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可以根治糖尿病吗(中医能治疗糖尿吗)
中药降糖无副作用,中医能根治糖尿病?药师结合真实案例来辟谣
上周医院内分泌科收治了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他的遭遇可能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曾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也非常值得去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具体请往下看。
这位患者是56岁的中年男子吴某,1年前体检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但吴某认为西药对身体副作用大,而且他一直以来都比较相信中医中药,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再加上听信了一些“江湖郎中”纯中药根治糖尿病的宣传,因此吴某拒绝了西医,一直服用中药来治疗糖尿病。
治疗之初的确有一定的效果,吴某的血糖比发现时有所下降,但这种效果只维持了一两个月,之后血糖又再次升高了。一天前吴某突然出现全身乏力,口干、多饮、多尿的症状明显加重,并逐渐出现精神萎靡,于是家人赶紧将吴某送到医院来治疗。入院后检查最后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医生说幸好送院及时,不然会有生命危险。
中药能够根治糖尿病吗?
在医院里为糖尿病患者宣教时提到中药不能根治糖尿病,常常会被患者反驳,患者说中成药消渴丸就可以治疗糖尿病。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消渴丸其实并非纯中药制剂,它的主要成分除了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等中药以外,还有一种叫格列本脲的成分。
前几味中药具有生津止渴、清热凉血、清肝利胆和补气固表等功效,对于糖尿病的疗效如何咱不好说,但格列本脲却是实实在在的具有降糖作用的西药,通过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降糖作用,现已很少使用。回过头来我们不妨再思考一下,如果说中药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的话,消渴丸里面为何还要添加西药呢?或许有些人会说这是中西医结合嘛,但即便如此,中药也根本无法根治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是无法根治的。
糖尿病是一种受遗传影响且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糖尿病的发病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一旦确诊,几乎需要终身用药,哪怕现代医学这么发达,也只能采取药物治疗,却无法根治。
中药真的无副作用吗?
许多人认为,中药来源于动植物加工而成,无副作用。但其实近年来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并不少见,除了27种毒性中药以外,诸如关木通会引起马兜铃酸性急性肾损伤,雷公藤、山豆根、苍耳子等中药会导致肝损害等早有报道,国家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大力度监测中药的不良反应,可见中药并非无副作用,只是以前没有发现罢了,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资讯的发达,会有越来越多中药的副作用被发现并报道,能够让那些过分迷信中药的人们擦亮双眼。
总之,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以西医为主,中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只能充当配角,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调换了角色,以免导致严重后果。
#谣零零计划# #南方健康# @头条健康 @南方健康
长期争论的问题:中医是否能治愈糖尿病?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有一定的疗效,但能否完全治愈糖尿病,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个体差异以及治疗方式等因素。以下是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详细分析:
一、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理- 调节气血平衡: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气血失衡有关,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等手段,可以调节体内气血平衡,从而改善糖尿病症状。
- 改善胰岛功能:一些中药具有改善胰岛功能的作用,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或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 减轻胰岛素抵抗:中医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养脏腑功能来减轻胰岛素抵抗,这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中医会开具个性化的中药处方。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生地、枸杞子、天麦冬等,这些药物具有益气养阴、润燥生津、活血化瘀等功效。通过中药调理,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并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三阴交、太溪、风池等,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辅助降糖的目的。针灸治疗还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和神经病变等症状。
-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技术能够直接作用于机体,通过手法的刺激,达到舒筋活络、通畅经络、滋养脏腑、调节气血等治疗效果。这对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也有一定帮助。
- 改善症状:中医治疗糖尿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控制血糖: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等手段,中医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血糖波动。
- 减轻并发症:中医治疗糖尿病还可以减轻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如心血管并发症、神经病变等。通过调节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中医可以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和神经功能,从而减轻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 个体差异:由于糖尿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因人而异。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注重整体调理和综合治疗。除了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外,还需要结合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手段来提高治疗效果。
- 遵医嘱: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需要严格遵医嘱进行,避免自行盲目用药或更改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还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更好地控制病情。
因此,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显著改善症状、控制血糖水平并减轻并发症风险。然而,由于糖尿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中医治疗并不能保证完全治愈所有糖尿病患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中医##糖尿病##奕健行##中医治疗糖尿病##世界糖尿病日#
糖尿病中医治疗:古人为何能治愈糖尿病?糖尿病和消渴有何关系?
众所周知,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体系方面截然不同,这就导致了同一种疾病中西医认识的不同。以糖尿病为例,这是一个标准的西医术语,而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却以疾病症状和表现上为主,自《黄帝内经》首载消渴后,消渴其症与糖尿病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张锡纯提出糖尿病以消渴论治,目前许多医家将消渴与糖尿病等同进行辨病论治。消渴和消渴病也被看作是古人认知糖尿病的中医病名。
首先我们从字面意思理解,“消渴”是一个广义词,一词多义。从症状上看,渴其意为口渴,从病理病机上来看,消指津液耗伤所致的消耗性疾病,作为病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消渴包含狭义消渴、消中和肾消,根据《古今录验》记载消渴病为口渴多饮,尿数而甜;消中为善食不渴,尿少而数且似有油;肾消为渴不能饮水、尿频、腿肿和阴痿弱。
汉代以后,消渴多为狭义的消渴病,,指由外感病邪、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及劳欲过度等因素引起,以口渴多饮、善食易饥、身体瘦削和多尿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消渴主要是疾病的症状表现,除了糖尿病,包括现代医学的甲亢、尿崩等等都能有类似于“消渴”的表现,因此,消渴的含义远远超出糖尿病范畴。消渴病以症状为辨病之据,糖尿病以高血糖为金标准,两者相似但相互独立。
古人治愈糖尿病?正如前面提到,糖尿病与消渴病临床症状确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完全一致。糖尿病是以多饮、多食、形瘦、多尿、尿有甜味为主症。现代医学上的2 型糖尿病前期以实证为主,多表现为形体肥胖、口黏腻、口甜、脉滑、排便不爽、饥不欲食等,其病机多为“脾气滞缓,运化失常”,与“脾瘅”相关。糖尿病期症状主要为口渴、善饥、消瘦、尿多等,热盛伤津、久则化火出现“三多一少”变为消渴,与“消中、肾燥、鬲消、消渴”相关,“消渴”期多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此期与以“三多一少”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症状类似。
治疗糖尿病可源于消渴病,但应打破消渴病的诊疗思路,考虑性别、年龄、体质、工作、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季节、心理因素等对糖尿病的影响,根据糖尿病每一阶段表现于外的症结合微观指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观角度辨病辨证,确定其相应的理法方药。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古人能治愈糖尿病,因为消渴的症状消除后古人以为消渴就痊愈了,因此就有了中医治愈糖尿病的噱头,其实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认知罢了:症状消除就意味着疾病痊愈。目前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无法做到根治糖尿病。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承认,中医古籍对消渴病有着丰富的认识,这和现代医学上的糖尿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完全可以参考辨证论治。然而由于糖尿病有一型和二型之分,且两者存在显著的区别,因此在辨证论治上更要注重区分两者的不同。在中医药诊治糖尿病的过程中,随着时代变迁,也要不断推陈出新,主动探索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策略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