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计划(糖尿病病人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照顾糖尿病人,这5个方面一定要牢记

糖尿病需终身治疗持之以恒,因此糖尿病病人的家庭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五点是糖尿病人家庭护理中最重要的和必须遵守的。

1.自我监测血糖。

糖尿病人的治疗几乎伴随一生,因此自我监测血糖在糖尿病治疗中是极其重要的。降糖药进入人体后,须通过血糖测定值校正降糖药的剂量,不监测血糖就无法根据血糖值调整降糖药的用量,也不可能知道你想要吃什么食物,又该给你多少降糖药的剂量,这些都必须通过自我监测血糖后进行计算,使餐前血糖控制在4.4~7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9mmol/L,70岁以上老年病人可适当放宽,不超过10mmol/L。由此可见,监测血糖是唯一能判断降糖药治疗中问题的方法,它能确保降糖药治疗的安全性。

2.饮食护理。

定时定量进食

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者应在用药后按时进食。饮食中的主副食数量应基本固定,要严格按照医护人员制订的食谱,避免随意增减。每餐应将计划饮食吃完,如果不能吃完全餐,须当天补足未吃完食物的热量与营养素。

限制甜食

提倡食用粗制米面和杂粮,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忌食含糖分高的水果。

增加纤维素

含纤维素的食物包括豆类、蔬菜、粗谷物、含糖分低的水果,每日饮食中食用纤维素含量以不少于40克为宜。

3.适量运动。

糖尿病病人应根据性别、年龄、病情及有无并发症、降糖药治疗及饮食治疗等情况决定运动方式和强度,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切记随意中断;提倡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跳交谊舞等,运动最好在饭后1小时,以免空腹运动发生低血糖。运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度,当出现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头晕、四肢无力时应警惕低血糖的出现,立刻休息10~15分钟并进食,如低血糖反应持续发作应及时就诊;出现胸闷、胸痛、视物模糊时应立即就地休息并联系就诊。糖尿病人应随身携带糖尿病卡片和糖果,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4.使用降糖药的护理。

口服降糖药

磺脲类药应在餐前半小时服;双胍类应在餐前或餐中服;非磺脲类应从小剂量开始于餐前或进餐时口服,按监测血糖值调整剂量,不进餐不服药。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制剂不能冰冻保存,应避免温度过高、过低(不宜<2℃或>30℃)及剧烈晃动。注射胰岛素应选用专用注射器或笔形胰岛素注射器,选择上臂三角肌、腹壁、大腿前侧、臀部轮换注射,以腹壁注射吸收最快。胰岛素治疗易出现低血糖反应,这也是糖尿病致死原因之一,多发生于夜间,表现为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头晕、四肢无力。对低血糖反应者要及时监测血糖,根据病情可进食糖果、含糖饮料,病情无缓解的应立即送医。

5.预防感染。

糖尿病病人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完整,防止皮肤化脓感染,每天睡前用温水(38℃左右)浸泡双脚不超过5分钟,防止烫伤。如有外伤或皮肤感染时不可随意用药,应由医师处理。

文: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内科主管护师 曾莲莉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18IS5QEN】获取授权

糖尿病的护理与控制

【来源:智慧生活报】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因此,科学的护理与控制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饮食、运动、药物和心理四个方面,详细阐述糖尿病的护理与控制方法。

一、饮食护理

1. 控制总热量摄入: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自身营养状况,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合理搭配膳食结构。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应以低糖、低盐、低脂为主,确保营养均衡且清淡;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进食。

2.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速度,提高饱腹感。糖尿病患者应多吃芹菜、菠菜、白菜、苦瓜、黄瓜等蔬菜,以及苹果、猕猴桃等低糖水果。

3. 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糖尿病患者避免或少吃含糖饮料、甜食、肥肉、油炸等高糖高脂食物,以减少血糖波动和肥胖风险。

二、运动护理

1. 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代谢水平,帮助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和糖分。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和打太极等。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分散在每周的5天内进行。

2. 注意运动时间与安全:最佳运动时间是餐后一小时,此时血糖水平较高,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糖。同时,运动时要避免空腹,以防低血糖发生。建议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以备不时之需。

三、药物护理

1. 严格遵医嘱用药: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从医生的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尿糖等指标,以评估药物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2. 注意药物副作用:糖尿病患者注意观察药物使用后的反应,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选择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要学习正确的注射方法,并注意轮换注射部位,避免皮肤硬结和感染。

四、心理护理

1. 保持积极心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患者需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2. 应对焦虑与压力:糖尿病患者常面临疾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学会调节情绪,适当放松身心,对控制病情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加入病友交流群等方式,获取更多信息,缓解焦虑情绪。

总之,糖尿病的护理与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患者、家人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合理的用药和积极的心态,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焦亚蠓 河北省霸州市中医院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糖友日常护理有重点

【来源:生命时报】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抗糖尿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糖尿病患者除了应接受规范的治疗外,日常护理也至关重要,以便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一、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代谢紊乱,影响身体对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糖尿病还可能导致神经病变,影响感觉和运动功能,甚至引发截肢等严重后果。此外,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长期高血糖还会损害大血管和微血管,导致心血管疾病和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保障自身健康。

二、糖友的饮食护理。当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后,最关键的就是要把饮食控制好。1.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定时、定量、定餐的饮食原则,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建议患者将每日三餐分为六到七次进食,避免饥饿和餐后高血糖。2.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以维持健康的体重和血糖水平。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并严格执行。在烹饪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油脂和糖分的使用,选择清蒸、煮、炖等健康的烹饪方式。3.糖尿病患者需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主食可以选择谷类食物,粗细搭配;吃菜以清淡为主,尽量选择低脂、低糖的食物,同时要注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

三、糖友的用药护理。1.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在选择药物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选用适合的药物。患者要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就医。2.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了解病情的变化。可根据医生的建议,采集空腹、餐前、餐后等不同时间段的血糖进行监测。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还需监测胰岛素的剂量和注射时间。

四、糖友的运动护理。1.糖尿病患者应进行持续、规律、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慢跑等,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心肺功能等。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应根据个人兴趣、病情、体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2.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和强度。运动强度以最大耗氧量的50%~70%为宜,运动时的心率控制在170减去年龄为宜。在运动过程中,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顺畅,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3.糖尿病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发生低血糖、跌倒等意外情况。建议患者在运动前进行热身活动,运动后进行放松活动。同时,要随身携带糖果等零食,以备低血糖时食用。

五、糖友的生活护理。1.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充足睡眠、戒烟限酒等。这些习惯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身体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2.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皮肤、会阴部等的清洁。要定期洗澡、更换衣物和床单被罩等。同时,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用品和化妆品。3.糖尿病患者应特别重视足部护理,因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建议患者每天检查足部一次,注意足部皮肤的温度、色泽以及神经感觉。每晚用温水洗脚并涂抹保湿霜。如果足部已经出现破损或感染,要及时就医处理。4.糖尿病患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关心爱护患者,帮助其正确认识以及处理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方式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其治疗信心和积极性。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用药护理、运动护理和生活护理等多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身体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关心支持也是患者成功管理疾病的重要保障。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