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并发症初期(糖尿病并发症初期能治好吗)

上海医大医院 0
文章目录:

十大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对号入座!内附筛查方法

1.心血管病变

心血管疾病(CVD)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为33.9%,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约有75%死于心血管疾病[2]。

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起病隐匿、预后较差,容易导致猝死。应加强对冠心病发作先兆症状的认识,做到早发现和早干预[3]。

2.脑卒中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数倍,大约2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脑卒中[5]。

3. 下肢动脉病变

下肢动脉病变(LEAD)是全身动脉病变的局部表现,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7]。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5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为21.2%[7]。另一项研究显示,47.5%的糖尿病足患者存在下肢动脉病变[7]。

4.下肢静脉病变

下肢静脉病变属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一种,可导致下肢的不适症状、下肢和足部的皮肤溃疡[7]。

在中国,慢性下肢静脉病变的患病率为8.89%[7],糖尿病合并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也越来越多[7]。

5.周围神经病变

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类型,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75%,通常也被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8]。

一项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的患病率高达67.6%[8]。

6.自主神经病变

自主神经病变也是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类型,包括心血管、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神经病变和泌汗功能异常等[1]。

其中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在1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分别为61.6%和62.6%[9]。

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国内地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率为23%[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1]。

8.糖尿病肾脏病

中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脏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1]。

9.糖尿病足

中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糖尿病足的主要不良结局是截肢和死亡[8]。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足最常见的表现, 8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被迫截肢起因于糖尿病足溃疡[8]。

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病变(LEAD)和足畸形是糖尿病足溃疡发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8]。

10.糖尿病皮肤病变

皮肤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30%-91%的糖尿病患者合并一种或一种以上皮肤损害[10]。皮肤病变可加重糖尿病病情,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及早诊断并给予合理治疗[11]。

总结:

远离糖尿病并发症,提升幸福感

1. 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脑卒中、下肢动脉病变、下肢静脉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足、糖尿病皮肤病变。

2. 留意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如果出现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别大意,一定要及时就医,筛查是否存在糖尿病并发症,争取早发现和早治疗,延缓糖尿病病情进展,提升整体生活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4):311-398.

2.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专家组. 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10) : 1017-1034.

3.梁晓春,吴群励,屈玲.糖尿病家庭医学全书.2015,19-20.

4.中国内分泌代谢病专科联盟. 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行业标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10):839-842.

5.《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 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7,11(5):397-407.

6.邵明梅. 这些症状,或是脑血管疾病的"预警"[J]. 家庭医药,2023(10):37.

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Ⅱ)[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 11(3) : 161-189.

8.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2):92-108.

9.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国家基层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2024版)[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5) :

10.都琳,雷文知,陈海燕. 糖尿病相关皮肤病变的诊治. 世界临床药物. 2016, 37(2): 86

11.杨顶权. 糖尿病皮肤病变的诊断与处理[J]. 中华全科医学, 2017, 15(8): 1278-1279.

文章来源:糖尿病网

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和用药请基于医生处方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

糖尿病并发症初期这 4 表现,中医精准辨证,逆转高血糖与并发症

不少人刚查出糖尿病时,心里都会犯嘀咕:“我能吃能喝,也能正常活动,甚至没什么明显症状,为啥非得大费周章控制血糖呢?” 其实,答案就藏在 “并发症” 这三个字里。

糖尿病对身体的损害悄无声息,却犹如慢性毒药。从发现血糖升高的那一刻起,到各种并发症逐渐显现,可能需要数年时间。但千万别小瞧这个过程,并发症发现得越早,治疗就越容易,花费也越少;要是发现晚了,治疗难度直线上升,效果还大打折扣。

大多数糖尿病并发症都和血管病变脱不了干系。像冠心病、下肢坏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 这些病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下面我给大家总结了糖尿病血管堵塞严重时身体会出现的 4 种表现,大家可以时常对照自查。

  1. 泡沫尿:血糖升高就像个捣乱分子,会损害肾脏里的小血管,导致肾络瘀阻,引发糖尿病肾病,严重时甚至会发展成尿毒症。患者一般会出现蛋白尿,上厕所时能看到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密的泡沫,久久不散;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无力,总感觉腰膝酸软,有的甚至下肢水肿。
  2. 眼睛不适:高血糖还会对视网膜的小血管下手,眼部经络受损后,精血没办法正常滋养眼睛,视力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还会失明。患者常常感觉视野模糊,看东西像隔着一层雾;视力下降明显,原本能看清的东西现在变得费劲;视野里还可能出现黑点、缺损,眼睛干涩瘙痒、红肿疼痛,甚至有出血现象。
  3. 心脑不适:糖尿病引发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种类不少,常见的有冠心病、高血压、脑梗、脑出血。患者平时会头晕头疼,起床太猛或者蹲下后突然站起时,头晕感会加剧;还会心慌心悸,稍微运动一下就呼吸困难,记忆力也大不如前。
  1. 手脚麻木:糖尿病患者血管一旦瘀堵,四肢末端的血管首当其冲。血液循环不畅,手脚得不到充足的气血供应,就会出现酸麻、刺痛的感觉,使不上力气,摸上去冰凉,知觉也变得迟钝,有时还会抽筋,走路时出现间歇跛行,走一会儿就得歇一歇。

在中医领域,想要打通血管瘀堵,丹参是一味常用良药。丹参活血化瘀、疏通血管的功效显著,在糖尿病治疗中,常和葛根搭配使用。葛根能轻扬升发,解肌退热、生津止渴,二者合用,活血化瘀的同时还能祛瘀生新,更好地清理血管瘀堵,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给大家讲个真实案例。59 岁的张先生,患糖尿病 5 年了,一直按时吃降糖药,可近一年血糖始终在 16 - 19 之间,尿糖 3 。他来就诊时说,经常头晕头痛,四肢时不时麻木,看东西也模糊,还总感觉口干口苦。我观察他舌质紫暗,舌苔黄厚,脉象细弦涩。经过辨证,他属于阴虚火旺,兼有血瘀阻络型糖尿病,病因是阴虚燥热,灼伤了津液,血脉运行不畅,时间长了就形成瘀血。

针对他的情况,我开了个方子:知母,黄柏,生地黄,泽泻,黄精,玉竹,葛根,丹参,女贞子,石斛,牛膝。(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病症辨证加减使用,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这里不标明,如需用药指导,随时识别文末二维码问我。)半个月后复诊,张先生说头不晕不疼了,双脚麻木疼痛也减轻了些,空腹血糖降到了 10.6。效果不错,我就让他继续按原方服用 20 剂。三诊复查时,他的血糖、尿糖都恢复正常了,其他不舒服的症状几乎都没了。随访 1 年,病情没有复发,生活也回归正常。

中医治疗糖尿病,关键在于精准辨证,找准病因,只要对症治疗,糖尿病并非不可战胜。最后再提醒大家,中医讲究一人一方,如果你正被糖尿病困扰,或者担心出现并发症,我们一起揪出病根,一起战胜糖尿病。

为何有人在确诊糖尿病的初期,就出现了并发症?

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算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了,这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患上了糖尿病的人,首先想要做的事情就是稳定血糖。因为,血糖长期过高,容易诱发并发症,对于患者的身体与生活都有很大影响。

不过,也有一部分患者在刚刚确诊糖尿病的初期,就出现了并发症,这可能是因为在诊断糖尿病之前,并发症其实就已经来了。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很大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在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的,所以这类人感觉不到糖尿病已经来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糖尿病的前期阶段,虽然血糖没有特别高,但是身体症状跟平时相比,已经明显不一样,这也说明机体在酝酿并发症了。

所以,想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应该要主动出击,最好能够在诊断糖尿病之前做到未雨绸缪。

如何未雨绸缪呢?那就是做好“定期体检”,每年至少一到两次身体检查,及早发现问题,尽早进行干预和应对。

当然,就算确诊了糖尿病,也不要太慌张,虽然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但只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及时调理,血糖就能得到控制,所以,心态上一定要做出调整,坦然接受,同时做好以下3点:

一,做到戒烟限酒

吸烟太多太频繁,吸入的有害物质就越多,会影响血糖,还会诱发糖尿病并发症。

至于喝酒,总有人觉得小酒怡情,其实就算是少量喝酒也谈不上对身体有益,只是伤害没有那么大。大量饮酒就更不用说了,动脉粥样硬化会加快形成。

二,饮食调整

众所周知,大米当中的碳水化合物较多,容易升高血糖,其实,除了大米,面条、馒头等精细主食的升糖指数也比较高。所以,主食上应该注重粗细粮合理搭配,家里应常备粗杂粮和全谷物。

蛋白质对于降血糖有着积极的作用,每天的饮食中都要安排优质蛋白质,建议多吃鸡肉、鸡蛋、鱼肉、虾肉,还有牛奶、大豆类食品,这些都是蛋白质的优质来源。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脂肪也需要适量摄取,但要避免动物油、肥肉、油炸食品等,可以选择植物油,像大豆油、橄榄油、玉米油等就是不错的。

蔬菜是每天应该大量吃的食物,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人们每天摄取的蔬菜量要达到500克左右,尤其优选深色的绿叶蔬菜。当然,水果也要选择升糖指数低的。

糖尿病人尽量少参加大小宴席,可以克制食欲冲动。如果不知道怎么安排一日三餐,下面给大家一个小建议:

早餐可以煮1个水煮鸡蛋,吃两片荞麦面包,喝一杯纯牛奶或者原味豆浆,就是原料表里面没有蔗糖,没有七七八八的原料,只写了“黄豆/黑豆”的豆浆粉,用温开水冲泡就能喝。

中饭可以吃2-3两米饭,安排蛋白质含量丰富的荤菜,搭配足量蔬菜。

晚晚可以安排粗粮面条,或者一小碗原味燕麦片,搭配一些清淡的小菜。

当然,糖尿病人可以少食多餐,在两餐之间适量吃点低糖水果,或者粗粮饼干。

三,不偷懒

得了糖尿病不是偷懒的借口,相反,更应该要勤快一些,让身体动起来。多出门散步,也有利于放松情绪,增强体质。

现在秋高气爽,正是运动的好时机,每天坚持适量运动可以消耗身体中多余的能量,减少脂肪堆积,不仅能改善体重,还可以帮助血糖控制,提升心肺功能,增强骨骼密度,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并发症。

运动项目没有严格要求,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像打太极拳、快走、慢跑、练瑜伽、爬山、游泳都是可以的。不过,年龄大的糖尿病人最好选择散步,且要有人陪同。

户外运动尽量选择温度适宜的时候,比如上午十点左右,阳光充足,温暖又舒服。如果天气原因不能外出运动,也要多在室内活动,总之,不能总躺在沙发上,不能偷懒,就算围着客厅走一走也是可以的。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