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医院糖尿病诊断书(糖尿病诊断检查)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get新技能!解读10项糖尿病相关检查报告单

得了糖尿病免不了要和各种化验单打交道,因此,学会看化验单就成了每一位糖友的基本功。但糖友毕竟不是专业人士,看懂化验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一篇专业的科普文章来帮忙了!

本文就教大家怎样解读与糖尿病相关的各项检查。

1.尿糖(U-GLU)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只含有微量的葡萄糖,尿糖检查呈阴性。当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8.9~10.0毫摩尔/升以上)时,肾脏的肾小管就不能将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回吸收,尿糖就会增高呈阳性,化验单上用“ ”号表示。

一般情况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况。但尿糖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时血糖与尿糖并不完全一致。

例如:当患者有肾脏疾病时,由于肾糖阈增高,患者尽管血糖很高,尿糖却往往是阴性;再如,妊娠期妇女肾糖阈往往减低,尽管血糖不高,尿糖也可呈阳性。

另外口服SGLT-2 抑制剂控制血糖的糖友尿糖会呈阳性,因为该类药物的降糖作用是通过促进尿糖排出而发挥作用的。因此,尿糖结果仅供参考,而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尿常规报告单(尿糖阳性)如下图:

图1:尿常规报告单(尿糖阳性)

2.血糖

临床上所说的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萄糖。空腹血糖(FPG),是指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除饮水外未进任何食物)于早餐前抽静脉血所测的血糖,它可以间接反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餐后2小时血糖(P2hPG)则可间接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FPG≥7.0mmol/L和(或)P2hPG≥1 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FPG在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P2hPG在7.8~11.1mmol/L为糖耐量受损(IGT)。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统称为糖尿病前期。

表1:高血糖状态分类:

表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注:空腹状态指至少8 小时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或糖耐量异常;无典型糖尿病症状,需改日复查空腹血浆血糖以确认;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高血糖病史,需在应激消除后复查,重新评定糖代谢状态。

健康人在一次性摄入大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仅为暂时性轻度升高,2小时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作为糖尿病患者,理想情况下血糖应控制在: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

3.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用于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

健康人在一次摄入大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仅为暂时性轻度升高,2小时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人体的耐糖现象。给受试者测定空腹血糖后,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之后分别在半小时、1小时、2小时及3小时采血测血糖,并画出相应的血糖——时间曲线,即为口服葡萄糖耐糖量试验。

正常值:空腹血糖3.9-6.1mmol/L,血糖在口服葡萄糖0.5-1小时达高峰,峰值<8.89mmol/L,2小时后血糖<7.8mmol/L,3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

如下表中患者A为正常OGTT结果,排除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B空腹血糖≥6.1,但<7.0mmol/L,2小时血糖正常,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C空腹血糖< 6.1mmol/L,但2小时血糖≥7.8mmol/L,诊断为糖耐量异常IGT。

IFG和IGT患者需要生活方式干预。

表3:OGTT数据:

OGTT试验对糖尿病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对空腹血糖正常或可疑升高,及餐后2小时血糖可疑升高等疑患有糖尿病者,均须依赖葡萄糖耐量试验才能做出最后诊断。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OGTT)可以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断起到辅助作用,但OGTT不能用于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

4.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

血糖水平受饮食、运动量、情绪、药物的影响而经常波动,因此化验一次血糖只能反映采血那一刻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采血前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为4%~6%。我国糖尿病指南要求,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

糖化血清蛋白反映的是此前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为1.5-2.4mmol/L,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了解其平均血糖水平更有意义。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也不能用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化验结果来指导每日降糖药物的用量。

5.尿微量白蛋白(UAER)

糖尿病患者常易并发肾脏损害,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逐渐发展为尿毒症。但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常为阴性,易被忽略,待尿常规中出现尿蛋白阳性时,肾脏病变往往已不是早期。

测量尿微量白蛋白则可以反映早期肾损害,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

临床上常将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 30~300mg/g 称为微量白蛋白尿(UACR>300mg/g称为大量白蛋白尿),此时如能严格地控制血糖、血压并配合其他治疗,肾功能大多能得到较好恢复。

6.血、尿酮体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

指南推荐血清酮体检测辅助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若无法检测血清酮体,可检测尿酮体。血清酮体≥3 mmol/L或 尿酮体阳性(2 以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

但尿酮体检查只能作为筛查试验,结果阳性也可能是由于不能进食或呕吐造成的,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酮症,故准确性较差。

7.血脂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除血糖高以外,往往还同时伴有血脂代谢异常等,共同构成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要求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应检查一次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如果患者已经在接受调脂治疗,应根据疗效评估的需求,增加血脂检测的次数。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指出:4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应控制在2.6 mmol/L以下,保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在1.0 mmol/L以上。

表4: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8.胰岛功能测定试验

主要用于了解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协助判断糖尿病类型并确定治疗方案。通常包括:

胰岛素释放试验:口服75克葡萄糖或馒头2两,测定餐前及餐后血浆胰岛素水平。

空腹正常胰岛素值为5-25μU/ml,服糖后1小时上升为空腹的5-10倍,3小时后恢复至空腹水平。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餐后胰岛素分泌也无明显增加,胰岛素释放曲线呈无反应型或低平曲线。参见图2

2型糖尿病早期,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可正常甚至略高,但胰岛素分泌高峰往往延迟至2-3小时后出现;2型糖尿病晚期,由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趋于衰竭,其胰岛素分泌曲线可与1型糖尿病相似,参见图3

图3: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释放曲线

9.C肽释放试验

C肽测定试验的意义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可以间接反映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情况,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用于糖尿病的分型诊断及协助诊断胰岛素瘤。但C肽比胰岛素评价β细胞功能更可靠,因为C肽是胰岛素原最后生成胰岛素时的等分子离解产物,C肽测定可以排除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

健康人空腹血浆C肽值为0.8~4.0微克/升,餐后1~2小时增加4~5倍,3小时后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

10.糖尿病相关抗体

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主要用于糖尿病的分型。健康人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这三种抗体均呈阴性。1型糖尿病多呈阳性,其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诊断价值最高,其阳性率高达90%且可持续多年。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

[2]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

版)[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7,11(1):7-28.

作者: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陈泉峰

医生强调:一旦患上了糖尿病,这4件事就不要做了,别害了自己!

在当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这一慢性疾病如同潜伏在人群中的 “隐形杀手”,发病率持续走高,尤其是在老年群体里,更是频频现身。但比疾病本身更让人担忧的是,不少患者在确诊后,依旧在疾病管理的道路上 “迷雾重重”,诸多错误做法,不仅没能让病情得到缓解,反而可能让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今天,咱们就来唠唠,糖尿病患者绝对不能碰的四件事。

过度依赖药物:以为吃药就万事大吉?

很多人刚被确诊为糖尿病时,第一反应便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药物上。他们心里想着,只要按时按量吃药,血糖就能乖乖听话,至于其他方面,根本不用放在心上。就拿小李来说,他刚拿到糖尿病诊断书时,医生再三强调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重要性,可他压根没当回事,觉得医生就是在小题大做。每天,他雷打不动地按时吃药,可在饮食上,依旧毫无节制,高糖、高脂肪的食物照吃不误,运动更是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在他看来,那些药丸就像拥有神奇魔力,能帮他摆平一切。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几个月过去,小李的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完全不受控制,波动得极为剧烈。有一回,他在办公室正忙碌着,突然就因为血糖过高而眼前一黑,晕倒在地,随后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严肃地告诉他,过度依赖药物,却对生活方式的调整不管不顾,这才是导致他病情恶化的罪魁祸首。要知道,药物仅仅是控制血糖的辅助工具,真正能从根源上改善病情的,是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盲目节食:觉得少吃就能降血糖?

在糖尿病患者的圈子里,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认知,那就是认为少吃东西就能快速把血糖降下来。于是,不少人开始采取极端的节食手段,饮食毫无规律,饥一顿饱一顿更是家常便饭。

张阿姨就是其中之一,她被诊断出糖尿病后,轻信了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 “健康建议”,开启了严格的节食之路。每天,她只吃一小碗米饭,蔬菜和肉类几乎不碰,就连水果也被她视为 “洪水猛兽”,避之不及。她满心以为,只要把热量摄入降到最低,血糖自然就会乖乖下降。

但几个月后,张阿姨的身体就出了大问题。她时常感到头晕目眩、浑身乏力,有一次在买菜的路上,甚至直接晕倒在地,被好心的邻居发现后紧急送往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张阿姨因为过度节食,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最终引发了低血糖昏迷。医生耐心地向她解释,过度节食不但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反而会让身体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科学规划饮食,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这样才能让血糖保持稳定。

忽视心理健康:不知情绪波动也会影响血糖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情绪波动对糖尿病的影响其实大得超乎想象。长期被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笼罩的患者,血糖往往很难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老王是一位企业高管,工作压力犹如泰山压顶,每天忙得晕头转向。确诊糖尿病后,他虽然按时吃药,可血糖却始终居高不下。经过医生多次耐心沟通,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 情绪。每当工作压力爆棚时,老王的血糖就会像火箭一样直线飙升,甚至达到危险水平。

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老王开始尝试冥想和深呼吸来缓解压力。每天,他都会特意抽出半小时,找一个安静的房间,静静地坐下,闭上眼睛,缓缓地深呼吸,全身心地感受着身体逐渐放松下来。几个月过去,奇迹发生了,老王的情绪明显改善,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烦躁,血糖也慢慢稳定了下来。医生告诉他,情绪管理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身体的代谢功能才能正常运转,血糖自然也能得到更好的控制。

忽视定期检查:以为血糖正常就万事大吉?

不少糖尿病患者心里都有这样一个想法,只要血糖控制得还不错,就没必要频繁往医院跑,做那些繁琐的检查。可这种想法,实则暗藏巨大风险。糖尿病可不是个简单的局部疾病,它就像一个 “破坏分子”,会对身体的各个器官都造成潜在威胁。

老陈是一位退休工人,自从确诊糖尿病后,在饮食和运动方面都很上心,血糖控制得也还算理想。正因如此,他觉得只要血糖没问题,其他检查都是浪费时间和金钱,毫无必要。于是,他很少去医院做全面检查。然而,几个月前,老陈突然发现自己的视力急剧下降,看东西总是模模糊糊的。赶忙去医院一检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 他患上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可是一种相当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医生郑重地告诫他,糖尿病患者必须定期进行全面检查,项目包括血糖、肾功能、视网膜等等。哪怕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也绝不能忽视身体发出的其他信号。定期检查就像是给身体装上了 “预警雷达”,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所在。只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有效避免更大的健康危机。

糖尿病的治疗与管理,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 “战役”,需要患者在饮食、运动、情绪调节以及定期检查等多个方面协同作战,全力以赴。药物固然重要,但它仅仅是这场 “战役” 中的一个辅助武器,真正决定胜负的,是患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糖尿病“新人”必学知识!👀💡

糖尿病"新人"患者必学知识!

大家好,这里是健康缘,我是张医生。今天就新发糖尿病患者的注意事项展开讲讲。糖尿病新人生存指南:科学控糖延缓并发症。对于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诊断书可能像一记重锤,但请记住糖尿病并非生命的终点站,而是健康管理的新起点。掌握以下关键措施不仅能有效控制病情,还能将并发症出现时间推迟十到十五年。

·一、血糖监测掌握身体晴雨表。家用血糖仪就像血糖的天气预报,建议每天测量4次空腹,早午晚餐后两小时,初期每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它能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控制目标应<7。当出现头晕、手抖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测量血糖并补充15g含糖食物。

·二、饮食管理。会吃才是真本事,采用211餐盘法则,每餐2拳蔬菜,1拳蛋白质,1拳主食,优先选择糙米、燕麦等低GI主食,肉类去皮去脂,食用油每天不超过300次。特别提醒无糖食品可能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购买时需查看营养成分表。

·三、运动处方让细胞动起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推荐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配合每周2次抗阻训练。运动前检测血糖低于5.6mmolL需加餐,高于16.7mmolL应暂停运动。运动后如出现肌肉酸痛,持续超过48小时,需调整运动强度。

·四、药物选择量体裁衣最关键。二甲双胍仍是2型糖尿病首选药物,但胃肠道不适发生率约20%,建议随餐服用。胰岛素注射需轮换,注射部位每次间隔至少2.5cm。所有降糖药物都可能引起低血糖,外出时务必携带糖果和糖尿病识别卡。

·五、并发症预防防患于未然。每年进行眼底照相、尿微量白蛋白神经传导检查,保持血压≤13080mmH,低密度脂蛋白<2.6mmH。特别注意足部护理,每天检查双脚,洗脚水温不超过37摄氏度,指甲修剪成平直性。

糖尿病管理是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建议建立健康日记记录血糖饮食运动数据,参加正规医院的糖尿病教育课程,加入病友互助小组,请记住血糖波动是正常现象。不必追求完美曲线,持续改进才是关键。通过科学管理完全可能实现与糖尿病和平共处。

更多健康知识请关注健康缘,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