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能治疗糖尿病么(减肥治疗糖尿病的微博)
研究显示减肥可逆转糖尿病
参考消息网7月2日报道英国《泰晤士报》网站近日刊发一篇文章,题为《“汤和奶昔”饮食法能逆转糖尿病》,作者是埃莉诺·海沃德。摘编如下:
英国糖尿病组织资助的一项旨在缓解糖尿病病情的临床试验显示,采取“汤和奶昔”饮食法能够永久性地逆转2型糖尿病。
这一研究结果给400多万患有2型糖尿病的英国人带来了希望,即他们可以缓解病情、提高预期寿命、避免可能出现的致命并发症。
根据一项“革命性的”全国计划,英国数以万计2型糖尿病患者现在将接受国民保健署的“汤和奶昔”饮食法,每名患者花费1100英镑(约合1万元人民币)。
上述试验发现,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遵循强化的减肥计划,那么就能缓解病情。缓解意味着血糖得到控制,患者不再需要服用二甲双胍片等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
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罗伊·泰勒说,最新的5年随访结果表明:“减肥的益处可能是永久的”。他还说:“这一结果非常重要。我们已经证明减肥非常有效,但问题一直存在——这种好处将持续多久?”
他说:“这一新研究成果表明,长期而言,2型糖尿病是可逆的。减肥可以消除2型糖尿病的驱动因素,这意味着身体可以达到正常血糖水平。这些因素将是终生的。”
泰勒说:“患者设法摆脱了糖尿病。如果他们维持体重不反弹,就会保持健康。我不说‘治愈’,因为疾病没有完全消失。这是缓解病情,因为如果体重反弹,糖尿病就会卷土重来。”
5年缓解期从医学角度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因为癌症等疾病在5年大关后复发的可能性大幅下降。
这项缓解糖尿病病情的临床试验通过全科医生诊室招募了298名2型糖尿病患者。2017年公布的突破性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奉行上述饮食法3至5个月的患者中,46%的人在1年后病情缓解,36%的人在2年后病情缓解。在2年后病情缓解的患者中,有23%的人在5年后仍未出现症状。这组处于缓解期的人在5年后这一时间节点上平均减肥约9公斤。
如果患者在5年内体重大幅反弹,糖尿病症状就会重新出现。然而,与未奉行3个月“汤和奶昔”饮食法的对照组相比,他们出现需要入院治疗的并发症的可能性仍然较小。(编译/裘芳)
治疗糖尿病的药用来减肥靠谱吗?
“一针瘦十斤”“不节食不锻炼,不动就能减肥”……近期,原本是治疗糖尿病的司美格鲁肽火出圈,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使用司美格鲁肽后减重的经历。据悉,司美格鲁肽属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以下简称GLP-1)类药物,当前,国内药企正通过药物研发、深入多肽产业链等方式,争相布局GLP-1赛道。
司美格鲁肽的减重适应证尚未获批
近期,社交平台上司美格鲁肽正走红,不少网友分享时提道:“打了之后食欲减退,从一天三顿变成了一天两顿”“打了之后瘦了12斤左右”。记者查询发现,在电商平台上多家商铺在售卖司美格鲁肽,一盒装(1mg/剂量)售价约在千元左右,部分线上店铺显示已售上万件。其显示的界面上提醒:处方药须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非质量问题不退换。商家介绍,处方药购买时需要填写用药人信息,务必勾选确诊疾病后再申请开药。
事实上,在我国,已经获批的司美格鲁肽是1.0毫克剂量,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但司美格鲁肽的减重适应证尚未获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网站近期显示,诺和诺德的治疗用生物制品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上市申请获得受理。
据悉,司美格鲁肽属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以下简称GLP-1)类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可发挥与天然GLP-1相同的生物学作用,还能避免被降解失去活性,从而延长作用时间,发挥调节血糖,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由于GLP-1受体广泛分布于全身多个器官或组织,除胰腺外还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心血管系统、肝脏、脂肪组织、肌肉等,因此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多重降糖机制,包括抑制食欲,增加饱腹感,延缓胃排空和胃肠蠕动等。
不过,从社交平台上网友分享的经历来看,司美格鲁肽的减重效果仍有待观察。有网友表示,服用后并没有明显的减重,且在服用后会出现腹泻、恶心和呕吐等症状。有药师提醒,使用药物减肥,应该在有明确适应证,确保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目前国内司美格鲁肽用于减肥的产品尚未获批,而药物使用也可能存在相关不良反应风险,停药反弹风险,用药无效风险。
国内药企争相布局GLP-1赛道
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GLP-1药物主要是利拉鲁肽(Victoza)、度拉糖肽(Trulicity)、司美格鲁肽(Ozempic)、艾塞那肽微球(Bydureon)等,这8款产品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大约为218亿美元,其中,占据市场份额最多的是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及礼来的度拉糖肽。
从国内市场来看,民生证券研报指出,利拉鲁肽,度拉糖肽以及上市较晚的司美格鲁肽是国内GLP-1主要使用的药品。其中,根据诺和诺德年报,2022年1~11月中国GLP-1销售额37亿丹麦克朗,约合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8%,占中国市场份额64.4%,由此推算2022年国内GLP-1市场规模为57亿元人民币。
当前,国内华东医药、信达生物、石药集团、天境生物、恒瑞医药等多家企业也纷纷布局GLP-1领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诺泰生物回应时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GLP-1受体激动剂抗糖尿病和减肥一类新药SPN0103-009注射液已取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双鹭药业提到,GLP-1 2021年5月进入三期临床,报产时间暂时无法预计。
据广发证券研报,2022年,GLP-1市场规模超过200亿美元,超过胰岛素,并在降糖与减重两大领域不断挖潜。国金证券预计,GLP-1药物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市场空间预计将超过250亿元,在肥胖症患者中应用市场空间将超过200亿元。
据悉,国内药企参与GLP-1受体激动剂创新药领域主要通过两大路径,除了直接进行GLP-1受体激动剂创新药研发或进行GLP-1的生物类似药物研发外,还有通过深入产业链上游,成为多肽原料药供应商。
“多肽合成、纯化具有一定壁垒,因此预计上游及中游格局有望较好。”中泰证券分析师祝嘉琦指出,多肽产业链可分为以多肽合成试剂、固相载体树脂、填料、固相合成仪为主的上游,以仿制药原料药及多肽CDMO公司为主的中游以及仿制药制剂、多肽创新药为主的下游。(全媒体记者 王楚涵)
来源: 广州日报
减肥就能控制糖尿病
近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体重减轻与糖尿病缓解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体重每减轻1%,糖尿病完全缓解的概率就增加2.17%;当体重减轻20%~29%时,完全缓解的概率为49.6%,部分缓解的概率为69.3%。研究人员指出,该研究结果表明,减肥在控制2型糖尿病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体重每减轻1%
糖尿病缓解概率增加2.17%
研究采用严格的定义标准:完全缓解定义为糖化血红蛋白<6.0%或空腹血糖<100毫克/分升,且至少1年未使用降糖药物;部分缓解定义为糖化血红蛋白<6.5%或空腹血糖<126毫克/分升,且至少1年未使用降糖药物。
研究结果显示,体重减轻与糖尿病缓解之间存在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具体而言,每减轻1%的体重,完全缓解的概率就增加2.17%,部分缓解的概率增加2.74%。
进一步分析发现,体重减轻程度与缓解率密切相关:当体重减轻<10%时,完全缓解率为0.7%,部分缓解率为5.4%;当体重减轻20%~29%时,完全缓解率为49.6%,部分缓解率为69.3%;当体重减轻≥30%时,完全缓解率为79.1%,部分缓解率为89.5%。
研究指出,年龄、性别、种族、糖尿病持续时间、基线身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使用、减肥干预类型等因素对糖尿病缓解的影响不显著,而体重减轻是糖尿病缓解的主导因素。该研究强调了体重减轻在实现2型糖尿病缓解中的关键作用。
衡量胖不胖不能只看BMI
还要看脂肪含量
目前,肥胖的诊断标准有很多,常用的肥胖诊断标准是BMI(体质指数),中国人群BMI≥24定义为超重,BMI≥28定义为肥胖。“但仅以BMI作为肥胖的诊断标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关注脂肪含量。”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曲伸指出,脂肪分布指标如腰围和内脏脂肪的多少,这是导致血糖异常的主要原因。亚洲人糖尿病肥胖的特点往往表现为脂肪含量高但皮下脂肪储存有限,容易导致内脏脂肪堆积和炎性肥胖,进而引发代谢紊乱。曲伸表示,在评估肥胖的严重程度时,我们往往把代谢异常也作为肥胖轻重的指标,如虽然BMI不高,但腰围超标,代谢紊乱,也属于中重度肥胖,需要早期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指标建议为:BMI<24,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
调整饮食、增加运动
实现糖尿病缓解
减重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能改善血糖控制,减轻胰岛素抵抗,还能降低心血管病等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糖友减重要从饮食调整和增加身体活动两方面入手。
饮食方面建议如下: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减少精制糖和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间歇性禁食 采用间歇性禁食的方法,如16∶8模式(每天16小时禁食,8小时进食),有助于减少卡路里摄入,促进脂肪燃烧。
高纤维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减少总热量摄入。
身体活动方面建议如下:
有氧运动 每周至少累计150分钟(2.5小时)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脂肪燃烧。
抗阻训练 每周至少2次的抗阻训练,如哑铃、杠铃或健身器械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另外,行为改变也很重要:
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体重、血糖等指标,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
心理支持 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的支持,保持积极的心态,克服减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董超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