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几个月宝宝糖尿病(几个月宝宝糖尿病症状)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出生仅3个月确诊糖尿病,孩子这种迹象要注意

来源: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刚刚进入暑假,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内分泌专科早已人满为患,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诊室里、病房里都是患儿和家长。面对这样的情景,儿童内分泌专科主任袁惠华和医护团队常倍感煎熬。

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内分泌专科是东莞首个集儿童内分泌专科门诊、病房统一管理的儿童专科,其诊疗水平在东莞一直处于领先位置,近年来,专科门诊量每年接近2万人次,且呈逐年增长之势。

性早熟、身材矮小、肥胖症,在儿童内分泌专科诊治的病种中排在前三位。儿童糖尿病也是其诊治的重要病种之一。袁惠华最大的担忧在于,目前,很多家长对儿童内分泌疾病的认识还很不足。

1.出生仅3个月,诊断为“小糖人”

从1993年汕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东莞算起,这是袁惠华在市妇幼保健院工作的第30个年头了。这一路,她见证了东莞在改革开放中的快速崛起,更亲历了医院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光辉历程。

她对儿童健康事业的热爱越来越浓,这几年,在分管的儿科一区中投入全部精力。儿科一区是一个儿童内分泌、风湿免疫综合病区,主要收治儿童内分泌疾病、儿童风湿免疫疾病及儿童感染性疾病。

袁惠华作为儿科一区主任,兼任儿科内分泌专科主任。儿童糖尿病是儿童内分泌疾病的一种。“我们收治过年龄最小的是出生仅3个月的糖尿病新生儿,5~7岁和10~13岁的较为多见。”袁惠华说。

去年,她诊治的小儿糖尿病大概有20多例,基本上都是Ⅰ型糖尿病,得终身与胰岛素为伴。“一些家长得知孩子确诊糖尿病后,感觉天要塌下来了,‘医生,我们家里没人得这个病,怎么孩子会得呢?’”

袁惠华说,儿童糖尿病绝大部分是自身免疫反应、环境因素所致。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下降(“三多一少”)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但儿童糖尿病往往症状不典型,家长要多加留意。

2.“小胖墩”增多,身材矮小要注意

如果说儿童糖尿病相对较少,身材矮小和肥胖症的患儿就多得多了。目前,矮小的发病率约为3%,儿童肥胖症发病率则在16%左右,若父母均是肥胖人群,儿童肥胖症的发病率则会达到50%以上。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孩子在家上网课,吃得多,运动得少,“小胖墩”就越来越多。袁惠华提醒,家长一定要安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让孩子多加运动,不然,孩子一胖各种疾病就会找上门来。

孩子肥胖,家长看得出来;孩子矮小,很多家长却往往会以为是“晚长而已”。“这方面家长的认识是普遍不足的,按发病率算东莞矮小孩子应该不少,但现在真正接受规范治疗的还不到10%。”

治疗矮小最直接的办法是打生长激素,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状况,确定生长激素的剂量,长效的是每周打一次,短效的是每天打一次,算下来一个月的费用在数千元左右,持续打两年就会有效果。

去年,袁惠华诊治的矮小儿童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的大约有500个,除个别孩子依从性不好,害怕被同学笑话,没有坚持打,其余的患儿坚持下来,效果都还不错,不但改善了身高,也改善了代谢。

3.性早熟患者多,占门诊量的三四成

前几年,性早熟的门诊量在儿童内分泌专科中排在第二位,在身材矮小之后。这两年,性早熟的门诊量已经蹿升至第一位,儿童内分泌专科一年2万人次的门诊量中,30%至40%都是来看性早熟的。

“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是促使越来越多孩子性早熟的最根本的原因。”袁惠华说,尤其是一些家长害怕孩子营养不够,会给孩子吃一些补品,结果导致孩子性早熟,反而对孩子生长不利。

发现孩子有性早熟的迹象,家长一般都会很慌、很怕、很急,儿童内分泌专科每天放的号有限,一些家长就宁可在诊室门口等,一定让医生加个号,为此,袁惠华和同事常常是中饭、晚饭都没法吃。

“其实,性早熟分为真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像一些新生儿出生才几个月,就出现单纯乳房早发育,这时注意观察就行,这一般是暂时性的激素改变,随着年龄增大,孩子小青春期过了,就好了。”

文/广州日报记者 汪万里

7个月大宝宝竟然患上糖尿病!孩子出现这些现象时,家长应留心

提到“糖尿病”大家都不陌生,

但是一岁左右大小的宝宝得了糖尿病,

您听说过吗?

记者从无锡市儿童医院获悉,

该院收治的最小患者只有7个月大,

上个月还收治了几位1岁左右的小朋友。

对家有糖豆的家长来说,

定期进行糖尿病教育非常重要。

图源:pixabay

患儿越来越小, 发病原因难找

糖尿病患儿是否有低龄化的趋势?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徐旭表示,对此临床上并没有明确的统计,从医院收治的孩子情况来看,“感觉年龄越来越小”。在内分泌科,最小的糖尿病患者只有7个月大,上个月病房还收治了几名1岁左右的患儿,孩子来了一直哭,家长很是着急。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其背后的发病原因,有的能找到,相当一部分可能找不到。不过,儿童患病常见原因是胰岛的自身抗体将胰岛细胞破坏,还有病毒感染等也可能引发

专家表示,儿童糖尿病有时来得比较凶猛,有时会很隐秘。有些孩子到医院看尿路感染,结果检查下来发现是血糖高,这是因为高血糖容易引发尿路感染。有些原本活泼的小朋友,突然喊没力气,感觉累,成绩下降等,也可能是比较轻的糖尿病表现。这种情况提醒家长,在看一般门诊时,还要检查一下孩子血糖有没有异常,尿糖是否呈阳性。症状较重的小朋友,可能会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有时恶心呕吐不一定是胃肠炎,还有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疾病还会导致部分孩子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抽筋等情况。”徐旭说。

孩子得糖尿病, 还会影响发育

“糖尿病患儿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得的是慢性病,要长期监测血糖,打胰岛素。因此需要定期组织糖豆家庭辅导教育,教他们如何监测血糖,如何注射胰岛素,才能达到维持患儿血糖稳定的目的。” 徐旭介绍,和成人患者不同,糖尿病患儿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会影响生长发育。患儿不仅要避免并发症的出现,还要在治疗的同时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

对每个人来说,血糖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患儿血糖如果控制不好,可能造成对人体重要脏器的损害,急性并发症会引发感染,长期血糖不好会导致肾功能受损,孩子长不高、不发育,长期下去还会引发糖尿病肾病,病情严重的甚至需要透析治疗。此外,还有糖尿病足、失明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生活贴士——

尽量少给孩子喝饮料、少吃油炸食品

日前,无锡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举办了一场“梦想在飞翔 健康我成长”主题“糖豆”夏令营活动,刘先生带着6周岁的孙女来参加。“孩子是不久前刚刚发现患有糖尿病,今年特地来学习健康知识。”刘先生说,几个月前,孙女经常夜尿多,一直口渴,觉得不对劲,就到医院就诊。小小年纪为何会患上糖尿病,医生也没有找到明确的病因,可能和生活习惯有关。刘先生表示,孙女身高、体重和同龄孩子没有什么差别,平时很喜欢喝饮料,晚上经常看手机,早晨起不来。如今,孩子需要每天打胰岛素治疗,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日常生活中,时常可见有孩子饮料不离手,路边甜品店的奶茶等也有不少家长买来给孩子喝。其实,在内分泌科医生看来,儿童的饮食习惯需要十分注意,家长尽量不要给孩子喝饮料,果汁最好也少喝,吃新鲜水果是最好的选择。当然,油炸食品也应少吃。儿童还要做到早睡早起,不能熬夜。

记者:蓝田、张佳琳

责编:蔚来

来源:江南晚报

9个月宝宝得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多是吃出来的

8月6日,2岁7个月的女童淼淼(化名)因突然出现昏迷被送往医院救治,检查结果把所有人惊呆了——竟然是糖尿病,这意味着,不到3岁的娃娃,接下来要终身面对胰岛素的困扰,听起来不得不让人惋惜,也给很多孩子家长敲响了警钟。“退回7年前,儿童糖尿病多是1型糖尿病为主,近几年由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方面的急剧改变,2把型糖尿病增加地很迅速,患病原因多是吃出来的。”107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思明强调说。

2岁娃娃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

昨天,记者在107医院内分泌科病房里见到了不到3岁的女童淼淼,她看起来精神还不错,一边打着吊针一边玩着玩具。可想起发生在几天前那恐怖的一幕,淼淼的妈妈王女士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她做梦也想不到,女儿会患上糖尿病,“这不是中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吗?孩子这么少,以后的路可咋办呢?”王女士一脸茫然地对记者说。

淼淼妈妈告诉记者,她女儿从小吃饭就不好,基本没主动要求过吃饭,所以长得不高也挺瘦的。进入今年夏天后,淼淼一反常态,“一般人夏天热得不爱吃饭,可淼淼饭量却增加了,一看孩子爱吃东西了,我们就敞开让她吃,想吃啥就买啥。”尽管饭量增加了,但是淼淼并没怎么长肉,还是瘦瘦干干的,身体容易生病,“6号那天,孩子因感冒发烧出现了昏迷,到医院才知道孩子得了糖尿病。”

“淼淼患的是儿童1型糖尿病,该病极易因酮症酸中毒导致昏迷,很多家长把孩子出现的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型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误认为是生长发育的表现,等到严重昏迷才查出患了糖尿病。”王思明主任说。

11岁小学生吃出2型糖尿病

王思明告诉记者,前些年,糖尿病可按年龄区分,年轻患者多为1型糖尿病,40岁以上的患者多为2型糖尿病,但随着糖尿病患者不断年轻化,现在很难用年龄进行区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儿童患上2型糖尿病。

小智(化名)今年10岁,身高不足1.5米,体重直逼110斤,是个“小胖墩”。当记者在医院见到小智时,他正在和妈妈为了到底喝几个酸奶争辩着,“妈妈,我今天没要求吃火腿和排骨,所以你应该多奖励我一个酸奶才行,这样才公平。”可小智的妈妈李女士并没有动摇:“只能喝一个,这是医生阿姨规定的。”

王思明主任肯定地说:“吃出来的糖尿病是可以避免的。”据王思明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过于溺爱、放纵孩子的食欲,使他们过多地摄入高热高脂食物,造成内分泌代谢功能紊乱,血糖、血压、血脂出现异常。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青春期以及超重、肥胖的孩子,更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为了减少儿童患糖尿病的可能,家长要引导孩子少喝饮料、少吃小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并且要坚持低糖、低油、低盐的原则,加强运动消耗多余的热量,尽量让孩子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

9个月的宝宝也摊上糖尿病

说起儿童糖尿病,王思明主任专门翻阅了近5年的患者档案,他们给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专设了“糖尿病一体化管理”。王某琳,女,2007年出生,1型糖尿病,2010年3月确诊患病,细算起来这位小患者患病时才3周岁;李贺某,男,出生于2004年,2013年12月确诊患病,患病时不到10周岁;吴某某,男,2011年7月出生,患病在2012年4月份,也就是说这个宝宝9个月时被诊断为糖尿病。“所以说,从婴儿就要预防儿童糖尿病。”王思明强调说。

“一般年龄很小的孩子都是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三多一少”症状比较明显,有的则是以呕吐、腹痛、腹泻等酮症酸中毒症状作为首发症状;2型糖尿病大多不容易发现,患儿体胖能吃,很多都是并发症出现之后才查出糖尿病的。”王思明说,儿童糖尿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5-7岁和10-13岁两组年龄段多见,患病率男女无性别差异,秋冬季相对高发。“市民高热量的饮食摄入和体力活动的减少,热量失衡导致超重和肥胖增加,是公认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的基本原因。”

“黑脖子”可能是糖尿病信号

近几年,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明显增加,所有有些症状家长要引起重视。王思明总结说,孩子尿比较多,以前不尿床的孩子现在尿床了,以前不起夜的孩子现在经常起夜甚至大孩子尿床;有些肥胖儿的腋下、颈部、腹股沟、肘前等部位的皮肤粗糙角化并伴有黑色素沉着,医学上叫“黑棘皮病”,通俗地说就是“黑脖子”,这种有黑棘皮病的肥胖儿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极大;皮肤反复起疖肿或湿疹,而且不易痊愈也应警惕糖尿病。

对有糖尿病家族史的肥胖儿童,当父母的更要格外注意。应当定期(每半年)去医院查化验血糖,不仅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2小时血糖,后者对早期发现糖尿病较前者意义更大。当孩子出现口干尿多、能吃消瘦、疲乏无力、无精打采、皮肤老长疖子或伤口不易愈合,女孩常感外阴瘙痒等情况时,要注意去医院就诊,排除糖尿病。

能吃未必是福

作为内分泌科的医生,王思明已经有了很系统防治糖尿病的办法和技术,可是每次见到那些稚嫩的面孔,他会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2型糖尿病就是吃出来的,以前老人常说‘能吃是福’,可这句话现在变味了,前来就诊的肥胖孩子有相似的饮食习惯,都喜欢吃麦当劳等西式快餐和膨化食品,很多孩子长期饮用碳酸饮料,有的甚至不喝水,还有偏爱肉食,不喜欢吃蔬菜水果,还有家长喜欢给孩子补保健品,结果各种肥胖就出来了,糖尿病也就越来越多了。” (记者衣文萍)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5-692298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