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尿液黏是糖尿病吗(尿液黏是糖尿病的症状吗)

齐鲁壹点 0
文章目录:

山东11岁男孩比成人还重!生殖器小尿液黏脚,竟是得了糖尿病

11岁男孩乐乐(化名)身高不到一米七,体重却高达158斤,足足超标60%。不久前,乐乐突然感觉自己尿液有些黏脚,到医院一测空腹血糖最高达30.8mmol/l,被诊断为二型糖尿病。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桂梅说,近年来儿童糖尿病日益增多,出现低龄化趋势,要警惕孩子成为“小糖人”。

尿液黏脚才察觉异常

如果不是偶然发现孩子的生殖器偏小,乐乐家长还没意识到,孩子过胖已经带来了很大问题。“孩子特别爱吃肉,几乎顿顿都得吃,天天离不了饮料,也不愿多活动,从小就胖乎乎的,倒是不怎么爱生病。”乐乐妈妈说,都说孩子胖点抵抗力强,所以即使11岁的孩子体重将近80公斤,她也没觉得有啥不好。

其实,乐乐身体早已出现了异常,这一夏天,乐乐突然变得很爱喝水,常常抱着水杯不撒手。“刚开始就以为是天热,孩子老爱出汗,才总爱喝水的。”乐乐妈妈说,孩子有一次尿在马桶外面,她不小心踩了一脚,发现竟然被黏住了脚,她这次意识到不对劲,赶紧带着孩子去医院做检查。

一查才知道,乐乐的空腹血糖最高达30.8mmol/l,而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仅为3.9-6.1mmol/L,足足超标5-8倍,还还出现了尿糖 、尿酮 。

济南市中心医院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赵红洋说,正常人尿糖应该阴性,当体内液体中所含糖分超出肾脏吸收范围时,才会导致尿糖出现,尿糖中的 号也就越多,说明身体状况越糟糕。而尿酮指标异常,往往意味着近期严重的代谢紊乱,可能会进展为酮症酸中毒。

“以前,也常有人说孩子太胖了,该减减肥了,每当听人这么说,我心里其实挺不高兴的。一直认为男孩子个子高,胖一点也没什么。”直到听到孩子被确诊为二型糖尿病,乐乐妈妈才后悔莫及。好在经过十余天的系统住院治疗,东东的血糖稳步回降至5.2mmol/l左右。

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赵红洋说,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儿童增多,儿童糖尿病的发病形势越来越严峻,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儿越来越多,而且,年龄越来越小。

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桂梅也曾接诊过一名11岁的小患者。小森(化名)家长发现,孩子长到11岁了却还会尿床,而且变得不爱吃饭,嘴里还有烂苹果味,突然有一天他昏迷不醒,去医院一查竟然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男孩是一型糖尿病,本身有易感基因,再加上感冒这种诱发因素,这才容易发病。”据了解,男孩曾经一个月接连感冒两次,李桂梅说,像是病毒感染等环境等因素诱发,确实比较容易发生一型糖尿病。

李桂梅在临床中也发现,糖尿病患儿在逐年增多。“现在大家都有就诊的意识了,再就是随着儿童肥胖的增多,儿童糖尿病确实也在日益增多,而且出现低龄化的趋势。”据她介绍,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有的小患者才几个月大。

出现三多一少症状要警惕

越来越常见的糖尿病小患者,也为家长们敲响了警钟。李桂梅说,儿童糖尿病不但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眼部病变等并发症更是危害巨大。因此,一旦发现孩子过于肥胖,家长应该特别警惕,应及时查体,加以干预。

据赵红洋介绍,儿童糖尿病的治疗,需坚持综合体系化的管治方案,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及健康教育。“要按医嘱规律服药,包括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

赵红洋说,另外还要注意合理调控饮食,限制高糖、高热卡食物摄入。同时,加强运动,增加热卡消耗,减轻体重。平时腰注意血糖的自行监测,并且定期回医院复查,便于调整用药。

“坚持规范治疗,效果会非常好。”李桂梅说,小森在经过5年的系统治疗后,身高已经涨到了1.81米,完全没有影响生长发育。

赵红洋提醒,糖尿病典型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却体重下降,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要抓紧到大医院儿童内分泌专科诊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小蒙)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糖尿病人警惕排尿异常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根据病情的不同会有多种改变。

最明显的是尿糖阳性,这种患者常常血糖明显升高,从而导致尿中葡萄糖增多,当超过了肾脏吸收能力的时候,尿常规检查就会出现尿糖阳性,尿糖会三3到4 ,这时的尿液如果不心溅到外面的地上,路过踩到会有黏黏的粘鞋底的感觉,尿糖常作为发现糖尿病的提示性指标。

有些患者还有尿量增多的表现,常伴有口渴、多饮的症状

当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发糖尿病肾病的时候,尿液中会出现蛋白质,称为蛋白尿。尿常规检查尿蛋白,会显示阳性,尿蛋白有2 到4 不等,这时的尿液会出现泡沫增多久不消散,肾脏损害越重,尿蛋白就越多。

另外,当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时,尿液中会出现酮体,尿常规显示为酮体阳性,酮体是由脂肪分解产生的,提示患者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性昏迷。

最后一个糖尿病患者经常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尿里面有很多白细胞,如果做细菌培养会发现有很多的细菌和霉菌,所以糖尿病患者要经常查一查尿常规,看这些异常存不存在。

无糖饮料敞开喝?小心糖尿病找上门

节日的餐桌上,饮料必不可少。超市里添加甜味剂的无糖饮料品种很多,对于一些不适合喝甜饮料,但又想吃甜的人群,无糖饮料是不是就可以畅饮了?对此,专家表示,添加甜味剂的无糖饮料也不能喝太多。

01 不含糖≠无糖

长期喝无糖饮料有哪些危害?

无糖饮料一般指不含蔗糖、白砂糖等传统糖类,但是含有一些代糖品(或称为甜味剂)的饮料,会让舌头认为“好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义明表示,胰岛素是人体中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无糖饮料有很多成分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使胰岛素发生“误判”。

“无糖饮料含有的代糖品会让舌头认为“甜”,却不是糖,胰岛素误认为跟糖有一定的关系,就会出现紊乱,不该分泌的时候分泌,该分泌的时候不分泌,血糖也开始乱套了。如果一个人每天都会喝一瓶不含糖的无糖饮料,大约在三到五年之后,就会有内分泌问题,出现肥胖或血糖代谢问题。”

此外,无糖饮料中的代糖品刺激的是内分泌的中枢——下丘脑。“下丘脑里有让你吃饭和不吃饭的开关,尽管无糖饮料本身几乎没有能量,但它会让你食欲大开,吃完这顿饭,就盼着吃下顿。”

02 胰岛素分泌出现问题

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母义明表示,胰岛素是人体唯一能让血糖被利用掉的激素。“如果一个人缺乏胰岛素,那么摄入的糖就会在血液里,无法进入细胞,作为能量被利用掉,最后只能从尿液中被排出。这种就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现在被称为1型糖尿病。”

除此之外还有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占到中国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它发病最主要是后天因素引起的。糖尿病会损伤人体的血管,危害非常严重。“人体的每一个脏器都有血管,凡是有血管的地方,就可能有糖尿病的并发症。比如有的人眼睛看不见了,就是视网膜病变。有的人下肢发凉、麻木和疼痛,甚至皮肤破溃,被诊断为糖尿病足,甚至有截肢的风险。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心脑大血管病变。”

03 糖尿病有什么前期预兆?

在糖尿病前期,人们可能会感受到一些细微变化,但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例如,轻微的视力模糊、经常感到疲倦、嗜睡、凝血功能障碍、经常感到口渴频繁小便、尿黏等。这正是糖尿病前期向我们发出的警告信号。

在这段时间,通过饮食、运动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但是忙碌的生活可能会让很多年轻人忽略了这些微妙的身体变化,从而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

因此,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建议进行血糖检测,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者,更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

04 熬夜与糖尿病之间有关联吗?

母义明介绍,人体中升血糖的激素较多,包括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等,而降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因此人体的运转就是激素相互平衡和制约的过程。

“夜间一般升血糖激素和胰岛素都不高,血糖在4~5左右。但如果晚上熬夜,升血糖激素就会持续升高,这就会打破平衡,胰岛素本来分泌一点就够了,现在得拼命分泌,两者互相打仗,久而久之胰岛功能衰退,糖尿病就来了。”

05 如何预防糖尿病?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管住嘴,迈开腿。不仅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也能显著降低其并发症的风险。

1

合理的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应选择更为健康、营养均衡的食物。例如,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同时减少深加工食品和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改善血糖水平,从而预防糖尿病。以下便是推荐的食物:

主食(碳水化合物):粗细搭配,适当增加以下食物,小麦、大麦、黑麦、荞麦、黑米、莜麦、燕麦、青稞、玉米、燕麦片粥、玉米饼;

蔬菜:芦笋、菜花、西兰花、芹菜、黄瓜、茄子、莴笋、生菜、青椒、西红柿、菠菜、豆类、蘑菇;

水果:苹果、梨、桃、李子、橙子、橘子、葡萄;

荤菜:鸡蛋、瘦肉、鱼肉;

零食:坚果、纯巧克力、乳制品。

2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

运动不仅能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重,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3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压力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常见因素,因此学会有效管理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4

定期健康检查

通过定期检查,可及时发现血糖水平的异常变化,从而在糖尿病发展成严重问题之前采取行动。

无论年龄大小,体重指数>23,伴随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心脏病病史以及有近亲患糖尿病。应接受初步血糖筛查。如果结果正常,应以后每1~3年筛查一次。

年龄>35岁者,应接受初步血糖筛查。如果结果正常,应以后每年筛查一次。

出现过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应每年筛查一次。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