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吃生腌吗(糖尿病能吃腌制品吗)
可怕!致死率高!福建一男子吃生腌海鲜后竟失去一条腿
来源:醉美仓山
泉州32岁的小伟(化名)
吃了一顿生腌海鲜
第二天高烧39.5℃,精神萎靡
还出现脓毒性休克
右大腿肿胀明显,腿部皮肤已发乌
在医院救治了一个多月
经历了四次手术
命是救回来了,可惜因为严重感染
导致肢体缺血性坏死
下肢没有保住
据医生介绍
小伟是感染了创伤弧菌
生腌、未煮熟或不新鲜的海产品
都有可能携带这种病菌
创伤弧菌是啥?
为什么会如此凶猛?
创伤弧菌
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
临床最常出现的两种表现为
伤口感染,以及原发性败血病
一旦感染
一般48小时以内死亡率
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超过三天没有治疗
它导致的死亡率接近百分之百
如何判断
自己是否感染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的前期症状主要
以局部皮肤的刺痛、麻木为主
随着时间发展
一旦症状快速加重,进一步出现
发热、寒战、皮肤肿胀明显加重
甚至出现典型的血性大疱样皮损等症状
则很有可能是创伤弧菌感染
创伤弧菌
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
被鱼虾在内的海生生物刺伤
导致皮肤感染
或在皮肤有创口的情况下接触海水
生食海鲜
也有可能通过消化道感染创伤弧菌
如何预防创伤弧菌?
牡蛎、螃蟹、贝类等海洋生物都有可能携带创伤弧菌。
第一,不要去生吃牡蛎、醉虾、醉蟹等生的海鲜;
第二,食用海产品时,要充分煮熟、蒸熟;
第三,处理海产品要佩戴手套;
第四,身上有皮肤破损时,千万别接触海水。尤其是免疫力低下人群较为易感。
处理海鲜时
还要警惕脓毒症
“真没想到清洗螃蟹时被扎了下,
后果这么严重!”
据浙江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息
浙江宁波40岁的王女士
在清洗梭子蟹时手掌被扎破
2小时后体温超过39℃
次日送至该院急诊时
发生感染性休克
被确诊为脓毒症
脓毒症是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症,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四肢乏力、胃口差、心慌、气促等症状。脓毒症可发展为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可导致器官功能不全及循环障碍,病死率高。
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息
浙江杭州52岁的沈伯(化名)
在清洗小龙虾时被扎伤手指
出现发烧、寒战、恶心、呕吐的情况
次日被送到医院抢救时
人已陷入昏迷
出现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
因有多种基础疾病
病情急转直下
被扎伤3天后
因多脏器功能衰竭离世
被海鲜扎伤或咬伤
真的这么危险吗?
问题的严重程度
其实取决于个人的身体情况
如果是抵抗力正常的人群
发生严重感染的可能性并不大
但是对于抵抗力差的人
或是有一些基础疾病的人
如慢性肝病、遗传性
血色(铁)沉着病
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肾衰等来说
危险系数就大大增加
脓毒症有没有办法治?
脓毒症是可以治疗的
但由于病情发展快
引起的并发症多
加上很多人对这个病都不太了解
很多时候耽误了治疗
划重点!!!
脓毒症直接去急诊科,治疗在ICU
引起脓毒症的各类感染
可能涉及到很多科室
但脓毒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
所以如果怀疑脓毒症
或者感染没有变好
需要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特别提醒
每年的5-10月是感染创伤弧菌的高发时间段。海洋创伤弧菌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一带常见,常寄生于鲈鱼、虾等海产品。
若不慎被海洋生物刺伤,应及时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用碘伏或双氧水进行伤口消毒。若伤口出现进一步疼痛及红肿,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就医治疗。
潮汕生腌:美味虽诱人,并非人人能享
在美食的江湖里,潮汕生腌绝对是一位“个性鲜明”的“狠角色”。那鲜嫩爽滑的虾肉、蟹黄,在酱油、蒜末、辣椒等调料的精心腌制下,散发着让人难以抗拒的独特魅力,被不少食客誉为“潮汕毒药”,一旦尝过就欲罢不能。然而,这看似诱人的美味,实则暗藏玄机,并非人人都能毫无顾忌地大快朵颐。
肠胃功能较弱的朋友,面对潮汕生腌可得谨慎再谨慎。生腌所用的虾、蟹、贝类等海鲜,都是未经高温烹煮的“原始状态”。这些生海鲜里的蛋白质结构紧密,本就比熟海鲜更难消化。肠胃功能好的人吃了,或许还能勉强应付,但肠胃较弱的人群,肠胃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相对不足,难以将这些生海鲜彻底分解吸收。结果往往是,美味下肚没多久,就开始腹痛难忍,紧接着频繁跑厕所,上吐下泻,一场美食之约变成了肠胃的“灾难现场”,实在是得不偿失。
过敏体质者更是要对潮汕生腌敬而远之。海鲜堪称食物过敏界的“常客”,生腌海鲜更是将这一特性发挥到极致。因为没有经过加热处理,海鲜中的过敏原成分几乎完好无损。过敏体质的人,免疫系统就像一个过于敏感的“报警器”,一旦接触到这些过敏原,身体就会迅速拉响“警报”。先是皮肤开始抗议,瘙痒难耐,接着出现一片片红肿的疹子,严重的甚至呼吸道也会受到影响,呼吸变得急促困难,更有甚者,可能直接陷入过敏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为了一口生腌,把自己置于如此危险的境地,实在是太冒险。
孕妇群体,潮汕生腌更是一口都不能碰。孕期的女性,身体就像一台精密又脆弱的仪器,任何一点外界的不良刺激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生腌食品看似美味,实则危机四伏,里面可能隐藏着各种细菌、寄生虫,像李斯特菌、弓形虫等。这些“小恶魔”一旦进入孕妇体内,就可能顺着血液循环,穿过胎盘,对胎儿的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导致胎儿发育畸形,让原本满心期待的新生命蒙上阴影;也可能增加流产、早产的风险,让准妈妈们的心血付诸东流。所以,为了宝宝的健康,孕妇们一定要忍住这口馋。
老人和儿童,同样是不适合吃潮汕生腌的高危人群。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在逐渐衰退,消化系统也不例外,消化酶分泌减少,肠胃蠕动变慢。而儿童,免疫系统还处于“建设中”,尚未发育完善。这两类人群,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抵抗力远不如成年人。潮汕生腌里的细菌、寄生虫,对他们来说就像一个个“定时炸弹”。食用后,极有可能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或者引发其他并发症,让家人担忧不已。
还有一些患有特定疾病的人,比如肝脏疾病、胆囊疾病患者,胆汁分泌或排泄存在问题,会影响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食用生腌海鲜会加重肝脏和胆囊的负担,使病情恶化。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一旦因食用生腌食品感染病菌,血糖控制会变得更加困难,病情也会愈发难以收拾。
潮汕生腌虽美味,但为了身体健康,不同人群一定要根据自身状况谨慎选择,切不可贪图一时口腹之欲,而给身体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生腌热”背后的致命诱惑:一口鲜甜,可能赌上半条命
你敢为这口鲜赌上健康吗?
夏夜的大排档,烟火缭绕中,一盘盘晶莹剔透的生腌虾蟹被端上桌。冰凉的酱汁裹着半透明的蟹肉,入口酸辣鲜甜,食客们大呼“上头”。社交媒体上,“生腌挑战”视频播放量破亿,年轻人争相打卡,称其为“夏日限定快乐”。然而,这口“快乐”背后,藏着一场与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的生死博弈。
美食还是“毒药”?生腌的隐秘江湖
生腌,源于沿海地区的传统吃法:活虾、鲜蟹洗净后,浸入白酒、酱油、蒜末、辣椒调配的酱汁中,冷藏数小时即生食。它凭借“冰凉爽滑”的口感和“原汁原味”的标签,迅速风靡全国。但鲜少有人知道,每吃一口生腌,都可能吞下数千只寄生虫幼虫。
显微镜下的肝吸虫和异尖线虫幼虫,“潜伏在生腌中的致命杀手”
第三次全国寄生虫病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因生食淡水鱼虾,肝吸虫感染率高达23.36%。这种寄生虫可在人体内存活20-30年,轻则引发胆囊炎、胆结石,重则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更可怕的是,即便换成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仍超60%,感染者可能出现肠穿孔、腹膜炎,需紧急手术。
杀菌神话破灭:白酒、蒜末竟是“安慰剂”
白酒蒜末都是“安慰剂”
商家常宣称:“高度酒、大蒜能杀菌,放心吃!”但实验狠狠打脸——用55%白酒浸泡虾蟹15分钟,仅能杀死41%的致病菌。市售生腌多用低度酒,腌制时间仅几小时,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等存活率超80%。这些细菌可引发急性胃肠炎,严重时导致败血症,致死率高达50%。
更讽刺的是,大蒜中的杀菌成分“大蒜素”需极高浓度才有效,而生腌中的蒜末含量微乎其微。有网友戏称:“吃生腌配白酒,不过是给寄生虫‘泡了个温水澡’。”
从腹泻到癌症:生腌的“慢性谋杀”
短期风险已触目惊心,长期危害更令人胆寒。
- 亚硝酸盐陷阱:腌制过程中,海鲜蛋白质分解产生亚硝酸盐。世卫组织数据显示,长期摄入此类物质,胃癌风险增加3倍。
- 高盐暴力:一份生腌的盐分可达每日推荐量的2倍,长期食用可能引发高血压、肾病。
- 免疫系统崩溃:诺如病毒、甲肝病毒常通过生腌传播。2023年某沿海城市暴发诺如疫情,70%病例与生腌相关。
食生腌后急救病例逐年攀升
谁在悄悄成为“高危人群”?
- 孕妇:李斯特菌可穿透胎盘,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
- 儿童和老人:免疫力低下,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某9岁男童因生腌蟹引发脓毒症,ICU抢救一周。
- 慢性病患者:肝病、糖尿病患者食用后,可能诱发器官衰竭。
即便自诩“铁胃”的年轻人,也可能中招。一位美食博主直播食用生腌后,连续腹泻3天,体重暴跌8斤,自嘲:“这不是窜稀,是生命的流逝。”
专家的终极警告:美味与健康如何抉择?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马迭微直言:“生腌的安全风险远大于营养价值”。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敏更犀利指出:“所谓‘传统工艺’,本质是食品加工技术匮乏时代的无奈之举”。若实在难以割舍,专家给出“保命指南”:
- 只选深海海鲜:寄生虫风险低于淡水产品,且需-20℃冷冻48小时。
- 加热至90℃以上:高温1分钟可灭杀99%的寄生虫和细菌。
- 拒绝自制:家庭环境无法控制交叉污染,某家庭因砧板混用,全家感染创伤弧菌。
结语:舌尖与生命的博弈
生腌的走红,是美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激烈碰撞。当我们在社交平台点赞“生腌挑战”时,或许该多问一句:这一口鲜,是否值得以健康为赌注?美食的尽头不该是急诊室,理性选择,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加热5分钟,安全一辈子
本文引用数据及案例均来自权威医学报告与公共卫生机构,健康无价,谨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