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拉稀(糖尿病并发症拉稀能活多久?)
国际糖尿病日丨糖尿病患者反复腹泻,背后原因没那么简单……
转自:医学界
撰文 | 张泰胜
11月14日是国际糖尿病日,2024年的主题定为“糖尿病与幸福感”,其目的在于倡导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而不仅仅是关注血糖水平,以期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此,本文将分享一例在临床实践中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案例,通过层层剖析、探讨其腹泻症状背后的真正成因,一起来了解下。
病例速递
个人信息:男性,61岁,农民。
主诉:口干、多饮、多尿伴消瘦2年,加重伴腹泻1周。
现病史:患者缘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每日饮水量约2500ml左右,尿量与饮水量相当,夜尿2-4次/晚,曾在当地医院测血糖高(具体不详),诊断为“2型糖尿病”,病程中,患者有肢体末端麻木感,期间规律检测血糖,自诉血糖控制可。1周前“三多”症状明显,伴随有腹泻,3-6次/天,期间监测血糖提示血糖控制欠佳。为进一步处理就诊。自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约30斤。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稳定,身高165cm,体重40kg,体质指数(BMI)14.69kg/m2,体型消瘦。
专科体格检查:双眼视力稍下降,双下肢痛温觉稍减弱,踝反射减弱。
既往无特殊病史;有长期吸烟史,无糖尿病家族史。
辅助检查:
图1 空腹血糖、空腹胰岛功能及25羟维生素D
图2 血生化及糖化血红蛋白
眼底病变筛查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考虑到患者在疾病早期阶段,通过口服降糖药物尚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但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血糖控制逐渐变得困难。此时,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显著加剧。
基于对成人隐匿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高度怀疑,继续完善糖尿病抗体结果提示:
图3 糖尿病抗体结果
该患者满足现行LADA诊断标准[1],即(1)发病年龄≥18岁;(2)胰岛自身免疫T细胞阳性;(3)诊断糖尿病后至少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由此确诊。依据LADA的诊断准则,患者出现反复腹泻症状,临床中需警惕糖尿病各种腹泻的原因。
由于LADA最常伴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确诊后推荐常规进行甲亢筛查,患者后续完善甲状腺功能提示未见异常,排除甲亢因素。其次,大便常规及培养均未见异常,排除感染性因素。
最后将思维放于糖尿病并发症中,患者腹部CT及胰腺功能未见异常,随后继续完善电子肠镜后提示:肠道未见异常。显然排除了肠道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
那么是否为糖尿病性胃肠病变?糖尿病性胃肠病变涉及肠道神经系统与迷走神经等多种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可引起广泛的胃肠道分泌与运动功能障碍[2]。无论是高血糖状态还是低血糖状态,均可能引发显著的糖毒性效应,对自主神经系统产生不利影响[3]。
患者入院后的血糖如下(图4):
图4 入院前后血糖监测结果(动态血糖监测)
随着患者血糖水平的逐渐改善,腹泻症状有所缓解。最终将诊断落于:糖尿病肠病。
腹泻作为糖尿病患者肠道功能紊乱的典型症状,通常与血糖控制不良密切相关。发病时大便性状异常、频次增加明显,大便多见水样棕色[4]。
然而,糖尿病肠道功能紊乱表现为一系列综合征,其成因涵盖了[4-7]:渗透性腹泻(高血糖因素影响)、肠道自主功能障碍、脂肪泻、乳糜泻等。1型糖尿病与乳糜泻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其与自身免疫机制具有直接的联系[7]。成年LADA属于1型糖尿病范畴,同时也是脆性糖尿病的典型代表之一[8]。该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波动性较大,这种波动性可加剧疾病的进展,并可能导致腹泻症状的持续或恶化。
总结与反思
腹泻作为临床中常见的症状,众多患者及医疗工作者往往将其归咎于感染性因素,以及部分降糖药物所引起的消化道症状。然而,就糖尿病本身而言,腹泻的成因多样,且这些并发症极易被患者所忽视。
在临床实践中,若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应高度警惕糖尿病肠病风险[9-12]:
1)出现反复性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症状,尤其是1型糖尿病群体。
2)餐后早饱、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是糖尿病胃轻瘫常见的症状。糖尿病胃肠道疾病易同时出现,且糖尿病胃肠病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
3)糖尿病性腹泻多见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或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该症状表现为大量棕色水样便的排泄,通常不伴随腹痛,并且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段发生,尤其以夜间和早晨更为常见。
4)持续的高血糖状态(空腹血糖≥11.1mmol/L),伴有明显的食欲增加和反复出现的腹泻时,这种腹泻很可能是渗透性腹泻。其发生机制主要涉及高血糖对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
5)通过完善电子肠镜等相关检查排除其他肠道器质性或其他疾病,方可考虑。
最后,笔者想说:通过主动掌握并发症相关知识,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可以降低相关风险,改善生活质量,增进个人及家庭的幸福感。亦契合今年的主题:“糖尿病与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分会,成人隐匿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J],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38):3077-3091
[2] Kornum DS, Bertoli D, Kufaishi H, Wegeberg AM, Okdahl T, Mark EB, Høyer KL, Frøkjær JB, Brock B, Krogh K, Hansen CS, Knop FK, Brock C, Drewes AM. Transcutaneous vagal nerve stimulation for treating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sham-controlled, multicentre trial. Diabetologia. 2024 Jun;67(6):1122-1137. doi: 10.1007/s00125-024-06129-0. Epub 2024 Mar 28. PMID: 38546822; PMCID: PMC11058613.
[3] Wegeberg AM, Bertoli D, Ejskjaer N, Brock B, Drewes AM, Brock C.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 diabetes is affected regardless of asymptomatic appearance. J Intern Med. 2022 Apr;291(4):505-512. doi: 10.1111/joim.13416. Epub 2021 Dec 16. PMID: 34839554.
[4] 蔡华容.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相关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3):195-196.
[5] Kaur N, Bhadada SK, Minz RW, Dayal D, Kochhar R. Interplay between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and Celiac Disease: Implications in Treatment. Dig Dis. 2018;36(6):399-408. doi: 10.1159/000488670. Epub 2018 Jul 25. PMID: 30045024.
[6] 孙逊,肖烨,王颜刚.糖尿病腹泻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5,9(05):261-264.
[7] Goodwin G.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and Celiac Disease: Distinct Autoimmune Disorders That Share Common Pathogenic Mechanisms. Horm Res Paediatr. 2019;92(5):285-292. doi: 10.1159/000503142. Epub 2019 Oct 8. PMID: 31593953.
[8]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2):120-139.
[9]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胃瘫患者的营养治疗专家共识[J],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3,10(3):342-347.
[10] 李金英,郭先文,梁列新.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6,28(05):321-324.
[11] 刘桂芳,房玉涛.糖尿病胃肠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6,38(06):74-78.
[12] Thaiss CA, Levy M, Grosheva I, Zheng D, Soffer E, Blacher E, Braverman S, Tengeler AC, Barak O, Elazar M, Ben-Zeev R, Lehavi-Regev D, Katz MN, Pevsner-Fischer M, Gertler A, Halpern Z, Harmelin A, Aamar S, Serradas P, Grosfeld A, Shapiro H, Geiger B, Elinav E. Hyperglycemia drives intestinal barrier dysfunction and risk for enteric infection. Science. 2018 Mar 23;359(6382):1376-1383. doi: 10.1126/science.aar3318. Epub 2018 Mar 8. PMID: 29519916.
(转自:医学界)
女子腹泻半年竟是它惹祸,医生警告:危害很大
来源:长江日报
女子不明原因腹泻半年
一度以为是吃坏了肚子
抗生素、止泻药
吃了一堆毫无作用
直到就医详查才知
竟是糖尿病惹祸
医生提醒
糖尿病人长期反复腹泻危害大
千万要引起重视
58岁的刘女士从半年前开始经常腹泻,每天少则4到6次,多的时候甚至达到1小时1次,但没有出现发热、腹痛等情况,也没有里急后重的感觉。起初她以为是吃坏了肚子,买了止泻药、抗生素等来服用,但症状好转并不明显,而且时轻时重,反反复复,曾做过肠镜检查也没有发现问题。半年的折磨让刘女士体力下降,经常觉得浑身没劲,体重也下降了4公斤。
16日,她到武汉市东湖医院就医,接诊医生喻茜在问诊中得知她两年前就曾查出空腹血糖8.0mmol/L,但因为没有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症状,并没有予以关注;今年3月在一次检测中甚至发现空腹血糖达到了13mmol/L,但因为工作忙碌,仍未进行规范治疗。
这次入院后医生给她进行了系统的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结果显示她双足胫腓神经功能轻度异常、有低钾血症,排除食源性药源性及感染性腹泻外,综合考虑患者腹泻与糖尿病相关,诊断为“糖尿病性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喻茜说,腹泻大多由于受凉、饮食不当、肠道感染等引起,而有些腹泻则是由于消化道以外的其他疾病引起,比如糖尿病、甲亢等。像刘女士这样则是因为长期未控制的高血糖毒性作用,破坏了支配胃肠道的植物神经,造成糖尿病人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吸收不良,导致腹泻。
喻茜介绍,慢性腹泻属于糖尿病较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20%以上有腹泻,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并无典型的口渴多饮多尿症状,而以胃肠症状腹泻便秘为突出表现,临床表现具有无痛性、间歇性发作等特点,有时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常规多为阴性。
喻茜强调,糖尿病人长期反复腹泻危害较大,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下降,更易引起血糖波动,难以控制,严重腹泻还会造成电解质紊乱、脱水,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出现腹泻症状,一定要尽早就医,以排除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避免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出品
采写:记者毛茵
是什么导致糖友更容易发生腹泻?
【声明】本原创内容只做信息分享,不做任何医疗建议。请随意转发分享,“转载”请私信我。
糖尿病会影响消化系统的任何部分。对某些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经常腹泻和难以控制排便,也更容易发生便秘。
虽然目尚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但神经损伤、药物和其他因素可能起作用。
据悉,大约2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腹泻。患有糖尿病的人比没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患腹泻。[1]
众所周知,当你的身体无法有效产生或使用胰岛素时,葡萄糖就会在你的血液中积聚,从而导致高血糖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的高血糖水平会致使全身受损,从而导致一系列症状。对于某些人来说,肠道问题是糖尿病的症状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腹泻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与规律排便交替出现。
虽然糖尿病和腹泻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但以下这些因素可能会起作用。
乳糜泻和显微镜下结肠炎:糖尿病患者患这些病症的风险似乎更高。唯一的症状可能是腹泻。
无糖甜味剂和其他成分:食用这些产品可能会增加腹泻的风险。例如,山梨糖醇、甘露糖醇和木糖醇可具有通便作用。
神经B变:高血糖会导致神经损伤。如果这影响到小肠的神经,就会导致腹泻,尤其是在夜间。并且神经B变也会影响肛门直肠功能,使大便失禁更有可能发生。
胰腺功能:糖尿病会影响胰腺的工作方式。这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例如,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炎的可能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到4倍,而腹泻正是胰腺炎的症状。
糖尿病性肠病:这是一种影响大肠的疾病。它会导致腹泻、便秘和大便失禁。与没有糖尿病的人相比,它更可能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
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他汀类药物和你可能服用的用于治疗糖尿病和相关疾病的其他药物都可能会影响你的肠道功能。
研究表明,服用二甲双胍的人中有15%至24%可能患有腹泻。[2]
细菌过度生长:当某些类型的细菌在肠道中变得过多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它可能与糖尿病性肠病一起发生。
此外,糖尿病患者也可能与非糖尿病患者有相同的腹泻原因,例如:
★过敏和食物不耐受,例如乳制品和果糖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
★药物,例如含镁的抗酸剂和一些癌症疗法
腹泻更可能影响1型糖尿病患者而不是2型糖尿病患者。这可能是由于长期暴露于高血糖水平。
难以控制的糖尿病也可能有更高的腹泻风险。 持续的高血糖水平会增加神经损伤和其他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患有并发症和相关疾病(如神经B变、肥胖和胰腺问题)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腹泻的风险更高。
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可能更频繁地出现腹泻。这是因为对于有长期糖尿病史的人来说,腹泻的可能性会增加。
糖尿病患者患慢性或持续性腹泻的风险更高, 它可能会持续几周到几个月。
对于糖友来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控制血糖水平。而药物和其他方法可以帮助减轻其他因素引起的症状和腹泻的可能性。[1]
限制或避免人造甜味剂,如山梨糖醇,可能会有所帮助。还应避免高碳水饮食,以平稳血糖。
如症状较重应及时去医院就诊,遵循医嘱对症用药。
一些研究表明益生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也可能有帮助,但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一点。
另外,还应注意多喝水,补充足量的水分可以防止腹泻引起的脱水。
此外,在进行任何重大饮食改变之前建议先咨询医生或健康顾问。他们可以确保这样做不会干扰到你的其他治疗或加重其他症状。
胃肠道问题,包括持续性腹泻,在糖尿病患者中很常见。
虽然尚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可能是由于高血糖水平造成的损害。
如果你有糖尿病腹泻,建议先咨询医生或你的健康顾问,以帮助你找到适合你的控制症状的方法。
- end -
编辑 / Rocky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Juan Sebastián Frías Ordoñez, William Otero Regino. [Chronic diarrhea in the diabetic.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v Gastroenterol Peru. 2016 Oct-Dec;36(4):340-349.
2.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67989/
原创不易,觉得好看
记得点个赞再走哦~
如果觉得有用,
一键“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