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糖尿病可治愈吗(急性期糖尿病)
糖尿病不可治愈?医生辟谣:抓住黄金期,做好这1点能逆转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规模则更为庞大。
在我国,Ⅱ型糖尿病非常普遍;然而,很多人对糖尿病存在很多误区。
有些人不把糖尿病当回事,认为“不就是糖高点吗”;还有些人太把它当回事,认为“得了就没办法恢复”。
那么,糖尿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糖尿病大多是一个慢性进展过程,如果早发现、早干预,不一定会发展成非常严重的疾病,还有可能逆转。
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2型糖尿病通过正确的医学干预手段,可以完全缓解或者逆转,获得和正常人一样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
所以,糖尿病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专业医生个体化评估,因为病情有轻重缓急、病程有长短、发现有早晚、合并症有多少之分,等等这些决定着糖尿病的类型,以及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比如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哪种药物又是最适合的药物;还是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就能重获健康。
有些人会因为体内糖、脂、蛋白质代谢和激素代谢紊乱,而出现口干、多饮多食等糖尿病典型的症状;
有些人虽然已经得了糖尿病,自己却没有明显的感觉,在体检时才被发现原来自己得了糖尿病,其实得病的时间远远早于发现的时间;
有的人发现的早,仅仅是处于糖尿病前期;
有的人是新近期发现的糖尿病,但机体的胰岛功能尚可,而并未出现肾脏、心血管等严重并发症;
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合理的体重控制,患者最终恢复血糖、体重、血脂等生理的正常,恢复正常的胰岛功能,并且,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说,糖尿病缓解了,或者说逆转了。
但同时,糖尿病也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 长期血糖偏高,可导致多系统损害, 引发肾、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病变, 甚至衰竭;
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 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因此,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糖尿病从何而来?一说起糖尿病,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 这是一种与糖密切相关的疾病,肯定是糖吃得太多导致排出糖尿所导致的, 继而对含糖的食物一概不吃。
其实,这种认识存在片面性。糖尿病前期主要是由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引起的。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中的糖分转化为血糖后,胰岛素作为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如同一把钥匙,让血糖可以进入到细胞内部进行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但是如果我们频繁刺激血糖上升,胰岛素就会频繁分泌,久而久之,细胞对胰岛素会产生抵抗。
最终,机体无法运用摄入的糖,只能通过尿液排出,也就形成了糖尿病。
中国是患Ⅱ型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国人在办公桌前久坐、沉迷于电子设备的时间越来越长,即使出门也非常依赖汽车等代步工具,再加上越来越“精致”的饮食……都为糖尿病人敞开了大门。
因此,Ⅱ型糖尿病主要来自于不当的生活方式。
三、糖尿病可以逆转吗?糖尿病是糖脂和激素代谢紊乱的异常状态,“糖尿病可以逆转”并不是一句空谈。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韩亚娟表示,“逆转”针对Ⅱ型糖尿病患者。
他们的胰岛β细胞损伤了50%-75%。逆转是指通过一系列强化治疗,“唤醒”一部分“休眠”的胰岛β细胞,从而使患者血糖恢复正常。
在这类患者中,患者越年轻、病程越短、胰岛功能越好,逆转成功率越大。
逆转糖尿病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生活方式干预。
由英国糖尿病慈善组织赞助支持的一项为期5年的临床试验表明,Ⅱ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摄入严格控制的低卡路里食物进行减重,从而逆转糖尿病。
所以,饮食上,我们建议患者在合理控制热量、平衡膳食营养的基础上,选择升糖指数GI值低的食物,特别要少吃含精制碳水和添加人工糖较多的食物,如甜品、糖果和饮料等。
同时,患者要配合适当的运动和保证充足的睡眠。运动不仅可减重,还可消耗血糖并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管住嘴,迈开腿,少压力,不熬夜,是预防糖尿病最有效的方式。
目前,还有非常多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原来血糖已经异常、偏高的问题,因此,如果您有家族病史,或者长期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应及时改善生活方式,并尽早接受血糖筛查!
参考文献
[1]高靖.糖尿病是身体里的糖多了吗?[J].中医健康养生,2015(11):55.
[2]康晓琴.糖尿病是糖吃多了?[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9(08):80.
[3]对于二型糖尿病可逆的重大发现[J].食品安全导刊,2016(16):48.
[4]王建华.六妙招助力逆转糖尿病前期[N]. 中国医药报,2019-05-09(006).
[5]糖尿病逆转不等于根治[M].老人报,2019.04.22第A4版.
图片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请谨慎阅读。未经本平台和相关权利人书面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或引用。若本内容存在任何疏漏,请尽快与本平台联系,可发送信息至【causahealth-content@causacloud.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低血糖的五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低血糖这种疾病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经常听到某个同事说到今天没吃早饭,有点低血糖晕晕的。这是低血糖的一个典型的症状,但是大家对于低血糖的印象仅存于此。
今天小编将为大家带来五个关于低血糖的真相,来看看大家知不知道。
真相一: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加可怕
高血糖身边的人都会说很危险,发生时身边的人也会极其重视。而低血糖就不一样,好像爹不亲娘比爱的小孩,由于症状不明显以及大众的不关注,发生时大家都会一笑置之。
其实低血糖的危害很大,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造成患者昏迷,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急性低血糖可以引发低血糖患者脑部水肿,而慢性低血糖会降低认知能力,导致智力低下以及老年痴呆症。
真相二:不同人群的低血糖判定标准不同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低于
真相三:低血糖不一定有症状
有些低血糖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而有些低血糖患者则完全没有症状。无症状性低血糖往往多发于老年糖尿病以及长期性低血糖患者。
真相四:不是所有低血糖都跟糖尿病有关系
尽管很多的糖尿病患者都会有低血糖,但并不是说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专属。患有晚期肝硬化、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都会引发低血糖。找出引发低血糖的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治好低血糖。
真相五:感觉饿了不一定是低血糖
很多人会把饥饿感跟低血糖关联起来,其实并不一定。有些患者血糖居高不下,但由于身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有效运转进入人体细胞,这时我们就会感受到饥饿感。
所以当我们感受到饥饿感的时候,先不要吃东西补充能量,用血糖仪测试下,究竟是高血糖还是低血糖,再对症下药。
看完文章之后,是不是觉得对于低血糖有更多的认知,疾病无大小,都需要重视起来。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高血糖高渗状态最凶险
(Gettyimages供图)
过半出现高血糖高渗状态的糖友不知自己患有糖尿病
广州日报讯 (记者黄蓉芳)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将体重、血糖、血压、血脂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以避免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同时,糖友更要警惕高血糖高渗状态这种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友究竟该如何控制体重、血糖、血压、血脂?1月15日8:00~11:00,由中华糖尿病协会主办的“糖友梦·健康梦”健康讲座将在位于越秀区陵园西路17号的广联礼堂举行。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糖尿病“五驾马车”创始人、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向红丁将进行专题讲座,详细讲解糖尿病的现状、症状、危害以及如何进行防治。
急性并发症:
尤其要警惕高血糖高渗状态
“糖尿病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向红丁介绍,患者平时如果不注意必要的检查和正确的治疗,很容易发生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或者不可逆转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根据发病的缓急及病理上的差异,糖尿病的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并发症来势很猛,处理不当可能危及生命。”向红丁说,急性并发症包括急性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和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低血糖症等,主要是由于血糖过高或过低,以及其他代谢失调造成的。
不过,随着胰岛素的临床应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预后已大大改善,只要病人不随意停用胰岛素或减少胰岛素的剂量,发生急性并发症后能及时到医院看病,治疗及时、正确,绝大多数病人的急性并发症都能治愈,死于急性感染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人已明显减少。
“但高血糖高渗状态的致死率仍居高不下。高血糖高渗状态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后果危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一般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有一半人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向红丁分析,引起高血糖高渗状态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有糖尿病而毫无察觉,没有采取正规的治疗,甚至因诊断为脑血管意外而误用高糖输液,致使血糖显著升高;二是有感染、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外科手术等急性情况;三是渴感减退,患者由于年纪大的原因,渴感中枢不敏感,身体明明已严重缺水,却不觉得口渴,进而造成进水太少、血液浓缩等。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高血糖高渗状态,血糖和血浆渗透压很高,患者很容易发生昏迷。”向红丁提醒,死亡率也远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因此特别值得警惕。
慢性并发症:
警惕心脑血管病
向红丁介绍,由于人们对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警惕性的提高和治疗方法的改进,急性并发症致死的威胁逐渐减少,糖友的生存寿命逐渐增长,但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越来越成为糖尿病患者健康和生命的威胁。
“慢性并发症与急性并发症不同,发生和进展较为缓慢,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难以逆转。”向红丁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不会一下就发生,但一旦发生也别指望一下就能治好。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的慢性并发症有三种:第一种是大血管并发症,指高血压、脑血管、心血管和其他大血管,特别是下肢血管的病变;第二种是微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第三种则是神经病变,包括负责感官的感觉神经,支配身体活动的运动神经,以及负责内脏、血管和内分泌功能的自主神经病变等。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将体重、血糖、血压、血脂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以避免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
1月15日有“糖友梦·健康梦”健康讲座
地点:广联礼堂(越秀区陵园西路17号,东风大酒店旁)
报名时间:即日起每天8:30~17:30
报名电话:(广州)400-0824-000、(佛山)0757-82304576、(顺德)0757-22250485、(肇庆)0758-2733171。
讲座福利:成功报名者可免费获得向红丁糖尿病讲座门票1张、纳米羊毛护腰1副、麦饭石养生刀具1把、养生杯1个、《中华糖友》1本、胰岛功能评定检测及心脑肝肾胰腺等脏腑功能筛查一次、血管三维彩超检测一次。符合条件的糖友经审核合格可申请加入中华糖协,办理会员证,享受中华糖协专家团终身健康诊询及指导。
温馨提醒:报名限55岁以上的糖尿病、三高症、并发心脑血管病患者。讲座限额500名,名满即止,请相互转告。为确定会场人数,需先电话报名索取门票。
主讲嘉宾:
向红丁教授: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糖尿病“五驾马车”创始人、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导、中央文明办及卫计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糖尿病防控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辑、《三五防糖法》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