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引起视物重影(糖尿病引起视物模糊)
警惕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中西医结合治疗消除“视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糖、高脂、高能量等饮食结构改变了粗茶淡饭的饮食习惯,导致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糖尿病只要控制好血糖,对身体的危害相对较小,但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因严重程度也不一,成为了威胁人们健康的又一大疾病,其中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中医称“视岐”)既常见又烦人。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眼皮下垂、眼珠活动障碍、瞳孔散大,看东西有重影、单眼视物正常,个别还有眼球突出、球结膜下出血等症状。因为看东西有重影,患者还容易出现头痛头昏、眼眶痛、恶心、呕吐等苦不堪言的情况,严重时眼部肌肉完全麻痹无力,无法走路,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感冒、劳累、酗酒、熬夜、长时间用眼后容易复发或加重。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可伴有多种眼球运动神经受累,并会波及到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及滑车神经等颅神经,以动眼神经麻痹最为常见,其次是外展神经麻痹,发病率约为1%,且随年龄增加、病情加重而递增。
目前认为糖尿病的高血糖导致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致使供应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的血管发生闭塞缺血,无法获取充足的氧分和营养而发生病变,导致神经缺血缺氧变性,使动眼神经麻痹和外展神经麻痹,继而引起相关肌肉功能障碍。高血糖通过竞争抑制作用及细胞内增高的山梨醇使细胞外肌醇进入细胞内减少,细胞合成磷酯酰肌醇减少,导致Na -K -ATP酶活性下降,细胞内钠离子积聚,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进一步影响轴索与胶质结合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引起神经损伤,进而导致神经轴突的坏死和脱髓鞘坏死等,导致神经麻痹;除了血管性病变之外,糖代谢紊乱以及B族维生素代谢异常也是导致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重要原因。
因此,当糖尿病患者发现视物有重影、视力下降、头晕头痛等不适时,必须及时去医院检查诊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除复视,不再“视岐”。
一是严格控制饮食和控制血糖。
二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营养神经类药物,适当补充维生素,服用三磷酸腺苷、地巴唑、维生素B族、肌苷、加兰他敏、复方血栓通片等;必要时地塞米松注射液2.5mg加肌苷注射液20mg,混合后行麻痹眼球结膜下注射,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三是当复视严重无法走路时,遮盖麻痹眼,解除复视,或遮盖健眼;视力相等或相差不大者,可交替遮盖。
四是更需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在中医学中属“视歧”“风牵偏视”“视一为二”“目偏视”等范畴,《黄帝内经》记载:视岐,又称视一为二证,目视一物为二候,是指一物为两物证候。消渴患者气阴不足、脾胃失调、血瘀、痰浊等,加之风伤筋脉,邪滞经络,导致经络之气受阻,引起约束(眼外肌)迟缓或拘紧或麻痹,产生复视。中医辨证施治:①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方药活血利水明目汤加减。②风邪中络证,治法疏风通络、扶正祛邪;方药小续命汤加减。③风痰阻络证,治法健脾利湿、豁痰通络;方药六君子汤合正容汤加减。④脉络瘀阻证,治法活血行气、化瘀通络;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⑤阴虚风动证,治法平肝潜阳,息风通络;方药天麻钩藤饮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必要时配合针刺治疗:每次选2~4个穴,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常用穴位:风池、睛明、瞳子髎、承泣、四白、阳白、丝竹空、太阳、攒竹。
五是进行心理疏导,注意劳逸结合,戒酒,避免用眼过度等。(通讯员 罗建国)
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视网膜病变和足溃烂
来源:【新甘肃】
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视网膜病变和足溃烂
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作为一种慢性病,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数值的升高和异常,它还会影响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等各类疾病。哪些人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并发症?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傅松波详细普及了相关知识。
A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潜伏的视力杀手
糖尿病是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也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傅松波介绍,根据2021年《糖尿病相关眼病防治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数据,我国糖尿病的DR患病率达34.6%,威胁到视力者占比10.2%。DR的发病特点为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且北方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发病高的最根本原因是重视不足,糖尿病患者检查和复诊频率是远远不够的。”
哪些人比较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症?傅松波说,如果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糖过高或明显血糖波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程长、糖尿病肾病、妊娠、肥胖、易感基因、胰岛素抵抗、吸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泌乳素高、脂联素高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等,均有可能易发DR或者原有的DR病情进一步发展,所以糖尿病患者的DR并发症预防其实是对以上病变综合的干预。
“早诊断、早干预可显著降低失明的风险。”傅松波建议,12岁之前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青春期后(12岁后)开始眼底筛查,在病程5年内,必须进行第1次DR筛查。而发病率更高的2型糖尿病(T2DM),则建议在确诊后尽快进行首次全面的眼科检查。
需要关注的是,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物模糊、重影甚至眼前黑影、视力下降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在降糖过程中,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的改变,可能会出现眼睛晶状体内渗透压急剧变化,使屈光度发生变化,引起视物模糊。对于妊娠期间DR有发生、发展的风险,应于计划妊娠和妊娠早期进行全面眼科检查。
预防上,必须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控制代谢紊乱,控制血糖、血压以及血脂三个方面,也可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如拜阿司匹林等,动态复查眼底。中医中药方面,芪明颗粒及复方丹参滴丸均可用于早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B 糖尿病足严重 会导致截肢
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一系列足部问题。
“足部失去感觉,并出现畸形和血管病变,使足部缺血,局部组织失去活力,容易引发严重的损伤、溃疡、坏疽及感染,最后甚至导致截肢。”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脚部保养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糖尿病足早期症状是双脚麻木、发凉、感觉迟钝、表浅伤口愈合较慢;中期常出现足部溃疡,且不易愈合。例如:脚上磨出的水疱、外伤、鸡眼、皲裂、胼胝体处理不当引起感染并不易愈合;晚期会发生大面积的组织坏死、红肿热痛、坏疽、恶臭、骨质外露等。
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傅松波称高危人群有以下这些:
1.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2.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且长期血糖控制差足部卫生保健差,例如不洗脚、不剪趾甲等;
3.足部既往溃疡史或外观畸形易磨脚;
4.经常有麻木感,触觉或痛觉减退及消失,运动后小腿疼痛或发凉等患者,都需要注意糖尿病足的发生。
建议糖尿病患者经常检查全足有无皮肤破损,有无足癣、湿疹等异常,如发现水疱、溃疡等应尽快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观察足趾皮肤是否完整,足趾甲是否过长,是否有甲内嵌、甲床红肿疼痛、灰指甲等,足趾骨部位皮肤是否发红,足趾之间是否有潮湿浸渍、足癣、相邻足趾相互接触部位是否有发红、水疱等情况。至少每年到医院检查一次糖尿病足部并发症。
糖尿病是慢性病,提早预防很重要。对于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
提倡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欧阳海杰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奔流·医说】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视网膜病变和足溃烂
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作为一种慢性病,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数值的升高和异常,它还会影响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等各类疾病。哪些人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并发症?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傅松波详细普及了相关知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潜伏的视力杀手
糖尿病是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也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傅松波介绍,根据2021年《糖尿病相关眼病防治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数据,我国糖尿病的DR患病率达34.6%,威胁到视力者占比10.2%。DR的发病特点为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且北方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发病高的最根本原因是重视不足,糖尿病患者检查和复诊频率是远远不够的。”
哪些人比较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症?傅松波说,如果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糖过高或明显血糖波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程长、糖尿病肾病、妊娠、肥胖、易感基因、胰岛素抵抗、吸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泌乳素高、脂联素高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等,均有可能易发DR或者原有的DR病情进一步进展,所以糖尿病患者的DR并发症预防其实是对以上病变综合的干预。
“早诊断、早干预可显著降低失明的风险。”傅松波建议,12岁之前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青春期后(12岁后)开始眼底筛查,在病程5年内,必须进行第1次DR筛查。而发病率更高的2型糖尿病(T2DM),则建议在确诊后尽快进行首次全面的眼科检查。
需要关注的是,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物模糊、重影甚至眼前黑影、视力下降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在降糖过程中,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的改变,可能会出现眼睛晶状体内渗透压急剧变化,使屈光度发生变化,引起视物模糊。对于妊娠期间DR有发生、发展的风险,应于计划妊娠和妊娠早期进行全面眼科检查。
预防上,必须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控制代谢紊乱,控制血糖、血压以及血脂3个方面,也可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如拜阿司匹林等,动态复查眼底。中医中药方面,芪明颗粒及复方丹参滴丸均可用于早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糖尿病足严重 会导致截肢
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一系列足部问题。
“足部失去感觉,并出现畸形和血管病变,使足部缺血,局部组织失去活力,容易引发严重的损伤、溃疡、坏疽及感染,最后甚至导致截肢。”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脚部保养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糖尿病足早期症状是双脚麻木、发凉、感觉迟钝、表浅伤口愈合较慢;中期常出现足部溃疡,且不易愈合。例如:脚上磨出的水泡、外伤、鸡眼、皲裂、胼胝体处理不当引起感染并不易愈合;晚期会发生大面积的组织坏死、红肿热痛、坏疽、恶臭、骨质外露等。
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有哪些?傅松波称,1.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2.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且长期血糖控制差足部卫生保健差,例如不洗脚、不剪趾甲等;3.足部既往溃疡史或外观畸形易磨脚;4.经常有麻木感,触觉或痛觉减退及消失,运动后小腿疼痛或发凉等患者,都需要注意糖尿病足的发生。
建议糖尿病患者经常检查全足有无皮肤破损,有无足癣、湿疹等异常,如发现水疱、溃疡等应尽快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观察足趾皮肤是否完整,足趾甲是否过长,是否有甲内嵌、甲床红肿疼痛、灰指甲等,足趾骨部位皮肤是否发红,足趾之间是否有潮湿浸渍、足癣、相邻足趾相互接触部位是否有发红、水疱等情况。至少每年到医院检查一次糖尿病足部并发症。
糖尿病是慢性病,提早预防很重要。对于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
提倡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欧阳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