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型糖尿病不可怕(2型糖尿病不可以吃的食物)

中国新闻网 0
文章目录:

中国专家最新研究亮相AHA百年庆典: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中新网上海11月17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17日获悉,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6日22时42分(美国芝加哥当地时间8时42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卫庆、毕宇芳和徐瑜教授团队领衔的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降压治疗目标( BPROAD)研究,在美国心脏协会( AHA)百年庆典暨2024年科学会议上亮相。该研究为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压治疗目标(收缩压

中国专家的研究发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收缩压降至140 mm Hg以下的常规治疗策略相比,将收缩压降低至120 mm Hg以下的强化治疗策略可在长达五年的随访期间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研究提示,强化降压时需要谨慎监测低血压的发生,并严密监测多种降压药物使用后的电解质水平。

在美国心脏协会( AHA)百年庆典暨2024年科学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代表团队作最新重磅研究(Late-Breaking Science)开场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供图)

当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代表团队作最新重磅研究(Late-Breaking Science)开场报告,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同步在线发表该项创新临床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国代谢领域学者在AHA年度会议最新重磅研究专场作开场报告,标志着中国在代谢与心血管临床研究领域获得历史性突破。BPROAD研究为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收缩压控制以预防重大心血管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和数据支撑,将为改善中国和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健康做出重大贡献。

BPROAD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结局评估者持盲、平行组设计的临床试验,聚焦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强化与常规降压治疗的临床研究。BPROAD研究纳入了中国大陆145个二级和三级医院的12821名50岁及以上、收缩压升高合并心血管风险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干预时间长达5年,主要评估、比较强化降压治疗组与常规降压治疗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疾病复合终点,包括: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需治疗或住院的心力衰竭和心血管原因死亡。

研究结果显示,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在谨慎监测多种降压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低血压与电解质水平的前提下,降低收缩压至

糖尿病20年,无任何并发症!提醒:好习惯,胜过最有效的胰岛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一张无形的“慢性病判决书”。很多人一听到这三个字,脑袋里立刻浮现出可怕的画面:失明、肾衰竭、截肢……

仿佛糖尿病就像一个时间炸弹,迟早要在人身体里“炸”出一堆并发症。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哪怕患病二三十年,也依旧活得相当“体面”,眼睛没瞎,腿脚灵便,生活质量一点儿也没打折扣。

而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安然无恙”,靠的不是昂贵的药物,而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好习惯。

先来看看一个扎心的现实: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5亿,预计到2045年,这个数字将突破7亿

在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已经超过1.4亿,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患病。而那些确诊的患者中,有近40%在确诊后的10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糖尿病患者平平安安地度过了20年,甚至30年,而有些人却在短短几年内陷入并发症的泥潭?

说白了,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糟糕的生活习惯

1. 控制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执念非常深,恨不得每次测血糖都能刚好落在“标准线”上。其实,这种想法有些天真。血糖并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把血糖降到某个具体的数值,而是保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有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发现,那些血糖波动较大的人,比血糖稳定的人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血糖忽高忽低,就像过山车一样,不仅容易诱发低血糖昏迷,还可能损伤血管和神经。

要想血糖稳定,光靠药物可不够,关键还得看饮食习惯。比如,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很多人觉得“少吃一点”就行,结果两顿饿得发慌,第三顿直接大开吃戒,这种反复折腾的方式,只会让血糖更加难以控制。

数据表明,糖尿病患者若坚持规律饮食,其血糖控制效果相较于单纯依赖药物者,会高出百分之三十以上。

2. 运动“持之以恒”

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已经被反复强调到耳朵长茧了。

但很多人一提到运动,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晨跑、健身房、大汗淋漓”这些画面,感觉没时间、没条件、做不到。

其实,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并不需要那么复杂,甚至不需要太高的强度。饭后散步30分钟,就能起到非常好的降血糖效果。

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显示,每日持续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在血糖控制方面,其效果相较于单纯服用降糖药物要高出25%。

关键在于“坚持”二字。很多人运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有些人运动过度,导致低血糖,反而弄巧成拙。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原则很简单:量力而行,长期坚持。

另外,时间也很关键。餐后30分钟到1小时,是进行轻度有氧运动的最佳时间。这时候,身体正在消耗刚刚摄入的葡萄糖,血糖更容易被控制住。

3. 睡眠

提到睡眠,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跟糖尿病八竿子打不着,但实际上,睡眠不足已经被证实是导致血糖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研究发现,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要比正常睡眠人群高出30%以上。

这是由于睡眠不足会引发胰岛素抵抗,致使胰岛素于体内的“工作效率”大幅降低,血糖自然就难以管控了。

更可怕的是,长期睡眠不足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肥胖、炎症反应增加,甚至诱发心血管疾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保证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可能比吃药还重要。

睡前避免喝咖啡、浓茶,减少玩手机的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这些小细节,都是在为健康“加分”。

4. 情绪稳定

情绪这个东西,说起来简单,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却有着巨大的影响。

长期焦虑、抑郁、紧张,会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增加,比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让血糖变得难以控制。

有数据显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幅度要比情绪稳定的人高出40%

情绪管理并不是要做到“永远开心”,而是学会如何排解压力。比如,可以尝试深呼吸、冥想,或者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放任它,甚至跟它硬碰硬。与其在药物中迷失,不如从生活中的小习惯开始,一点一滴地守护健康。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

参考资料

[1]吴茂红,吴媛媛.好习惯助力老年人远离糖尿病并发症[J].家庭生活指南,2024,

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二甲双胍,是个重要的“配角”

有朋友和华子说,他患2型糖尿病十多年了,一直在用二甲双胍,但是他认识不少的新糖友,治疗方案中已经看不到二甲双胍的身影了,这是为什么?华子告诉他,因为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二甲双胍的地位下降了。

目前的治疗用药,主要使用对心血管有较好保护作用的GLP-1受体激动剂以及SGLT-2抑制剂。二甲双胍则作为“配角”,与上述降糖药物联用,而不是主要治疗用药了。不过部分2型糖尿病的老患者,因为用药习惯,仍然在使用二甲双胍。

一、降糖与心血管保护

高血糖对机体的损伤,主要是容易造成心肾损害。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是以降糖为主,而现在对糖尿病的治疗,是在降糖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心脏、肾脏的保护

在相关临床研究中,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等)以及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艾托格列净等),在降糖、减轻体重的同时,有较好的心肾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虽然有很好的降糖作用,临床应用也有6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心肾保护的证据上却略逊一筹,所以临床地位下降了,把降糖药的“神位”让了出来。

二、2型糖尿病的用药选择

对于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心肾损害的2型糖尿病人,现在推荐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没有合并心肾损害,但是超重的2型糖尿病人,也推荐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以及SGLT-2抑制剂进行治疗。因为两者在降糖的同时还有明确的减重作用。二甲双胍虽然也有减重作用,但并不显著,其更多是因为胃肠刺激、影响食欲导致的体重减轻。

没有合并心肾损害,也没有超重的2型糖尿病人,可以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等糖尿病前期,也可以使用二甲双胍,有可能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

三、二甲双胍是重要的“配角”

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使用单一药物并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能达标,需要两种或是更多的降糖药物联用才可以。

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好,价格低廉,不易引起低血糖,对肝肾的安全性高,仍然是个优秀的降糖药物,在降糖药物的联用中是个重要的“配角”,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二甲双胍可以与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DPP-4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葡萄糖激酶激动剂、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等药物联用,可以增强对血糖的控制,同时拥有较好的安全性。

总结一下,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因为各种新药不仅可以降糖,还有很好的心肾保护作用,所以二甲双胍的地位下降了。不过二甲双胍仍然是一种廉价优质的降糖药物,并没有离开降糖治疗的大舞台,可以作为重要的“配角”,与其他的降糖药物联合用药。

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用药有疑惑,请咨询医生或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