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眼底病变药(糖尿病眼底病变的表现)

医脉通内分泌科 0
文章目录:

2024CDS指南发布,细看复方丹参滴丸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导语:近日,《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新版《指南》”)时隔四年再度更新,为我国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其中,

复方丹参滴丸再获新版《指南》推荐,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早期防治的重要选择。

四年磨一剑——2024版CDS指南重磅更新

作为糖尿病防治领域的权威指导文件,新版《指南》整体架构有所调整,从19章扩展至20章,将原本独立的“戒烟”章节合并至“生活方式管理”章节,新增「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以及「1 型糖尿病」两章,为更广泛群体提供了全面且详细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指导。从内容来看,新版《指南》的更新涵盖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糖尿病并发症管理等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具科学性和精准性的管理方案,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糖尿病的防治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结局。

实力所至——复方丹参滴丸再获新版指南推荐用于DR治疗

DR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目前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章节,新版《指南》简述了DR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强调了DR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并对DR的规范化诊疗(包括诊断与分级、筛查、随访与转诊、治疗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完善(表1)。最新流调数据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DR 患病率为 16.3%,威胁视力的DR患病率为3.2%。DR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胰岛素抵抗、妊娠、肥胖和遗传因素等。

表1.新版《指南》DR规范化诊疗相关要点

对于DR的治疗,新版《指南》从健康教育、代谢紊乱的控制、针对DR的内科治疗和眼科治疗四大方面给予了详实的建议。

在“针对DR的内科治疗”相关内容中,新版《指南》进一步肯定了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在DR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轻中度的 NPDR患者在控制代谢异常和干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联合针对DR发病机制的药物治疗有良好获益。例如改善微循环治疗药物和中药及植物药(如复方丹参滴丸)。

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章节中,新版《指南》又明确指出:复方丹参滴丸可减轻 T2DM 非增殖型视网膜病变(气滞血瘀证)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及黄斑水肿(DME)。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是DR患者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改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有助于延缓DR进展;DME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不可逆丧失的主要原因,减轻DME是改善DR患者视力、提升患者预后的关键。复方丹参滴丸不仅可减轻NPDR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还能减轻DME,为DR患者的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循证加持——复方丹参滴丸治疗DR的机制与疗效

复方丹参滴丸是一种由丹参、三七和冰片3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于2021年获批用于治疗T2DM引起的I期、II期NPDR。目前,复方丹参滴丸在DR防治中的作用已获得多项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有力验证:

作用机制

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复方丹参滴丸治疗DR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作用的特点,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抗炎、免疫调节等途径发挥对DR的治疗作用。近期发表于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期刊的一项研究证实,复方丹参滴丸可通过血管保护和神经保护作用来预防早期DR。具体而言,复方丹参滴丸能够改善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恢复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减少炎症反应以及抑制细胞凋亡,这一发现为复方丹参滴丸在DR早期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临床疗效

国内一项荟萃分析纳入15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925例DR患者,旨在评估复方丹参滴丸治疗DR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可有效改善DR患者视力及眼底情况。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多剂量、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纳入223例NPDR患者,设置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和安慰剂组,分别给予30粒/次、20粒/次和10粒/次复方丹参滴丸,3次/d,治疗24周,24周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高剂量组、中剂量组的“显著有效”和“有效”比例分别为74.42%、76.75%,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的28.27%。眼底检查表明高剂量组、中剂量组的“显著有效”和“有效”比例分别为42.00%、59.18%,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的10.91%(图1)。并且研究期间未观察到具有临床意义的不良事件。

图1.第24周眼底检查结果

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纳入82名NPDR患者,对照组采取降糖、降压、调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治疗24 周后,治疗组眼底微血管瘤,眼底出血斑面积,眼底渗出面积以及眼底黄斑水肿面积较对照组得到明显改善(图2)。

图2.第24周两组各指标改善(显效 有效)的患者比例

结语

综上,新版《指南》将为我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管理提供重要指导。经典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再次入选新版《指南》,不仅体现出其在DR临床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彰显了中成药在DR防治领域的临床价值。期待未来,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代表的中成药在DR的管理中能够得到更加合理、规范的应用,从而惠及更多DR患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16-139.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邵毅,李乐妍,魏红.糖尿病黄斑水肿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眼科新进展,2022,42(11):841-846.

[4]王妙然,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0,30(04):293-302.

[5]Xu XY, et al. 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s prevent early diabetic retinopathy: roles of vascular protection and neuroprotection[J]. Front Pharmacol, 2024, 15:1294620.

[6]王淑倩,辛珂,冯志海.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Meta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3):49-52.

[7]Lian F, et al. J Ethnopharmacol. 2015 Apr 22;164:71-7.

[8]马梦瑾,田晨光,赵志刚,等.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J].世界中医药,2016,11(03):450-453.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羟苯磺酸钙是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常用药,科学服用注意4点

羟苯磺酸钙是一种临床常用的血管保护剂,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等疾病,其可以减少血管壁的通透性,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改善组织供血,但是羟苯磺酸钙容易导致胃肠道不适,而且非常需要个体化用药,因此如果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多种不适。

60多岁的钱先生是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平时需要经常外出应酬,再加上他本身不喜欢锻炼,因此很早就患上了2型糖尿病,现在长期注射胰岛素,但是由于没有监测血糖变化,导致他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血糖水平。3个多月前,钱先生发现自己的眼睛看东西有点模糊,特别是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比较明显,他以为是干眼症,就买了点眼药水来缓解,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左眼看不见东西了,于是连忙呼叫120送到医院。

来到医院后医生通过眼底检查发现钱先生左侧的黄斑区出现明显渗血,这是导致他失明的原因,于是紧急将其收治入院,并且为其进行了血块移除手术,在住院期间发现钱先生的血糖控制较差,于是又为其调整了降糖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钱先生的视力逐渐恢复了,医生嘱咐他已经确诊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于是加上了一种叫做羟苯磺酸钙的药物,嘱咐他规范吃,钱先生看到药物上有个钙字,以为是钙片,但医生解释道羟苯磺酸钙并不是钙片,而是一种保护血管结构,改善供血的药物,是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常用药,但是一定要按照医嘱服药。钱先生回家规律服药一段时间后,视力逐渐恢复。

一、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可以发生在人体任何一个部位,特别是对于下肢动脉和微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大,会严重影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出现血管渗血、破裂、慢性溃疡、坏疽等严重后果,甚至会导致截肢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其发病原理涉及多个方面。

1、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内层,负责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和结构,但是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细胞的蛋白质和脂质非酶糖基化,引发激烈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进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结构

2、增加血管通透性

高血糖状态下,葡萄糖通过醛糖还原酶转化为山梨糖醇,山梨糖醇会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因子和血管收缩因子的产生,进而导致血液渗出

3、血管壁重构与硬化

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会触发血管壁重构和硬化,具体表现为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细胞外基质的积聚,这种重构会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进一步限制血液流动。其次,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平滑肌细胞会迁移到内膜,并在增殖过程中合成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导致血管弹性降低,硬化程度增加

4、血液粘滞度增加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粘度会出现明显增加,这导致其血流速度减慢,从而导致供血功能进一步下降,并且有诱发形成血栓的风险,这种风险在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处最为明显,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多发生于四肢末端、眼部等微血管较多的部位。

5、合并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周围血管疾病会导致神经组织因为缺陷缺氧而导致损伤,神经组织的功能减弱会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加重血管病变

二、苯磺酸钙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特点

羟苯磺酸钙是临床常用的血管保护药物之一,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一线药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性较好。

羟苯磺酸钙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其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来保护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1、降低血管通透性

羟苯磺酸钙可以稳定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内皮细胞间的间隙,抑制内皮细胞的脱落,从而显著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减少血浆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减轻水肿、疼痛等多种临床症状,并且可以缓解炎性反应对于血管的损伤。

2、抗氧化作用

羟苯磺酸钙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其可以快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的损伤,维持血管内皮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3、降低血液粘滞度

羟苯磺酸钙可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从而改善微循环,改善组织供血,并且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

4、抑制血小板聚集

羟苯磺酸钙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羟苯磺酸钙口服后起效较快,并且不受饮食影响,因此可以在饭前或饭后服用;其次,羟苯磺酸钙的半衰期为6-12小时,因此每日只需要服用2、3次;最后,羟苯磺酸钙在肝脏中代谢,代谢产物主要通过尿液排出,因此重度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剂量,避免造成肝肾功能损伤。

三、羟苯磺酸钙临床常用于治疗这几种疾病

羟苯磺酸钙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对于多种血管疾病、微循环障碍疾病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一定要注意不同疾病的用法用量不同,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个体化的使用。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严重时甚至可以造成失明。临床效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显著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水肿,预防和减少视网膜出血,延缓病变的进展,有效保护视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是由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静脉壁薄弱,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下肢水肿、疼痛和静脉溃疡。临床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减少静脉壁通透性,减轻下肢水肿,并且可以通过增加静脉张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静脉压力,有效防治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降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稳定肾小球内皮细胞和抑制内皮细胞的损伤,保护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显著减少尿蛋白排泄,改善肾功能指标,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4、痔疮

痔疮是由于直肠下端和肛门周围的静脉丛扩张、屈曲和充血引起的疾病。临床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防止静脉血液渗出,减轻水肿,并且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痔疮引起的疼痛和不适,从而有效改善痔疮患者的生活质量

5、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静脉壁薄弱,导致静脉扩张和屈曲。临床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通过增加静脉壁的弹性和抵抗力,防止静脉扩张,有效缓解静脉曲张患者的下肢的疼痛和沉重感,减少静脉的扩张和屈曲,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服用羟苯磺酸钙注意这4点

羟苯磺酸钙在临床的应用非常广泛,常规剂量下的安全性也较好,但是其非常需要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不同疾病其使用的剂量和疗程不同,再次强调请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用。

1、注意药物的服用剂量和方法

羟苯磺酸钙有胶囊和片剂两种类型,常规的服用方法为每次250mg ,每日3次或者每次500mg,每日2次,但是不同疾病需要的剂量不同。

严重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初始剂量为每次500mg,每日3次,服用一段时间后减少服用剂量为每次500mg,每日2次;

微循环机能不全者,如静脉曲张等:一般为每次250mg,每日3次,疗程大约在1-3个月。

其次,虽然饮食对于羟苯磺酸钙的疗效无明显影响,但是羟苯磺酸钙对于胃肠具有刺激性,因此临床建议在三餐后吞服,不要嚼服。

2、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服用羟苯磺酸钙后会出现恶心、胃部烧灼感、食欲下降等短暂的胃肠道反应;其次,长期口服羟苯磺酸钙容易影响肝肾功能,因此长期服用一定要规律监测肝肾功能变化;最后,极少数患者对于羟苯磺酸钙的成分过敏,这类患者不宜使用

3、注意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和哺乳期女性禁用未成年儿童禁用,安全性未知;老年人建议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调整药物剂量;甲亢患者慎用,容易诱发甲亢。

4、注意联合用药

羟苯磺酸钙虽然可以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但是其本身并不具有降糖的作用,并且其必须与降糖药物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保护血管的作用,因此在服药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规范的降糖治疗,在控制好血糖的基础上再进行保护血管的治疗。

五、总结

羟苯磺酸钙作为常用的血管保护剂,其对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慢性静脉病变等都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在不同疾病中使用的剂量和方法不同,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心脏药丹参滴丸,还能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文说清药理和疗效

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都知道,糖尿病这种慢病问题,真正可怕的不是血糖升高本身,而是长期血糖升高,损伤血管健康带来的多种并发症问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都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在这些并发症中,有一种常常被人忽视,但发病率又很高,致残风险很高并发症,它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研究数据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成年人致盲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糖尿病临床常见而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逐年增多,糖网病变的发病率也正在逐年增高。一项2010年的数据分析显示,全球糖网患者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34.6%,说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成为了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对于后者,非增殖期糖网以微血管病变以及血-视网膜屏障损害为主,可能会进一步进展增殖期,形成新生血管并使玻璃体机化,最终导致视网膜脱离,失明。

药物治疗,激光以及手术治疗等手段,能够降低糖网患者的视觉缺失和致盲的概率,但对于已经发生的视网膜损害均无明显作用,因此,对于糖网患者来说,能够做到早期诊断,并辅以药物治疗轻度的非增殖期糖网,是预防糖网恶化,发展为增殖期糖网的重要干预手段。

复方丹参滴丸大家都不陌生,在缓解气滞血瘀造成的胸闷疼痛,冠心病心绞痛等问题,是疗效明确,也是大家很常用的药物,但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个药物还是可以用于改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个“良药”,复方丹参滴丸用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适应症,也早在2021年10月就已经获批,在改善初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循环方面,复方丹参滴丸也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一个治疗心脏问题的药物,为何还能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呢?它的药理作用如何?临床疗效又怎么样呢?今天的这篇科普,就来为大家介绍下这方面的话题。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理作用分析

中医理论一般认为,糖网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演化为阴阳两虚,同时瘀血症贯穿始终,并日趋严重化。消渴日久,阴虚燥热,营阴被灼,痰瘀内生,脉络瘀阻,或久病入络,脉络瘀阻。这一过程在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以此为基础指导专方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微循环障碍有关,表现为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全血粘度升高。高血糖可损害血管内皮,造成内皮细胞肿胀、分离、脱离,引起微血管阻塞,视网膜微循环内微血管病变伴微血栓形成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与中医脉络不通、血瘀痹阻的病机相一致。复方丹参滴丸主要成分为丹参、三七和冰片,具有活血祛瘀、消肿、凉血、止血功能,可通过活血通络行瘀,对糖尿病微循环障碍性疾病起到治疗效果。

从现代药理学研究来看,复方丹参滴丸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善视网膜组织

视网膜组织的变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必要过程之一。相关研究表明,随着非增殖期糖网的发展,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颗粒层细胞明显减少,应用丹参滴丸后可明显改善视网膜微结构,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颗粒层细胞显著增多,提示丹参滴丸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非增殖期糖网的进展。

2 延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高血糖产生的糖毒性是糖网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发现,丹参滴丸可使高糖环境下的坏死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减少、损伤明显减轻。另一项研究表明,丹参滴丸可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提高内皮抑素水平,减少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和微血管增殖,防止糖网疾病的进展。

3 抗炎作用

炎症反应是导致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黄应香等研究发现,丹参滴丸能明显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等炎性因子的水平,同时对糖网患者的视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另有研究发现,采用复方丹参滴丸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后,其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水平均明显下降,起到了良好的抗炎作用。

4 调节血液流变学

多项研究表明,糖网的发生与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有关。有研究发现,2 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复方丹参滴丸28天后,其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而红细胞变性指数明显升高。

综上所述,无论从中医理论分析,还是从现代药理学研究来看,复方丹参滴丸都是能够有效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合理应用,能够起到延缓病程进展,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如何?

无论药理作用如何可靠,在临床使用时,真正有疗效才是药物治疗疾病的根本,复方丹参滴丸在糖网治疗方面的效用如何呢?来和大家分析几个临床研究结果。

在单药治疗方面,一项纳入82名糖尿病合并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在基础降糖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再次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照组不服用丹参滴丸,治疗组眼底微血管瘤,眼底出血斑面积,眼底渗出面积,眼底黄斑水肿面积改善率达到了87.5%~93.75%,而对照组的改善率为67.75%~73.5%,对比两组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丹参滴丸在改善糖尿病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方面,有明确的改善效果。在另一项临床研究中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服用丹参滴丸,能够有效的改善糖网患者的视力水平。

对比其他糖网治疗药物,羟苯磺酸钙是一种通过改善微循环治疗 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根据对比观察复方丹参滴丸(270mgtid )与羟苯磺酸钙(500mg tid)治疗糖网120d 的研究,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力、视野灰度值、出血灶面积、微血管瘤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复方丹参滴丸组的视力治疗后升高为(0.79 ±0.26),视野灰度值降低为(1.84 ± 0.46),出血灶面积缩小为(0.89± 0.81),微血管瘤数减少为(10.49±5.20),总有效率为 95%,羟苯磺酸钙组的总有效率仅为75%,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提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非增殖性糖网的效果优于羟苯磺酸钙。

在联合用药方面,在一项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网的研究中,联合用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3.22%,显著由于观察组的71.18%;而在另一项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网的研究中,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83.87%,单独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的对照组改善率仅为64.52%。联合使用复方丹参滴丸与羟苯磺酸钙治疗的效果研究显示,治疗4个月后,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7.1%。上述多项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其他化学药物治疗非增殖性糖网的效果显著优于单药治疗,对于患者的视力改善,眼底改善等多方面都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白乡玮,王德惠.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22,20(22):21-24

[2] 马洁.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理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014(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