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胃轻瘫怎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怎么治疗最有效)

汪宗军医生 0
文章目录:

治疗糖尿病常见并发症胃轻瘫,最常用的物和治疗方法有哪些?

上篇文章,我们介绍了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胃轻瘫;今天我们介绍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

一、基础治疗:首先必须控制好血糖,并适当注意饮食、增加运动
1、控制血糖
长期的高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根源,所以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都需要首先把血糖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水平;糖尿病胃轻瘫的的基础治疗也是如此;有研究发现,高血糖对胃动力有抑制作用,血糖水平越高,抑制作用越强;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改善胃肠动力紊乱。而糖尿病胃轻瘫( DGP)患者的血糖往往又很难控制;有研究显示糖尿病胃轻瘫( DGP)患者患者选择胰岛素治疗比口服降糖药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但也需要注意预防低血糖;

2、注意饮食:糖尿病胃轻瘫( DGP)患者应选择低脂、低纤维饮食,比如应该避免进食油炸、油煎和不易消化的固体食物,因为高脂及高纤维的食物可以明显减慢胃排空速度;少食多餐(平均6 ~ 8次/d),可以避免胃排空加重; 饮酒和吸烟可延缓胃排空,所以也应该戒烟戒酒;如果有严重恶心、呕吐的患者,可通过插鼻胃管或静脉输注等方法补充营养物、纠正缺水和电解质紊乱;
3. 适当增加运动:运动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有利于血糖控制和增加胃肠蠕动,每次运动锻炼至少在 30 分钟左右,每日 1~2 次,循序渐进。
4、适当自我按摩:胃部按摩和足部胃肠功能区的按摩。
二 促进胃动力药、止吐药、及营养神经的药

为了改善胃排空延迟所致的各种临床症状,胃轻瘫患者往往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最常用的药物是:促胃动力药和止吐药、神经营养药;

1、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常用的是红霉素
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可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胃动素受体结合,促进胃动素分泌,促进胃运动,改善胃排空障碍。红霉素的副作用是:可引起上消化道不适,长期使用可产生耐药性和肠道菌群失调。 与红霉素作用相似,但作用 时间更长,不良反应更少的阿奇霉素,是否可以治疗胃轻瘫,临床上研究较少,还有待进一个证实;

2、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临床常用的是甲氧氯普胺(曾用名:胃复安)和多潘立酮(商品名吗丁啉)、依托必利;
甲氧普安: 目前,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中,只有甲氧氯普胺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批准用于胃轻瘫的治疗;甲氧氯普胺通过阻断中枢和外周的多巴胺D2受体缓解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并促进胃排空;因为甲氧氯普胺能透过血脑屏障阻断中枢多巴胺D2受体,可导致震颤、肌强直等锥体外系症状,长期使用还可导致高泌乳素、抑郁、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副作用。短期使用甲氧氯普胺能增强胃动力,增加胃排空,能止吐、缓解恶心,但长期使用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生风险会增加,也会导致高泌乳素血症和迟发型运动障碍,因此建议:甲氧普胺的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12周,建议肌肉注射。

多潘立酮: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作用于外周的多巴胺D1受体,临床作用类似于甲氧氯普胺,但锥体外系症状明显少于甲氧氯普胺。虽然相关的研究证实多潘立酮对胃轻瘫具有良好疗效,可显著改善胃轻瘫患者的早饱、餐后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并降低总体症状严重程度,但是因为多潘立酮可延长QT间期,可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出现心源性猝死,因此美国FDA未批准多潘立酮用于治疗胃轻瘫。
依托必利:具有多巴胺D2受体阻滞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的双重作用,通过刺激内源性乙酰胆碱释放并抑制其水解而增强胃与十二指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并具有中度镇吐作用。

3、5-HT受体激动剂:
5-HT 受体激活后可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加强胃肠道平滑肌收缩、促进胃排空
1)非选择性的5HT受体激动剂西沙必利和替加色罗非选择性地作用于5HT受体,对整个胃肠道都有促动力作用;

2)选择性 5-HT4 受体激动剂莫沙必利和那罗必利(naroxayride)高选择性地作用于5-HT4受体,治疗作用与西沙必利、替加色罗相似,但对心血管 不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西沙必利和替加色罗,显著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甲氧普安拮抗多巴胺第D2受体的同时还具有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效应;
4、止吐药:吩噻嗪类和抗组胺药是常用的止吐药物,如氯丙嗪、异丙嗪,等有利于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三环类抗抑郁剂(如盐酸多塞平阿米替林)治疗也可以明显改善恶心、呕吐的症状;上述药物无效的患者,可以选择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是昂丹司琼、格拉司琼、托烷司琼、多拉司琼等,这类药物有高效、强效的镇吐作用,选择时应该考虑其适应症及副作用。
5、营养神经类药物:常用的有维生素 B1、维生素 B12、甲钴胺、硫辛酸等

目前上述促胃动力药、止吐药和营养神经药等内科方法治疗胃轻瘫,仍是最常用和最理想的方式,该类药物可通过影响胃窦的收缩节律及十二指肠的协调性来刺激胃蠕动、改善胃排空。有研究者根据促胃动力药物的不同药理机制 ,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交替用药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方法是用红霉素静脉滴注,胃复安肌肉注射,新型胃动力药物替加色罗口服,三者交替或联合使用,同时配合针 灸天枢穴、足 三里等穴位能 迅速缓解胃轻瘫症状 ,对急性期效果好 。

三、 胃电刺激治疗

是通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将电极放置于胃窦部肌层,与腹壁囊袋中的神经刺激器连接,用电直接刺激胃起搏点的平滑肌,然后纠正胃电节律紊乱,使胃窦部恢复正常节律,以促进胃排空和改善临床症状。对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早饱症状的疗效最佳。有研究显示,这种治疗方法的改善率可达到75%,该疗法为难治性胃轻瘫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具有侵袭性和创伤性,如果能够通过在内镜下放置电极,实现无创或微创则更能被患者接受;

四、内镜下手术治疗:
糖尿病胃轻瘫( DGP)患者,幽门痉挛是胃排空延迟的重要原因,因此解除幽门痉挛的治疗方法都可改善病情;常用的方法是:
1)、内镜下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 BTA)、2)、经幽门支架置入、3)、经口内镜下胃幽门肌切开术( G-COEM);这些治疗方式的短期疗效较好,但长期疗效仍有待观察;

五、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六、手术治疗

对经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胃轻瘫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幽门成形术、幽门口扩张术、胃大部切除术、胃造口术等。
七、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主要是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节神经,使胃排空时间缩短,增加胃动力;优点为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且无不良反应;

八、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胃轻瘫中医多将其归属于“痞满”、“呕吐”、“胃胀” 等范畴。中医治疗因疗效肯定、整体调节、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十分常见的并发症,但是目前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对轻中度的胃轻瘫患者,虽然可以通过现有的治疗方式短期内能够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但是大部分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长期效果不佳,需要长期坚持应用药物治疗。而对于严重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目前尚无更好的办法治疗;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最佳方法,如果能够在胃轻瘫的早期发现并加以治疗,可以改善和逆转胃轻瘫。

徐积兄教授:由机制到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诊疗策略全面梳理

医脉通整理报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1年12月,“2021京赣实用内分泌诊疗技术交流学习班暨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五次学术会议”如期举行,本次会议大咖云集、学术内容丰富,医脉通受邀进行全程直播。

在本次大会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徐积兄教授以“糖尿病胃轻瘫的诊疗”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演讲。

徐积兄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负责人;江西省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内分泌与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西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委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工程技术分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胰岛调控与再生医学学组委员;白求愿精神研究会脂代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内分泌代谢病分会;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委;江西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委;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和国家卫计委重大科技专项1项等15项科研课题;曾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发表论文50余篇(第一或通信作者),其中SCl收录26篇。

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患者消化道最常见的并发症

1.消化道正常的运动功能

胃肠道感觉运动功能主要受固有或肠道神经系统(即消化道中的“小脑”)调节。大脑则通过非固有(即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神经系统对其进行调节。胃排空的正常生理过程需要平滑肌、肠道与外源性自主神经以及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ICC)的协同作用。

图1 控制胃肠蠕动的肠内和外源机制

2.糖尿病性胃轻瘫

糖尿病几乎可以影响胃肠道的所有部位,如降低食道运动,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张力,降低胆囊运动,诱发小肠或结肠蠕动时间异常导致腹泻/便秘,其中以胃轻瘫和胃排空延迟最为常见。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在无任何机械性梗阻的情况下以胃排空延迟和恶心、呕吐、早期饱腹、腹胀和上腹部疼痛等上腹部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数据显示,约30%-50%的1型和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会出现胃排空延迟,我国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29.6%-65.0%。患者生活质量随着症状的增多会出现显著下降,死亡率也会出现明显增加。

表1 糖尿病性消化道功能障碍的表现

3.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发病机制

徐积兄教授指出,糖尿病胃轻瘫发病与肠神经系统、幽门螺杆菌、肠平滑肌、胃肠激素、固有免疫系统、心理因素等多因素相关。

表2 导致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相关因素

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

1.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标准

满足以下几点可诊断糖尿病胃轻瘫:

➤糖尿病病史;

➤胃轻瘫临床表现(如早饱、餐后饱胀、腹胀、恶心、呕吐、腹痛);

➤内窥镜和钡剂检查排除机械性梗阻;

➤胃排空延迟。

注意: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糖(>200mg/dl)可延缓胃排空,建议患者在控制血糖后(<275mg/dl)后再行确诊是否存在胃排空延迟。

表3 糖尿病胃轻瘫分级

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良性或恶性胃出口梗阻(胃镜可排除);

➤慢性假性肠梗阻(腹部成像和/或小肠测压以鉴别);

➤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

➤与代谢紊乱相关的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小管性酸中毒(儿童)和高钙血症[基本实验室检查(包括pH值、氯化物和钙水平)可排除]。

2.糖尿病胃轻瘫的辅助检查

胃排空的辅助检查包括非侵入性手段和探索性手段两类:

➤非侵入性手段:闪烁显像、未定同位素呼气试验、无线压力和pH胶囊;

➤探索性手段:超声和MRI、胃电描记术、高分辨率电测图。

注意:评估胃排空前应停用可能延缓(如阿片类镇痛药、抗胆碱能药、GLP-1类似物和普兰林肽)或加快胃排空(如胃复安、多潘立酮和红霉素)的药物;对于大多数药物而言,停用48~72小时即可。

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

徐积兄教授指出,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改善血糖控制、药物治疗、胃电刺激、内镜治疗、外科治疗。

1.营养支持

治疗胃轻瘫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推荐少量多次低脂低纤维小颗粒或流质饮食。若无法耐受固体食物,应摄入均质或流质食物;若进食量不足以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则应予肠内营养。

2.改善血糖控制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与胃排空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即高血糖会导致胃排空延迟,而胃排空紊乱也会影响血糖控制。为了避免与胃排空延迟相关的无法预料的低血糖事件发生,可酌情放宽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应避免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因为它们会使胃排空延迟。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具有抗胆碱能特性)以及阿片类药物可能会延缓胃排空。

3.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改善胃动力药物、止吐药物、抗抑郁药。

表4 改善胃动力的药物

表5 止吐药物

4.胃电刺激

胃电刺激是通过沿着胃大弯植入电极进而用电刺激胃,该治疗手段有两种模式,分别为胃起搏和胃电刺激:

➤胃起搏采用去极化,其频率略高于固有慢波频率(即每分钟3个周期),且脉冲持续时间较长。

➤电刺激是通过采用脉冲发生器完成,该脉冲发生器提供持续高频、低能量电刺激。

5.内镜治疗

若患者属于难治性、重度胃排空,可以考虑内镜治疗,包括:幽门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经口腔内镜下胃肌肉切开术、胃造口术、空肠造口术、幽门支架,部分示意图如下:

图2 胃、空肠造口术示意图

图3 幽门支架示意图

图4 经口腔内镜下胃肌肉切开术示意图

小结

最后,徐积兄教授总结道:糖尿病胃轻瘫是指在无幽门梗阻的情况下,有严重程度不同的消化道症状和胃排空延迟的客观证据。在糖尿病患者中,胃排空正常、延迟或加快和糖尿病分型无关,胃轻瘫的治疗需要循序渐进,包括饮食调整、药物、胃电起搏、内镜、外科等多学科诊疗。

什么是糖尿病胃轻瘫?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有很多,其中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自主神经病变,可表现为内脏器官的异常,比如指挥胃肠道的神经出问题了,就表现为糖尿病胃轻瘫。正常人在进食后都可以正向蠕动往下,但是胃轻瘫的患者是逆蠕动,常感到上腹饱胀、恶心、呕吐。据统计,约3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轻瘫,且患病人数还在继续增加。

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长期高血糖的慢性损害、胃肠神经病变是主要因素。这类糖友早期常表现为早饱、餐后腹胀,也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胃肠道吸收障碍,甚至完全不能进食。这种情况会造成电解质紊乱,进而诱发营养不良。而且,食物和药物在胃内的时间明显延长会影响其吸收。药物吸收延缓会造成药效下降,食物吸收延缓会使餐后血糖与注射胰岛素作用时间不匹配,增加低血糖风险。糖友出现上述症状后,排除器质性病变、机械性梗阻外,应考虑胃轻瘫的可能,通过胃排空试验进一步确诊。

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应主要从控制消化道症状、营养神经和稳定血糖等方面来进行。早饱、恶心等消化道症状的治疗主要用胃肠动力药。糖尿病胃轻瘫发生与血糖控制不佳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应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达标是关键。有研究发现,消化道症状明显的胃轻瘫患者使用胰岛素疗效优于其他降糖药。

饮食方面,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尽量少食多餐,忌烟酒。平时,糖友可适当将饮食中纤维素类食物比例降低,杜绝油炸等高脂肪烹饪方式,以加速胃排空。 (来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