通过颈动脉超声,不仅能评定患者是否有发生动脉斑块的形成,还可以监测动脉血管中内膜的厚度,这两项指标跟心脑血管,大血管的病变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以前没有发现过动脉斑块的形成,那么最好每年做一次动脉超声,及时监测大血管、心脑血管病变进展的风险情况。
如果发现有动脉斑块的形成,就需要评估斑块的稳定性,斑块是不是长大,因为斑块如果不稳定,脱落的话,会非常危险.
蛋白尿:因为蛋白尿的情况,能够提示早期肾脏疾病发生风险,是最简单的监测方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跟尿肌酐比值,患者只要留取晨尿送到化验室检查即可,十分方便快捷。而且蛋白尿不仅能检查出早期肾脏疾病的风险,同时还可以反映心血管的风险。
身体质量指数(BMI): 最后是BMI,可以监测身体是否容易发生肥胖、脂肪肝等,虽然这些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是不太常用的,但是这些也是必须要去评估的,评估完了之后能够对病人的综合情况进行评判,是对降糖有利的,对心血管疾病的监测也是有利的。
个体化降糖综合管理 将心血管风险降到最低
个体化的降糖可以针对每个病人不同的身体情况,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检查治疗。结合个体化的降糖加综合管理,及时检测血糖、血压、血脂、体重、抗凝等指标,能够最有效及时的发现心血管的疾病,将风险降到最低。
首先,是对患者做一个评估。
血糖的评估、波动性的评估,血压是不是高,血脂是不是高,有没有超重,有没有家族史,是不是吸烟,这些是糖尿病患者易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所以都是需要做好评估的。
其次,如果检查出血脂、血压有问题,那么一定要把血脂、血压降下来,体重超标的患者需要把体重降下来,同时戒烟对于稳定血糖、减少心血管并发症也是很重要的。饮食控制加上运动是个体化综合控糖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管住嘴,迈开腿。”一定要牢记在心。
最后,就是借助于一些有多重作用的降糖药物
如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有降糖的作用,且降糖期间血糖波动性会更小,波动性越小的药物对心血管越好,同时对于体重会有降低的作用,因为BMI会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如果BMI升高,心血管风险和死亡率将增加30%,所以体重降低后,发生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