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和消渴病的区别(糖尿病消渴病护理查房ppt)
“糖尿病”与“消渴症”,这些区别和治疗思路你可能还不知道!
中医里面有个名词叫“消渴”,“消”是指得了此病症的人消化功能显得异常亢进,比如,才刚刚吃过饭,结果半小时后就又感觉饿了,而且饭量特别大,甚者一天要吃好几顿饭。
“渴”是指病人口渴、口干、总想喝水,但喝了水却无法解渴,而且小便频率还特别高。两种症状合一,中医称作“消渴症”。
西医里面有俩名词,一个叫一型糖尿病,一个叫二型糖尿病。其中,一型糖尿病与中医里消渴症的症状有很多相同,都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还减轻。
而二型糖尿病,消渴症状表现的并不明显,但是去体检就会发现血糖很高,严重的会伴有视力越来越差和肾功能异常的情况。
对此,无论是一型还是二型,西医就认为是胰腺生产胰岛素的能力下降了,所以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化学制剂的药物来维持身体的胰岛素水平。
但是,仅仅是用药物填补身体缺失的胰岛素,却没有把胰腺的功能给修复好,所以吃药的时候好好的,一停药就全部回到解放前。
而且,被搁置不修也不用的胰腺,就如同被搁置日久的汽车,等于自动报废。胰腺完全报废的时候,就得靠注射一辈子胰岛素来续命了。
我一直觉得,那些被检测出血糖高或被西医确诊为糖尿病的病人,拒绝西医治疗方案而来找中医,绝对是不想一辈子服药或一辈子打针的。
所以,针对中医的“消渴症”,也就是有口渴、口干、易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还减轻等症状的患者朋友,今天推荐一个中成药消渴灵片。
这个药有黄连、牡丹皮、石膏、五味子、天花粉、麦冬、黄芪、茯苓、红参、地黄、枸杞子组成。
其中,黄连、丹皮、石膏分别清中上焦之邪热,邪热得清,不再蒸腾体液,则口渴焦躁自止。
再以五味子、天花粉、麦冬补足肺胃之阴,以制其多饮而不解渴。
最后以黄芪、红参、地黄、枸杞子强脾肾而固本,治其肾虚多尿;茯苓利浊水而生新水,还能防止药物滋补太过。
这个中成药适合多饮多尿为主症的消渴病人,而针对消渴症状不明显的二型糖尿病人,那就另当别论了。
从中医上讲,血糖高,其实就是身体代谢不了多余的糖分,这些吸收不了又代谢不掉的糖分就在身体里面四处游荡,游荡到血液里面太多了,血糖数据必然升高。
而主管人体新陈代谢的器官就是肠胃,而且,肠胃的能量强弱又与肾气的强弱息息相关,所以,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必先撇开血糖数据,而审查其肠胃消化能力,是否存在肾虚情况。
凡遇有关弦、紧、硬、滞、弱和尺脉沉弱的,一定要先调理肠胃,再补益肝肾,如此一来,才能让多余的血糖被吸收、代谢掉,血糖值也就回归了正常。
但是很遗憾,由于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太过丰富,加上饮食的多样化和过多的滋腻生冷食物,大部分人的肠胃功能非常差。
再加上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现代人过度熬夜娱乐而损伤肝肾的大有人在。莫说血糖了,血压、血脂、转氨酶等异常的人,大有人在。
还是那句老话,遇到疾病一定要找病因、病根,那些看到血糖高就一辈子服降糖药、看到血压高就一辈子服降压药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因此,用中医调理慢性病的好处,在于慢慢降低对西药的依赖,改善身体内环境,标本兼治。
消渴病是糖尿病吗?
#消渴病是糖尿病吗#
消渴病是不是糖尿病?这个问题怎么说呢,糖尿病是西医的病名,消渴病是中医的病名,是乎是有点无所适从。但是还是有一点的联系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消渴病不是糖尿病,糖尿病不是消渴病。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两个病医学理论不一样。消渴病是中医的病名,糖尿病是西医的病名,这两个医学的研究方向不一样。
二是消渴病和糖尿病的概念不一样。消渴病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括很多疾病,它是以口渴多饮为主的疾病,而这其中很多不是糖尿病,它的范围很广,比如太阳蓄水证、阳明胃热证、少阴热证、少阴阳虚证等。而糖尿病是指血糖指标超过正常范围的疾病,是以血糖指标为主。
三是消渴病可以说涵盖了有症状的糖尿病,但是不包括无症状的糖尿病,因此说,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当糖尿病出现了口渴的症状的时候,它就是消渴病了;而只是血糖指标很高、没有症状的糖尿病,它又不是消渴病。
因此,消渴病不是糖尿病,糖尿病不是消渴病,只是当糖尿病出现口渴的症状的时候,它才变为消渴病。
测血糖
糖尿病中医治疗:古人为何能治愈糖尿病?糖尿病和消渴有何关系?
众所周知,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体系方面截然不同,这就导致了同一种疾病中西医认识的不同。以糖尿病为例,这是一个标准的西医术语,而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却以疾病症状和表现上为主,自《黄帝内经》首载消渴后,消渴其症与糖尿病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张锡纯提出糖尿病以消渴论治,目前许多医家将消渴与糖尿病等同进行辨病论治。消渴和消渴病也被看作是古人认知糖尿病的中医病名。
首先我们从字面意思理解,“消渴”是一个广义词,一词多义。从症状上看,渴其意为口渴,从病理病机上来看,消指津液耗伤所致的消耗性疾病,作为病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消渴包含狭义消渴、消中和肾消,根据《古今录验》记载消渴病为口渴多饮,尿数而甜;消中为善食不渴,尿少而数且似有油;肾消为渴不能饮水、尿频、腿肿和阴痿弱。
汉代以后,消渴多为狭义的消渴病,,指由外感病邪、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及劳欲过度等因素引起,以口渴多饮、善食易饥、身体瘦削和多尿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消渴主要是疾病的症状表现,除了糖尿病,包括现代医学的甲亢、尿崩等等都能有类似于“消渴”的表现,因此,消渴的含义远远超出糖尿病范畴。消渴病以症状为辨病之据,糖尿病以高血糖为金标准,两者相似但相互独立。
古人治愈糖尿病?正如前面提到,糖尿病与消渴病临床症状确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完全一致。糖尿病是以多饮、多食、形瘦、多尿、尿有甜味为主症。现代医学上的2 型糖尿病前期以实证为主,多表现为形体肥胖、口黏腻、口甜、脉滑、排便不爽、饥不欲食等,其病机多为“脾气滞缓,运化失常”,与“脾瘅”相关。糖尿病期症状主要为口渴、善饥、消瘦、尿多等,热盛伤津、久则化火出现“三多一少”变为消渴,与“消中、肾燥、鬲消、消渴”相关,“消渴”期多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此期与以“三多一少”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症状类似。
治疗糖尿病可源于消渴病,但应打破消渴病的诊疗思路,考虑性别、年龄、体质、工作、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季节、心理因素等对糖尿病的影响,根据糖尿病每一阶段表现于外的症结合微观指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观角度辨病辨证,确定其相应的理法方药。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古人能治愈糖尿病,因为消渴的症状消除后古人以为消渴就痊愈了,因此就有了中医治愈糖尿病的噱头,其实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认知罢了:症状消除就意味着疾病痊愈。目前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无法做到根治糖尿病。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承认,中医古籍对消渴病有着丰富的认识,这和现代医学上的糖尿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完全可以参考辨证论治。然而由于糖尿病有一型和二型之分,且两者存在显著的区别,因此在辨证论治上更要注重区分两者的不同。在中医药诊治糖尿病的过程中,随着时代变迁,也要不断推陈出新,主动探索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策略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