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腹泻怎么治疗(糖尿病腹泻怎么调理)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腹泻,中医分两种类型调理

来源:生命时报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副主任医师 彭亚平

糖友腹泻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功能紊乱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为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常见症状之一,多因糖尿病治疗不当或迁延不愈而形成。资料显示,糖尿病性腹泻平均发生在发现糖尿病后8年,有少数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前两年就开始出现腹泻。临床表现为无痛性水样便,多发生于夜间,可能伴大便失禁,中医认为多因消渴日久、脾胃虚弱、纳化无力所致,日久可脾病及肾、阳虚气弱、腐熟无权,致脾肾阳虚泄泻。另一种为糖友在本身脾胃功能受损的基础上,不注意饮食及生活习惯,如饮食生冷、熬夜、受凉等,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引起腹泻急性发作。

当糖友出现脾胃功能紊乱时,用中药调理是非常好的方法。对于处于腹泻急性发作期的糖友,中医通常分为寒湿型和湿热型。

寒湿型腹泻。表现为大便稀溏或如水样,脘腹疼痛,肠鸣泄泻,口淡恶心、食欲不佳,或伴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肢痛;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中药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或直接服用藿香正气水,一天之内即可见效,同时可以每日服用一次炮姜粥(炮姜6克、白术15克、茴香及花椒少许布包、粳米30克煮粥)。

湿热型腹泻。表现为一日排便数次,可伴便下黄褐、臭秽不爽或便不尽感、肛门灼热、腹痛等情况,食欲减低、小便黄赤、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中药可选用葛根芩连汤或白头翁汤合七味白术散加减,也可使用黄连、土茯苓、薏仁等进行食疗。

糖友急性腹泻期间,应采用少油、少渣、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易消化食物,且宜少食多餐,尤其在使用降糖药物治疗的同时,需及时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急性期过后,针对糖友脾胃虚弱,如见大便不成形、质稀,面黄无力,食欲不佳或食后作胀,腹部隐痛,呕吐清水等,可用中药调理,如以六君子汤为主方等;若不便煎药,也可食用四君子丸、六君子丸或四神丸等。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什么是糖尿病腹泻?老人腹泻按此治疗,为什么没效果!怎么处理?

一个月前门诊来了一位70岁左右的老太太,她腹泻已经有20余天了;刚开始,在家自服蒙脱石散、黄连素等药物4~5天,稍有好转,但仍然一天好几次,大便偏稀,有时也呈稀水样的大便,没有明显的腹痛;第六天的时候,他儿子带她去医院的消化科住院。消化科的医生询问病史:老太太今年70岁,有高血压病史20年,糖尿病病史有15年,一直口服降压药和降糖药物治疗。血压平时控制在150/80左右;血糖在吃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三种药物;这三种药物已经吃了快十年了;血糖一直控制的还好,空腹血糖在6~7mmol/L左右,餐后在8~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在7%左右,入院前一周左右出现腹泻,平时也很少出现腹泻。消化科医生给她检查了大生化检、血常规、大便常规、肝胆脾胰全腹部的彩超、腹部CT等,均为阴性,血糖及餐后血糖也都在正常范围,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反复询问她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这两个药吃了多长时间,有没有出现过不良反应,回答说这两个药吃了近10年,一直没有停,没出现过不舒服。后来做了大便培养,也没有发现细菌。医生考虑是糖尿病性腹泻,因为血糖一直控制的还好,住院期间血糖检查也还好,血压也还好,就没有改动她的降压和降糖治疗方案;住院期间给患者吃了酪酸梭菌、曲美布汀、易蒙停(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甲钴胺、蒙脱石散等药物,住院期间进行了补液、补充电解质等治疗。但是10天下来,腹泻依然没有好转。这是这么回事呢?后来有时这么处理的呢?后来老人的腹泻好没好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糖尿病性腹泻


很多糖尿病的患者会有长期的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多,便质比较稀,如果不合并感染的时候基本上没有脓液、粘液和血液掺杂其中。也有一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这个也是糖尿病性腹泻的一个非常典型的表现。糖尿病性腹泻的特点是:有长期糖尿病病史,合并顽固性腹泻;大便常规检测未见明显白细胞、红细胞;大便隐血试验阴性;大便细菌培养阴性。
有些患者一段时间会出现腹泻难止,没办法就自行吃各种止泻药物,稍有不慎就又会出现便秘难解的现象,长时间不解大便,又难受不堪,于是又自行吃导泻的药物,结果又出现腹泻不止,如此反复,痛苦不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呢?。主要是因为长期的高血糖影响到了肠道的血液供应和肠道的自主神经系统。肠道自主神经失调会导致肠道的功能出现紊乱,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容易出现腹泻?

糖尿病性腹泻的病因复杂,一般认为由于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肠道微血管异,并发自主神经病变,导致胃肠激素异常、胃肠道异常蠕动(有时蠕动过快,有时蠕动又过慢)、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消化吸收,表现为腹泻症状。主要与以下几个相关因素有关:

1.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自主神经失调:

1)胃肠肠道蠕功能紊乱:

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自身自主神经发生病变, 胃肠道蠕动功能发生紊乱;表现为:有时候胃肠蠕动缓慢,食物长时间集聚在肠道内,从而使得细菌、微胶粒逐渐发展,出现脂肪泻是导致和加重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时候胃肠道运动会增强,致使其对脂肪吸收障碍,导致小肠吸收不良,从而产生脂肪性腹泻。

2)胆汁性腹泻

由于其自主神经病变,导致胆囊神经受损,从而致使胆囊运动迟缓,影响胆汁排泄,最终产生胆汁性腹泻。

3)直肠、肛门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病变可导致糖尿病患者直肠肛门括约肌失衡,而致肛门括约肌张力减退,直肠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导致大便次数增加和失禁,还可使直肠感觉功能下降,导致腹泻或便秘。

2. 胰源性腹泻

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胰腺功能会有不同程度受损,会导致脂肪吸收不良从而致使胰源性腹泻。

3. 肠道菌群失调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不稳定致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以及产生炎症反应,这些状况容易让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影响脂肪吸收,导致腹泻发生。

4 胃肠激素紊乱
临床研究发现,胃肠功能激素异常,如生长抑素、胃动素及血管活性肠肽等与糖尿病腹泻之间的关系密切。

诊断糖尿病腹泻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因素所致腹泻
临床诊断时,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因为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均可引起腹泻,如甲亢、感染性肠道病者,急性胃肠炎等等都会表现为腹泻;还有一些药物也会引起腹泻;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排查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感染;必要时需要进行胃肠镜的检查以排查消化系统的肿瘤;除肠道常见的肿瘤外,还要注意排除胰腺方面的肿瘤如胰高血糖素瘤及生长抑素瘤等
糖尿病腹泻的治疗
1. 积极控制血糖
血糖控制不良,血糖波动大都市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腹泻的主要原因。防治糖尿病腹泻,首先就要控制血糖并维持血糖稳定。

2. 促进消化功能的药物和胃肠动力药物
由于胃肠道功能紊乱、菌群失调都是糖尿病腹泻的主要发病机制,所以治疗上可适当使用调节胃肠道功能方面的药物,如促进胃肠道蠕动的药物,多潘立酮、西沙比利、甲氧氯普胺等,如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于促使胃肠道动力恢复正常的曲美布汀;同时可以给予各种消化酶类辅助消化,,常用的消化酶制剂有: 多酶片、复方胃蛋白酶、得每通(胰酶肠溶胶囊)、达吉(复方消化酶胶囊)、泌特(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和慷彼申(米曲菌胰酶片)等等。

3、进行肠道菌群的调节:因为菌群紊乱也是包括糖尿病腹泻在内的多种腹泻的的病因之一;肠道有益菌,口服后可在肠道粘附并进行繁殖,可修复肠道微生态屏障,抑制致病菌入侵,恢复肠道黏膜防御能力。同时肠道微生态制剂可减少毒性代谢物、刺激性气体,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对多种腹泻都有辅助治疗作用。

4 给予止泻、补液等对症治疗来缓解腹泻带来的不适症状。
可给予腹泻的对症治疗如给予生长抑素类药物、止泻类药物;如果合并感染应给予抗感染的药物;对于腹泻严重患者,应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补液并保持酸碱平衡,同时要注意饮食调节。
5、可以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有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制剂联合曲美布汀治疗糖尿病腹泻效果确切,可促进胃肠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安全可靠。

文章开头的那位糖尿病患者,住院十多天,按照糖尿病腹泻给予多种药物治疗,但是仍未明显好转,每天多则5~6次,少则2~3次!医生建议行肠镜检查,老人因为担心身体条件差,怕受不了,于是拒绝肠镜检查并出院了。出院后,还是如此,所以经熟人介绍来门诊咨询。仔细研究她的出院小结以及他所吃的各药物。除了肠镜之外,该做的检查也做了,各种治疗腹泻的药物,也没少吃,为什么没有好转呢?问她睡眠怎么样?她说还好;问她吃得怎么样,也能吃一点,但是比比平时少多了!问她现在的降糖药物怎么样吃的?还是格列美脲每天早上一粒;二甲双胍一次2粒,一天三次和阿卡波糖一次1粒,一天三次。她来的时候是上午9点,大约是餐后两小时,给她测血糖是5mmol/L。于是给她建议:停掉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只吃一粒格列美脲,,酪酸梭菌和曲美布汀继续吃几天,同时增加监测血糖的频率。第三天,患者来复复诊,患者非常高兴地说,她腹泻好了,食欲也增加了。自己在家测了空腹血糖为6.5mmol/L,在诊室测的餐后血糖为11mmol/L.。所以判断老人的腹泻最大的可能还是与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有关,因为这两种药都有可能导致腹泻,但是她已经吃了快10年了,为什么以前没有腹泻呢?另外,老人的腹泻到底是与这两种药都有关,还是其中的一种引起的呢?因为老人腹泻已经好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还能接受,就让她回去观察,继续监测血糖;

1周后患者来复诊。再次复诊的时候,空腹血糖8mmol/L,餐后血糖14mmol/L;我动员老人注射胰岛素,但是老人坚决不同意。她说小孩离得远,老伴轻度的老年痴呆,自己眼睛又不太好,打针非常不方便,她还想吃原来的两种药,因为他吃了快10年了,血糖控制的还不错,一直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她问:行不行?根据老人实际情况,给她的建议是:先加二甲双胍,如果没反应,血糖还高再加阿卡波糖试试;如果加二甲双胍出现不舒服,再换阿卡波糖。一周后复诊,老人没有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空腹血糖在7.5 mmol/L,餐后血糖11.5 mmol/L。老人想继续加阿卡波糖。因为此时考虑引起老人这次腹泻的最大可能原因就是阿卡波糖,所以不建议老人再吃,而是建议她加用其他降糖药。老人不同意,非要坚持试试,于是给她建议:如果加用后出现腹泻等不适,应该立即停药。后来患者再次来复诊的时候反馈:在吃了一粒阿卡波糖之后,就出现了腹胀腹泻。于是建议他控制饮食,把格列美脲调整为瑞格列奈,每次1mg,一天三次,饭前餐15分钟左右吃,再每天增加一粒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继续原来剂量吃。后来血糖控制平稳,也未再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

糖尿病腹泻怎么办?

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性胃肠道病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糖尿病性腹泻常是突然发生的。持续时间几小时到数周不等,有时自然缓解,在两次腹泻发作之间,病人的大便可正常或便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昼轻夜重的慢性、顽固性、无痛性水样腹泻,间断发生,间歇期间如常,易为冷食、胃肠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所致。

案例

李大爷是环卫工人,辛辛苦苦扫了几十年的马路,终于把一双儿女拉扯大。这两年,儿女们都工作了,按理说李大爷的舒服日子也该开始了,可李大爷却高兴不起来。原来这段时间,李大爷不知怎么回事,被反复的腹泻缠上了,每天都有十几次,浑身没劲儿,人也瘦得不成形。助消化药、止泻药和消炎药也买了不少,却总不见效。

不过奇怪的是,老人家的饭量却不见少。去医院看病,医生考虑到李大爷的情况,给开了查血糖的单子。抽了血,李大爷还在纳闷:自己不喜欢吃糖,查这个血糖有啥用呢?结果出来后,让李大爷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竟然有糖尿病,而这反复的腹泻,罪魁祸首也正是糖尿病。

慢性腹泻勿忘查血糖

类似李大爷这种与糖尿病有关的慢性腹泻,临床上并不少见。据统计,糖尿病患者20%以上有腹泻,但由于常想到消化不良、肠炎和肠道肿瘤等,往往忽视了不典型的糖尿病,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

很多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缓慢,不一定有口渴、多饮、多尿的症状,但不少患者常以胃肠症状(如腹泻)就诊。糖尿病腹泻多见于曾治疗或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会造成胃肠功能障碍,引起腹泻。如出现顽固性、间歇性、无痛性腹泻时,应想到糖尿病腹泻的可能。顽固性腹泻是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突发症状。

糖尿病腹泻,夜间较白天多见,大便常为稀水样或半稀便,量不多,无黏液和血便,没有明显的腹痛,有时会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常因忧虑、情绪激动而复发。血糖控制不好时可加重,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以中老年人居多。

因此,中老年人一旦发生慢性腹泻,除想到消化不良、肠炎和肠道肿瘤外,勿忘查血糖。

糖友如厕腹泻莫用力

当糖尿病患者发生腹泻后需要提高警惕,莫当普遍腹泻处理。患者如厕时千万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发生生命危险。为何说糖尿病性腹泻用力过猛可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呢?这是因为,在天气寒冷的冬季,常发生患者昏倒在厕所的情况,排便时用力便是其中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气温降低,血管收缩,血压就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用力排便,血压往往就会迅速窜高,造成脑血管破裂而昏倒,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可能会夺走患者的生命。因此,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保持大便通畅。

糖尿病腹泻治疗六要点

一旦确诊糖尿病腹泻,应消除顾虑,稳定情绪,合理控制饮食和选用降血糖药物,使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同时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

1、正确选用降糖药。急性期应首选胰岛素,使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随着血糖逐渐恢复正常,腹泻情况可随之减轻乃至停止。

2、应用钙通道阻拮抗。可选盐酸维拉帕米片(异博定),口服,每次10~20毫克,每日3次,可较好改善糖尿病腹泻情况。特别适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腹泻,既可止泻又可降压,且不良反应很少,是这类患者的首选药物之一。

3、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控制腹泻的药物,如复方地芬诺酯片、蒙脱石散剂(思密达)、洛派丁胺(易蒙停)等;服用改善胃肠动力的药,如甲氧氯普胺(胃复安)、西沙必利(普瑞博思)、莫沙必利等;部分糖尿病腹泻患者,应用盐酸小檗碱(黄连素)及甲硝唑等抑制肠道菌群,对腹泻也有一定疗效。切忌滥用广谱抗生素。

4、给予神经营养剂如维生素B1和B12,并适当给予助消化药、乳酸杆菌制剂或双歧杆菌制剂,效果会更好一些。

5、控制好血压、血脂与控制血糖同样重要,最好能将血压控制在125/75毫米汞柱左右。

6、合理控制饮食。多吃些富含优质蛋白、高纤维素和维生素类食物,特别是糖尿病肾病患者,应选择蛋清、鱼、虾、瘦肉等优质蛋白,少用或不用植物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