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过去的糖尿病叫啥病(糖尿病之前叫什么名字)

吕军医生 0
文章目录:

10年的糖尿病,竟然自行“痊愈”了!这到底是福是祸?

现象重要还是本质重要?

前天跟大家分享了“俄罗斯降糖5号”的例子,血糖控制良好的背后,是副作用的风险。如果一味地追求降糖效果,就可能掉进商家虚假宣传的陷阱。

今天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一个患糖尿病十几年的糖友,竟然自行“痊愈”了,现象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为了保护隐私,就用“张洁”这个化名吧。

张洁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患病10年的老糖友。

作为人民教师,张洁对自己要求严格,这种自律也表现在她对待疾病的态度上 。

自从10年前确诊糖尿病之后,她就像一名令行禁止的士兵一样,开始了与糖尿病的顽强作战 。她按照医生的要求,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坚持锻炼、按时服用药物、定期监测血糖。

在这种严格管理下,张洁的血糖也像一名优秀的学生一样 ,控制得很理想。

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张老师有时也会感到一丝疲倦。她经常跟同事倒苦水:“这糖尿病简直像个牛皮糖一样甩不掉!学生都有毕业的时候,糖尿病什么时候才有办法彻底根治啊!”

想不到,这个愿望居然真的实现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张洁开始经常感觉心慌、出汗、饥饿感。张老师也是一名老糖友了,根据经验,她判断自己是出现了“低血糖”。拿血糖仪一测,果真如此。

一次两次可能是偶然,但是自那以后,张洁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难道是因为自己控制得好,糖尿病改善了?由于今年带毕业班,工作比较忙,张老师也没时间上医院咨询,就自己把降糖药给减量了,后来看血糖也没有升高,索性就完全停掉了。奇怪的是,血糖也没反弹。

难道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的糖尿病“逆转”了?

可张老师却觉得有点不对劲:降糖药是停了,血糖也不高,可是感觉自己的状态却变差了。整天总感觉乏力、提不起精神、胃口也不好,而且格外怕冷。家人也觉得她气色不太好,面色看上去有些浮肿、蜡黄。

难道是血糖仪坏了?张老师又借了小区邻居血糖仪来对比,完全正常。她觉得可能是自己工作太劳累了,毕竟活生生的血糖数字摆在面前,既不高也不低,能有什么问题。

直到有一天,张老师早上上完厕所起身的时候,突然眼一黑晕倒了!幸好家人及时发现,马上打120把她送到了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张老师的血糖的确不高,但血压、血钠均明显低于正常。

医生考虑她这次晕倒的原因是“体位性低血压”。

但是引起低血压的原因却不清楚。因为张老师平时的血压是完全正常的,以前也从来没出现过低血压的情况。

急诊医生觉得这背后还有潜在的病因没有发现,就把张老师收进了住院部进一步检查。

住院后经过检查,发现张老师有几种激素的水平明显降低。再进一步查找原因,发现她大脑的垂体上有个梗塞灶。

至此真相大白:张老师是得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

经过3周的治疗,张老师乏力、怕冷、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脸色也恢复了正常。

但与此同时,她的血糖又开始升高了。重新用上降糖药后,血糖慢慢达标了。

张洁糖尿病“痊愈”的梦幻破灭了,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仿佛从来没有改变过。

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又是一种什么病呢?

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也叫“Houssay综合征”。Houssay是阿根廷的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最先发现了这个病,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说到这个病,一切还得从大脑中那个小小的“垂体”说起。

垂体位于大脑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直径只有1厘米左右,重约0.6克,相当于一粒豌豆大小。

垂体个头虽小,却“位高权重”,是掌控人体内分泌的“总司令”。

它每天要分泌多种重要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等,对身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的功能进行调节,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当腺垂体由于某些原因发生病变时,它所分泌的相关激素就会减少。这些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当它们的分泌减少以后,就会导致病人血糖降低及“三多一少”糖尿病症状消失。

张老师的糖尿病之所以不治自愈,就是因为垂体发生了梗死,也就是发生了“垂体卒中”,导致垂体功能减退,升糖激素分泌不足所致。

所以,张老师的血糖虽然恢复了正常,却并不是什么好事。背后的真相是“垂体卒中”掩盖了“糖尿病”。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遇到反常的情况,不要麻痹大意,以免耽误了真实的病情。

它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并发症,严重可致截肢,教您如何早发现早防治

患者,女性,35岁,糖尿病病史10年,平时血糖控制差,没有规律监测血糖及调整治疗方案,血糖长期处在控制不佳的状态。1个月前,右足外侧被新鞋子磨破,进而发生感染,患者没有及时就诊,仅仅在家自己处理,足部破溃越来越重,出现了大面积的破溃、感染,在当地医院就诊,治疗效果不好,转入我院。入院检查发现患者情况很差,存在高血糖、低蛋白血症、贫血、软组织感染、脓毒血症、下肢骨质破坏等。经过积极救治,全身情况好转,但遗憾的是,由于骨质破坏严重等原因,最终还是采取了截肢治疗的方案。

可以说,这个患者的治疗结果是令人遗憾的。通过这个病例,我们深刻认识到糖尿病足重在预防,以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医生应告诫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改善糖尿病足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糖基化终末产物,控制糖脂代谢紊乱,减少缺血性溃疡的发生;一旦缺血性溃疡形成,进行积极的管理,从整体出发,标本兼治、内外科共同干预能够取得满意的结果,积极的治疗、良好的护理可控制炎症指标、凝血指标和踝/肱指数(ABI),提高氧分压水平,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有效避免截肢的发生。

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导致肢端缺血和周围神经病变而失去知觉,容易发生感染,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重要的致残因素。由于此病变多发生在四肢末端,又称肢端坏疽。糖尿病足患者既有糖尿病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又有局部感染、溃疡、坏疽或坏死的外科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近年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足患病率都逐年上升,约占糖尿病住院患者的20%。因此,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系统管理是延缓其病程进展的重要一步。

糖尿病足的症状

糖尿病足患者早期会有感觉的改变,通常呈袜套样表现,首先累及肢体远端,然后向近端发展。表现在轻触觉、本体感觉、温度觉和疼痛感知的共同减弱,运动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等受累,后期还可出现溃疡、感染、骨髓炎、Charcot关节病等。具体表现如下:

1.下肢供血不足。如抬高下肢时足部皮肤苍白,下肢下垂时又呈紫红色;皮肤容易瘙痒、干燥、肢端凉、浮肿或干枯,常有色素斑及汗毛脱落,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肢端营养不良、肌肉萎缩。容易使患者的屈肌和伸肌失去正常的牵引张力平衡,使骨头下陷造成趾间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等足部畸形以及关节韧带损伤,骨质破坏可发生病理性骨折等。

3.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管狭窄处可听到血流杂音,深浅反射迟钝或消失。

4.患者常有肢端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脚踩棉絮感、鸭步行走、间歇跛行、下蹲起立困难、静息痛等。静息痛是下肢血管病变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不止行走时下肢供血不足,而且休息时下肢也因缺血而疼痛,严重时患者可彻夜难眠。病情进一步发展,下肢特别是双脚可出现坏死,创口久久不愈。

5.糖尿病足坏疽初期常因水泡、血泡、糜烂、感染等诱因逐渐发展为溃疡、坏疽或坏死。

糖尿病足如何管理

1.饮食干预

对于糖尿病病程较短、体质较好,尤其是以糖尿病足为首发表现,且创面多为湿性坏疽的患者,应严格控制饮食摄入。

低盐饮食。一般每天摄盐不超过6g,避免食用腌制的菜食。因为吃得过咸不但可引起血容量增加而致血压升高,加重肾脏、眼底及心脏负担,促使或加重血管并发症,而且还能激活和促进小肠内葡萄糖分解酶的活性,使糖的吸收加快,导致患者的餐后血糖上升。

低脂饮食。不吃油腻的食物,特别是含有动物油脂类多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油脂制做的食物等,因为这些食品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会使患者的血脂、血黏度升高,促使或加重动脉硬化;而且由于脂肪所产生的热量更多,可直接引起肥胖和加重患者胰岛素抵抗的情况,间接地影响血糖。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花椒等,这些食物可致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的症状加重,对糖尿病康复不利。

低糖或无糖饮食。糖类和淀粉类的食物,食后会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急速升高。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进行定量进食。建议患者在饮食中加入充足的蛋白质,多食精肉、鱼汤、猪蹄等,进餐应定时。

2.足部运动,注意小腿及足部运动锻炼

如甩腿运动:将一脚垫高2cm左右,手扶椅子靠背,前后甩动另一只脚,重复10次,换另一只脚,再做10次。这个动作能促进患者腿部血液循环,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病。

3.注意足部皮肤护理

每晚用温水泡脚,以不烫为度,因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末梢神经功能降低,痛、温觉减退,故保持洗脚水温度适宜尤为重要,40度以下为宜。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洗涤剂洗脚。避免用力搓揉,以防擦伤皮肤。加强足部监护,每日检查足部,注意观察足部皮肤色泽、动脉血管的搏动、感觉功能、局部温湿度的变化等。

另外,选择软皮的皮鞋、运动鞋,鞋型应尽可能选择方头,要保证鞋与足相比较宽且有一定抗击外力的作用。不要穿高跟、尖头、硬皮以及塑料鞋。穿鞋前须检查鞋内部是否存在异物,袜子要既透气又吸汗(全棉之类),不要穿有补丁的棉袜和鞋子,以免受力不均,造成破溃,此外还需要经常换洗鞋袜,避免滋生细菌。

4.糖尿病足患者的心理护理也很关键

心理护理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针对患者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来进行关心、安慰、鼓励,做好糖尿病的知识宣教。指导患者及家属重视足部护理,坚持正确的治疗和饮食方法;帮助家属理解患者、支持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定期复查各项指标

每3~6个月进行1次复查,包括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ABI、动脉彩超等。因为糖尿病足的预后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在糖尿病患者发生溃疡后,尤其应重点关注患者是否存在低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的数值、是否存在糖尿病肾病和足溃疡数目等。一旦发现破溃,要及时处理创面,可用碘伏消毒3~4次/日,保持创面清洁,抬高患肢,每日清创换药,换药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尤其对存在窦道的糖尿病足患者,要彻底清创。

为了加快患者足溃疡愈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科学处理,加强对糖尿病足患者的相关因素的教育和随访指导,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小结

影响糖尿病足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病程、血糖、吸烟。目前的研究涉及糖尿病足管理的内容较少,存在着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患者教育,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穿合适的鞋,定期检查,综合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加强对慢性并发症的排查与控制管理,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发生糖尿病足后,要及早进行糖尿病足的评估与诊治,对影响预后的因素及时进行干预。

另外,除了系统地予以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外,足部护理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情况,改善下肢缺血缺氧症状,有效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降低糖尿病足的致残率,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对于临床上已经治愈的糖尿病足患者,必须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强化干预,制定合适的随访管理方案,定期复查,减少足部溃疡的复发,避免和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著名相声演员李建华去世,生前患有糖尿病30多年,这些糖尿病误区千万避免!

来源:【健康时报】

点亮星标

,不错过每一次推送

4月29日,中国广播艺术团微信公众号发布“李建华先生在北京逝世”的讣告。讣告中介绍,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建华先生于4月28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7岁。

李建华,1956年出生,曾与李金斗、姜昆等相声名家合作。他还参演了众多影视剧,主要作品有《闲人马大姐》《五毛钱俩儿》《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第二季等。在《马大姐系列》中的“马大姐夫”被观众熟悉喜欢。

李建华生前

患有糖尿病30多年

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团长王宏坤4月28日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表示,“李建华走得太突然了,近两年身体一直很瘦弱。”①

此前在一档访谈节目中,李建华就曾透露自己在80年代末就检查出患有糖尿病,他说自己是资深的糖尿病患者,“糖龄”超过30年。②

然而患上糖尿病后,李建华在治疗上却走了很多弯路。最开始他没当回事,依旧是该吃吃该喝喝,没有忌口,而后他误信偏方,乱吃了很多药,服药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血糖一下来他就不坚持治疗,就这样他的各种并发症也随之而来。并发症包括眼底出血、黄斑病变,还引发肾脏蛋白尿、心脏动脉硬化、脑血管动脉硬化、胃肠功能变差。此前李建华的徒弟也透露,他喜欢在餐后吃甜品,管不住嘴,血糖一直下不来。②

得了糖尿病

这些误区要避免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文慧、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徐宁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这些常见的糖尿病防治误区,一定要避免。③

误区1:尽量少吃主食

如果粮食吃不够,能量就会缺乏,为了补充机体需要的能量,吃进去的鱼、肉等蛋白质就会被当作粮食消耗掉,久而久之,身体无法维持自身的肌肉量,整个人就会消瘦。而长期肌肉萎缩会逐渐丧失运动能力。而且不吃主食,能量不足,也会导致患者精神焦虑,甚至睡眠不良。

误区2:应以吃粗粮为主

糖友吃饭应粗细搭配,如一份粗粮搭配两至三份细粮,可在某一顿饭按照这个比例吃,也可三顿饭中一顿粗粮一顿细粮交替着吃。当然,粗细搭配时也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对于体质较差的人,少吃粗粮;身形健壮的人可稍微增加粗粮的比例。

误区3:吃“无糖食品”

目前市场上的“无糖食品”成分多是碳水化合物,如果摄入过多,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吃主食、副食、水果还是所谓的“无糖食品”都要考量它所含的热量,做到合理配餐,平衡膳食。

误区4:不应该吃水果

糖友不是不能吃水果,而是要适可而止,建议糖友运动前吃水果,这样可以帮助糖友肌肉更好工作,也能在运动中消除果糖摄入的影响。

误区5:轻信保健品广告

糖尿病目前无法根治、治愈,是一种需要终生控制的慢性疾病,所以,糖友千万不要相信任何药品、保健品可以治愈的宣传。

误区6:没症状就不治疗

有些糖友认为没症状就不用治疗。殊不知,高血糖对患者机体的损害已存在。如果血糖控制不良,高血糖就会侵蚀机体的组织器官,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无论有无症状都要坚持进行正规科学治疗。

误区7:单纯依赖降糖药物

一般症状较轻的糖友,通过饮食、运动就可控制病情。只有饮食、运动治疗不能有效降糖时,才考虑药物治疗。但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仍需继续坚持饮食调理和适当运动。单纯依赖药物是不可能达到良好控制目标的。

误区8:急于降糖大量服药

不合理的大量用药,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还会加重药物副作用。既要使血糖长期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又要避免因血糖下降过快、过急出现血糖的波动而导致低血糖。

误区9:二甲双胍有损肝肾

二甲双胍具有抑制动脉硬化作用,对体重、血压、血糖、血脂均有益。而且二甲双胍不伤肝肾,因此被《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列为了一线基础用药。

误区10:只控糖不管血压

在控制大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方面,三者重要性排序依次是血压、血脂、血糖;在控制动脉硬化方面,单独控制血糖,而不管血压和血脂的效果并不好。因此,三高的控制需要全面,需要长期综合治疗。

更多健康信息

下载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更多精彩文章:

从疲劳到癌症只需4步,实用抗疲劳攻略请收好!

约1/6癌症和炎症有关!避免炎症发展到癌症,记住这几点!

人过50总感觉浑身没劲?教你3招把气补回来

为何男女预期寿命差距越来越大?女性为何更长寿?

一个家庭中,4人确诊胃癌!这些癌症都有家族聚集性!

广州地铁已不再强制,张文宏:戴口罩可成为非强制性措施!

本文综合自:

①2023-04-28北京青年报《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团长追悼李建华:他走得太突然了》

②2020-01-28北京卫视养生堂《相声名家李建华的“甜蜜烦恼”》

③2018-12-25健康时报《糖尿病防治误区真不少》

编辑:王 真

审稿:杨小明

本文来自【健康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