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1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1型糖尿病的治愈率)

侃岚爱科普 0
文章目录:

浅谈1型糖尿病的治疗思路及自我控制

1型糖尿病是由于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受到T淋巴细胞(一种免疫细胞)的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进而引起的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终生注射外源性胰岛素。

中国全年龄段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1.01/10万人,其中0—14岁儿童发病率为1.93/10万;15—29岁人群发病率为1.28/10万;3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为0.69/10万。

中国每年有13000例新发1型糖尿病,其中超过9000例在15岁以上。

1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每20年翻一番,5岁以下的儿童特别突出,因此如果能够研发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那么意义将非常重大。

1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及发展过程

1型糖尿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普遍认为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如某些病毒)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因缺陷是基础,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的第6条染色体编码的HLA抗体会出现异常。

疾病早期,自然杀伤细胞等细胞先浸润胰岛,导致胰岛炎,进而引起胰岛自身抗原的暴露。

此后,T细胞开始攻击胰岛,胰岛自身抗体开始出现,这个阶段胰岛功能还没出现异常或者只是轻微的受损。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素开始减少,机体的糖调节能力开始受损。

从发生胰岛炎,到80%的胰岛β细胞受损而显现出糖尿病,过程隐匿且漫长。因此,有希望在疾病早期就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1型糖尿病细胞疗法

目前治疗1型糖尿病的3个研究途径

一、阻止免疫系统对胰岛β细胞的攻击。

  1. 谷物蛋白、牛奶蛋白、DHA、维生素D等膳食营养素可能对免疫反应有影响,但还不确定,更多研究正在进行中。
  2. 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
  3. 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功能的细胞)移植。
  4. 代谢控制,比如减肥、加强锻炼,让胰岛β细胞充分休息。

二、胰岛移植。

目前胰岛移植是唯一一种可以使血糖正常的方法。据研究,接受胰岛移植后,有44%的患者1年后不再需要胰岛素注射,28%的患者胰岛素注射剂量减少,另外28%的患者无效。这个方法已经发展了40余年,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过存在胰岛来源受限以及机体排斥等问题。

三、利用药物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增殖和修复。

这类药物包括胃泌素、表皮生长因子、埃塞那肽等等,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

1型糖尿病患者如何自我管理?
  1. 饮食定点定量,吃过多容易高血糖,吃太少又容易低血糖。
  2. 规律的运动。
  3. 严格定期检测血糖。
  4. 不要随意的停药、减药、换药,务必遵医嘱。
  5. 控制自己的情绪。
  6. 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学习对自身健康大有裨益。
小结

治愈1型糖尿病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相信通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发展,1型糖尿病的治疗必将迎来新的篇章。

健康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有相关基因风险的人群,防范于未然。

而患者要严格地检测和控制血糖,保持良好心态,相信治愈的希望终将实现。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新技术如雨后春笋,比如癌症的免疫治疗,PD-1/PD-L1,基因编辑CRISPR技术等等。技术大爆炸的今天,未来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想要了解更多新鲜、好玩、有趣、有料的健康科普知识,就关注我吧,不定期更新噢~

探寻治疗1型糖尿病的“中国方案”

开栏的话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日在京举行,一批原创科研成果亮相。科研成果的背后,是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他们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临床转化;他们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健康报开设“关注国家科技奖励”专栏,分享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们的故事和心得。

今天介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糖尿病免疫诊断与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及其背后的故事,该项目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周智广教授带领团队完成。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攻击自体胰岛细胞,导致胰岛功能受到破坏。因此,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寻找可以抑制自身免疫攻击的、安全有效的新治疗策略,是业内的共同目标。

在过去的25年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周智广教授团队在1型糖尿病的免疫诊断新技术、免疫发病机制、创新治疗策略等方面,突破了一系列诊治瓶颈。不久前,该团队与香港大学、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糖尿病免疫诊断与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揭示不同亚型,实现精准诊断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2020年已达1.29亿。而糖尿病存在1型、2型等多种亚型,难区分,易被误诊误治,其中,1型糖尿病更有着复杂的亚型体系。

“明确免疫病因,实现分型诊断,阐明发病机制,对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我们从免疫诊断治疗技术入手,把免疫亚型区分出来,再寻找不同的治疗方法。”该团队主要成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李霞介绍。

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自身免疫糖尿病。它属于免疫介导型1型糖尿病的亚型,介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也被称为“1.5型糖尿病”。据2018年流调数据推测,我国现有1.5型糖尿病患者人数逾1000万。而中西方患者的特征存在差异,筛查和诊疗策略会有所不同。

对此,该团队针对免疫调节和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先后利用雷公藤多苷、罗格列酮、维生素D3、西格列汀4类药物进行了临床试验,首次发现这些药物可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胰岛功能,并阐明了其相关机制。研究结果被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同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团队提出了中国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早期干预方案,牵头制订首个《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诊疗共识》,周智广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受邀参加首个《国际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治疗共识》的制订。

暴发性1型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的新亚型。可以说,它是糖尿病中的“急危重症”,急骤起病、代谢紊乱严重、胰酶升高并缺乏糖尿病相关抗体,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这一亚型多见于亚洲人群。

团队牵头组织3项涵盖全国26个省市的多中心研究,系统阐明经典1型、暴发1型与缓慢1型糖尿病的患病特征与规律,首次证实了中国存在病情凶险的暴发亚型,约占新发1型糖尿病的10%,其中约半数以上患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相关,更新了国际上对暴发性1型糖尿病为非自身免疫疾病的传统认识。

团队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拥有自主产权的放射配体法。这是一种高敏感性的胰岛抗体检测技术,使抗体检测等敏感性由不足50%提高到82%,特异性提高到98%,突破了我国糖尿病免疫分型诊断的困境。

临床实践与应用,获国际认可

对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的胰岛素治疗,无法治本,要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自2012年起,该团队与美国哈肯萨克大学医学中心赵勇教授合作,在全球率先开展针对3~ 18岁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干细胞教育疗法,并在全球招募一批患者来到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参与临床试验。

“将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分离出来,然后通过脐血干细胞对其进行‘教育’,之后再将自体免疫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目前,已治疗包括来自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等7个国家的42名患者(年龄3~18岁),验证了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进展为胰岛功能衰竭的比例减少了23%,胰岛功能下降的速度延缓了29%,实现了1型糖尿病的免疫病因治疗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周智广介绍。

近年来,该团队围绕临床服务,利用医院的医学遗传、临床免疫、分子诊断、细胞治疗四大平台,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多维临床研究模式,完成了更多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血糖监测产品已在全国广泛应用并出口,使1800万名患者每年节省检测费用约30亿元,还显著提高了免疫诊断准确率和血糖达标率。

团队开发的中性粒细胞蛋白酶NE、PR3等系列检测试剂盒,已应用于21个国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基于细胞因子的中和抗体、受体激动剂已与施维雅、默沙东等大型药企签署转化合作协议,用于糖尿病及心肾并发症的新药开发。

这些有价值的临床应用,使得团队越来越获得国际认可。

今年10月15日,第十七届国际糖尿病免疫学大会在京拉开序幕。来自中、英、美、德、澳等14个国家的专家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围绕糖尿病免疫发病机制、免疫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深入讨论,千余名海内外学者在线交流。作为1型糖尿病领域的顶尖学术会议,这也是国际糖尿病免疫学大会25年来第一次走进中国。周智广担任了此次大会主席。

“研究成果要领跑国际,系统性的工作非常重要。25年来,我们专注深耕糖尿病研究,成果有延续性和传递性。多年来,与国内分中心密切合作,越来越默契和顺畅,这些都加快了我们开展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的步伐。”周智广说。

文:健康报记者 王潇雨

编辑:管仲瑶

审核:徐秉楠 闫龑

中国团队重磅突破:干细胞“治愈”1型糖尿病!一文整理3大细节

2024年9月底,一则“世界首例!中国团队成功‘治愈’1型糖尿病”的消息登上了热搜。

这是由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王树森研究组,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研究组以及杭州瑞普晨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利用化学重编程技术诱导自体多能干细胞制备出胰岛细胞组织,并通过将其移植到一位中年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从而实现了让该患者摆脱掉胰岛素的“功能性治愈”效果。

也正是由于该案例的成果极其显著,其也以论文的形式刊发在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细胞)》上。

该研究结果刊登于世界顶级学术期刊《Cell》

医学上,1型糖尿病在青少年甚至儿童时期就可以发病,确诊年龄常常<30岁。而一旦确诊以后,会被认为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来进行治疗。

可问题是,在经过了数十年的胰岛素治疗以后,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都不得不面对“胰岛素剂量越来越大”、“血糖控制越来越差”以及“严重低血糖频繁出现”等诸多问题。

因此,当听到干细胞技术有希望“治愈”1型糖尿病的时候,相信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都是非常期待的。

那么,问题来了:

  • 这里所使用的“干细胞技术”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技术,与大家印象当中的干细胞有何差异?
  • 通过干细胞制备出来的胰岛细胞组织又是怎样“移植”到人体的?需要做很大的手术吗?
  • 还有就是,在“移植”以后,需不需要长期使用其他的药物呢?

这篇文章就来详细整理一下,上述这些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大家很可能会关注的细节问题。

一 这是一种什么“干细胞”?

一说起“干细胞”,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可能是“在出生时可以储存起来的脐带血干细胞”,又或是“能够从骨髓、血液以及脂肪组织当中提取出来的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等。

但其实,在这个案例当中所使用的并不是上面所提到的这些“干细胞”,而是【自体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

事实上,从这种细胞的名字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自体”:就是细胞的确来源于我们自己的身体,这样可以大大提升机体对这些细胞的“兼容性”与“耐受性”;

第二,“诱导”:意思是说这些细胞原本并不是“干细胞”,而是需要经过一些特殊的技术处理以后才变成了“干细胞”。因此,它们与那些储存或提取、分离的“干细胞”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而这一步“诱导”的过程,也正是这项技术的核心所在;

第三,“多能”:顾名思义就是存在分化为多种不同组织器官的潜能。当然,在该案例当中,科研人员最终是让这些细胞“定向”分化为了具有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胰岛细胞组织。

事实上,【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已经算不上是很新的技术了。

早在2006年的时候,一位日本科学家就首先报道了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来“诱导”干细胞,并且,2012年,他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不过,近年来的研究却发现,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来“诱导”干细胞有可能带来一些安全性风险,并且,难以精准控制“转基因”与“重编程”的程度与效果。

这也使得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然而,这一次,我国的科研人员则是采取了一种不同的策略---利用“外源性化学小分子”来“诱导”干细胞。

利用“外源性化学小分子”来“诱导”干细胞

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是完全可行的。由“外源性化学小分子”所“诱导”出的干细胞同样能够稳定地分化为胰岛细胞组织,并且,在移植回人体后还可以长期存活并持续分泌出具有血糖调节活性的胰岛素。

根据报道,该研究当中的这位1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移植以前平均每天需要注射54±0.9单位的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但血糖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而在接受移植以后,这位患者对于外源性胰岛素的需求就开始明显减少;从移植后75天开始,实现了完全脱离胰岛素注射;截至论文发表时,该患者已经完全脱离胰岛素超过1年。并且,在移植后一年左右,该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水平甚至降到了4.76%。

毫无疑问,这很好地从现实层面上证明了,我国科研人员创新性利用“外源性化学小分子”来“诱导”干细胞的策略的确获得了成功。

当然,由此大家也不难推测出,制备这种干细胞所需要的成本肯定是很高的。这可绝对不是把细胞从身体里“抽出来”,然后再“打回去”,这么“简单”的!

二 如何“移植”?

一听到“移植”这个词,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肝脏移植、肾脏移植等“开膛破肚”的场景。似乎,只有一场“大手术”,才配得上“移植”二字。

但其实,报道当中的这位1型糖尿病患者并没有经历“这么大的场面”。这一次的“移植”呢,则完全属于一项微创的医疗操作。

简单来说,就是在超声或核磁共振的影像引导下,利用细针将制备好的胰岛细胞溶液给注射到腹部皮肤与肌肉之间的一块软组织区域当中(腹直肌前鞘下)。之后,这些新的胰岛细胞会长期“定植”于这一区域,并从这里向全身源源不断地输送胰岛素。

在超声引导下,利用细针将移植物注射入腹直肌前鞘下

对此,科研人员也专门解释了这样“移植”所能带来的几点好处:

第一,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第二,对患者创伤较小。要知道,病程长达数十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往往未必能够耐受一场“大手术”;

第三,方便后期对移植细胞组织进行观察与追踪,必要时,也更方便移除。

总而言之,大家并不需要过于担心“移植”的手术过程。目前来看,科研人员已经设计出了能够保证操作便利性、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微创解决方案。

三 “移植后”还需用药吗?

关于这个问题,仅从当前这个病例当中还无法得到非常确切的答案。

这是因为,即便是来源于自己身体的细胞,但在经过一系列的“诱导”操作以后,是否会被我们的免疫系统所“攻击”,答案很多时候仍是未知的。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移植到身体里的细胞,有可能需要在移植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坚持服用【免疫抑制剂】。

不过,这一次所报道的这例患者在早前接受过肝脏移植的手术,因此,她本就在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这也使得科研人员很难从她的身上去分析,究竟移植以后需不需要长期使用【免疫制剂剂】。

此外,这些经过“诱导”的干细胞还被认为存在着衍化为肿瘤细胞的风险。所以,在后续的观察期当中,科研人员也持续监测了这位患者体内多项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情况。

好消息是,目前来看,该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均处于正常范围,并且,也没有发现存在其它与治疗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说到这里,关于这一次利用干细胞“功能性治愈”1型糖尿病的几个主要细节就都比较清楚了。

但必须承认的是,还有很多问题的答案暂时是回答不了的,比如:这整套治疗的总体费用多少?以及,它何时能够大规模应用于临床?

客观来说,现有的研究成果还只是初步的,必须要积累更多有效的病例以后,才能真正判断这项技术是否适合大规模推向临床。同时,也只有整套治疗方案更加标准化以后,才能够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它的实际成本是多少。

当然了,该病例的巨大成功无疑证明了,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继续向前探索的一条路径。


【参考文献】

1,Transplantation of chemically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derived islets under abdominal anterior rectus sheath in a type 1 diabetes patient 《Cell.》 2024 Sep 20:S0092-8674(24)01022-5.

2,世界首例!中国医生成功“治愈”1型糖尿病,自体人CiPS细胞分化胰岛移植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医脉通 医脉通内分泌科 2024.10.10

3,事关糖尿病治疗,我国科学家取得突破 《人民日报》 2024年9月28日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

#头条创作挑战赛##头条首发大赛##长文创作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