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糖尿病有什么影响(确诊糖尿病有什么后遗症)
医生呼吁:一旦确诊糖尿病,两件事千万不要做,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文 | 佳佳健康路
编辑 | 佳佳健康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一个听起来“甜甜的”病,却让不少人苦不堪言。刚确诊时,很多人都会有点慌,开始各种“自救”——有人干脆不吃主食了,有人开始疯狂寻找“神奇偏方”,结果呢?血糖不仅没控制住,反而越来越糟!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亲友不幸“中招”,一定要避开这两个大坑,别让错误的做法加重病情!
1. 盲目“戒碳水”,结果把身体搞垮了!一听到糖尿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既然血糖高,那我就不吃碳水化合物了!”于是,米饭、面条、馒头统统被打入“冷宫”,恨不得每天靠蔬菜和肉活着。
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实际上,这么做简直是在给身体挖坑!
糖尿病 ≠ 不能吃碳水!
你是不是以为,血糖高就是吃糖太多?其实,血糖的来源不仅仅是主食,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也能转化成葡萄糖!如果完全不吃碳水,身体会被迫“拆东墙补西墙”,从脂肪和蛋白质里“榨”出葡萄糖,结果血糖反而更不稳定,甚至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这个可不是闹着玩的,严重时是会危及生命的!
更别提,长期不吃碳水,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变得头昏眼花、脾气暴躁,甚至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那是因为大脑的燃料主要是葡萄糖,如果长期碳水摄入不足,你的身体就会变得“电量不足”,整个人像快“死机”的手机一样没劲儿。
正确做法:怎么吃碳水,才不会让血糖飙升?
别怕,糖尿病并不意味着从此告别米饭、面条、馒头,而是要学会聪明吃!
与其完全不吃,不如换个思路——挑选更健康的碳水来源,比如糙米、燕麦、红薯、藜麦,这些食物的升糖指数(GI值)比白米饭、白面包更低,能让血糖上升得更平稳。同时,吃饭时别让碳水单独“作战”,可以搭配蔬菜、蛋白质一起吃,比如先吃点蔬菜,再吃饭,这样血糖波动会更小。
主食的量也不用彻底“封杀”,控制在自己拳头大小的份量就差不多了。这样既能满足身体能量需求,又不会让血糖飙升,是不是更合理?
2. 乱吃“偏方”,结果血糖越控越糟!糖尿病一旦确诊,很多人会害怕长期吃药,担心药物副作用,便开始四处打听“偏方”。
“听说某某草药能降糖,不如试试?”
“我朋友喝了一种‘神奇降糖茶’,血糖降下来了!”
“医生开的药有副作用,我还是信中医吧!”
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但现实是,很多所谓的“神药”,不仅没用,甚至可能让病情更糟!
“神奇偏方”真的靠谱吗?
有些“无糖食品”打着“糖尿病友好”的旗号,结果仔细一看,里面加了大量代糖或者其他成分,仍然会影响血糖。还有人听信“降糖神茶”,每天狂喝,却忽略了茶本身并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结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拖出了并发症。
更可怕的是,一些所谓的“降糖草药”,可能含有不明成分的激素或降糖药物,短期内血糖可能下降,但长期服用会严重损伤肾脏和肝脏,甚至导致低血糖昏迷。
科学控糖,别拿健康开玩笑!
与其心存侥幸,试图“另辟蹊径”,不如脚踏实地,按照医生的建议来管理血糖。
首先,医生开的药不能随便停! 很多人觉得血糖降下来了,就擅自停药,结果血糖反弹得更厉害,甚至引发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不是“一次治疗就能根治”的病,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才能真正把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其次,运动是“天然的降糖药”! 适量的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每天快走30分钟、骑车、游泳,这些都能有效改善血糖水平,甚至比很多“偏方”更有用。
总结:糖尿病管理,别自己吓自己,也别自己坑自己!糖尿病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正确的管理,完全可以过上健康、正常的生活。
确诊后,这两件事千万别做:
盲目戒碳水,结果血糖更乱,身体更虚!
迷信偏方,错过科学治疗的最佳时机!
相比于听信各种“神奇偏方”,更靠谱的做法是:合理控制饮食,均衡摄入碳水、蛋白质、蔬菜,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糖,并搭配适量运动。
糖尿病管理就像开车上路,方向对了,才能稳稳前行!如果你身边有人还在犯这些错误,赶紧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别让错误观念害了健康!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糖尿病患者,身体出现7种异常,要警惕病情加重了,别忽视
糖尿病就是胰岛素的利用和代谢出现异常后引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无论是患上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们就只能依靠控制血糖水平来使病情保持稳定;
如果血糖长时间失控,患者就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面临失明、截肢、肾衰等风险。
不希望自己承受这些折磨的患者们就要注意,如果身体出现了以下7种情况,就要警惕病情加重。
一、血糖水平不稳定
想要判断糖尿病的病情是否稳定,测试血糖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办法。患者最好自己购买血糖仪和试纸,平时在家里就能测试血糖水平。
如果发现近期血糖水平时高时低或者长时间居高不下,就要警惕糖尿病的病情有加重的迹象。
二、“三多一少”症状加重
糖尿病患者普遍都有“三多一少”的症状,这也是糖尿病最典型的表现。
如果患者发现自己近期食欲更大,喝水和排尿的频率越来越高,体重却越来越少,就要及时监测血糖水平,这种现象也意味着病情已经进一步加重。
三、视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若是没有控制好血糖水平,长时间的高血糖就会对眼睛的微血管造成损害;
使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就会减弱,看东西越来越模糊,还有可能引起白内障和青光眼。
四、手脚麻木
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有所加重后,由于血糖长时间处于偏高的状态会导致患者的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再加上血液循环功能减弱,患者就容易出现手脚麻木、感知力下降的现象。
尤其是下肢部位距离心脏比较远,患者在走路的时候可能会感觉踩在棉花里,甚至还会出现间歇性跛行。
五、伤口容易感染
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慎受到了外伤,小小的伤口却长时间没有愈合,甚至出现感染、发炎的现象,最好是警惕糖尿病已经加重,因为血糖水平过高,伤口部位的愈合能力就会下降;
还会变得更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如果任由伤口恶化就有可能引起局部化脓,若是受伤的部位是脚部,还容易引起局部坏死,有可能只能通过截肢才能阻止病情恶化。
六、泡沫尿
正常情况下来讲,人们平时排尿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少量的泡沫,这些泡沫在短时间内就会消散。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后会使尿液里面含糖量增多,导致尿液的张力更大,过多的糖分和杂质还会使患者排出更多的泡沫尿。
再加上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也会受到慢性损害,若是肾脏出现了问题,蛋白质漏入尿液里面,也会使患者排出大量的蛋白尿,出现过多的泡沫,并且长时间无法消散。
七、心脏不适
糖尿病患者如果经常出现胸闷、心悸、身体乏力的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这些症状更为明显就要警惕是心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在临床上,因为糖尿病冠心病死亡的患者要比非糖尿病病患者多3-5倍,所以任何糖尿病患者都要警惕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若是发现自己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要警惕病情已经加重,最好是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根据医生的诊断来调整药物或者胰岛素的种类、剂量,还要加强饮食调控,做到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经常锻炼身体,尽可能地让血糖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争取让自己长期带病生存。
来源: 医说健康
糖尿病人出现6种情况,必须马上住院,否则生命可能有危险
王大叔是一个农民,平常以种地为生,由于种的地多,养活老两口绰绰有余。
前段时间王大叔的小腿上出现了一些疤痕,起初以为是种地时不小心划伤所致,也就没放在心上。
可后来,小腿上的疤痕越来越多,王大叔以为是皮肤病,就在儿子的陪伴下到了医院检查。
结果皮肤科医生让他们到内分泌科诊治,最终王大叔小腿上的疤痕被确诊糖尿病并发症。
本来以为是皮肤病,结果却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迹象。如果小腿上出现这种斑,要警惕是糖尿病作祟!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徐远主任医师表示:一般出现糖尿病胫前色素斑多数预示着糖尿病已发展到并发症阶段。如果出现了这种色素斑,即便没有确诊糖尿病,也最好测下血糖,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则要警惕大血管或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胫前色素斑一般没有痛痒感,大小可大可小,数量无法估算,而且患者下肢会有干燥脱屑、皮肤向下凹陷的特点,色素沉着的颜色有深有浅。
糖尿病胫前色素斑和老年斑不同,前者是糖尿病所致,后者是皮肤的脂溢性角化,老年斑一般是凸起或偏平、淡褐色的。
出现胫前色素斑的糖友更容易被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动脉异常、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盯上,心血管危险因素也高,因此如果腿上有这个信号一定要引起重视!
糖尿病患者的腿脚除了可能会出现糖斑之外,还会有腿脚发麻、皮肤瘙痒皲裂及伤口不易愈合等症状,如果有这些症状要及时提高警惕,尽早排查。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但有些必要的情况下是需要立马住院治疗的。山东济南医院主任医师王建华提醒:糖尿病患者出现这几种情况,要立马住院治疗!
1、血糖居高不下或不稳定的患者
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血糖居高不下或者总是忽高忽低,要尽快住院治疗,通过全面检查、严密监测,找到病因根源对症治疗,已达到血糖的稳定控制。
2、有严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
已经出现了糖尿病眼底出血、糖尿病肾病、顽固性腹泻、心血管病变、严重周围神经病变、足部坏疽等严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要及时住院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3、出现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
如果已经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及严重的低血糖昏迷现象,那就需要立马住院治疗进行抢救,不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4、应激状态的糖尿病患者
对于处于高热、肺结核、尿路感染、严重呼吸道感染、急性胆囊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应急状态或围手术期的患者,都应该住院治疗。
5、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无论是I型糖尿病还是二型糖尿病患者,建议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要住院治疗,看除糖尿病外有无其他并发症。
6、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对于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友来说,本身胰岛功能衰竭,口服药效果不佳,最好住院治疗,以更好的监测血糖,控制病情。
据统计,世界上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平均每五秒就有一人死于糖尿病。
2011年到2021年的十年时间,我国糖尿病患者从9000万增加到了1.4亿,但其中超半数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
你以为糖尿病只是慢性病,如果控制不好的话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可以波及全身。
糖尿病一旦引发了眼部视网膜病变就可能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一旦引发了糖尿病肾病,就可能出现肾衰、尿毒症,而危及到心脏和大脑,就可能被冠心病、中风等疾病盯上。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蒋永源提醒:糖尿病的预防大于治疗,预防糖尿病要做到下面几点!
1、合理饮食
饮食上要注意健康合理、营养均衡全面,多吃高膳食纤维的食物,以更好的控制血糖和体重,预防糖尿病。
2、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补单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还有助于控制体重,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3、心态乐观
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助于身体血糖的稳定。
4、定期检查
上了年纪的人可通过定期的检查,来判断血糖水平有无异常,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不要以为糖尿病不可怕,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可能会危害到全身健康。
如果小腿上出现干燥脱屑、皮肤凹陷、大小不一的斑点,要警惕是糖尿病并发症的现象,一定要提高警惕尽快就诊排查,平常更要做好糖尿病的预防。
参考资料:
[1]《【注意】腿脚发出以下5个信号,说明血糖已经超标!》.广东卫生信息.2024-02-21
[2]《你以为看糖尿病就是门诊挂号开药回家?这些情况下还是要住院~》.家庭医生报.2020-08-30
[3]《超一半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科普中国.2023-12-2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