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餐后降糖运动(糖尿病餐后降糖药哪个最好)
糖尿病患者选对餐后运动的最佳时间,降血糖效果加倍
运动治疗糖尿病,要实现两个目标:
- 一是降低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危害糖友健康;
- 二是减小血糖波动,因为血糖波动大比持续高血糖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降低血糖,这是任何时间开始运动都能达到的目标,而减小血糖波动则不然,需要对运动的起始时间有一定的科学设计。
餐后什么时间运动合适
在众多的运动治疗糖尿病的文章中,对餐后运动的起始时间有不同的解读,餐后30分钟、60分、90分钟。
今年2月6、7日两天,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邀请首都国医名师、广安门医院82岁的糖尿病专家林兰做客节目,林老创建的“林氏控糖法”建议糖友餐后立即运动。
这众多的运动起始时间建议,从不同的角度着眼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很多糖友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选择哪个时间开始运动更适合自己。
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时间
历年发布的糖尿病防治专家共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糖尿病要讲究个体化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当然也是如此。
运动的起始时间是运动治疗糖尿病,防止血糖波动的核心关键点,也是影响运动治疗糖尿病效果的决定因素。
精准确定运动起始时间,需要做好两个准备:
- 一是通过监测血糖,确定血糖达到峰值的时间;
- 二是根据峰值时间,确定起始运动时间(必须在峰值出现前)。
为了上述准备和了解运动对降糖的真实影响,近期,我选择了两天监测早餐前后血糖予以验证。
在摄入热量和用药不变的情况下,第一天不运动,第二天餐后立即运动,用餐均约5分钟,都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步速78/分钟,监测结果如下:
不同时间血糖水平(单位:mmol/L)
空腹血糖
20分钟
40分钟
50分钟
60分钟
餐后不运动
5.7
7.2
9.2
10.4
9.1
餐后立即运动
6.0
7.6
7.3
7.4
7.4
从监测结果看:
1.我的血糖高峰值在餐后50分钟,此后血糖开始下降。如果50分钟时开始运动,血糖已出现峰值,餐后血糖波动幅度=10.4
-5.7,结果4.7,大于日内最大和最小血糖波动值标准4.4。
选择这个时间点作为运动起始时间,对于减低血糖波动是“零”效果,从运动治疗糖尿病角度,50分钟及以后时间均不能作为运动的起始时间。
如果把运动起始时间定在餐后30分钟,应该是较为理想(此时血糖应在8.0左右)。
2.用“林氏控糖法”减小血糖波动,虽然运动的强度并不大(平时运动100步/分钟以上),效果极其明显,二十分钟以后,血糖波动基本是一条直线,日内最大和最小血糖值差仅仅1.6。
两相比较,不仅使我们看到“林氏控糖法”的巨大优势,同时也可以清楚地看出选择好运动的起始时间是多么地重要。
3.在每天摄入总热量和治疗方案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糖友胃肠功能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胰岛功能的逐年减退,餐后出现血糖峰值的时间一定会提前,(我06年做胰岛素释放值血糖高峰值是1小时)。
糖友如果想使运动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一定要经常监测自己的血糖峰值时间(当然用动态血糖仪更准确),并以此确定运动的起始时间。
运动治疗糖尿病,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迈开腿”,运动“起步”的时间是关键,它不仅需要强调“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更需要用相关的监测数据来保证和证明糖友自己运动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
作者:王振元
最新研究:饭后散步能够降血糖,减少罹患二型糖尿病风险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最新研究表明,饭后散步能够降血糖,减少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
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7日报道,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运动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对比了坐立、站立、行走对于健康指标的影响,包括胰岛素和血糖水平。研究发现,与坐立相比,饭后稍微走一走足以改善血糖水平。当实验对象饭后散步时,他们的血糖起伏更加缓和。研究专家称,饭后60到90分钟开始散步最理想,在这个时候血糖水平通常达到峰值,肌肉能够从食物中获取能量。(刘 明)
来源: 环球时报
糖尿病餐后多久运动效果最佳?运动降血糖的五大原则
在现代社会,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除了药物治疗和饮食管理外,运动在糖尿病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还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提升整体健康状态。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运动,以最大化地发挥其益处呢?以下,我们将通过五个简单的数字,为您详细阐述科学运动的要点。
一、每天的最佳运动时间:餐后1小时
从进餐的第一口饭算起,餐后1小时是启动运动的黄金时段。此时,食物已经开始被消化吸收,血糖水平逐渐上升,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血糖的利用和消耗,有效避免餐后高血糖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空腹运动虽然有助于减脂,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却可能诱发低血糖,因此务必避免。
二、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30分钟
要想通过运动达到降糖效果,每次运动应持续至少30分钟。这个时间长度足以让身体进入稳定的有氧代谢状态,促进脂肪和糖分的利用。如果日常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整块时间,也可以通过短时多次的方式累积运动量,比如每次快走10分钟,一天累积3次,同样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记住,动则有益,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三、每周的运动频率:至少5天
为了保持运动效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进行5天的中等强度或较大强度的有氧运动。这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还能提高身体的代谢率,促进血糖的稳定。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等,既不会过于剧烈导致身体损伤,又能有效消耗能量;而较大强度运动如快跑步、快速骑自行车等,则能进一步提升运动效果,但需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谨慎选择。
四、运动的心率控制:脉搏不超过(170-年龄)次/分钟
运动时的心率控制是确保运动安全和有效性的关键。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推荐的心率范围是(170-年龄)次/分钟以内。例如,一位50岁的糖友,在运动时心率不应超过120次/分钟。通过摸脉搏或使用运动手表等方式监测心率,可以及时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带来的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自我感觉和交谈测试来判断运动强度是否适中:运动后应感到周身发热、微微出汗,但仍能正常讲话,不能唱歌。
五、持之以恒:长期坚持
运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生活方式。为了让自己更容易坚持下去,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如游泳、爬山、跑步等,让运动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此外,与家人、朋友或同事一起运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相互激励和支持可以大大提升运动的乐趣和动力。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
运动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运动前,糖尿病患者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对自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了解自己的运动经历、治疗方案、运动相关知识以及并发症等情况;其次是进行必要的检查,如糖尿病足、肾脏功能、神经并发症等;最后是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和装备,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运动过程中,要遵循“运动三部曲”:运动前热身5~10分钟,以活动关节和肌肉为主;中等强度运动20~30分钟,根据个人体质和心率控制调整强度;运动后整理5~10分钟,帮助身体逐渐恢复到平静状态。运动结束后,不要立即洗澡、暴饮进食或吸烟;同时检查皮肤、足部、关节是否损伤,并及时处理。
此外,运动前监测血糖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如果血糖过高(如>16.7毫摩尔/升)或波动较大,或者合并急性感染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严重糖尿病肾病、眼底出血的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时,应避免运动或咨询医生意见后再行决定。
总之,运动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我们可以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水平、提升生活质量。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享受健康带来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