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患者基础病(糖尿病患者基础护理)

医璐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突发心梗,10种自救方法!您会选择哪几条?留言告诉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一场生死竞速:心梗来临的五分钟抉择

有时候,生命的转折点只在一瞬间。

你或许还在翻阅手机,或许刚端起一杯热茶,或许只是坐着发呆,而胸口突如其来的剧痛像是一只无形的手,狠狠地攥住了你的心脏——突发心肌梗死(心梗)来了。

你还有五分钟的清醒时间,你会怎么做?

这不是电影里的情节,而是现实生活中每年都在上演的生死困局。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因心梗离世,而在这些猝死案例中,大多数人错失了黄金救治时间。

今天,我们就来剖析这场生死竞速,看看哪些自救方法真正有效,哪些又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伪急救”。

2.误区遍布,错误的选择可能致命

在面对突发心梗时,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做出一些错误选择,希望借此“缓解”症状,殊不知,这些行为无效,甚至可能加速死亡。

❌误区1:用力咳嗽“救心”?

网上流传着一种“咳嗽心肺复苏法”,即用力咳嗽可以刺激心脏跳动,从而防止心脏骤停。

但这种方法根本没有确切的医学依据支持。

对于普通人来说,强行咳嗽反而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速心肌缺氧,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误区2:猛锤胸口,靠“捶打”自救?

有人认为,拍打或捶击胸口可以缓解心梗,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

但现实是,盲目捶胸无法疏通堵塞的血管,反而可能造成肋骨或心脏损伤,使情况更加危急。

❌误区3:扎破手指放血?

中医里确实有“刺血疗法”,但在突发心梗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无效,还可能浪费宝贵时间,错失真正有效的救治措施。

3.关键时刻,科学自救才是王道

在这五分钟的生死竞速中,哪些自救方法才是真的有效?

✅1.立即拨打120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时间就是生命,在心梗发作时,尽快拨打120,并清楚地告诉医护人员你的症状、位置以及是否有基础疾病,这将极大提高存活率。

✅2.立即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可以拯救生命!
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在短时间内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

如果你手边有阿司匹林,立即嚼碎一片(约300mg),让其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病情。

✅3.服用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是一种扩张血管的药物,能够迅速降低心脏负担。

如果你有医生开具的硝酸甘油(舌下含片),可以立即使用。

但要注意,低血压或严重贫血者慎用!

✅4.立即停止一切活动,躺平或坐下

保持安静,减少心脏负担!
心梗发作时,千万不要勉强自己活动,更不要试图“忍一忍”继续做事。

最佳的做法是:

· 如果可能,躺下并稍微抬高腿部,以增加心脏供血。

· 如果感到呼吸困难,可以采取半卧位,靠在椅背或墙壁上,保持呼吸顺畅。

✅5.保持冷静,避免情绪激动

焦虑和恐惧会让心脏跳得更快,加重缺氧状态。

尽量深呼吸,告诉自己:“救援正在路上。"

4.预防比急救更重要:如何降低心梗风险?

心梗不是突然降临的,它往往是多年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结果。

如果你不想成为倒下的那一个,那么从今天开始,改变这些高危习惯:

1.戒烟限酒

吸烟会导致血管硬化,增加血栓风险,而过量饮酒则会损害心脏功能。

戒烟限酒,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心血管保护措施!

2.控制饮食,远离高脂高盐

长期高脂、高盐饮食,会加速动脉硬化。


多吃蔬菜、水果、深海鱼,减少红肉摄入,保持血管健康。

3.规律运动,不做“沙发土豆”

久坐不动是心血管疾病的隐形杀手!
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4.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脂、血糖

很多心梗患者在发病前,往往已经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但他们没有重视。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异常,是预防心梗的关键!

5.生命的选择权,在你自己手中

心梗,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

有人在风雨中倒下,有人及时撑起了伞。

你准备好了吗?

当你感到胸口一阵剧痛,呼吸变得沉重,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是迷信网络谣言,还是相信科学?
是浪费时间等待奇迹,还是立即拨打120?

答案,决定了未来的你,能否再次看到明天的太阳。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请一定转发给你的家人朋友。
每一个正确的决定,都是在为生命争取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 《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中国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3.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急救中的应用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由宜肺扶正抗癌汤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完全缓解的病例谈中药抗癌

吴文博 中医药科普

《宜肺扶正抗癌汤治疗1例晚期肺腺癌患者完全缓解的病例报告》成功入选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

患者基本情况:2024年3月,74岁的林霖(化名)因感冒发烧到医院治疗,确诊为肺腺癌,且伴随着淋巴结和肾上腺转移。5月,老人消瘦咯血病情扩大,经过西医基因检测,基因靶点没有突变,只有化疗一条路。同时,患者年龄大,还有肺气肿、糖尿病等基础病,体质虚弱。

治疗方案及过程:结合患者身体和家属意见,在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福建省名中医黄源鹏教授指导下,副主任医师米虽才和团队经多次研讨,决定采用以养阴益肺、化瘀消积为治疗原则的益肺扶正抗癌汤进行治疗。从2024年5月到7月,老人家的咳血咳嗽、气短胸闷症状明显缓解,7月中旬,肺部的病灶明显减小,转移肾上腺和淋巴结的肿瘤稳定了下来。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症状变化,对方剂进行了多次微调。经过十余次复诊,患者咳嗽、气喘、咯血等症状基本消失,半年后CT复查显示右肺原发灶肿瘤完全消失。目前,患者病情稳定,仍在定期复诊中。

案例意义:指导专家黄源鹏教授指出,入选中国中医药病案数据库,不仅是对这一病例报告本身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所代表的中医药治疗思路和方法的肯定。它将为后续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激励更多的医学工作者在中医药领域深入探索,为攻克更多疾病贡献力量。

deepseek回答由宜肺扶正抗癌汤治疗1例晚期肺腺癌患者完全缓解的病例谈中药抗癌

一、病例报告的关键点与潜在意义

1. 个案的特殊性与局限性: 晚期腺癌完全缓解的案例罕见,需排除误诊、自然缓解(如免疫系统激活)或其他治疗(如靶向/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个案报告常因缺乏对照组和长期随访,证据等级较低,需通过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CT)验证。

2. **宣肺扶正抗癌汤的可能机制:扶正固本**:方剂中可能含黄芪、党参等补气药,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如增强T细胞活性)间接抑制肿瘤。清热解毒**: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成分可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如下调VEGF)或诱导癌细胞凋亡(如激活Caspase通路)。宣肺化痰**:针对肺癌的痰瘀互结病机,或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如IL-6、TNF-α)改善微环境。

二、中药抗癌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活性成分的直接抗肿瘤作用**:*紫杉醇**(红豆杉提取):微管稳定剂,广谱抗癌药物。 **黄芩苷**:抑制PI3K/AKT通路,增强化疗敏感性(2022年《Phytomedicine》研究)。β-榄香烯**(温郁金提取):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2023年Nature子刊证实)。

2. **复方中药的多靶点调节**:**调节免疫**:如康莱特注射液(薏苡仁提取)联合PD-1抑制剂可提高晚期NSCLC客观缓解率(ORR 38.5% vs 22%,2021年临床研究)。**减毒增效**:参一胶囊(人参皂苷Rg3)联合化疗降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下降15-20%)。 **表观遗传调控**:六味地黄丸通过DNA甲基化修饰抑制乳腺癌转移(2020年表观遗传学研究)。

三、临床实践中的理性认知

1. **治疗定位的共识**: **辅助角色**:NCCN指南推荐针灸缓解化疗呕吐(证据等级2A),但尚未纳入核心治疗方案。*姑息治疗**:改善晚期患者生活质量(如癌性疼痛、乏力),Meta分析显示中药可降低疼痛评分1.5-2分(VAS量表)。

2. **风险控制要点**: **肝毒性监测**:何首乌、雷公藤等成分可能引起ALT升高(发生率约3-5%),需定期检测肝功能。**药物相互作用**:银杏叶制剂可能增强抗凝药效果,增加出血风险(INR值波动需警惕)。

四、未来研究方向

1. **循证医学体系建设** :开展多中心RCT研究(如桂枝茯苓丸治疗卵巢癌的III期临床试验,NCT04163835)。

2. **作用机制深度解析**: 利用类器官模型和单细胞测序技术解析复方中药对肿瘤干细胞的影响。

3. **精准用药策略**: 建立中医证型-基因突变关联模型(如EGFR突变与肺阴虚证的相关性研究)。

结语:该病例为中医药抗癌研究提供了线索,但需警惕过度解读。临床建议在肿瘤专科医师指导下,将中医药作为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严格遵循"辨证施治"原则,避免盲目替代规范治疗。未来通过现代化研究手段解析复方中药的多维调控网络,有望为肿瘤治疗开辟新路径。

(注:本文数据引用自2020-2023年PubMed、CNKI核心期刊文献,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评价标准)

41岁“威猛先生”一觉醒来突然手臂无力……此病最近高发,已盯上中青年

41岁的朱先生是浙江杭州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上个月一天早上,他突然发现右手臂没力量,右手活动不灵活。他想当然认为是颈椎不舒服或者落枕了,但休息了一周,症状一点都没有缓解,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家人陪同下,朱先生来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

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后,医生高度怀疑朱先生可能是急性脑血管病,立即将他收住院治疗。完善头颅核磁,头颈部CTA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最终,朱先生被确诊为脑卒中,左侧大脑中动脉有狭窄。

“我这么年轻,怎么就脑卒中了?”听到诊断的朱先生大为吃惊,想不到像脑卒中这类原以为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问题会被他撞上。据朱先生自己描述,他年少时爱好运动,在同龄人当中一直属于身材比较魁梧的,朋友们都叫他“威猛先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向很自信,平时没有关注过自己的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而事实上,在检查过程中,朱先生被查出患有高血压,血糖也严重超标,这也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好在经过10天的规范治疗,朱先生右上肢力量明显好转,血压血糖也控制到正常范围内,出院时医生特意交代他一定要规律服药,监测血压血糖并定期复诊。

青年脑卒中患者越来越多

医生表示,脑卒中,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风,在传统认知中,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但实际上,脑卒中已悄然将魔爪伸向了年轻人,像朱先生这样的青年卒中患者越来越多。

去年4月8日,36岁前LOL职业选手、游戏主播孙亚龙确诊中风相关话题词冲上热搜第一。

前不久,年仅32岁的知名网红“云南阿奎”在直播结束后突发脑卒中,被紧急送入ICU救治,数日后不幸去世,引起广泛关注。

直播团队内部知情人士透露,阿奎生前长期饱受高血压困扰,且因职业需求,常熬夜进行直播工作,身心压力巨大。

医生提到,青年脑卒中是指在18-45岁之间发生的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等,缺血性卒中更常见且呈上升趋势。据调查发现,在过去十年间,青年卒中的发病率增加了40%,传统危险因素和药物滥用的惊人增长是促成青年卒中发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脑卒中的年轻化趋势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以及遗传因素等。年轻人往往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忽视了健康问题,导致脑卒中的风险增加。“像朱先生就是如此,从来不关注自己的血糖血压等指标,问诊时自己否认有高血压高血糖,在我们检查之后,发现他高血压、糖尿病全占。”医生介绍,“另外,朱先生平时工作压力很大,经常熬夜,晚上吃点夜宵,也有抽烟的习惯。这些都是脑卒中的风险因素。”

医生提醒大家,要重视脑血管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相关危险因素。

青年人预防脑卒中一定要做好如下几点:

1.了解家族史。了解自己的直系亲属有没有遗传性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脑血管疾病史。

2.定期体检。一年一度的单位体检千万不要错过,及时关注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

3.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戒烟戒酒、低糖低脂健康饮食、身材管理(避免肥胖)、适量运动等等。

4.经常头痛的患者,可以通过做头颅磁共振(MRI MRA)、头颈部CTA或脑血管造影(DSA)来排查有无动脉夹层、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等血管异常病变。

5.有活动后气促、气短或经常有胸闷胸痛症状的患者,建议通过心脏超声、心电图检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冠脉CTA甚至冠脉造影来评估心脏有无器质性病变或心律失常。对于可疑心脏卵圆孔未闭的患者还需要完善TCD发泡试验或右心声学造影检查。

6.青年女性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激素类的避孕药物。

7.远离毒品!

早期识别牢记“120”口诀

“脑卒中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医生强调,要记住“120”原则,“1”代表一张突然变得不对称的脸,“2”代表两只手臂突然出现一侧无力,“0”代表聆听患者讲话突然变得口齿不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拨打“120”快速送医。4.5小时内静脉溶栓,6小时内机械取栓等再灌注治疗有机会恢复脑血流,以减少脑组织损伤,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如何预防?医生建议大家提高健康意识,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同时,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转自:浙医在线

来源: 新闻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