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消渴病是几型糖尿病(属于消渴病2型糖尿病常见症状)

中医糖尿病专家沈明阳 0
文章目录:

中医消渴病的辨证要点,各证型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药

消渴是以口渴引饮,多食而消瘦,小便数量多,或小便混浊,或有甜味为特征。

消渴包含两种含义。如《伤寒论》中的消渴,是指渴欲饮水的症状而言。《金要》中的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证的消渴病,亦即是本篇所要讨论的内容。

消渴之名,始于《内经》。首先谓:"二阳结谓之消",并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以及"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的道理。同时认为他的发病因素,是与体质的肥胖和过食甘肥有关;并根据本病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证候的不同,而有消渴,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

古代文献对于消渴往往病法痈疽的记载很多,如《诸病源候论》说:"其病多发痈疽。"《千金要方》说:消渴之人愈与末愈,常须虑有大痈。"这和我们今天在临证时遇到的消渴病人,往往出现多发性疮疖,是完全符合的,后世各家,又根据消渴的多饮,多食,多尿的三个主证,区分为上,中,下三消。

以口渴多饮为上消,多食善饥饿的为中消,多尿如脂的为下消。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应以三多症状的轻重,作为辨证施治的标志。总之,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但其病候性质则一,均与肺胃肾有密切的关系。正如《圣济总录》说:"原其本为一,推其标有三。"

本病由于阳明热盛蕴结化燥,消烁肺胃的津液,或肾燥精虚所致。在治疗上,上消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中消以清胃养阴,下消以滋阴补肾。为基本的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

消渴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热,胃热,肾虚之别,实际上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或有明显的多饮,而其他二者不甚显著;或以食多为主,其他两者为次;或多尿为重,其他二者较轻。

由于三消症状各有偏重,古后后冠以上,中,下三消名称,作为辨证的标志。中医认为:"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深得治消渴之大旨矣。

故根据三消的辨证与治法,叙述如下:

一、上消:

1.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大便如常,小便频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2.治法: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3.方药:消渴方加味

二、中消

1.主证: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滑实有力。

2.治法:宜 清胃泻火,佐以养阴保津之品

3.方药:调胃承气汤加味

三、下消

(1)阴虚

1.主证: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或尿甜,口干舌红,脉象沉细而数。

2.治法:宜 滋阴固肾为主。

3.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2)阴阳两虚

1.主证:小便频数量多,或饮一便一,尿如脂膏,面色黎黑,阳事不举,耳输焦干,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

2.治法:温阳滋肾。

3.方药:《金贵》肾气丸。补气血用《三因》鹿茸丸

本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要使患者精神安静,要避免过度的紧张,防止情绪的波动,化火伤阴;更应节制欲念,以恢复肾之精气。控制饮食。

温馨提示:

总之,今天把这些中医的知识总结出来,供大家来对照自己。如果怀疑自己证属此类,也不要急着应用,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运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所有糖尿病患者看到

最后,我还想提醒各位朋友,健康人生拒绝糖尿病,每天锁定这里,关爱身体健康从阅读一篇有价值的中医知识开始。

“糖尿病”与“消渴症”,这些区别和治疗思路你可能还不知道!

中医里面有个名词叫“消渴”,“消”是指得了此病症的人消化功能显得异常亢进,比如,才刚刚吃过饭,结果半小时后就又感觉饿了,而且饭量特别大,甚者一天要吃好几顿饭。

“渴”是指病人口渴、口干、总想喝水,但喝了水却无法解渴,而且小便频率还特别高。两种症状合一,中医称作“消渴症”。

西医里面有俩名词,一个叫一型糖尿病,一个叫二型糖尿病。其中,一型糖尿病与中医里消渴症的症状有很多相同,都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还减轻。

而二型糖尿病,消渴症状表现的并不明显,但是去体检就会发现血糖很高,严重的会伴有视力越来越差和肾功能异常的情况。

对此,无论是一型还是二型,西医就认为是胰腺生产胰岛素的能力下降了,所以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化学制剂的药物来维持身体的胰岛素水平。

但是,仅仅是用药物填补身体缺失的胰岛素,却没有把胰腺的功能给修复好,所以吃药的时候好好的,一停药就全部回到解放前。

而且,被搁置不修也不用的胰腺,就如同被搁置日久的汽车,等于自动报废。胰腺完全报废的时候,就得靠注射一辈子胰岛素来续命了。

我一直觉得,那些被检测出血糖高或被西医确诊为糖尿病的病人,拒绝西医治疗方案而来找中医,绝对是不想一辈子服药或一辈子打针的。

所以,针对中医的“消渴症”,也就是有口渴、口干、易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还减轻等症状的患者朋友,今天推荐一个中成药消渴灵片

这个药有黄连、牡丹皮、石膏、五味子、天花粉、麦冬、黄芪、茯苓、红参、地黄、枸杞子组成。

其中,黄连、丹皮、石膏分别清中上焦之邪热,邪热得清,不再蒸腾体液,则口渴焦躁自止。

再以五味子、天花粉、麦冬补足肺胃之阴,以制其多饮而不解渴。

最后以黄芪、红参、地黄、枸杞子强脾肾而固本,治其肾虚多尿;茯苓利浊水而生新水,还能防止药物滋补太过。

这个中成药适合多饮多尿为主症的消渴病人,针对消渴症状不明显的二型糖尿病人,那就另当别论了。

从中医上讲,血糖高,其实就是身体代谢不了多余的糖分,这些吸收不了又代谢不掉的糖分就在身体里面四处游荡,游荡到血液里面太多了,血糖数据必然升高。

而主管人体新陈代谢的器官就是肠胃,而且,肠胃的能量强弱又与肾气的强弱息息相关,所以,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必先撇开血糖数据,而审查其肠胃消化能力,是否存在肾虚情况。

凡遇有关弦、紧、硬、滞、弱和尺脉沉弱的,一定要先调理肠胃,再补益肝肾,如此一来,才能让多余的血糖被吸收、代谢掉,血糖值也就回归了正常。

但是很遗憾,由于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太过丰富,加上饮食的多样化和过多的滋腻生冷食物,大部分人的肠胃功能非常差。

再加上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现代人过度熬夜娱乐而损伤肝肾的大有人在。莫说血糖了,血压、血脂、转氨酶等异常的人,大有人在。

还是那句老话,遇到疾病一定要找病因、病根,那些看到血糖高就一辈子服降糖药、看到血压高就一辈子服降压药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因此,用中医调理慢性病的好处,在于慢慢降低对西药的依赖,改善身体内环境,标本兼治。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糖尿病在中医里面是属于消渴病的范围,临床上根据症状及舌脉,一般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1)阴虚燥热型,患者常感异闷热

(2)七阴两虚型。

(3)七阴两虚兼于瘀滞者,可以选用养阴活血方。

(4)辩证如果属于肝肾阴虚的,可以选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

(5)辩证属于阴阳两虚的,可以用金匮肾气丸进行治疗。

比如患者的主要症状,除了多饮多尿,多食以外,还伴有口咽干燥大便干燥,倦怠乏力,容易疲劳,或者心悸气短,盗汗或头晕耳鸣,舌体比较胖,有齿痕舌苔属于白,脉玄细,这个辩证的话就属于七阴两虚,可以选用生脉散增液汤,进行加减治疗,糖尿病发展到后期基本上都是阴阳两虚,冬天怕冷,热天怕热。创作不易感谢缘主的转发,点赞,长期吃西药的,大部都会消化不良,明天我将给大家分亨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来改善糖友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