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型糖尿病是不是病(二型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关于2型糖尿病的18个真相!

2型糖尿病严重的降低的患者们的生活质量,了解2型糖尿病的真相刻不容缓!

(一)2型糖尿病有许多不同的危险因素

①体重:超重/肥胖;②脂肪分布:腹部脂肪堆积;③久坐不动;④家族史:一级亲属患有2型糖尿病;⑤种族:黑人、西班牙裔、印第安人或者亚裔美国人;⑥年龄:≥45岁;⑦前驱糖尿病;⑧妊娠期糖尿病;⑨多囊卵巢综合症。

(二)有家族史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2型糖尿病

一个危险因素不足以100%的致病,就算你有2型糖尿病的家族史,也不是判了死刑,只要肯努力,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法预防或降低患病的风险。

(三)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

其实不仅是2型糖尿病,很多疾病都和社会经济因素有关。经济情况差的患者,一般只会购买廉价的、高度加工的包装产品和快餐,能有多健康?就算他们知道这样子不好,又能怎样?钱,只能负担这些。

(四)2型糖尿病≠胰岛素缺乏

1型糖尿病是机体缺乏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它就在那儿,但是机体不能正确使用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不会用我!)

(五)胰岛素抵抗不仅仅是因为吃了太多的甜食

首先,“糖”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如淀粉和碳水化合物),所以葡萄糖的来源也会很多,甜食只是其中一种或几种;其次,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不仅仅与饮食有关,还与运动、体重、妊娠和遗传因素等不可分割。

(六)不过,大多数患者需降低饮食中添加糖的含量

尽管患糖尿病≠不能吃甜食,但患者最好尽量避免食用精制白砂糖和糖果,饮食中的水果和浆果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水果中含有天然糖分和纤维,这些纤维可以延缓糖分的吸收和血糖过快升高。

(七)2型糖尿病≠胖子

超重/肥胖虽然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但确不是疾病的决定因素,任何体型的人都有可能发生2型糖尿病。

(八)2型糖尿病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定

如前所述,≥45岁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建议45岁以上的人都要进行糖尿病筛查。但是,这一危险因素并不是患病的必要条件--儿童或青少年也有可能患上该疾病,尤其是有家族史的“小胖纸”,或者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小胖纸”。

(九)一个人可以同时患上1型和2型糖尿病

1型和2型糖尿病,前者是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后者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但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成人中),1型糖尿病也可以出现2型糖尿病的特征,这被称为“双糖尿病”或“混合型糖尿病”。双重糖尿病患者常常由于肥胖而被认为是的2型糖尿病,因为后者比较多见,但是随后的血液化验却显示他们的确是1型糖尿病。

(十)既往没有糖尿病的女性,在怀孕期间可能会出现妊娠期糖尿病

目前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还不明确,有人认为它与妊娠期体重的增加和血糖的升高有关、有人认为和妊娠期的激素变化有关、当然也有人认为遗传因素在病因中占有一定地位。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研究纷纷指明,妊娠期糖尿病女性在以后的生活中,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十一)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线治疗是改变生活方式

摒弃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我们也一直强调,一定要:管住嘴!迈开腿!多喝水!

(十二)调整饮食能帮助血糖控制

目前众多研究表明,地中海饮食可改善血糖控制和糖尿病相关指标。

(十三)运动不仅可以减轻体重,还有益于控制血糖

除了帮助患者减轻体重,运动还会降低胰岛素需求,因为运动让肌肉更有效的摄取葡萄糖。所以,在燃烧卡路里和减肥之外,还应该看到运动对血糖控制的效力。

(十四)2型糖尿病患者不需特别严格的饮食限制

一个最佳的饮食方案将有助于改善血糖、血压和胆固醇。饮食中应含有的核心营养物质有:全谷物、家禽或鱼、豆类、蔬菜、水果、非脂肪乳制品的瘦肉。但是并不是意味着患者需要遵循过于严格的饮食计划。

(十五)注射胰岛素不是唯一的选择

1型糖尿病患者最后都不可避免的需要注射胰岛素缓解病情,但这并不是2型糖尿病患者降血糖的唯一选择,它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各种口服降糖药。不过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2型糖尿病也有注射胰岛素的需要。

(十六)前驱糖尿病发展为2型糖尿病之前,最好来个“惊天大逆转”

前驱糖尿病是指在患有高血糖症和低血糖症的患者中存在的葡萄糖代谢障碍,但其并未达到标准的 II 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前驱糖尿病是可逆的!可逆的!可逆的!但是,由于很少有人会发现它的存在,所以就只有更少的人会针对前驱糖尿病进行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这样一来,最终实现逆转的可能性就变小了--有可能当你发现时,就已经是2型糖尿病了。所以,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定期体检,重视体检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十七)2型糖尿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糖尿病看似简单,其实却非常复杂,同时,它也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去内分泌科或者糖尿病门诊和病房看看,就知道这个病有多“红”。虽然我们还没有找到最好的办法完全治愈2型糖尿病,但是可以努力做到更好地控制血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十八)2型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患者一旦发生并发症,将对患者造成全身性的严重影响。例如脚上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伤口,一旦碰上糖尿病,可能恶化程度会呈指数增长,甚至会造成截肢和死亡。

参考文献:

Caroline,Kee, BuzzFeed Staff.19 Facts Most People Don’t Know About Type 2 Diabetes.May 31, 2016;

作者:鉴赏师

约35%的发病率,超半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正被这个疾病威胁!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最主要的

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也是糖尿病患者中

最为常见的肾脏疾病

在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中

90%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

而临床研究发现

大约半数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

一定程度的肾脏疾病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

在糖尿病病友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约为34.7%。

而一旦发生糖尿病肾病,就有可能发生尿毒症。

糖尿病肾病发展进程较为缓慢。

早期为微量蛋白尿,随后发展为持续性蛋白尿,但此时患者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尿中泡沫多。

随着肾脏损害进一步加重,将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升高)、肾性高血压、水肿等症状。

最后病情进展至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要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

糖尿病肾病早期具体有哪些症状呢?

1

泡沫尿

正常新鲜尿液为清澈透明、淡黄色的,这是因为尿液的表面张力很低,较少形成泡沫。

而尿中糖分、蛋白的增加,会使得液体表面张力升高,尿液张力升高,从而出现泡沫尿。

糖友们一旦排出经久不散的泡沫尿,应尽快到医院检查尿常规,排除泌尿系感染后做尿微量白蛋白检查。

2

水肿

当发生糖尿病肾病时,由于通过双肾的血流较少,肾脏缺血、缺氧,使肾素增加,导致肾小管对水和钠的吸收增加,使组织间隙的水增加,从而引起水肿。

随着病情的发展,由于尿中蛋白增加,导致血中的蛋白减少,也会引起浮肿。

3

血压不易控制

当糖尿病病友出现高血压或在口服多种降压药后血压还不容易控制时,要警惕糖尿病肾病。

因为并发肾病时,由于水钠潴留及一些激素的分泌,会引起血压升高。

血压高不容小觑,血压控制不好,也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害。

糖尿病肾病需要控制血糖吗

血糖是引起糖尿病肾脏病变的根本原因。

糖尿病肾病早期,严格控制血糖,不仅可使增高的肾小球滤过率恢复至正常,而且还可使轻度增高的微量白蛋白尿逆转至正常范围,阻止部分早期肾病进展为糖尿病肾病。

即使在临床蛋白尿期和肾功能不全期,严格的血糖控制也有利于减慢肾功能恶化的速度。

因此,积极地血糖控制是防止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的措施。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应遵循个体化。

一般糖化血红蛋白≦7%,中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标准建议为7%-9%。

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可能不准确,因为慢性肾病患者的红细胞寿命缩短,糖化血红蛋白可能会被低估。

需要做哪些检查

要想预防或早期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变,一定要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每年都要进行筛查,检查项目如下:

病程大于5年的1型糖尿病以及所有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每年一次筛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CAR)。

所有成年糖尿病患者不管UCAR如何,每年需要至少检查一次血清肌酐,并用血肌酐估算GFR(肾小球滤过率)。

如发现UCAR异常,需要在3-6个月内再重复检查2次,如果3次中UCAR有2次升高,排除其他干扰因素,便可做出诊断。

更多的糖尿病科普、线下讲座活动

尽在糖友家

这些肉类,糖尿病人务必避而远之!

糖尿病人的噩梦(糖尿病足)的预防

那些日常小习惯却是控糖大忌!

♥戳以上链接直接浏览♥

本文来源:糖尿病之友、健康时报

编辑:江瑾然 图片来源:123RF

颠覆认知!2 型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六种,精准治疗迫在眉睫!

人们往往认为,血糖高就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的。

但近年来,随着医学证据的更新与新型降糖药物的问世,引发高血糖的原因被不断“揪出”,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亚型也在逐步细分。对待高血糖的成因绝不能稀里糊涂,要找准源头,才能实现精准治疗。

在健康人的身体里,胰岛β细胞会按照所摄入葡萄糖的多与少,正常地分泌出足量胰岛素。如果胰岛素质量太差,降糖效果不佳;或者胰岛功能衰退,分泌不出足够的胰岛素,最后就会引发糖尿病。

“治疗2型糖尿病的前提是一定要进行亚型分类,不分型或分型没有分对,都会造成没有对因治疗,导致降糖、控糖效果差。”

如何精准分型?➡️➡️关注我,我都能帮你解决!!

判断高血糖的源头,有6个来源:胰岛素分泌不足、肠促胰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以上病因的同时出现、肾脏重吸收葡萄糖增加4倍、脂肪异位沉积。

首要的问题,是测定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水平,判断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

然而,人体内胰岛素代谢快,测定起来较为困难且准确性较低。已经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测定结果无法判定。而C肽是一种与胰岛素以1:1等分子量,从胰岛里面分泌出来的物质,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临床上,通常用C肽值,代表胰岛素的分泌量。

根据C肽水平的不同,结合患者的个体化特征,2型糖尿病成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6种亚型。

01

胰岛素分泌不足型

这一类型是大家较为熟知、比较传统的2型糖尿病亚型,即胰岛功能差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完全不够,进而无法降低血糖。多发生在糖尿病病程较长、年龄大、体型偏瘦的糖友身上,约占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25%。

一般来说,空腹C肽水平低于1纳克/毫升,可诊断为此类型的2型糖尿病。对于这类糖友,由于胰岛功能已经严重受损,单纯用口服药降糖效果不会太好。因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胰岛素。

02

胰岛素抵抗型

这类患者通常病程不长,伴有超重/肥胖、内脏脂肪多、脂肪肝或高血压等情况。其实,在测定空腹C肽水平时会发现,这类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总量非常高,空腹C肽水平高于2.5纳克/毫升。

但是,胰岛的降血糖作用却很差,发挥不了应有的降糖作用,也就是出现了胰岛素抵抗。这种亚型的患者约占2型糖尿病总数的25%。这种情况下,要想办法大幅度减脂,才能使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敏感起来。

此外,在治疗时,需要用一些胰岛素增敏剂,来缓解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再配合强化生活方式的管理,这类患者就非常有希望能够逆转2型糖尿病。

03

肠促胰素分泌不足

肠促胰素是由肠道细胞分泌出的两种激素——葡萄糖依赖性的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和胰高糖素样分泌多肽-1(GLP-1)。这两种激素都能起到保护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通常来说,如果肠促胰素分泌不足,那么餐后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出现明显障碍。“一些糖友的胰岛功能在空腹时还算正常,但是由于餐时肠促胰素分泌明显减少,导致了餐时胰岛素分泌远远不够,就会造成明显的餐后血糖升高。”空腹C肽水平在1.1——2.5纳克/毫升时,就属于肠促胰素不足型。这种类型约占到2型糖尿病的一半左右。

针对这类患者,在降糖的同时需要补充肠促胰素,相关药物目前有两大类。

一是DPP-4抑制剂,这是一种口服药,代表药物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

二是GLP-1受体激动剂,包括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这些药物都是能明显补充肠促胰素的。

04

混合型

临床上可能会遇到同时具有上述3种亚型的患者,我们定义为混合型,以下为常见的2种混合方式。

①2胰岛素分泌不足型(2A型) 胰岛素抵抗型(2C型):这类患者空腹C肽≤1.0μg/L且同时符合胰岛素抵抗临床评估。

②肠促胰素分泌不足型(2B型) 胰岛素抵抗型(2C型):这类患者空腹C肽在1.1——2.5μg/L范围内且同时符合胰岛素抵抗型的临床评估。

以上两种混合型患者的治疗仍以二甲双胍为主,采用胰岛素与GLP-1受体激动剂的复方制剂、TZD、SGLT2i等联合治疗通常有较好的效果,并且需要坚持改善生活方式,强化体重管理,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

05

早发型

早发T2DM是指发病年龄<40岁的T2DM,其中发病年龄<19岁为青少年起病的早发T2DM,19——40岁为成年起病的早发T2DM。中国13年来增长了4倍。

早发T2DM患者的临床结局往往更差,与晚发T2DM相比,早发T2DM脑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更高。年轻的T2DM患者糖尿病肾脏病(diabetes kidney disease,DKD)、DR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高于T1DM,糖尿病诊断年龄每下降1岁,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大血管病变风险增加3%,微血管病变风险增加5%。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更具有侵袭性,其胰岛β细胞的衰竭更为迅速,治疗选择更加有限,对早发型(2E型)患者进行饮食和运动管理非常重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的药物包括二甲双胍、基础胰岛素、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研究发现,达格列净、西格列汀 二甲双胍和沙格列汀 二甲双胍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06

严重肥胖型(2F型)

BMI>35 kg/m2(亚裔人群BMI>32.5 kg/m2)。肥胖引起的体脂含量过高是IR和T2DM的重要原因[46],对于重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采取以减重为目的的各种治疗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药物、手术等。

代谢手术:对BMI≥35 kg/m2的T2DM患者的糖尿病缓解有效,减轻体重和糖尿病缓解的疗效似乎因手术类型而异。降糖药物可以采用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SGLT2i、TZD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联合治疗,但一般不使用胰岛素。

替尔帕肽(Tirzepatide):是基于天然GIP序列生成的多功能多肽,它能够同时与GIP和GLP-1受体结合。平均半衰期为5 d,可以每周1次注射。GIP可增强GLP-1在抑制食物摄取和增强能量消耗方面的作用,从而降低患者体重10%——20.2%,腰围降幅为3.8——10.9 cm。与司美格鲁肽1 mg相比,更多降低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HDL-C水平。

SURPASS1、2研究显示,与司美格鲁肽相比,5、10和15 mg均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的HOMA-IR,改善IR及减重21%。此外,由GIP、GLP-1和胰高糖素组成的“三重受体激动剂”Retatrutide 12 mg治疗组实现体重减轻≥5%、≥10%和≥15%的比例高达100%、93%和83%,平均减重可达24.2%。

总之,无论是新糖友还是老糖友,建议大家都到医院去测定空腹C肽,看看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

这样有助大家了解自己高血糖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精准治疗方案,尽早获益。

如果你有以下问题⬇️⬇️⬇️

·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视线模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

都可以关注我,跟我聊聊

邹大进教授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