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调查研究论文(糖尿病调查研究目的)
重磅!近万名新冠肺炎患者病例调查显示:血糖控制与死亡率密切相关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日前报道,纽约州最大的医疗保健系统内,新冠肺炎死亡患者普遍患有1个或多个基础性疾病,其中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柳叶刀》也在4月24日发文称,虽然全球区域的比例有所不同,但新冠病毒感染大流行中20-50%的患者患有糖尿病。新冠肺炎患者中,有糖尿病的致命后果风险比没有糖尿病的高出50%。
如何干预治疗糖尿病合并新冠肺炎患者?有没有生命极限的指征“红线”?
5月1日,《细胞·代谢》杂志发表我国学者研究成果,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教授团队通过对湖北省19家医院9663例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纵向多中心研究,首次明确回答了生命极限的指征“红线”。维持血糖变化范围在3.9-10.0 mmol/L以内,将大大降低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
相关论文甫一刊出,就被FOX、ScienceDaily等多家国外新闻网站报道,引发国际关注。
中国经验的“数据化”总结
“我国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为10%左右,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二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更高,有些国家甚至超过30%。”论文通讯作者李红良对科技日报表示,将我国患者的诊疗经验,通过大数据挖掘的方式提炼出来,形成诊疗规范和指南,将回答很多国际上同行的疑虑,为他们抗击疫情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和帮助。
基于有效的数据挖掘,将更加科学、有效地总结中国经验,也为人类对战新冠病毒地经验给出明确、可执行的方案和答案。
“对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病例的数据整理,面临着繁琐的分组、数据清洗等工作。”李红良说,很多数据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完整和清晰,例如在此次纳入调查的病例中,有872名患者没有完整的电子病例档案,有病例档案的142名患者的血糖指数又是不可用的,这都需要在数据统计时有所标识。
抢时间也是进行“数据化”总结的一大挑战。“新冠病毒是一种狡猾的病毒,它对人体机能的‘侵略’是多样性的,此外人体是复杂的,如何建立不同要素、变量之间的关联,也是大数据处理方面需要有所考量的。”李红良说。
例如,在血糖指标方面,由于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血糖指标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有所差异,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曾表示,血红蛋白降低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统一标准在筛查糖尿病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需要细化指标。
因此,在此次纳入调查的9663例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中,有1013名患者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或75周岁以上,在数据统计时做了单独分组。
划出新冠肺炎患者血糖控制的指征“红线”
经过严格的数据分析,研究团队揭示了对糖尿病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规律。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更“猛烈”的治疗,以控制新冠肺炎症状。例如抗真菌药物的使用量是非糖尿病的两倍,免疫球蛋白的使用量高4%左右,抗高血压用药需用量高一倍……
吸入氧气量(76.9%对61.2%)、无创通气(10.2%对3.9%)和有创通气(3.6%对0.7%)对糖尿病二型患者的应用频率也明显高。
“高血糖不利于控制病毒血症和炎症,会加重患者各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然而,过度严格的血糖控制可能会增加严重低血糖的风险,这也会导致死亡率的增加。”李红良介绍。
那么究竟有没有血糖控制的指征“红线”?
团队对所有患有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数据做了梳理,并计算了血糖控制与死亡可能性之间的关联。“我们发现在住院期间,血糖控制良好(血糖变异性在3.9-10.0 mmol/L范围内)与血糖控制不良(血糖变异性上限超过10.0 mmol/L)的个体相比,死亡率显著降低。”李红良说,控制良好的患者死亡率仅为1.1%,而控制不良的患者死亡率高达11%。
不仅如此,血糖指标控制良好,将使得治愈患者在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之后,有更好的康复“状态”,机体的多器官损伤更小。“我们惊讶地发现,在控制良好的血糖组中,患者的预后更加良好。”李红良说,这意味着,控制好血糖是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
此前发表在《柳叶刀》(Lancet)医学期刊上的一项来自国际医学专家小组的研究显示,尚未证实新冠病毒会诱发糖尿病,但有证据表明可能。
这种可能使得李红良团队的研究有更多的启示意义,不光对于患者,对普通糖尿病患者和所有普通大众的警示,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坚持锻炼,将血糖含量维持在稳定范围内,将不给新冠病毒“钻空子”的机会。
上海九院陆颖理教授为你解读——卫计委10条糖尿病防治信息解读
卫计委10条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陆颖理教授为你解读
陆颖理教授解读糖尿病防治重点
目前我国约有1.1亿糖尿病患者,约占成年人总数的1/10。若不尽快采取行动,预计该数字将在2040年增至1.5亿人次。更为严重的是,中国近半数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约为5亿人。国家卫计委新近发布的十条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如下:
1.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
2.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
3.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可能进一步导致残疾或者早亡。
4.40岁以上、超重肥胖、经常静坐、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建议接受糖尿病筛查。
5.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保持正常体重,从事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并注重饮食健康,可降低患糖尿病风险。
6.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和/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
7.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积极治疗糖尿病,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8.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可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和前期人群进行调理,对患者进行中医药治疗。
9.国家开展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组成签约医生团队,为患者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
1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级及以上医院实施双向转诊,为患者进行体检、并发症筛查、患者随访和治疗,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如何解读这十条核心信息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陆颖理教授为读者解读重点。
重点一:糖尿病早发现:既要看症状,也要重筛查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许多患者也是在出现这些症状后才意识到应该去医院检查的。
但是,陆教授也提醒,“三多一少”的症状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比较典型,而我国90%以上的糖尿病都是2型糖尿病,其中不乏早期无明显症状的情况,这类患者也被称为“沉默型糖尿病”。如果仅靠有无症状判断是否需要就医,无疑会使许多糖尿病患者错过早期确诊的机会。临床上,也有很多直到因“烂脚”、“视物模糊”等并发症就医才发现糖尿病的病例。因此,要想尽早发现糖尿病,不仅要重视它的典型症状,也要重视定期筛查。
重点二:过饥、过饱均会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哪些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呢?核心信息中提到:40岁以上、超重肥胖、经常静坐、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建议接受糖尿病筛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过饥和过饱两重打击的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发群体。陆教授领衔开展的SPECT-China大型流行病学调查近期在内分泌临床类顶级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指出通过样本人群调查研究证实,胎儿和儿童期经历饥荒所致的营养不良和成年期经历快速经济发展增加了成年期糖尿病患病风险,可能与目前中国中老年(特别是52~65岁)糖尿病患病率的快速上升有关。
重点三:糖尿病筛查不可仅查空腹血糖
生活中有些人,直到出现糖尿病并发症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患有糖尿病,他们中的一些人更会表示不解:“平时我也体检,查出来空腹血糖正常的,怎么会是糖尿病呢?”其实,陆教授指出,仅测空腹血糖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糖尿病。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临床上有不少人空腹血糖在正常标准内,但餐后两小时血糖就显示出了问题。所以提醒读者,筛查糖尿病,应该做到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项检查缺一不可。
重点四:糖尿病防治误区
陆教授指出,在糖尿病防治的认知中,有几个市民较为多见的误区应纠正。
误区一,得了糖尿病一定会慢慢发生并发症。
其实并非如此。应该说,糖尿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我们可通过合理饮食、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降低糖尿病风险,这就是糖尿病的一级预防。发现糖尿病后,通过科学治疗,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即糖尿病的二级预防。尽管糖尿病有很多可致残甚至早亡的并发症,但通过合理控制血糖,完全可以避免。
误区二,糖尿病人要少吃甚至不吃米饭。
有些糖尿病患者担心米饭会升高血糖,因此选择不吃饭。还有一些人听说南瓜等食物可以降血糖,就盯着南瓜吃。其实这是错误的。陆教授说,糖尿病人的饮食重点不在于“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米饭、蔬菜、肉类等都可以吃,这样营养才能搭配均衡,最重要的在于控制膳食总能量,即摄取的总量不要超标。另外,吃南瓜能降血糖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南瓜吃多了同样会升高血糖的。还有一些人吃很多蔬菜,但用国人传统的多油清炒的烹饪方式,也可能导致摄入能量过剩,甚至引起高血脂等。
误区三,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水果了。
在一些糖尿病患者眼中,吃水果=吃糖=血糖超标,因此他们在食谱中无奈拒绝了水果。其实并没有必要。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对健康有益,关键在于怎么吃。陆教授提醒,糖尿病人如果血糖控制稳定,可以吃点水果,但要注意每次吃少量、分开吃。可以在两餐之间,选择一些含糖量相对低的水果。
误区四,糖尿病人可喝酒,甚至空腹喝酒。
酒本身就是高热量食物,过量饮酒有害无益。另外,糖尿病人尤其不能空腹喝酒。这是由于酒精可抑制糖原异生反应,从而抑制了血糖自动调节的机制,就会产生严重的低血糖。特别是那些晚上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更应该避免晚餐空腹大量饮酒,以免夜间发生低血糖,危及生命。
误区五,在身体不舒服、不吃饭的情况下,照常用药。
大多糖尿病人还是听医生的话,每天坚持服用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但有时候身体不舒服不想吃饭或者因为工作等原因错过吃饭,仍然没忘记吃药,这时候就可能导致低血糖,这是十分危险的。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仅一次严重低血糖发作就有可能会诱发脑梗、猝死。陆教授提醒,糖尿病人应随身带小块巧克力、糖果等,特别是中老年人、锻炼时候,以防发生低血糖。
误区六,糖尿病治疗只关注降血糖。
糖尿病是以血糖增高为重要诊断指标的,但在糖尿病的治疗上绝不是仅仅降糖就可以了。糖尿病是引起血脂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甚至肥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为了预防并发生的发生、发展,糖尿病治疗除了要控制血糖,也要综合治疗血脂、血压等。对于肥胖的糖尿病人,减肥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重点五:糖尿病人如何就医
就医问题是糖尿病人很关心的话题。有些人觉得:“一定要去大医院,找最权威的专家”,有些人则认为“糖尿病没什么讲究,每周去配配药就可以了。”还有一些人甚至用药也不注意,导致血糖频频波动,并发症接踵而至。
在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中,也提到了与糖尿病分级诊疗相关的话题。陆教授对此建议,糖尿病是一项长期工作,既需要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也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级医院的共同协作。
当然,作为一个普通患者,应该根据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就医场所。通常建议初诊时可在二、三级医院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经过一阶段治疗,血糖控制稳定后,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随访、配药、复查。当病情发生变化,如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出现其他疾病、药物耐药等,仍需要到大医院请专科医师调整治疗方案。病情稳定者则可以选择三到六个月去大医院的专科医师处复查一次,其余时间可在社区医院就医。
专家简介
陆颖理博士,交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大内科教研室主任,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上海市内科学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委员,上海内分泌学会常委。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骨质疏松症、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
特需门诊:周三上午
《健康财富》/ 岳继慧
专家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发病与肠道菌群结构、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中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功能和代谢的紊乱与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论文截图 摄
近年来,以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中国儿童乃至成年个体健康的重大基础疾病。记者28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功能和代谢的紊乱与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1型糖尿病儿童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明显减少,菌群结构紊乱;18种肠道细菌和粪便代谢物的组合能很好地区分1型糖尿病儿童和健康对照儿童。据悉,在抗生素处理的小鼠模型中,1型糖尿病儿童的肠道微生物群可使其空腹血糖升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罗飞宏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季光研究团队获得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刚刊登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罗飞宏教授介绍,遗传易感和环境中促发因素的交互作用是1型糖尿病发病的始动因素。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衡与1型糖尿病发病间的关联性受到重视,但缺乏深入研究。专家们围绕初发1型糖尿病儿童的菌群结构、功能和代谢谱特征开展了多中心研究,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功能验证和机制研究。该研究成果为1型糖尿病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途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发现儿童肠道微生物紊乱的潜在环境因素,罗飞宏教授团队分析了中国儿童日常生活中28种非治疗性抗生素及12种杀虫剂暴露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及1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抗生素、新烟碱类杀虫剂单独暴露或联合影响,均可能与1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相关;同时暴露于一种及以上抗生素和一种及以上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儿童有更高患病风险;其中儿童新烟碱类杀虫剂暴露水平越高,空腹血糖越高而起病年龄越小。
他们还发现,兽用及人兽公用抗生素及新烟碱类杀虫剂高暴露水平可使儿童肠道微生物群发生微小但严重的变化,可能影响自身免疫水平。该成果论文已在《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世界儿科杂志》)杂志发表。(陈静 奚晓蕾)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