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精神压力糖尿病(精神压力大引起糖尿病加重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压力过大易诱发糖尿病

如今,罹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糖尿病的高危因素,除了年龄、肥胖、遗传、饮食、“三高”等因素,生过巨大儿的女性及低体重初生儿、“梨形”身材、吸烟喝酒、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大、缺乏体育锻炼都是危险因素,尤其是腰围≥90cm的男性、腰围≥80cm的女性更容易成为糖尿病的“后备军”。

尽管糖尿病至今仍被认为是终身性疾病,但相当部分的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还是可防可控的。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多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当胰腺中的胰岛细胞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发生糖尿病。

胰岛素是一种调节血糖的荷尔蒙,又被称为“长寿激素”,能够给予生命所需的能量。如果胰岛素失去对血糖的调节作用,我们吃进去的“糖”不能进入细胞作为能量消耗掉,就会大量蓄积在血液中,长期高血糖会严重损害身体各器官,造成心脏病、中风、神经损伤、肾衰竭、失明、阳痿、肿瘤以及各种感染及截肢等。

糖尿病虽被称为终身性疾病,但在早期阶段是可以逆转的,因此,提早发现糖尿病的风险很有必要,糖尿病有九大危险因素:

年龄在45岁以上,家人中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父母、兄弟姐妹等有血缘关系的人患有糖尿病,风险肯定会增加,这与基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夫妻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由于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也可能成为危险因素。

肥胖。特别是“肚大腿细”的人,风险会增高。如果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说明脂肪可能已经在内脏和皮下堆积,它会阻止胰岛素的降糖作用,这种人往往更容易成为糖尿病的“后备军”。

生过巨大儿的妇女。

低体重初生儿。

吸烟及酗酒者。

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大。精神的压力以及情绪的波动会影响到体内某些激素的分泌水平,造成内分泌紊乱。

缺乏体育锻炼者。

代谢综合征(高体重、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患者。

长期高热量饮食者。

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45岁以上,大部分人发生Ⅱ型糖尿病的风险都会增高。因此,凡是高危人群,要预防糖尿病,首先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会增加预防糖尿病的成功率。据权威调查报告显示,健康的生活行为特性,不仅可降低Ⅱ糖尿病的风险,还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以及许多其他健康问题,包括癌症的风险。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四个衡量指标:一是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是适度运动,三是达到推荐的身体脂肪百分比,四是不吸烟。

如果已经出现了高血糖,但又没有累及器官功能,这个时期可称为“亚健康”状态。这一阶段,需要将血糖、体重、血压、血脂、尿酸、血黏度、营养素等代谢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预防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这一人群需由医护人员指导制定合适自己的降糖方案并定期跟踪。同时,最好买一台血糖仪,准备一个血糖日记本。血糖日记的内容包括:测血糖的日期、时间,空腹还是餐后两小时,早餐、午餐还是晚餐,吃的什么东西及数量,做了哪些运动、多长时间,吃了何种药物……坚持这样做,不但能掌握自己血糖升高的规律,知道谁是影响血糖的罪魁祸首,还能掌握通过调整饮食让血糖稳定的“技巧”,而这个日记本,还可以让医生分析找出高血糖的原因。

出现了并发症,到了这个阶段,也不要气馁,相反,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急性加重或器官功能的进一步衰竭。因为糖尿病有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患者要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制定适合自己病情的治疗方案及饮食结构、调整各种代谢指标的控制目标。这样,不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可大大减少、慢性并发症也可长期维持稳定不加重。

糖尿病患者心理压力大有4个原因,掌握这4招可排解压力

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的服用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非常的年轻,这个时候得上了糖尿病,无疑是一种非常大的打击。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得了不死的癌症,认为自己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自己陷入自己创造的压力中无法自拔,渐渐的就会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压力那么大呢?

1、对糖尿病认识不清

之所以出现很大的心理压力,是因为很多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本身存在着错误的认知。糖尿病只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它并不是绝症,通过合理的治疗是能够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也能过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

2、对未来的无望

得了糖尿病以后并不意味着自己的未来没有了,希望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活过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完全可以继续工作和学习。有的人就是没有办法认识到这一点,过于悲观了,就容易钻牛角尖。

3、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恐惧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应该认真对待的事,但是认真对待并不意味着让人害怕。糖尿病并发症种类有很多,有轻有重,如果糖尿病患者只是对它们很恐惧,却对它们不了解,更不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就会找上门来,真正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噩梦。

4、治疗有经济压力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治疗的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需要每天都服用降糖药物。虽然降糖药物有贵有贱,但是每天都吃,算下来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如果家庭条件不好,为这个事情苦恼也正常。

糖尿病患者如何排解压力?

1、要知己知彼

人们对于未知的事情总是非常的恐惧,一旦对糖尿病了解清楚了以后,相信能够消除这种恐惧。希望各位糖尿病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糖尿病是个什么样的疾病,糖尿病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该如何预防,应该如何吃药,这些重要的问题都要了解清楚。

2、多与人交流

在面对心理压力的时候,有的糖尿病患者会选择封闭自己,不与任何人交流,这样的状态会让心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让自己的心理一直处于健康的状态,有心事要多和人交流,多告诉家人,让家人一起为自己分忧,相信他们也愿意这样做。

3、多进行一些社交活动

人在集体中更容易感受到温暖,更容易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能够通过和别人沟通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好一些。糖尿病患者可以多进行一些社交活动,可以和别人一起运动,也可以和别人一起唱歌,既能够交到朋友,又能宣泄心理的苦闷。

4、找到自己愿意做的事

如果身边的事都不能吸引自己的注意力,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事,就得必须小心一些了,因为这是抑郁症的先兆。大家一定要调节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毕竟生活还是有很多美好之处的。

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比较常见的一个课题了,怎样解决心理问题,光靠别人不行,最主要的是靠自己。希望大家都能够合理的看待自己的压力,通过合理的渠道把它宣泄出去,要生活的阳光一些,身体才能更加的健康。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精神压力大会诱发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些“三高”误区了解一下

精神压力过大会诱发高血压和糖尿病!而高血压没症状也不代表没危害,体检化验单血脂没有上升箭头更不代表没问题。这些“三高”误区你中了多少?

上周南都健康大讲堂就邀请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三区行政主任、主任医师黎励文,为关注健康的朋友们送上了一场《得了“三高” 怎么办》的主题讲座,为大家讲解“三高”误区,提醒广大朋友们警惕“三高”,纠正坏习惯。12万 的流量足以看出大家对“三高”问题的重视!

南都健康大讲堂直播现场,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三区行政主任、主任医师黎励文(右)与主持人曾姐姐(左)正在开展讲座。

“三高”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统称,容易同时出现。黎主任表示,很多人对“三高”并不重视,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觉得自己身体没有什么不适,没必要去医院折腾。“临床上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出现心梗我们也见过不少,现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三高”的年龄在前移,不再是老年人的专有病。”黎励文表示实际上没有症状绝不等于没有危害,“三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但凡体检出“三高”,哪怕是只有“一高”,也要及时到心血管专科就诊,及早防治。

黎励文介绍,在我国现行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中,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算是高血压。研究表明,高血压会引起心、脑、肾、眼、血管等多种靶器官损害,例如冠心病、中风、肾衰竭等。和血压正常人群相比,高血压人群平均寿命更是会缩短15-20年。调查显示,目前中国高血压人群的患病率正在不断增长,但知晓率却仅有一半,控制率更是不到五分之一。

而高脂血症则是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的一类疾病。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称“坏”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因,而心血管疾病又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因此,防范心血管疾病需要减少“坏”胆固醇的产生。黎主任指出,判断是否患高血脂,除了观察血脂化验单上的指标,还要考虑综合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吸烟、肥胖程度、是否有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因素。

此外,除了高血压和高血脂会带来较大危害外,高血糖也要警惕。据黎主任介绍,高血糖发展成的糖尿病会带来多种并发症,导致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增加2-4倍。数据显示,有七成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病。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患了糖尿病就会处于心血管疾病的威胁之下。

化验单没有向上箭头血脂就是正常的吗?快戳下方视频看专家回答!

那么体检时发现自己得了“三高”要怎么办呢?我们又该如何预防“三高”问题呢?黎主任指出,面对“三高”问题,改善生活方式尤为关键。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点:

特别提醒:本次南都健康大讲堂的精彩内容,读者可扫码二维码(永久有效)看回放,还可以下载南方都市报APP,在直播间观看回放,也可以关注南都i健康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信息。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 廖嘉志 曾洁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