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遗传因素有哪些(糖尿病遗传因素图片)
糖尿病是否会遗传?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来看看医生怎么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隐形杀手”。
很多人觉得自己离糖尿病还远着呢,可等到真正被诊断时,才发现早已是“糖尿病候选人”。更有不少人认为,得糖尿病是“天命”,觉得“我这家族就这样,早晚得”。
然而,糖尿病真的注定吗?到底是家族遗传的锅,还是生活习惯的错?
有很多人担心糖尿病会遗传给他们,特别是当父母或亲戚都得过糖尿病时,他们不禁开始怀疑:我是不是也难逃这一劫?糖尿病真的会传染吗?还是说,有一些人群注定容易得糖尿病呢?
别着急,糖尿病到底是否遗传,什么人群容易得糖尿病,其实背后有很多有趣的“科学秘密”呢。
糖尿病会遗传吗?是注定的吗?
先来聊聊糖尿病和遗传的关系。其实,糖尿病这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绝对”。得糖尿病的确和遗传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但它不是一个“注定”的结果。
说白了,遗传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它会在你选择的生活方式下慢慢爆发。很多人家里有糖尿病史,心里不免有点紧张,觉得自己也迟早要“加入战队”。但遗传只是一个因素,并非必然的结局。
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遗传的可能性大约在4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家里有糖尿病的亲戚,得糖尿病的几率会比别人高。
但这个数字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得糖尿病。遗传和生活方式是互相作用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可能拥有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但如果你一辈子都按着健康的方式生活——不吃垃圾食品、坚持运动,体重保持在健康范围,那么你也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光临”。
如果你天生有糖尿病的“基因”,还要加上不良饮食和缺乏运动,那么糖尿病基本上就会悄悄“向你走来”。
科学家们早就发现,糖尿病是一种“互动型”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遗传让你更容易得糖尿病,而生活习惯决定了你能否走到糖尿病的那一步。
所以,家里有糖尿病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得糖尿病,它只是让你处在一个“高危位置”,但最终能不能得,还是得看你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
什么样的人群容易得糖尿病?
你以为糖尿病只是随便得得的?错!它不仅和你的基因有关,还和你平时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密切相关。咱们来看看哪些人群,糖尿病的风险大得吓人。
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跟糖尿病的关系就像是“孪生兄弟”。
你以为肥胖只是让你穿衣服不好看,别那么天真。肥胖是糖尿病的“助推器”,特别是肚子上的脂肪堆积,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影响身体内部的糖代谢。
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简单来说,就是胰岛素不好使了,糖分无法顺利进入细胞,血糖升高,就容易得糖尿病。
根据一些研究,体重过重的人得糖尿病的概率要高出一大截。特别是腰围比较大的人,糖尿病的风险更是翻倍。
你想,平时吃得油腻、高热量的食物不运动,肚子一天天越来越大,胰岛素自然就被“搞得心烦意乱”,糖尿病也就顺其自然找上门了。
坐得久不动,或者运动量极少,糖尿病真的和这种生活方式“分不开”。
你可能觉得自己不胖,活动量少,也没事吧?错!缺乏运动本身就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久坐的生活方式,会让你身体的糖代谢系统处于一种“休眠状态”。
也就是说,身体不动的时候,很多调节血糖的机制也在“打瞌睡”。这样下去,糖尿病离你越来越近。
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过着“久坐”的生活,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结果就是血糖无法得到有效调节,糖尿病有可能就悄悄入驻。所以,不管你有没有超重,保持一定的运动量绝对是防糖尿病的“护身符”。
糖尿病不仅和体重、运动有关,还和高血压、高血脂的存在息息相关。
血压过高,或者血脂过多,都会让血管内壁受损,导致糖分难以顺畅进入细胞。这时候,身体就会强迫胰岛素更“卖力”地工作来处理这些糖,最终很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得糖尿病的几率比普通人高三倍!高血脂更是糖尿病的“加速器”。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吃快餐、油腻食品、零食,糖尿病会找上门的可能性大得吓人。现代生活节奏快,外卖和方便面成为很多人日常饮食的主力军。
高糖食物会直接让胰岛素分泌增加,长期下去,胰岛素就会变得“不听话”,糖尿病就容易找上你。
尤其是甜食,甜美的背后可不是只有快乐,它还有“甜蜜的陷阱”。糖分摄入过多,不仅让人发胖,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得血糖无法正常控制。
想吃甜食没关系,但你得记得控制分量,否则糖尿病就会“甜甜地”走进你的生活。
随着年纪的增长,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升高。5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减弱,胰岛素分泌的效率也降低,血糖就更难维持在正常范围了。
如果再加上不良的饮食和缺乏运动,糖尿病就会成倍增加。可以说,年纪大了,不注意身体的管理,糖尿病可能“敲门”不久。
糖尿病的发生确实与遗传有关,但它并不是注定的。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疾病,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生活习惯因素。
你可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运动、健康饮食、控制体重等手段,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几率。毕竟,很多情况下,糖尿病是生活方式决定的,而遗传仅仅是一个“小助推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贾征.如何识别和应对糖尿病的早期症状?[J].家庭生活指南,2024,40(05):100-101.
糖尿病会不会遗传?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会不会遗传?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糖尿病是有遗传“易感性”的。父母患有糖尿病,孩子得糖尿病的机会就更大。我们临床实践中也看到,很多糖尿病患者家中,几代人都患有糖尿病的这种现象。 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也很重要。有遗传高危因素者,努力去改善环境因素,通过饮食、运动、控制体重等方式,及时检查、积极治疗,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via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糖尿病除了遗传,还有哪些致病因素?看完这4点,你会有很多收获
文 | 佳佳健康路
编辑 | 佳佳健康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基因在糖尿病的发生中扮演了一定角色。但如果你觉得自己家里没有糖尿病史,就可以高枕无忧,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糖尿病的“幕后黑手”可不止遗传一个,很多坏习惯都在悄悄推高你的血糖。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除了遗传,还有哪些致病因素?别急着说“我肯定没事”,等看完这4点,你或许会大吃一惊!
1. 吃太甜?不如说是吃太“精”!你是不是也听过一句话:“糖尿病就是吃糖吃出来的”?那你可能真的误会糖了。糖尿病的真凶,不是糖,而是那些让血糖飙升的“精制碳水”!
比如,白米饭、白面条、蛋糕、奶茶……这些东西虽然看上去不像糖那么甜,但它们进入体内后,分解速度比糖还快,血糖嗖的一下就上去了!你的胰岛素像救火队员一样,拼命工作来控制血糖,可时间久了,它也会“累坏”——这就是糖尿病的前兆:胰岛素抵抗!
如果你总是觉得吃完饭一两个小时就饿了,那就要当心了。这可能是因为你的饮食让血糖忽高忽低,身体在向你发出警告!所以,与其担心吃不吃糖,不如调整饮食结构。主食多选粗粮,搭配蛋白质和蔬菜,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血糖才能稳稳当当。
上班一天坐8小时,回家瘫在沙发上,再来一局游戏或者追个剧……是不是很熟悉?别不信,久坐是糖尿病的一大帮凶!
当你长时间不运动,肌肉处于“休眠”状态,它们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会下降,胰岛素的工作效率也会变差,血糖就容易失控。更可怕的是,脂肪也在悄悄堆积,尤其是肚子上的脂肪。大肚腩不仅影响颜值,更会让你的身体陷入胰岛素抵抗的恶性循环!
那该怎么办呢?别担心,你不需要去跑马拉松,只要每天保证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骑车、跳舞,就能大大改善胰岛素的工作效率。饭后哪怕散步10分钟,也能帮助血糖平稳下降。不要小看这些微小的改变,长期坚持下来,效果比你想象的更好!
3. 熬夜 压力大,血糖“偷偷飙升”!你是不是觉得,熬夜的最大影响就是黑眼圈?其实,熬夜是血糖失控的一大“隐形杀手”!
长期熬夜会让体内的激素分泌紊乱,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功能。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20%!如果你总是熬夜,第二天又靠咖啡撑着,血糖波动会更加剧烈,身体会变得越来越疲惫,甚至出现“越累越想吃甜食”的恶性循环。
压力大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当你焦虑、紧张时,身体会释放大量“压力激素”,比如皮质醇,而这些激素会让血糖飙升。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所以,早点睡觉真的很重要!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学会释放压力,比如运动、冥想、听音乐,都是很好的方式。别再熬夜刷手机了,健康比短暂的娱乐更重要!
体重和糖尿病的关系,比你想象得更紧密。尤其是腹型肥胖(肚子大、腰围粗)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5倍!
为什么胖子更容易得糖尿病?因为多余的脂肪,特别是内脏脂肪,会干扰胰岛素的工作!胰岛素原本是负责把血糖送进细胞的“快递员”,但脂肪过多时,细胞会“赖账”,不愿意打开门接收血糖。胰岛素不得不分泌更多,直到它彻底招架不住,血糖开始飙升,糖尿病就这样来了!
但好消息是,哪怕只减掉5%-10%的体重,糖尿病的风险就能大幅下降!别迷信节食减肥,科学的减肥方式才是关键。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才是对抗糖尿病的最佳方式!
糖尿病不是“天注定”,这4点你一定要注意!糖尿病并不是“只有遗传才会得”,很多生活习惯都会影响血糖!
少吃精制碳水,多吃粗粮、蛋白质、蔬菜;
多运动,哪怕是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改善血糖;
别熬夜、学会减压,睡眠和情绪对血糖影响很大;
控制体重,尤其是腹部脂肪,避免胰岛素抵抗。
最后,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视!与其等到血糖出问题再后悔,不如从今天开始,调整生活习惯,让血糖乖乖听话!
那么,你中了几条?快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健康习惯吧!
参考文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