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怎么检查糖尿病(去医院怎么检查湿气)
糖尿病、高血脂,看检验科如何帮你早发现、早预防!
#长沙头条##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和高血脂这两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幸运的是,通过科学的检验手段,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的发展。
接下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邹国英将带大家深入探讨糖尿病和高血脂的早期检测手段,以及检验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如何通过检验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预防。
一、糖尿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对身体的多个器官系统造成损害,包括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肾脏等。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1.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仔细观察仍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常见的症状包括频尿、口渴、体重下降、视力模糊、疲劳感增加、伤口愈合缓慢、皮肤感染频繁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高度警惕糖尿病的可能性。
2. 检验科在糖尿病检测中的作用
检验科通过一系列血糖相关的检测项目,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风险。
空腹血糖测试:这是最常用的糖尿病筛查方法之一。在至少8小时内未进食后进行测试,正常范围为70-100mg/dL(或3.9-6.1mmol/L)。如果空腹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糖尿病的存在。
糖化血红蛋白测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了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正常范围为4%-6%(或20-42mmol/mol),超出此范围可能意味着糖尿病或血糖控制不佳。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这是一种更全面的糖尿病筛查方法。受试者需在空腹状态下饮用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然后在2小时后再次测量血糖水平。如果2小时血糖水平≥200mg/dL(或≥11.1mmol/L),则可能诊断为糖尿病。
3. 糖尿病的预防策略
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应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
生活方式调整: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比例;保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
定期监测:定期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及时了解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二、高血脂的早期检测与预防高血脂,即血液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发现高血脂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冠心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血脂的常见症状
轻度高血脂通常无明显症状,但长期高血脂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当高血脂较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悸等症状。因此,即使没有明显不适,也应定期进行血脂检测。
2. 检验科在高血脂检测中的作用
检验科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帮助我们评估血脂状况。
总胆固醇:正常成人总胆固醇水平应低于200mg/dL(或5.2mmol/L)。
甘油三酯:正常成人甘油三酯水平应低于150mg/dL(或1.7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理想水平应低于100mg/dL(或2.6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DL-C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理想水平应高于40mg/dL(或1.0mmol/L,男性)或50mg/dL(或1.3mmol/L,女性)。
3. 高血脂的预防策略
高血脂的预防和治疗同样需要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豆类、水果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
增加运动: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提高HDL-C水平,降低LDL-C水平。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损害心血管健康,增加高血脂的风险。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以降低胆固醇水平。
定期监测: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及时了解血脂变化,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方案。
三、检验科在早发现、早预防中的关键作用检验科作为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确的生化检测和数据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信息。
在糖尿病和高血脂的早期发现与预防中,检验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定期的血糖、血脂检测,我们能够及时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展。
糖尿病和高血脂作为现代社会的常见慢性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通过科学的检验手段,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的发展。
检验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的健康信息和科学的预防策略。让我们珍惜健康,从定期检测做起,共同守护我们的生命之舟。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检验科 彭煜宇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糖尿病科学管理:相关检验大揭秘
糖尿病,这个日益常见的“甜蜜负担”,让许多人的生活轨迹悄然改变。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挑战,糖尿病的相关检验及检查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来一场糖尿病特殊检查的科普之旅,带您深入了解这些检查背后的意义与重要性。
1
糖代谢状态分类(WHO 1999)
2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简称HbA1c,是评估2~3个月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金标准”。这项检查不受临时血糖波动的影响,能更稳定地反映患者的长期血糖控制情况。若HbA1c水平持续高于6.5%,则可能是糖尿病的警示信号。
小贴士:定期进行HbA1c检查,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
血糖测定
血糖测定是糖尿病诊断和管理中最基础的检验项目。通常,血糖测定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小时后所测的血糖值,正常范围为3.9-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则是从进食开始计算时间,两小时后测定的血糖值,正常应低于7.8mmol/L。血糖测定有助于及时发现血糖异常,是诊断糖尿病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4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用于诊断糖尿病及糖调节异常。试验过程是先测定空腹血糖,然后让患者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通常为75克无水葡萄糖溶于300毫升水中),在服糖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和3小时分别测定血糖值。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应低于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不应超过7.8mmol/L。若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则可能提示糖尿病。
5
胰岛素释放试验与C肽释放试验
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是在进行OGTT的同时测定血中胰岛素及C肽水平。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降血糖激素,C肽是胰岛素原在裂解过程中产生的与胰岛素等分子分泌的物质。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胰岛素和C肽水平,可以了解胰岛β细胞的功能,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胰岛β细胞是否受损以及受损程度。这对于糖尿病分型(如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及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判断糖尿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6
分型而治,精准医疗
了解糖尿病的类型和胰岛功能状态,有助于实现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治疗。
7
尿微量白蛋白检查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尿微量白蛋白检查能够早期发现肾脏受损的迹象,当尿液中白蛋白含量超出正常范围时,提示肾脏可能已开始受损。这一检查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
早干预,早受益
早期发现并控制糖尿病肾病,可以大大延缓疾病进展,保护肾脏功能。
8
眼底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治疗视网膜病变,保护视力。
守护光明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结语:糖尿病的特殊检查是糖尿病管理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检查和及时的干预,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共同努力,科学应对糖尿病,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上海市同仁医院内分泌门诊时间
供稿:汪晓凤
审核:黄 珊、王伟群
校审:戴 云
预约就诊请关注公众号:
(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欢迎关注同仁医院官方微信服务号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去医院检查血糖,牢记这三个检查,别的都是白花钱!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血糖高的人越来越多,可真正懂得如何检测血糖的人却寥寥无几。
很多人一听到“查血糖”,就以为只要随便做个血糖检测就行了,结果拿到化验单一看,一串数字云里雾里,医生说了半天也没听明白。
更有些人,被各种五花八门的“高端”检查忽悠,花了大把冤枉钱,最后连个准确的血糖情况都没搞清楚。其实,真正有用的血糖检查,就这三个,别的都是白花钱!
1. 空腹血糖:最基础但不能单看
去医院检查血糖,医生十有八九都会让你抽个空腹血糖,这是最基础的一项检查,但它的局限性也很大。
空腹血糖指的是至少8小时不进食后的血糖水平,正常值通常在3.9-6.1mmol/L之间。
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但仅凭空腹血糖,很多问题是发现不了的,比如:
· “正常”不代表没事: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早已飙升。
· “偏高”也不一定有糖尿病:有些人因为前一天吃了太多碳水,或者熬夜、情绪紧张,导致第二天空腹血糖升高,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
真实案例:
王大爷今年55岁,最近体检查出空腹血糖6.8mmol/L,吓得不轻,赶紧去医院复查。医生让他做了个糖耐量试验,结果发现他的餐后血糖高达11.5mmol/L,确诊为糖尿病。
王大爷纳闷:“我平时不爱吃甜食,怎么会血糖高?”医生一问才知道,他爱吃米饭、面条,还经常熬夜,长期下来,血糖就这么悄悄上去了。
医生建议:
空腹血糖只是一个参考值,不能单凭这项指标判断是否健康。
如果空腹血糖异常,建议再做下面两个更关键的检查。
2. 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更重要
很多人觉得,既然空腹血糖正常,那就万事大吉了。
错!真正能判断糖尿病风险的,其实是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指的是吃饭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正常应该低于7.8mmol/L,如果超过11.1mmol/L,就基本可以确诊糖尿病。很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已经超标了!
真实案例:
李女士42岁,身材微胖,体检查空腹血糖5.8mmol/L,医生说“还算正常”,她也没在意。几年后,她开始觉得饭后总是口渴、乏力,这才去医院做了个餐后血糖检查,结果发现已经高达12.3mmol/L,确诊糖尿病。
医生告诉她,如果早几年测个餐后血糖,早点发现,完全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住,可能就不会发展成糖尿病了。
医生建议:
如果你有糖尿病家族史、体重超标、爱吃甜食、经常熬夜,那就一定要查餐后血糖!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
3. 糖化血红蛋白:看三个月的血糖变化
有些人查血糖,今天正常,过几天又高了,搞得人心惶惶。其实,血糖水平每天都有波动,单次检测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
这时候,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就派上用场了。
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正常值一般小于6.5%。如果超过这个数,就说明血糖长期控制不好。
这是糖尿病诊断和管理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比单次血糖测量更有参考价值。
真实案例:
张先生36岁,平时生活挺规律,偶尔吃点甜食,体检查空腹血糖5.9mmol/L,医生说“还可以”。但他总觉得自己最近容易疲劳,偶尔头晕,于是主动要求做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发现已经达到7.1%,说明血糖长期偏高。
医生告诉他,这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要赶紧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运动,否则很快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医生建议: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血糖是否长期稳定,糖尿病患者每3个月都要测一次,普通人每年体检时也可以查一下,确保血糖健康。
你是不是做了很多没必要的检查?
有些人去医院查血糖,医生让做一大堆检查,什么胰岛素释放、C肽、糖尿病抗体、糖尿病基因检测……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真正有价值的血糖检查就这三个: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 胰岛素释放试验:主要用于判断胰岛功能,适用于糖尿病确诊后评估病情,而不是筛查糖尿病。
· C肽检测:主要用于区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一般人根本不需要。
· 糖尿病抗体:用于判断是否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普通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不需要做。
医生建议:
如果医生让你做一堆额外的检查,先问清楚是不是必须的,不要盲目花冤枉钱。
如何预防血糖升高?
高血糖不是一天形成的,饮食、运动、作息,都是影响血糖的重要因素。
· 少吃高GI(升糖指数)食物:比如白米饭、白面条、糖果、甜饮料,换成糙米、全麦面包、燕麦等。
·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蔬菜、豆类、坚果,可以延缓血糖上升。
· 坚持运动:每天快走30分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 规律作息:熬夜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容易引发血糖波动。
血糖问题看似简单,但如果不重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都会找上门。
检查血糖,记住这三个最关键的项目,不仅能帮你准确判断血糖情况,还能避免花冤枉钱。
身体是自己的,别等出问题了才后悔!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2.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相关研究数据
3.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管理指南
4.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