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灸药糖尿病(艾灸仪治疗糖尿病)
程益春先生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特色,还有药膳哦
今天学习山东省中医院程益春先生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以及临床用药经验
一、治病求本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至病情发展到糖尿病肾病阶段,气阴两虚是主要病机。
本病临床上突出表现为倦怠乏力、口干、消瘦、面色苍白等。
中医认为,“气虚血必瘀”,阴虚血必滞”,瘀血阻络是病机发展之必然,以舌质黯为主要表现。故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基本治则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常用药物有:
益气药,如生黄芪、太子参、西洋参等,最常用为生黄芪。
张锡纯谓消渴“多由于元气不升”,程益春私淑于张锡纯,受张氏影响最为显著,认为脾虚与消渴病密切相关,并在国内较早提出“脾虚致消”及“理脾愈消”理论。
养阴药,如山药、山茱萸、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天花粉等。
活血药,如水蛭、当归、赤芍、川芎等,水蛭为常用之品。
程益春认为,消渴病为虚实夹杂之证,虚与滞并存,应慎用力峻破血之品,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迟缓则气血小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之久滞,自有利而无害。
二、治未病
气阴两虚兼血瘀,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而气属阳,气虚甚则阳亦不足;阴阳互根,阴损极则阳亦虚,故阳虚是气阴两虚发展的必然结果;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津不布,则会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
程益春认为,阳虚是消渴病肾病发展过程中质的改变,而水肿的出现则是病情加重的重要标志。
因此,及早使用温阳药物成为程益春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大特色,亦符合张景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之要求,多选用熟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具有“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双重含义。
三、善用药对
1. 熟大黄配肉桂:
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时,对熟大黄与肉桂的配伍情有独钟。
他认为,肉桂作用有四:少火生气、温通血脉、阴中求阳、温补肾阳。
熟大黄作用有三,泄热、通腑、活血,熟大黄与诸药同煎,且无气分药(枳实、厚朴等)并行,泄下力缓,可防暴泄伤正。临床根据便秘的有无轻重,调整大黄用量。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有降尿素氮之功效,对改善肾功能大有益处,与中医学排毒理论一致。
熟大黄与肉桂配伍,一温一寒,一补一泻,寒温并用,补泻兼施,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敛邪,二药配伍属温通之剂,甚合消渴病肾病之病机。
2. 黄芪配山药:
黄芪甘温,补中益气、升阳止渴;山药甘平,益脾阴、固肾精。二药配用,气阴兼顾,健脾益气生津,补肾涩精止遗,使脾气健旺,下元固壮。
此药对有降尿糖之功效,程益春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仍属“消渴”范畴,气阴双亏为其主要病机。黄芪、山药健脾补肾,气阴双补,为治疗之主药。
3. 冬葵子配芡实:
冬葵子利水、滑肠,芡实补脾、固肾,二者补泻同施,标本兼顾,亦为治疗糖尿病肾病之常用对药。
四、常用药物
1. 生黄芪:
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提到:“黄芪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谓黄芪炙则补而生则泻,其实生用未尝小补也”。临床观察亦发现生黄芪用于治疗消渴病效果明显。
2. 熟大黄:
在消渴病中,多用熟大黄,约占99%之多。
原因在于消渴病以虚为本,以实为标,即使伴有大便干结,亦不耐攻伐,且常出现大便干稀不调;一旦用药过甚,使大便稀溏,恢复将更为困难。
此处取熟大黄,且与诸药同煎,为一药三用,即通腑、泄热、活血。
3. 马齿苋:
马齿苋味酸以生津,性寒可清热,主归肝、大肠经。《本草拾遗》谓之“破痃癖,止消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程益春以南瓜、山药、马齿苋为原料,加工制成南山苋菜,作为治疗消渴病的食疗药物。
五、按语
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严重并发症,早期尚可逆转,中后期仅能延缓其进展。患者常因年轻时不注意、治疗不及时或经济因素,使病情发展至中后期,此时治疗相当棘手。
因此强调,早期治疗、坚持治疗、配合治疗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基本原则。
【安全用药】 胃肠宁、肠胃宁、肠炎宁、胃炎宁,是同一种药吗?
肠胃宁片(胶囊)、肠炎宁片(丸、糖浆、口服液)和胃炎宁颗粒就懵了……这几种药都有什么区别?应该如何选择?
本期【安全用药】,一起来科普。
//
四种药物的组成功效
//
1胃肠宁片(颗粒)
成分:布渣叶、辣蓼、番石榴叶、火炭母、功劳木。
功能主治:清热祛湿,健胃止泻。用于泄泻及小儿消化不良。
方解:布渣叶清热消滞、利湿退黄。辣蓼解毒、祛湿、散瘀、止血。番石榴叶燥湿健脾、清热解毒。火炭母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功劳木清热、燥湿、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健胃止泻之功效。
提醒:孕妇禁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2肠胃宁片(胶囊)
成分:党参、黄芪、补骨脂、赤石脂、砂仁、白芍、延胡索、当归、姜炭、罂粟壳、白术、木香、葛根、防风、儿茶、炙甘草。
功能主治:健脾益肾,温中止痛,涩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不调、五更泄泻、时带黏液,伴腹胀腹痛、胃脘不舒、小腹坠胀。
方解:党参、黄芪、白术、木香、砂仁、补骨脂补气醒脾,益肾。白芍、延胡索、当归、姜炭、防风温中止痛,祛风胜湿。赤石脂、罂粟壳涩肠收敛。葛根、儿茶清热生津。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止泻、温中止痛之功效。
提醒:儿童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本品含罂粟壳不宜长期服用。
3肠炎宁片(丸、糖浆、口服液)
成分:地锦草、金毛耳草、樟树根、香薷、枫树叶。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行气。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泄泻、腹痛腹胀;急慢性胃肠炎、腹泻、小儿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金毛耳草性平味苦,有清热祛湿止泻之功,为君药。地锦草、枫树叶清热解毒、利湿止泻,以加强君药清热祛湿止泻之功,为臣药。樟树根祛风止痛,香薷祛湿和中,为佐药。全方配伍,共收清热利湿,行气之功。
提醒:孕妇忌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胃炎宁颗粒
成分:檀香、肉桂、甘草(蜜炙)、薏苡仁(炒)、木香(煨)、赤小豆、山楂、细辛、鸡内金、乌梅。
功能主治:温中醒脾,和胃降逆,芳香化浊,消导化食。用于伤食湿重引起的胃脘痛、泛酸、恶心及消化不良。
方解:薏苡仁、木香、赤小豆健脾渗湿,利水消肿。山楂、鸡内金健胃消食;檀香、肉桂、细辛温脾胃。乌梅酸涩收敛,甘草调和诸药。
提醒:孕妇忌服。不适用于脾胃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有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窦炎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糖尿病患者慎用。
//
四种药物的异同总结
//
1相同点
胃肠宁、肠胃宁、肠炎宁和胃炎宁都能健脾胃、祛湿、止泻等,且都是非处方药。
2不同点
胃肠宁片(颗粒):具有清热燥湿之力,还能止泻,用于急性胃肠炎。
肠胃宁片(胶囊):成分较多,补气、健脾还温肾,脾胃肾同调,照顾得较全面。
肠炎宁片(丸、糖浆、口服液):清热利湿作用较强,还能行气,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小儿消化不良等。
胃炎宁颗粒:温脾和胃,芳香化浊,还能消食。温里药和健脾祛湿药同用,用于伤食湿重引起的胃脘痛等症。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编 辑:张 瑜
校 对:马金龙
审 核:祁正礼
风寒咳嗽丸
主要成分
麻黄、紫苏叶、苦杏仁、法半夏、陈皮、桑白皮、青皮、五味子、甘草(蜜炙)。
性状
本品为黄黑色的水丸;味微苦。
主要功效
宣肺散寒,祛痰止咳。
适应病症
本品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痰多咳嗽,胸闷气喘。
规格
每袋装6g。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1、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本品适用于风寒咳嗽,其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伴有鼻流清涕,口渴,头痛,恶风。
3、阴虚干咳者慎服。
4、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用三天病证无改善,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
6、服药期间,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或痰色由白转黄者应到医院就诊。
7、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禁忌
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