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血糖67是糖尿病吗(血糖在67之间对身体有影响吗)

有来医生 0
文章目录:

血糖不稳,嘴先知?糖尿病患者口腔有这6种情况,说明血糖超标了

刘女士,65岁,近期早晚刷牙或吃的食物稍微硬一点,就会出现牙龈出血的情况。就诊前2天,刘女士出现牙疼症状,她以为是牙齿上火发炎所致,自行服用甲硝唑片、阿莫西林胶囊治疗,但效果欠佳,故前往医院就诊。

就诊时,刘女士自述患有糖尿病,一直在应用降糖药物,空腹血糖控制在7.0mol/L左右,监测餐后血糖在11.0mmol/L左右。1年前出现双眼视物模糊,伴有皮肤蚁走感,偶有针刺样疼痛,近2天开始出现牙痛症状。

口腔专科检查发现,刘阿姨的牙龈红肿,牙颈部有牙结石,牙龈缘变厚并脱离牙面,探针触及有出血情况,部分牙的龈沟深度达4~6mm,初步诊断为牙龈炎。同时,大夫告知她这是糖尿病引发的口腔病变,需要在控糖良好的前提下进行龈下刮治术等治疗。

这一检查结果,让刘女士很是困惑,牙疼不是上火了吗,怎么还跟糖尿病有关?

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口腔唾液中的糖分也会增加,因此有利于口腔内细菌的滋生。另外,糖尿病患者身体内免疫状态不正常,即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更易引起口腔疾病,牙齿特别容易出现龋齿合并感染,甚至出现牙龈炎、牙周炎、牙痛等。

口腔,作为人体的门户、语言的功能器官,同时参与消化与呼吸过程,其健康至关重要。

临床经验发现,口腔症状常是糖尿病的先兆,口腔症状可作为糖尿病的线索,沿着这些蛛丝马迹,往往能一举“擒获”糖尿病患者。

有数据显示,糖友伴发口腔疾病的总发病率为83.37%,比正常人高出2~3倍。

01

糖尿病患者口腔有这6种情况,说明血糖控制不佳

01龋齿

糖尿病患者的龋齿问题普遍存在,很多患者龋洞进展迅速,牙齿破坏严重。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唾液葡萄糖含量要高于正常人,牙齿组织内的葡萄糖可形成糖原,降低了牙齿对细菌的抵抗力,唾液呈酸性等条件促进口腔内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并出现菌群失调,可促进菌斑形成和黏附在牙齿表面上,是龋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02口腔病变

糖尿病患者常出现口腔黏膜干燥,常有口干、口渴等症状,唇红部可见燥裂,齿龈、舌黏膜也可能出现糜烂及小溃疡、疼痛。这些症状容易引发感染性口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等。

03牙周病

据调查显示,近22%已诊断的糖友受到牙周病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控制不佳会增加牙龈问题。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增高,唾液中葡萄糖含量亦会相应升高,导致细菌生长和繁殖,钙质增加,易形成牙结石,诱发牙龈炎,出现牙龈肿胀充血、水肿、疼痛等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还可能导致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齿逐渐松动等。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患者年纪不大却满口牙都脱落,显得老态龙钟。

04颌骨及颌周感染

口腔颌面部有互相连通的筋膜间隙,上至颅底,下达纵隔,内含疏松结缔组织,抗感染能力低,在发生化脓性炎症时可以迅速蔓延。

当糖尿病患者的免疫机能下降,将导致炎症扩展更加严重,出现皮肤红肿、局部剧烈疼痛,张口受限,高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可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05口腔溃疡

糖尿病患者比较容易并发口腔溃疡,这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做好血糖控制,可能导致口腔内环境紊乱,为细菌滋生提供条件,易导致皮肤或者口腔黏膜表面出现小伤口,而且伤口非常容易出现感染或者不愈合,从而诱发口腔溃疡。

因此,如果患者经常出现口腔问题,且长时间无法愈合,或频繁地出现口腔溃疡,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因为这很可能是血糖异常所致。

06口腔异味

血糖高的患者由于胰岛素的缺乏,升糖激素升高,可导致血糖和血酮体明显增高,从而引起酮症酸中毒,患者所呼出的气体会有一股“烂苹果”的味道。

另外,血糖高的患者由于血浆渗透压升高,水分随着尿液排出,使口腔唾液减少,导致口腔清洁能力比较弱。

如果平时口腔卫生不洁或免疫力低下,容易使口腔受到微生物感染,引起牙龈炎、根尖周炎、龋齿等疾病,微生物在口腔内分解发酵,也容易引发口臭。

02

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好口腔护理?

1. 饭后漱口: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饭后使用不同的溶液进行漱口,例如2%~3%的硼酸溶液,它可以改变细菌的酸碱平衡,起到抑菌作用。

此外,1%~4%的碳酸氢钠溶液对适应在酸性环境下生长的细菌和真菌有很好的抑菌作用,0.1%醋酸溶液则可以用于绿脓杆菌感染等。

0.02%呋喃西林溶液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效。

这些溶液不仅可以改善口腔生态环境,还可以使用后再用清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 早晚刷牙:糖尿病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并且使用保健牙刷和含氟药物牙膏来刷牙。

定期更换牙刷和牙膏的种类,建议每次刷牙宜3分钟,采用水平颤动法和旋转法,每日2次刷牙及经常饭后漱口,维护口腔微生态环境,是预防龋病、牙周病最有效的方法。

3. 正确使用牙线、冲牙器:对于中老年人牙间隙较大、牙龈萎缩、食物嵌塞较为严重的情况,推荐使用牙线或冲牙器来去除牙间食物残渣,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清理牙齿间隙,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4. 定期检查治疗:定期让牙医清理和检查牙齿,一旦发现蛀牙或蛀洞应立即进行治疗和填补。

参考文献:

[1] 陈广垠.专家解答糖尿病百科[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9

[2] 陈卫文,张小德.解密糖尿病[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10

[3] 赵涛,赵步长,伍海勤,等.糖尿病百岁之路[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

[5] 依貂.糖尿病口腔病变[J].糖尿病新世界,2014(3):38-39.

#糖尿病##关注糖尿病##口腔#

@有来医生,掌握更多健康,情感心理科普知识,有健康,享未来!

六七十岁空腹血糖6.8,高不高?老年人正常血糖是多少?

我的空腹血糖6.8mmol/L,今年67岁,听有人说现在空腹血糖不超过7.0mmol/L都是正常的,而且老年人的血糖高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是这样吗?

【医生解析】

首先,糖尿病的正常值从制定起至今没有任何改变,即空腹血糖3.9-6.1mmol/L及餐后2小时血糖4.4-7.8mmol/L,无论年龄大小,空腹血糖只要超过了6.1mmol/L就是不正常的。

其次,不少人之所以认为的空腹血糖不超过7.0mmol/L是正常的,是对2022新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血糖管理要求的一种误解,要知道这个7.0mmol/L不是空腹血糖的正常值,而是指对高血糖及有糖尿病的人应当将空腹血糖控制到的最低目标,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第三,对六七十岁尤其是高龄老人来说,在血糖的管理上确实可以有所放松,但一定要知道这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因为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并不会因为年龄大了就不发生,相反高血糖长期存在对老年人的损害会更大,你可能会说既然可以放松,又说危害更大,这不是矛盾吗?

实际上这正是“不得已”的所在,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不断衰退,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进食量减少,而且不少老年人又喜欢清淡饮食,肉奶蛋等吃得较少,优质蛋白、脂肪摄入减少,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对血糖严格管理,就可能造成组织器官获取的能量不足,各项生理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不仅会加速衰老,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给多种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再有就是人到老年身体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会发生一些老年病,这些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离不开良好的营养支持,而严格控制血糖需要对饮食做控制,很多老年人对此非常重视,但也会因此带来营养不良问题,从养生防病的角度说,营养全面足量是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要求,老年人在血糖偏高一点的情况下更容易达到这样的要求。

加之老年人预期寿命有限,在余生提高生活质量尽享晚年生活更为现实,况且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也受其它多种因素比如血压、血脂等的影响,老年病的发生发展并非只要控制好血糖就可以,所以对老年人的血糖管理与年轻人可以有所不同。

总之,正常血糖的标准没有变化且适用于所有人,老年人在血糖管理上可以有所放松,是基于身体个体化管理的需要,并不是老年人有了另外的血糖标准,只能说老年人将空腹血糖维持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维持在10.0mmol/L以下是可以接受的,但并非是老年人正常血糖的标准。

你明白了吗?点个赞转发告诉更多人吧,关注天天听健康,方便每天学健康养生知识!

#冬日生活打卡季#

67岁男子高血糖并发症去世,警告:长期吃降糖药,注意这几个误区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医院的深夜总是安静得可怕,只有监护仪偶尔发出的“滴滴”声打破沉寂。67岁的王叔躺在病床上,脸色蜡黄,呼吸微弱。他的儿子王强紧握着父亲冰凉的手,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王叔的主治医生张医生刚刚交代完病情,叹了口气走出了病房。王强满脑子都是医生最后的一句话:“长期高血糖导致多器官衰竭,已经无力回天。”王强一边哽咽,一边疑惑地问自己:“父亲明明一直按时吃降糖药,为什么病情还是恶化得如此严重?”

这一晚,王叔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但他的故事却留给了无数人警醒。

王叔生前是一名普通的木匠,几十年来靠手艺养活一家人。他的生活过得简单,却很少关注自己的健康。十年前,他在例行体检中被查出血糖偏高,当时医生建议他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但王叔并未放在心上。直到后来出现了口干、多饮多尿等典型症状,再次检查时已经确诊为糖尿病。

最初,医生为王叔开了一些常见的降糖药,并叮嘱他注意饮食、适量运动。不久后,王叔发现服药后血糖确实有所下降,于是便对医生的其他嘱咐逐渐忽略。他总觉得,只要吃药就能控制病情,平时的生活习惯并不需要改变。然而,这种“药物万能论”的想法正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误区之一。

降糖药的误区一:药到病除,忽略根本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核心问题是胰岛功能的损伤和胰岛素抵抗。降糖药并非“灵丹妙药”,仅仅是帮助控制血糖,但无法从根本上修复胰岛功能。王叔的病情恶化,部分原因正是他只依赖药物,却没有从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医学研究表明,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和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血糖波动有关,而单靠药物治疗往往无法完全避免。**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患者需要“饮食、运动、药物”三管齐下,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降糖药的误区二:擅自增减药量

王叔服用降糖药的第二年,有一次因为误食了几块月饼,血糖一度飙升。他担心病情加重,便擅自将药物剂量翻倍,企图迅速将血糖降下来。这种做法导致他几次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头晕、出冷汗、乏力,甚至一度晕倒在工作台上。

事实上,降糖药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处方。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因人而异,过量服药可能引发低血糖,甚至危及生命。低血糖比高血糖更为危险,因为它会导致意识障碍、昏迷甚至猝死。张医生曾提醒王叔,低血糖的发生率在老年人中更高,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应该格外警惕。

降糖药的误区三:忽视定期检查和病情监测

几年前,王叔的一次血常规检查显示,他的肾功能指标异常。医生建议他调整降糖药方案,但王叔觉得自己身体没什么明显不适,便没有理会。直到近两年,他开始出现双腿水肿、尿量减少等症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降糖药,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负担。尤其是一些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代谢主要依赖于肝脏和肾脏功能。如果患者没有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受损可能会被忽视,最终引发严重后果。

根据王叔的病例,可以总结出糖尿病治疗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 缺乏综合管理

王叔只依赖药物,而忽视了饮食控制和运动的重要性。糖尿病的治疗不能单靠药物,否则血糖的波动会加速并发症的发生。

2. 擅自调整药物

王叔多次自行增减药量,导致血糖忽高忽低,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对身体造成了额外伤害。

3. 忽视并发症的预防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发展到晚期,治疗难度将大大增加。王叔的肾病和心血管问题正是长期忽视监测的后果。

4. 缺乏健康知识

王叔对糖尿病的知识了解有限,认为吃药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忽略了疾病管理的系统性。

王叔的教训,对所有糖尿病患者和家属都是一次警醒。那么,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呢?

1.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控制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减少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全谷物,同时保持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2. 定期监测病情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了解长期血糖控制情况。同时,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眼底、神经系统等,以早期发现并发症。

3. 遵医嘱用药

药物的种类和剂量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不得擅自调整。同时,要避免盲目相信“保健品”或偏方。

4. 接受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患者自我管理的疾病。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

王叔的离世,既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误区。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疾病的轻视和误解。希望他的故事能够唤醒更多人,让患者及家属重视科学治疗和综合管理,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科学的方式,才能帮助患者走得更远,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