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儿科学儿童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诊疗指南最新版)

马医生讲科普 0
文章目录:

儿童糖尿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科学管理,控制血糖水平

在一个本应充满欢笑与奔跑的童年里,小华的故事却像一道突如其来的阴影,让无数家长的心紧紧揪起。儿童糖尿病,这个听起来似乎与稚嫩孩童无关的疾病,正悄然成为威胁孩子们健康的隐形杀手。你是否也曾担忧,那个活泼可爱、总是笑眯眯的孩子,会不会某一天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病魔缠身?

儿童糖尿病并非遥不可及,它的早期症状虽不明显,但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后果将不堪设想。想象一下,当我们的孩子因为一个小小的伤口而久久不能愈合,或者因为频繁的口渴和排尿而夜不能寐,我们的内心将承受多大的煎熬?

但别担心,今天,我们就将带你走进儿童糖尿病的世界,深度剖析它的早期识别与管理之道。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全面的控制,我们将向你展示,即使面对儿童糖尿病这样的挑战,我们依然有能力守护孩子们的甜蜜童年,让他们的未来依旧充满阳光与希望。

所以,无论你是正在为孩子健康担忧的家长,还是对儿童糖尿病充满好奇的旁观者,都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揭开儿童糖尿病的神秘面纱,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吧!

一、儿童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

儿童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虽不明显,但家长仍需警惕。多饮、多尿是小华最早出现的症状,由于血糖水平升高,小华频繁感到口渴,饮水量和排尿量都明显增加。此外,多食但体重下降也是儿童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小华虽然食欲大增,但由于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体重反而下降。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数据显示,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约有半数以上会出现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等症状。这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眼睛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和皮肤神经末梢受损所致。此外,疲劳、虚弱、易感染等也是儿童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就医。

二、儿童糖尿病的诊断:科学检测,明确病情

儿童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液检查和尿液检查。空腹血糖测定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手段,若空腹血糖大于7mmol/L,则可确诊糖尿病。血浆C肽测定有助于糖尿病的分型,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近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评估病情和控制效果具有辅助作用。

尿液检查同样重要,包括糖尿、蛋白尿、尿酮体和管型尿等项目。糖尿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表现,蛋白尿可反映肾脏损伤程度,尿酮体一般见于重症糖尿病或伴酮症酸中毒的患者,管型尿则与蛋白尿同时存在。

三、儿童糖尿病的管理:科学规划,全面控制

儿童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饮食、运动、药物和血糖监测等多方面协同作战。

饮食管理:平衡饮食,保证营养。儿童糖尿病患者应多吃新鲜蔬果和粗粮,少吃高糖、高脂食物。家长在烹调时,应选用煮、炖、凉拌等方法,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同时,要控制饮食总热量,保证孩子正常发育的需要。

运动管理:规律运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建议儿童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糖控制。但需注意,运动应在餐后进行,避免空腹运动导致低血糖。

药物治疗:合理用药,控制血糖。一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治疗,二型糖尿病患者则可在饮食和运动管理的基础上,考虑口服降糖药。但无论何种药物,都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

血糖监测:定期监测,了解病情变化。家长应教会孩子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每日至少监测4次,包括空腹和餐后血糖。同时,要记录血糖数据,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四、生活中的小贴士:细节决定成败

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血糖控制。

预防感染:儿童糖尿病患者免疫系统受损,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家长应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心理关怀:儿童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科学管理,守护孩子的健康未来

儿童糖尿病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早期识别、科学管理,就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守护孩子的健康未来。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美好的未来!

无法根治!东莞一6岁男童确诊糖尿病!这些习惯可能让孩子血糖飙升

谁说糖尿病是“成人专利”?

那些吨吨吨的“快乐水”

咔咔炫的甜食

可能正把糖尿病这个“甜蜜刺客”

悄悄送进儿童圈!

当娃出现

喝得多、尿得多、经常“电量不足”

诸如此类隐藏技能

可别当成“长身体buff”

小心是患上了无法根治的糖尿病

近日

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

(东莞市人民医院)

接诊的一名6岁男孩

就被确诊了“糖尿病”

⚡被忽视的“甜蜜信号

东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接诊的6岁男孩名叫汤汤(化名),在春节期间,他每天饮用含糖饮料,过量摄入巧克力等甜食,逐渐出现多饮多尿等症状。家长起初误以为是假期贪玩熬夜正常表现,但开学后很快就出现咳嗽,像蔫了的花一样,越发无精打采,家长才紧急送医。

经急诊化验,汤汤的随机指尖血糖高达28mmol/L(正常值<11.1mmol/L),完善检查后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收入内分泌科住院。经住院期间制定个体化的控糖方案、胰岛素注射治疗、饮食运动管理指导等措施,汤汤的病情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这个案例警示我们

糖尿病并非成年人的专利

儿童也可能得

而且其急性期的并发症可能致命

家长需提高警惕!

儿童和糖尿病

这两者看似毫不相干

但事实上

儿童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

儿童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类

01 1型糖尿病

占儿童糖尿病90%以上,病因与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相关,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注射胰岛素。

02 2型糖尿病

多与肥胖不良饮食遗传相关,常见于青春期儿童,以胰岛素抵抗为主。

诱发儿童糖尿病的常见因素

01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糖尿病史,孩子患病风险增高。

02 环境因素

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

03 感染触发

如呼吸道感染、肠道病毒感染等急症,可能诱发1型糖尿病或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症。

01 发病特点

儿童以1型为主,起病急骤,不易早期发现,易并发酮症酸中毒;成人多为2型,起病隐匿。

02 治疗差异

儿童需长期依赖胰岛素治疗,剂量需随年龄、体重动态调整。 饮食管理强调“计划饮食”,需保障营养均衡。

成人治疗初期可通过口服降糖药后期可能需联合胰岛。饮食侧重低糖、低脂,辅以热量控制,无需额外增加营养供给。

03 并发症风险

儿童糖尿病若控制不佳,对比成人容易提前出现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并发症。此外,还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出现发育迟缓智力下降等问题。

众所周知

“ 三多一少 ”

(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下降)

是成人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相比之下

儿童糖尿病症状往往不太典型

若发现孩子有以下表现

需及时就医排查

  1. 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不增反降。

  1. 异常疲惫:

    精神萎靡、嗜睡、活动量明显减少。


  2. 呼吸异常:

    呼吸深快(类似叹气),呼气有烂苹果味。


  3. 反复感染:

    如皮肤疖肿、尿路感染、口腔溃疡等,且不易痊愈。

💡特别提醒:婴幼儿表达能力有限,若出现尿布频繁浸湿、夜间哭闹需频繁喂水,应引起重视!

与成人糖尿病相比儿童糖尿病无论是症状表现还是临床治疗均有所不同所以诊治“小糖人” 不能照搬成人模式

儿童糖尿病虽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患儿完全可以正常成长。家长需摒弃“长大就好了”的侥幸心理,与医生紧密配合,为孩子筑起健康屏障:

01 专业诊治是核心

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规范监测孩子的血糖。定期随诊预防并发症。

02 日常生活管理要点

01 科学饮食

患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需进行计划饮食而非限制饮食:每天保证患儿饮食可供给的能量,早午晚餐的能量比为1:2:2,能量来源于15%~20%的蛋白质、50%~55%的碳水化合物和30%的脂肪。

此外,患儿及家长在日常生活里也要学会食物交换份、碳水化物系数、胰岛素敏感系数等相关概念;了解食物、血糖与胰岛素剂量之间的调节、转化关系。合理的饮食计划及家长的监督十分重要。

02 规律运动

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一些适量强度的运动也必不可少。根据不同患儿的年龄,制定适当的运动方案和运动时间也成了保障血糖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需注意避免空腹运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随身携带糖果以防低血糖。

03 心理支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与糖尿病患儿并肩作战,做好患儿的家庭生活管理,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疾病,鼓励参与自我管理(如学龄儿童学习注射胰岛素、佩戴动态血糖仪)。

守护糖尿病患儿

从每一口饮食

每一次血糖监测开始!

总的来说

儿童糖尿病管理需五大支柱:

药物是武器

饮食是基础

监测是保障

运动是手段

教育是核心

最终

血糖达标是关键

缺乏任一环节

都有可能使糖尿病的

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家长们

甜食管控

要像防孩子偷看电视一样严格

症状预警得比查作业更敏锐~

毕竟

儿童健康这场游戏

咱们可输不起"血糖值"这个关键装备!

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确诊者6~10岁筛查2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诊治指南

近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如何诊治儿童2型糖尿病?近日发布的《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针对临床诊疗较为关注的4个主要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

儿童2型糖尿病的诊断

儿童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为满足以下4 项指标中的任1 项:

(1)空腹血糖≥7.0 mmol/L;

(2)口服糖耐量测试的2 h血糖水平≥11.1 mmol/L;

(3)随机血糖≥11.1 mmol/L;

(4)HbA1c≥6.5%;同时非胰岛素依赖且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胰岛功能正常或增高(4C)。

需要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排除单基因糖尿病的情况为:

(1)6月龄及以内被诊断患有糖尿病(5D);

(2)6月龄后无胰岛自身抗体或有其他特征的提示单基因原因的糖尿病(4C);

(3)青少年疑似2型糖尿病,但症状较轻,自身抗体阴性,同时患儿及其家族成员无典型2型糖尿病特征(如肥胖、代谢综合征等)(4D)。

儿童2型糖尿病筛查重点人群: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确诊者6~10岁筛查

建议在筛查儿童2型糖尿病时,重点关注具有糖尿病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糖尿病病史)、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状态(黑棘皮病)、出生体重过高过低或早产、男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和不良生活习惯等风险因素的儿童(3C)。

对于超重[体重指数(BMI)≥P85]且合并≥2个风险因素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为>10岁或已进入青春发育期(3B)。

对于肥胖且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儿童,或合并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诊断2型糖尿病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下调至6~10岁(5C)。

建议采用空腹血糖 5.6~<7.0 mmol/L、HbA1c5.7%~<6.5%或口服糖耐量试验1 h 8.6~<11.6 mmol/L 或2 h 血糖7.8~<11.1 mmol/L筛查2型糖尿病(3C)。如果筛查结果正常,建议每年复查1次结果。如果BMI上升、心脏代谢风险状况恶化、有严重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或有糖尿病前期证据,则有必要每半年进行1 次复查(5D)。

2型糖尿病初发患儿生活方式干预:无充分证据证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治疗

暂无充分证据证明单纯生活干预干预能够有效治疗初发儿童2型糖尿病,建议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结合药物等综合干预控制血糖,延缓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5D)。

运动方面建议监督和实施个体化运动训练,增加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每天至少30 min的中到高强度有氧运动和(或)每周至少2次的抗阻训练,减少电子屏幕前时间(≤2 h/d)和久坐时间(1B)。

饮食方面建议制订饮食管理计划,建议个体化评估营养需求,合理使用低糖、低血糖生成指数、低热量、高纤维、适量蛋白的饮食(1B)。建议辅助使用新兴医疗数字科技(远程医疗、智能手机技术、短信、互联网管理等)促进生活方式改变,加强患儿对血糖的自我管理(1B)

儿童2型糖尿病的治疗:<16岁不建议行代谢手术治疗

如果初诊患儿的HbA1c≥8.5%,或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代谢不稳定,建议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剂量为1次/d基础胰岛素加3次餐前速效胰岛素(0.3~0.5 U/kg开始)或等剂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如果无酸中毒,建议联用二甲双胍(3B)。

病情稳定后胰岛素每次减量30%~50%,依据血糖控制程度逐渐过渡到单用二甲双胍,过渡期往往需要2~6 周(2B)。

如果初诊患儿的代谢稳定(HbA1c<8.5%且无症状),建议二甲双胍进行初始治疗,初始剂量为500 mg/d 使用7 d,随后3~4 周内每周增加500 mg/d,如个体不良反应轻、耐受程度高,也可酌情更快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2 000 mg/d(2B)。

如果初始治疗3~6个月HbA1c仍无法达到<7.0%,对于>10岁患儿,可选择恩格列净或二甲双胍恩格列净复方制剂、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作为二线药物,使用上述二线药物需充分考虑患儿意愿和用药安全(2B)。

对于<16岁患儿,不建议行代谢手术治疗(1A)。如BMI>32.5 kg/m,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仍不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或有严重合并症如常规方法无法缓解的重度阻塞性呼吸暂停、心脏功能显著受损等的16~18岁的青少年患儿,可考虑在有青少年代谢手术经验的单位行代谢手术,并做好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和管理(1A)。

来源: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 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J]. 中华儿科杂志, 2025, 63(2): 131-137.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