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呼吸衰竭(糖尿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
糖尿病老人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呼吸衰竭,家中阳台上常有鸟类停栖
近日,一名65岁的王老伯因感染鹦鹉热衣原体致呼吸衰竭,被送入医院治疗20多天后顺利出院。
患者家属致谢医护团队。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供图
王老伯家住上海杨浦区,已有5年糖尿病史,原先使用口服药物,2022年因为血糖控制不好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2022年10月23日,王老伯开始乏力,没有食欲,后来又出现了发热和咳嗽。王老伯以为感冒所致,并没有放在心上,10月底才前往附近医院就诊。住院期间,王老伯疾病迅速进展,出现了呼吸衰竭,采用了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有酮症酸中毒和高血压等严重合并症,同时呼吸道样本的检测中发现了大量的鹦鹉热衣原体。由于病情危重,11月3日,王老伯被转运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公卫中心)就医。
接到救治任务后,公卫中心立即组织了院内专家的集体讨论,精心制定了患者转运预案和救治方案。感染与免疫科主任张仁芳和护士长王琳做好了布置,仪器设备、抢救药品、医护人员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患者一到医院,医护人员就通过转运呼吸机将患者接入病房,立即开始抢救。
患者入院后的情况不容乐观,胸片呈现“白肺”表现,几乎没有多少正常肺组织,氧合功能也极差,需要70%的氧浓度和较高的压力支持才能勉强维持机体的氧供需求。同时,严重感染对心脏、肝脏、肾脏都造成了一定损害,血糖也发生剧烈波动。
该院感染与免疫科主任张仁芳和主任医师刘莉日夜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药物和呼吸机参数。刘莉还多次为患者在气管镜下吸痰,并及时安排了气管切开,确保患者气道通畅。护理团队则夜以继日地照护患者,承担了繁重的吸痰、输液、鼻饲、管道护理、翻身拍背等操作和日常生活的照料。整个救治过程中,王老伯尽管由于气管切开不能说话,但是看到医生护士以后总是会竖起大拇指,对各种操作也非常配合。
经过长达三个多星期的治疗,王老伯的病情逐渐好转,肺部病变明显吸收,呼吸衰竭得到纠正,各脏器功能也慢慢恢复。
王老伯被收治在病房里
11月27日,王老伯呼吸机顺利脱机。11月28日,拔出了气管切开管道。恢复自由呼吸以后,王老伯终于亲口说出一个心愿,希望要向挽救他生命的领导专家、医护人员当面表达感谢。
对于王老伯为什么会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参与救治的公卫中心副主任凌教授表示,鹦鹉热又称“鸟热”,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导致。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专性胞内寄生微生物。多在鸟类之间感染和传播,偶尔会感染人,一旦感染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肺炎,最初主要见于玩赏鹦鹉的人群。主要通过接触疫鸟或呼吸道吸入疫鸟排泄物气溶胶而传播给人类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可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乏力、咳嗽等非特异流感样症状,严重可引起重症肺炎,或心内膜炎、黄疸、腹泻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等肺外表现,甚至可致死亡。临床根据流行病学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接触史、胸部CT、血清学检查和宏基因组检测来确诊。而治疗鹦鹉热应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根据病情轻重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轻症,可酌情选择单药抗感染治疗;若发展为重症肺炎,则往往需要联合治疗,其中四环素类药物是治疗鹦鹉热的首选药物。
对此,王老伯的夫人恍然大悟,家中的阳台上,经常有鸟类停栖,全家接触鸟类的机会非常多。可是为何偏偏只有王老伯感染了鹦鹉热?
凌云教授分析认为,王老伯患糖尿病多年,近来血糖控制不佳,免疫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入院后的细胞免疫检测也证实了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CD4细胞仅有183个/uL,是导致患者本次感染的关键原因。经过综合治疗,患者的血糖也稳定下来,出院时的免疫功能也恢复了正常。
出院时,刘莉再次叮嘱患者管住嘴,迈开腿,做好血糖的监测,及时复诊,调整降糖药物的使用。因而对于患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感染、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先天免疫缺陷等免疫脆弱人群,应当重视免疫状态的监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最后,凌云提醒,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患者一般预后较好,有少部分可进展为重症,因此尽早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恰当的抗感染治疗十分重要。
糖友出现4个异常,说明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找上门了,需及时就医
糖尿病属于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一旦患病患者,身体当中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都会发生相应的紊乱。
不但会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糖尿病症状,还会使多个系统受到损伤,导致各个器官发生慢性退行性的病变,甚至会使得器官功能衰竭,从而诱发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比如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那出现这一疾病,患者会有那些症状表现?
一、呼吸不顺畅
对于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来说,最主要也是最明显的一个症状便是呼吸不顺畅。糖尿病患者由于会出现血脂、血压异常现象,导致冠状动脉发生一系列的病变,就会引起心脏供血供氧不足。
而且由于患者的心肌细胞也会发生相应的损伤,使得心脏泵血功能快速降低,很容易引起肺淤血等问题。就会使患者出现呼吸不顺畅、气短、胸闷等症状。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没有得到较好控制,这种呼吸不顺畅现象会越发严重。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即使患者处于非常平静的状态当中,也会出现胸口部位发闷、胸口疼痛,甚至是严重的窒息感。
二、刺激性咳嗽
由于患者引起了肺淤血现象,会使得肺泡以及支气管黏膜受到相应刺激。不但会使患者出现呼吸不顺畅现象,而且还会伴有刺激性的咳嗽问题。
尤其是在夜晚睡觉、情绪稍微激动,以及身体劳累、受寒的时候,患者就会出现突然剧烈的咳嗽并,且会咳出白色或粉色的泡沫痰液。
三、身体过度发力
本身糖尿病患者的体能会下降,容易出现四肢无力等症状。一旦合并了心力衰竭,心脏的泵血功能会快速降低,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而全身其他各个器官的血液量也会减少。
患者整体的体能会快速降低,使患者在日常中反复出现身体乏力、容易疲惫等症状。若病情持续发展,即使一直处于静止状态,这种身体乏力症状也会却出现并越发严重。
四、身体水肿
身体水肿,是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后一个特别明显的症状表现。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出现异常,导致静脉回流发生障碍,过多的体液就会储存在静脉系统当中,致使患者在早期时双足和下肢部位出现水肿。
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患者的心脏功能快速降低,血压会下降,导致渗血流量大量减少,就会引起水钠潴留,使患者的面部甚至是全身出现水肿问题。
总而言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旦合并心力衰竭,就会引起以上4种非常严重的症状。除此之外,如果出现了胃肠道淤血现象,就会引起一系列消化道症状。
一旦出现了腹水和胸水,那么患者除了会发生水肿现象以外,还会伴有少尿、四肢发冷、头晕等危险症状。
所以对于糖尿病人群来讲,一定要积极进行降糖治疗,并且要做好日常护理工作。一旦出现以上症状,需快速入院就诊并治疗,才能最大程度维护自身健康。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多半是因为这几个并发症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DM)患病人数呈现爆炸式增长,已翻十倍之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众对于疾病明显的认识不足。
一旦血糖升高,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给身体多个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NHC发布的《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提到,目前在我国成年人中,约有11.9%的人患有糖尿病(DM),而处于血糖范围高于正常健康值,但还没有到DM水平的人群比例已超过35%。
也就是说,约有近五亿的人群血糖是不在健康范围内的,而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群并不知道自己已患病。
大众对于DM的早期表现可能还只是停留在,人会暴瘦,总是饿想吃东西,或是口渴、尿糖。但通常在最早期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皮肤瘙痒等非典型症状。
但多数人对此并不太在意,等到典型症状出现的时候往往病情已经变得严重。
而正因为目前我国DM的患病率相当高,已经成为一类十分常见的基础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充分,使多数患者低估了其对身体的危害性,也就出现了我国DM患者血糖控制的达标率不足16%的窘境。
我们要知道,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长期控制的不好对于身体的影响远远超过血糖水平本身。血糖持续的升高或是忽高忽低还会使血压、血脂以及体重等多个生理指标,让它们都变得不正常,这也就是我国糖尿病并发症高发的核心原因。
作为一类疾病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对身体的直接危害可能不像猝死、尿毒症等令人提及就可能色变的病症那样可怕,但其实如果它长期得不到控制,其导致的各类并发症对于全身各组织潜在的危害同样是可致死的。
发表在《糖尿病学杂志》的研究提到,约有70%的DM患者最终是因为出现并发症而去世的,尤其是血管并发症。研究者通过对新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长达十年的随访发现,与未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相比,出现任何并发症的患者死亡风险提高了约224%;如果患者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的并发症,那死亡风险将提高约534%。
也就说明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发症的存在将大大缩减他们的预期寿命。
糖尿病(DM)的并发症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的两种,致死性比较高的主要是一些慢性血管类的并发症,比如以下几种。
1、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在我国成年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约一半以上的患者伴有血脂异常,超重或是肥胖等一些可促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进展的危险因素;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极高风险,在有些地区(如天津)该风险甚至高达79%。也就是说,约有70%的T2DM患者在未来十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是超过10%的。
之所以T2DM更容易合并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心脏病、心肌梗死、心率失常、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主要原因在于血管中葡萄糖的水平长期维持在高水平,血管壁受糖分以及一些具有毒性的糖代谢终末期产物(如乳酸、乙醇、AGEs等)的侵蚀,内里的保护膜很容易就会受到损伤。
作为血管重要的组成部分,内膜细胞具有调节血管收缩力、抗炎、调节脂质代谢、抗凝、控制物质进出血管等作用,其一旦受损将引起一系列反应 。
比如,血液中的脂质无法完成正常的代谢,长期下去就会使患者处于高血脂状态,过多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面,经过氧化反应后形成对人体有害的“坏脂肪”,再进一步反应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反过来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又会加速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以此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随着抗凝作用的降低,血液中的大量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更加容易在受损后的血管壁上聚集,并黏附在一起,形成血栓。
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动脉血管被堵塞的风险,同时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而且还会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过多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在血管内堆积,同样会使血管变窄,变硬,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再加上调节血管收缩能力的功能变弱,血管弹性降低。
在这些因素共同的作用下,一旦动脉血管破裂或是被堵塞,则会出现严重的心血管急性事件,如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梗死等。
同时,T2DM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过多胰岛素滞留在血液中同样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会破坏细胞内外钠钾离子平衡,影响心室肌正常电位,增加心率失常等心血管疾病风险。
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到,在35岁以下人群中,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中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21.9例/10万人,35岁至49岁人群中,这个比率大约为119.8/10万人。相比之下,两个年龄段未患糖尿病的人群中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分别为2.6例/10万人和19.7/10万人。
也就是说,比起没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糖尿病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的几率高出了七到十倍。
2、脑血管疾病并发症
发表在《神经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对我国近84万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据研究发现,约34%的患者同时合并有糖尿病(DM)。
相当于平均每三个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就有一个是DM患者。
在我国,比起没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成年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高出约二至四倍,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甚至是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时候,患者的卒中风险就已经开始增加;而且约有十分之一的脑卒中复发都可归因于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DM)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其原理和上面我们提到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是相似的,多数都与动脉粥样斑块有关。当堵塞的位置发生在颅内,引起颅内急性缺血缺氧,就会出现脑卒中。
与健康患者相比,DM患者一旦发生脑卒中,病情只会更加的严重,致死率也更高。即便抢救治疗及时,病情得以控制,其预后也很差,其中约有七到八成的患者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认知功能损伤,比如偏瘫、语言及听力障碍、记忆力减退、吞咽功能下降、生活无法自理等,而且再次出现复发及死亡的风险往往也更高。
3、肾脏疾病并发症
糖尿病(DM)也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中,这就相当于全身多器官长期泡在高糖环境中,这会造成多器官的损伤,其中便包含肾脏。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持续增加,高糖环境会直接损害肾小球微血管的内皮细胞、足细胞等,破坏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并不断的释放出炎症因子(如TNF-α、IL-6等)来损害器官,并激活纤维细胞产生大量胶原蛋白。
当超过肾组织负荷量,这些堆积的胶原蛋白就会慢慢取代原有健康的肾组织,使其结构功能都发生改变。随着肾小管的萎缩,代谢及过滤的功能也就会逐渐丧失掉。
同时,在体内血糖浓度升高的初期,肾脏为了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会开始满负荷运作,来代谢掉多余的糖分。但随着血糖长期的异常升高,当超过肾脏可代谢临界值后就会使肾小球内细胞增生肥大,逐渐脱落,使肾功能出现不同程度损伤。
与此同时,多余无法代谢掉的糖类,还会与蛋白质结合成对组织器官有害的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这些废物大量积聚在肾小球上,同样会对肾功能造成损伤。
而且糖尿病患者多会伴有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它们同样会促进上面提到的这些过程,加速肾组织走向衰竭的进程。
临床上,约有三到四成的DM患者会发展成为糖尿病肾病(DKD),要知道在该类疾病的初期如果能将血糖控制到理想范围内,甚至是可以逆转疾病的,不过遗憾的是其中近74%的DM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进展为DKD。
而其中约一半的患者会进展成终末期肾病和肾衰竭,只能依赖器官移植或是不间断的透析来维持生命,直至死亡。
尤其在我国老年群体中(年龄≥60岁),糖尿病所引发的肾脏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最主要的致病因。
4、视网膜病变
如果不加以控制血糖,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很高,且会多种并存。
研究发现,约有一半以上糖尿病(DM)患者都存在两种以上的并发症,而其中,比较早出现的就是眼部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其在DM人群中非常高发,累及超三分之一的人群。
长期的高糖环境会损伤血管,其中就包括视网膜的血管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诱发炎症反应,或是血管通透性改变加速出血,或是因血管堵塞使新生血管增生但又十分脆弱易破裂,或是糖代谢异常引起的炎症因子释放、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沉积,又或是血液黏稠度高,血流不畅,血管缺血缺氧等。
最终都会加速视网膜细胞的损伤,破坏其正常结构,影响其正常功能。使患者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并出现不同程度眼部疾病,如介入不及时甚至最终会发展成不可逆的失明。
而且,DR不单单预示着眼部出现了问题,还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及肾脏疾病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患者出现DR的病情越严重,则出现其他血管并发症的概率就更高,死亡风险也就更大。与未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出现轻微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了约83%,出现严重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死亡风险则增加了约1.26倍。
此外,身体各组织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免疫系统同样会遭到破坏,使DM患者更容易受到各类病原体的感染,最终演变成可危及生命的病症。
比如普通的感冒可能就会发展成肺炎,甚至是急性呼吸衰竭;轻微的擦伤可能就发展成久久不易愈合的伤口,严重的可能会溃烂,甚至面临截肢;普通的拔牙就可能让细菌进入体内引起败血症的发生等。
总而言之: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相对大众的慢性代谢类疾病,但其对健康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中的严重。
临床上,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都会出现并发症,且还不止一种,而其中又有约七成的患者因此而丧命,比如毫无征兆的心源性猝死、缺血性脑卒中、终末期肾病等,其他它们都与长期没有很好的控糖有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遵照医嘱科学控糖尤为重要,是最为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1]熊燕,林瑗.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 2017, 19(10):9.DOI: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7.10.001.
[2]张海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8):2.DOI:CNKI:SUN:YYXK.0.2015-08-087.
[3]林军进.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
[4]张倩综述,田风胜审校.糖尿病肾病凝血功能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微循环学杂志, 2016, 26(1):3.DOI:10.3969/j.issn.1005-1740.2016.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